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蒋经国论
内容
编辑推荐

上海版(1948年)的《蒋经国论》,是中国第一部论述经国先生的著作。五十年代后作者曹聚仁移居香港,不几年又把《蒋经国论》几乎重写了一遍。这不是一部传记,只是作者将他不同时期对蒋经国的评述集成的一个集子。1997年我们将两版合为一册,首次在台湾出版,这样,反而可更清楚地让读者知道曹聚仁心中的蒋经国是什么样子的。这次,又是首次以简体字版与内地读者见面。

内容推荐

“知我者,曹公也!”

曹聚仁是蒋经国的知己,所以蒋有“知我者,曹公也”的感慨。曹聚仁是国共和谈的密使,毛泽东曾三次专门接见并作长谈。这是中国第一部论述蒋经国的著作。

这是一部毛泽东曾一度寻求的《蒋经国论》。

目录

序言:《蒋经国论》

上海版前记

香港版前记

客座谈政

 一、几件史实及论辩

 二、论所操之术多异

 三、论人言不足恤

 四、论用人及为政

谈蒋经国

 一 如是我闻

 二 鲜红的血

 三 苏联怎样教育了他

 四 如此赣南

 五 新赣南如此

 六 新中国的梦

 七 王阳明第二

 八 三年计划——五年计划

 九 晓庄与赣南

 十 两个蒋经国

 十一 一个时代一群人

 十二 蒋经国何处去?

附录一 一个政治新人

附录二 蒋经国传奇

如是我闻

 A 归来

 B 熊式辉伸出手来了!

 C 顶石臼做戏

 D 泰和的看法

 E 父子之间

 F 阿契理司的脚跟

 G 从旧赣南到新赣南

 H 第一个三年计划

 I “哈姆莱脱在中国”

 J 重庆向他在招手

 K 蒋氏父子与史太林

 L 胜利之梦

 M 在那黯淡的日子里

 N 一个热闹的夏天

 0 副总统之争

 P 一木难支大厦

 Q 武松碰上了西门庆

 R 杜那克傻子及魔鬼

 S 溪口的春天

 T 杭州会议

 U 从乌江到垓下

 N 一夕话

 W 再添上一笔吧!

 X 余话

附录一 评新赣南政治

附录二 谈新赣南建设

附录三 新赣南家训

附录四 蒋经国政论举隅

 一 革命工作与革命干部

 二 我们的人生观

 三 永远不要挂起白旗来

 四 夜宿虎岗有感

附录五 蒋经国致生母的信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如是我闻

昨日,小女(曹雷)从小学放学回来,带了许多关于蒋经国的传说,她说得那么有声有色。她说,这是她们的老师告诉她们的!显然地,在小市民群中,蒋氏已变成了神话式的人物了。我和蒋氏有过一段小小的因缘:他在赣南做行政专员,我那时恰好移住赣州。看见了他的新政设施。我虽不必谬托知己,自以为了解他的社会观。但我有十二分自信,敢说那有声有色的传说都是不合事实。不可靠的!京中外籍记者说中国已经变成了内幕新闻的国家,再多的报纸也没人理会了。其实大半内幕新闻,同样地向壁虚构,绝不可信的。

蒋经国,他一心一意要做科学化的现代人。社会一般人士却要他回到古代去,做包公施公一些神奇的人物。蒋氏在社会主义国家成长,锻炼成熟,他要做一个社会改革家,一般人士要他穿上封建的外套,变成带上方宝剑的七省巡按。蒋氏自己要实践法治精神,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一般人士却希望他先斩后奏,大权独揽……这都是顶有趣的对照,他自己已经走到时代的前头,大家拼命要把他拖回来,这社会矛盾得多可笑!

里巷间最流行的是关于蒋氏便衣出巡,私自察访的传说。说他扮了卖馄饨的。破了一家大户的赌案。这传说差不多传了十来年,而且有中国人的行踪处,便有了这一传说。其实,并无其事,连影子也没有。假如,他要这样来破赌案,那就枉然在苏联过了十四年的大时代生活了。这一传说的流行,当然使他头痛,因为他要接近民众,“神秘性”反而使民众不敢去接近他了。

说到“微服”察访,所谓“微服”,究系哪一种打扮?现在官吏,并无固定的服制,所以说不上什么小衣小帽。市民心头,大概要蒋氏化装表演,才算痛快。蒋氏的服装,军服、中山装、长袍(不加马褂),都爱穿,穿得相当齐整,并不矫作怪僻的打扮。身材不高,穿长衫就没军服那么神气。不过,因为穿了长衫,倒和民众容易接近,他在街上走的时候,老百姓就敢于和他点头,围着他看了。

蒋氏击破土豪劣绅的顽强势力,用的什么法宝呢?说穿来,简单得很,他只设立一个民众问事处。每星期四,他亲自接见民众,听听民众肺腑中流出来的话。

读过《儒林外史》的,该记得那位严贡生,强留隔壁王家的猪,还把王大打了一个臭死。黄梦统误把偕约留在严家,他强着他出大半年的利金,还把他的驴儿和米同梢袋短了家去。他白坐了船家的船,借题怒骂一阵,分文不给,他开口就是送到衙门里去,打几十板屁股再说。乡绅吓唬老百姓的办法,就是勾结衙门,为虎作伥。衙门八字开,只有他们进得去,县长在街上走,他们故意走在一起,和县长交谈,进城人衙,故意到科长秘书的公事房兜一转,甚至在号房坐一回出来,也可以骗骗那泥土气息的乡下人。(乡绅的主要职业,便是“把持官府,包揽词讼,广放私债,毒害良民”。)蒋经国首先把这道墙壁拆掉,民众要和政府打交道,就直接到衙门来,用不着乡绅做中间人。民众不认得门路,那就到民众问事处去,有人在那儿替他们写公函撰诉状,指点法律的门径。有什么苦痛,也可以向蒋氏当面说去。这么一来,“狐假虎威”的绅士,倒失了他们的变戏法的本钱,拆穿西洋镜,给老百姓看不起了。蒋氏的县政府,老百姓可以自由进出,这是他最大的成功。蒋氏就任以后,从不拜访豪绅,绅士去谒见他,也一律挡驾,三番四次碰了钉子,那些煊赫一时的大绅士,“虎落平阳被狗欺”了。

赣州有位绅士,洪甲第,那才是九九修炼的大狐狸。他的样儿,文绉绉地弱不禁风,像张良那么一种风度。他写得一手大字,也会做些诗词古文,够得上一个雅字。他是地方团队的首长,全城武力握在他的手里。走上街去,四个马弁,挂着盒子炮,好不威风。地方上的事,就靠他一句话。县长专员,还不是要等他的示下,他的命令就超过了省政府的命令。熊主席打电报给他,还不是照样的称兄道弟。蒋经国做了专员,只有一个月,就把他摔下来。他还非常机警,自动交出了地方武力,安分守己,一切都听蒋的话,他的声威,一天一天黑下去,一只老虎,很快地就变成了绵羊。到了第四年,他便悒郁以死了。蒋经国看准了力量在民众的本身,他自己和人民去接近。绅士只好退避三舍了!

二 鲜红的血

蒋经国曾经写一本书,题名《鲜红的血》,扉页上题词有云:“人类的肤色尽管不同,但血的颜色,却都是一样的。鲜红的血,永远是光明的象征。”说得混统一点,他可说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

我曾读过一篇蒋氏哭王县长继春的文字(原题为《让我们来接受你的革命利剑》,曾栽东南各报),一字一泪,含蕴着超过伦理关系的爱。有如慈父哭子,爱侣悼亡,契友折翼那么深挚,出之于肺腑的哀号!友人V兄,他和王县长有点私谊,那时候也在泰和。蒋氏痛哭王县长那一刻,他也在场。他说:“蒋氏嘶声啜泣,泪尽继之以血,骨肉之间,也不过如此!”泰和的朋友同情感叹道:“士为知己者死,替蒋经国做事,死了也算有点意义,王继春可以瞑目了!”后来,我也找了另外一些材料,读到了他哭南康县长王复安,哭陈明光保长,悼周崇文干事的文字,我才懂得一点,所谓“同志之爱”,这是扩大了“手足之爱”的圈子,和“人类之爱”同一振辐的“大仁”。是从“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的新的伦理关系。 (各文均见蒋氏所著《鲜红的血》及《新事业》)

这一种泛人类的爱,推其原始,盖基于他对生命的了解,有如释迦证悟,油然生普度众生之念。有一时期,蒋氏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中度过饥寒的岁月。有一次,他病了,病得快要死了,睡在一个小火车站的烧水房里,有四个青年伙伴围绕着他。他们都知道他的病是非常危险的,大家都想医他救他,但是谁也没有办法。他们五人,都靠卖气力过活,那几天天气特别冷,找不到钱。他们只好同声唱他所喜欢的歌给他听。那一天晚上,门外风声特别大,地上冰发出格格的裂声。他听听门外风声,看看地上的油灯,望望朋友的愁容,想想自己的命运,感觉到死并不算是一件稀奇的事。又有一天。他在工厂里遇到了小彼得(那四个朋友中之一),两人在一起玩,在一起吃,一起工作读书,情同骨肉。有一天,厂内起了火,小彼得很勇敢地跑到火焰里去抢救器材,抢了出来又回进去,但是第三次进去以后,再没有看见他出来了,他烧死在里面了。火还没有完全熄灭,蒋氏就跑到火堆里去找他叫他,后来找到他的尸体,他便亲自挖土,把他埋葬在一处松柏林里面。他那时对于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蒋氏曾经用一句反诘的话来提醒世人:“你可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他自己说:“十四个年头在国外的流浪,奔走,求生,使我认识了什么是悲痛,什么是幸福!最近五年来,在工作的斗争中,亲眼看见祖国新事业的成长,及无数同胞及知己友好的死亡,更使我认识了什么是苦难,什么是甜蜜,什么是生存的意义,什么是人生的真理,使我明白了人类生死的价值。”他对于生命,有了积极的看法,“倘使有人认为人生就是梦。那么也应当做一个快乐的高兴的、甜蜜的梦;假使说人生是戏,那么也应当演成一出有声有色、庄严隆重的大剧。一个人可以做无名英雄。但是绝对不要渺视自己看轻自己,不要把自己变成寄生虫,活一下就毁灭了!”一个从苦难中成长的青年,他已悟得如此的生命意义。 “生就是死的否定,死也就是生的否定;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当一个人刚出世的时候,‘死’状已经获得存在。当一个人刚死去的时候,同样的生的因素也就开始了他的发展。所以虽则死是一件大事,像古人说的,‘大哉死乎!’但是我们应当了解。死就是生的另一个存在形态,我们应当知生死的意义,生和死的统一。”  ……

P2-8

序言

父亲的《蒋经国论》先有上海版(1948年),那可能是中国第一部论述经国先生的著作。五十年代后父亲移居香港,不几年又把《蒋经国论》几乎重写了一遍,才有台北政要争着去“太子道”而避开“皇后道”的譬喻。父亲写沪版和港版时,处境有很大的不同,心情和用意或也有异,但已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论者和被论者都早已作古。

这不是一部传记。只是作者将他不同时期对蒋经国的评述集成的一个集子。l997年我们将两版合为一册,首次在台湾出版,这样,反而可更清楚地让读者知道曹聚仁心中的蒋经国是什么样子的。这次,又是首次以简体字版与内地读者见面。

六十年前抗日战争烽火初起,父亲从书斋走上战场,当起中央社的战地特派员,主要游走在长江以南的第三战区,才有机会到赣南与蒋经国先生相识、相知。后来更在赣州安下了家,为经国先生主办《正气日报》。在经国先生那里,父亲是客卿身份。经国先生可能视他为友为师,却从来未把他当作自己的下属。母亲邓珂云七十多岁去世前,还记得那年春节,经国先生让勤务兵挑着一担年货,随他大年初一清早踏雪上门拜年,一进门他就抱起才牙牙学语的曹雷。

但父亲毕竟只是书生,虽然是一个对政治有兴趣的书生。经国先生周围一旦有人玩起政治派系的游戏,也就到了书生出局的时候。即使如此,父亲在辞去《正气日报》的工作后,仍然有不少机会同经国先生挑灯夜谈,直到1949年后,一个去了台北,一个去了香港。父亲两个不同版本的《蒋经国论》,正是那个时期的产物。在他的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及《采访外记》中,对他们两人那段时间的交往也有不少的记录。

五十年代以后父亲与经国先生的关系,或许是许多人最感兴趣的,但也是最难弄清楚的。从已经公开的史料中可以知道,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父亲确实成为台北与北京的沟通管道,台北那头应该就是经国先生。父亲晚年常自喻为波兰小说家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笔下的“灯台守”,他无非就是守在香港这块地方,等待国共两党“床头打,床尾和”。等到贫病交加的暮年,父亲终于留下“经国不愿当李后主”这样的话。

父亲是在失望中去世的,比经国先生早走了15年半。不久前,一位熟知经国先生脾性的人士告诉我们,经国先生做事从来不留下片纸只字。那么,父亲与经国先生最后二十年的交往中究竟还有哪些事情,很可能会成为永久的秘密。

大陆上一两位以“曹聚仁研究”出了名的人,只不过凭着少许已经公开的史实,加上许多自己的想象或以讹传讹的奇闻,不断编写长篇文章,当不得真的。海外也有人声称自己曾参与国共之间的事情,但以他们当年的资历和工作,最多只能知道一些皮毛,也当不得真。

历史中的因缘往往是奇特的。没有与经国先生的那层关系,父亲下半生的日子可能会不相同,甚至我们做子女的也会有另一种处境。父亲又是最早使刘宜良(笔名江南)先生产生写《蒋经国传》的念头的人。我们后来整理父亲遗物时,就找出几十封两人当年的通信。刘宜良的这本书(指《蒋经国传》)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而他的死又完全打乱了经国先生的接班安排,李登辉才有由副“总统”扶正的机会。有时不禁会问,如果父亲与经国先生无缘在赣南相识,蒋家今天会不会又是另一种遭遇,台湾会不会也是另一种局面。父亲曾说:“历史真是说不得一个‘假使’的。”这正是所谓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吊诡。但如果真那样,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蒋经国论》了。

父亲与经国先生的因缘似乎还在延续。景行这些年经常到台湾采访报道,一次在蒋孝严先生(当时还叫章孝严)的办公室里,他对当地媒体记者介绍景行时说“我们是两代世交”,那些小记者听了有些发呆。后来,他带着景行去新竹看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又去祭拜抚养他成长的外祖母。没过多久,蒋孝严就到奉化溪口“认祖归宗”了。

(2008年8月)

后记

曹聚仁与蒋经国的相识始于1938年8月16日的南昌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从而也有了本书中所收录的《一个政治新人》专访稿的诞生。1941年曹聚仁因避战乱迁居赣州,蒋经国更是盛情相邀主持笔政,二人的相知因为《新赣南报》及《正气日报》创刊更进一步。二人合作有数年之久,曹氏对蒋经国的生活、思想及认识均有相当了解。蒋经国亦有感叹:“知我者,曹公也!”

移居香港后的曹聚仁以记者和学者身份曾一度扮演着国共两党的“和谈使者”,为国共两党的“床头打架床尾和”而努力,然他终究只是“一个看革命的旁观者”,无法左右政治的步伐。可他却用文字真实记录了他所认识的蒋经国。

1948年曹聚仁的《蒋经国论》在上海出版,1953年,移居香港的曹聚仁又把《蒋经国论》几乎重写一遍,此次出版是将两阶段写就的《蒋经国论》合为一册刊行。

在编校中,编者参照了1948年沪版《蒋经国论》、1953年香港创垦出版社的《蒋经国论》和1997年台湾一桥出版社的《蒋经国论》三个不同版本,校正文字错讹,并对曹文引文处,参照原文献作了校勘。对曹聚仁先生因笔误造成的明显错漏,编者亦径改,未另作说明。

本书正编中,尤《如是我闻》部分,书中人称指代恐让读者有疑惑或混淆处,编者特作了部分注释,用括号标注。而括号内楷体字部分为作者原注。同时较长注释我们亦以脚注形式加以标注,特作说明。

最后真挚感谢曹雷、曹景行两位老师和上海鲁迅纪念馆曹聚仁文库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姚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蒋经国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聚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7703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