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坦克技术一百年/科学与文化泛读丛书
内容
后记
49.甲-弹争斗的辩证法(代跋)
有人说,一部坦克发展史,就是坦克(甲)和反坦克武
器(弹)互相争斗、共同发展的历史。这话有一定道理。
在本书的最后,让我们尝试从宏观上归纳一下百年来
坦克发展的哲理性的问题。
(1)形式:点面之争
装甲(甲)和反装甲武器(弹)对抗的表现形式为“点面
之争”。也就是说,反坦克(反装甲)武器一方打击的是“
点目标”,而装甲(坦克)一方则以整个“面”来和反坦克
武器相抗衡。
反坦克的手段不外乎“火烧、爆炸、钻孔”这三招儿
。火烧,算得上是“点面结合”;爆炸,算得上是“面对
面”。然而,由于装甲的强大、坚固,“面对面”的招数
似乎不太灵;而“点对面”的穿甲和破甲,则逐渐成为反
坦克装甲的主要手段。
尽管核武器攻击集群坦克,算得上是“面对面”的攻
击,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和毁灭性,至今无人
敢在战场上动用核武器来消灭集群坦克。现实的情况是,
“点面之争”依然是甲一弹之争的主要形式。
这一争斗形式,引导着对抗的双方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反坦克武器一方通过直接瞄准、制导、自动寻的等手段
,力求能直接命中坦克装甲;而坦克(装甲)一方则通过加
厚装甲、缩小坦克的正面投影面积、机动规避、烟幕伪装
、反导等手段来与反坦克武器相抗衡。
从表面上看,这一争斗形式似乎天生有利于反坦克武
器一方,因为反坦克武器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不过,在制导武器和先进的火控系统出现之前,想直接命
中一辆远方运动中的敌坦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装甲一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通过增加正面装甲厚度
,局部加装附加装甲、反应式装甲,使被命中概率高的部
位的抗弹能力显著提高。更有意思的是,装甲一方还出现
了滑动装甲的概念,即“临时调动”相邻部位的装甲板来
加强被命中部位的抗弹能力,将弹丸拦腰截断。然而,想
在几十毫秒的时间内使装甲板滑动一段距离,恐怕只有通
过爆炸的方式才能实现。这种滑动装甲,或称电磁装甲,
目前正处在概念研究的过程中。
至于装甲一方正在研究的近程反导系统,可以认为是
关于甲一弹之争的逆向思维。坦克一方发射拦截弹,来个
“硬碰硬”,拦截弹在一定的区域(面)爆炸,将敌方的导
弹(点)引爆,来个“同归于尽”。
(2)实质:能量之争
甲一弹争斗的实质是能量之争。从最初的坦克用装甲
板柢御机枪弹的射击一用硬质穿甲弹穿透装甲一加大装甲
厚度→破甲弹射流破甲→复合装甲抵御破甲弹→尾翼稳定
脱壳穿甲弹兴起→爆炸反应式装甲出现→带串联战斗部的
反坦克导弹出现→近程反导系统出现……无一不是争斗的
双方力求在能量上压倒对方,夺取胜利。
从能量的观点看,破甲弹的聚能效应正是将爆炸的能
量集中于一点的结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破甲
弹的拿手好戏。而复合装甲的出现,则是通过不同装甲材
料的巧妙组合,使破甲弹金属射流的能量分散、消耗,达
到使其不能破甲的目的。
从这一观点出发,越来越多的坦克专家开始用能量指
标来衡量甲一弹双方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对动能弹更是如
此。在现阶段,主战坦克的120毫米动能弹的弹丸所具有的
炮口动能约为10兆焦,而主战坦克的主装甲可以防10兆焦
动能弹的攻击不被击穿。甲一弹争斗的双方,大体上处于
相对平衡状态。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从能量的观点看,弹丸一方只要
能穿破装甲、杀伤坦克乘员,使敌坦克失去战斗力即可,
不需要“过杀”。曾有媒体炒作“激光武器能把坦克烧成
灰”的怪论,既不现实,也不可取,笔者曾写文章加以驳
斥。
(3)关键:材料之争
甲一弹双方为了在打击能量和抵御能量冲击的较量中
占得上风,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其中,关键的一招
儿便是材料之争。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贫铀装甲和贫铀弹的研制了。
甲一弹双方都看中了密度极高的铀合金这种材料,不约而
同地发展了贫铀弹和贫铀装甲,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如果有人问,以贫铀弹来攻击贫铀装甲,结果如何?这可
算得上当代矛与盾的“故事新篇”了。
装甲、弹丸,在选用材料上的共同要求是又硬又韧,
即要有足够高的强度和耐冲击的能力。就弹丸而言,穿甲
弹的硬芯从高碳钢→合金钢→钨合金→铀合金,无不和材
料息息相关。就连破甲弹的紫铜药型罩和炸药,同样也是
材料问题。装甲的材料更是名堂多多,从均质钢装甲→特
种合金钢装甲→复合装甲→反应式装甲→贫铀装甲,哪一
项都离不开材料研究上的突破。
(4)趋势:软件之争
甲一弹之争,与近代科学的三大支柱——能量、材料
、信息科学有密切关系。形象地说,能量之争和材料之争
是“硬件之争”;而甲一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新的对抗,
可以认为是“软件之争”。
随着坦克正面装甲的不断加强,反坦克武器要直接穿
透坦克的正面装甲,已经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坦
克薄弱的顶部、侧面和底部装甲,便成为攻击的重点。而
目录
上篇 坦克百年发展纵览
1.坦克诞生需要哪些条件
2.坦克的源头——英国的I型坦克
3.坦克的“草根时代”——一战中的坦克“全家福”
4.“母亲号”扬威索姆河
5.旋转炮塔式坦克的先驱——“雷诺”FT-17轻型坦克
6.一战时期的坦克是如何打仗的
7.甲一弹争斗“第一波”
8.坦克发展史上的“轻型时代”
9.多炮塔的“钢铁怪物”
10.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克里斯蒂”中型坦克
11.二战——坦克称雄战场的时期
12.T-34坦克——钢铁之躯竖起的历史丰碑
13.二战时期坦克战掠影
14.DD坦克——水陆两栖的“大水柜”
15.赫伯特将军的“马戏团”——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英军特殊装甲车辆
16.战车王国的“恐龙”——德国“鼠”式超重型坦克
17.坦克——核战争条件下的“宠儿”
18.摇摆炮塔式坦克
19.反坦克导弹——甲一弹争斗谱新篇
20.超过半个世纪的主战坦克时代
21.无炮塔的s坦克
22.“梅卡瓦”主战坦克和塔尔少将
23.坦克和武装直升机的“龙虎斗”
24.劈波斩浪的水陆坦克
25.喷火坦克的“凤凰涅槃”
26.铁甲天兵——空降坦克
27.波兰的PL-01“隐形坦克”
28.红场阅兵式上的T-14“舰队”坦克
29.中国坦克,世界三甲
30.“另类”坦克
31.生产数量超过一万辆的坦克
32.双人坦克即将闪亮登场
下篇 坦克百年发展的关键技术
33.坦克炮的方方面面
34.坦克滑膛炮——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
35.长盛不衰的穿甲弹
36.破甲弹——打坦克的利器
37.坦克炮稳定器发展的“三部曲”
38.德国研制130毫米坦克炮初探
39.火控系统——坦克上发展最快的系统
40.坦克发动机发展的“三部曲”
41.爬沟过崖若等闲——漫话坦克的机动性
42.潜渡——坦克的“绝活”
43.神秘的“乔巴姆”装甲
44.能爆炸的装甲——反应式装甲
45.贫铀装甲的奥秘
46.“以矛代盾”的主动装甲
47.坦克三防有高招儿
48.力挽狂澜一瞬间——坦克上的灭火抑爆装置
49.甲-弹争斗的辩证法(代跋)
精彩页
1.坦克诞生需要哪些条件
战争,是武器诞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和“催生婆”。古往今来,每当战场上出现一种新的进攻性武器,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防护手段与之相抗衡;反过来,一种防护手段的产生,也必然会促使新的进攻性武器的出现。坦克的问世,同样符合武器发展的这一辩证规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将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而近代内燃机、履带、火炮和装甲技术的发展,又为这种武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1915年8月,这种新式武器终于在英国诞生,它就是坦克(Tank)。让我们看一看坦克诞生所必需的这几种技术吧!
首先需要的是内燃机技术。1782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促成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提高。但是,蒸汽机的笨重,限制了它成为多数地面交通工具的动力装置(早期火车除外)。1876年,德国人奥托发明了汽油机;随后,德国人狄塞尔发明了柴油机。汽油机和柴油机,同属于内燃机。小巧而动力强劲的内燃机,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汽车时代”,也成为坦克的动力装置。
其次是需要履带。履带的发明要更早些。1770年,埃奇沃思发明了一种“可跟马车一起移动的人工道路”,并在英国获得了专利,成为履带的雏形。不过,履带获得实际应用,还是20世纪初期的事。1904年,美国人霍尔特获得了一项实用履带的发明专利,并于1906年投入批量生产,出现了“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最早的“小游民”坦克正是由履带式拖拉机改装而成的。
第三是需要火炮。火炮是热兵器时代的产物。虽然早在中国元代就有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但是直到出现了线膛炮和弹性炮架之后,火炮才大量用于战场。一战的初期,大口径火炮已经广泛用于地面战斗和军舰的海战。
第四是需要装甲技术。装甲技术则是现代冶金技术的产物。1855年发明的转炉炼钢法,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钢铁时代,而游弋于大洋中的军舰上厚重的装甲,则是装甲在武器装备上运用的具体体现。
至此,坦克诞生的一切条件都已具备,坦克的诞生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一战初期的“堑壕战”。这也说明,世界上第一辆坦克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是偶然的。
2.坦克的源头——英国的I型坦克
(1)世界上第一辆坦克之争
在谈到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时,首先要谈一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之争”。在坦克行业内,多数人认为,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是英国于1915年制成的“小游民”坦克。不过,俄国人说“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俄国人制造的”,他们的根据是:1914年8月,俄罗斯的里吉斯基机械制造厂就制成了“越野汽车”坦克,并进行了道路试验,还公布了路试的照片。然而,这种单履带式的“越野汽车”坦克只生产了一辆,未能批量生产。所以,对于俄国人的这一说法,’人们并不认同。 目前,业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是英国的“小游民”坦克。其实,“小游民”坦克也只停留在样车阶段,倒是稍后研制成功的I型坦克(“母亲号”)不仅大量生产,而且参加了实战。所以,严格地说,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桂冠,应该戴在英国I型坦克的头上。
介绍这一段历史背景,无非是想说明: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诞生,已经是“水到渠成”,不在英国诞生,也一定会在法国诞生,或是在俄国诞生。
(2)斯文顿的“陆地战舰”
1914年8月2日,德国入侵法国,紧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开战到2个月时,交战双方就在西部战场上开挖了长而又长的堑壕。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进攻的一方先进行炮火压制,随后,端着上刺刀步枪的步兵在机枪的掩护下,成整齐队形冲向敌阵;而防守的一方则依靠堑壕、机枪和铁丝网,阻止进攻一方的前进。双方为争夺每一道堑壕,要反反复复投人巨大的兵力,战斗呈胶着状态。有人形容说,这等于把官兵“投入巨大的绞肉机中”,双方伤亡惨重,战果甚微。
“能不能打破这个僵局呢?”当时任英国远征军观战武官兼联络军官的恩斯特·斯文顿中校对此做了认真的思考。他想把当时科幻小说家J.伯尔纳和H.威尔士的作品中所描写的陆地战舰变成现实,他想到“将法国炮兵用的,美国造的牵引火炮改装成陆地战舰最为合适”。于是,他火速赶回英国,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地提出了建造“陆地战舰”的建议。
但是,当时英国的陆军大臣吉齐纳却对这个建议持有异议,认为这样的“陆地战舰”即使能造出来,也是“敌人炮兵绝好的靶子”,斯文顿的建议不过是“戏言”罢了。斯文顿的建议有被扼杀在襁褓里的危险。
P2-6
导语
本书以粗线条的方式概括介绍一百年来的坦克发展历程。全书内容分为两大块:上篇为“坦克百年发展纵览”,概括地介绍了百年来的坦克发展史和一些有特点的坦克;下篇为“坦克百年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国内外一般论述坦克发展史的著作不同的是,本书更侧重从技术层面来阐述坦克百年来的发展。没有技术的突破、创新和运用,“草根时代”的坦克,就不会成为“高新技术的集大成者”。
序言
铁甲战车驰骋千里,堂堂火炮八面威风,钢铁堡垒坚
固无比,矛盾结合陆战称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早在80
多年前就说过:“坦克,是矛盾二者结合为一的新式武器
。”(《论持久战》,1938年5月)今天,坦克已不再是新式
武器。但是,在地面兵器中,没有哪一种兵器像坦克那样
将矛和盾双方结合得如此完美:坦克上的大口径火炮、机
关枪,是矛的延伸;而坦克装甲,则是盾的发展。
从第一辆坦克诞生到现在,已经整整有一个世纪的光
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世纪只是短短的一瞬间。
但是,一百年来,坦克这种兵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
简陋到完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装甲战车家族。今
天,各国拥有的装甲战车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其
陆军机械化、装甲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尽管在陆
海空天战场上,坦克已经不再像二战时期那样是“决胜性
兵器”,但是在地面战场上,坦克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当代各国的新式主战坦克,已经发展到极高的水平。
坦克,可以在根本无路的丘陵野地疾驶如飞,一般的小轿
车甚至越野汽车难以望其项背;坦克,可以在行驶状态下
直接命中3 000米开外同样行驶的敌方坦克,并将其厚达半
米的装甲击穿;坦克,可以在漆黑的夜晚不开大灯照样行
驶和打炮;坦克,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在5米深的江河中潜
渡,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坦克,是核战争条件下最坚固的
地面兵器……所有这一切,使得坦克这种兵器成为地面作
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兵器。
本书以粗线条的方式概括介绍一百年来的坦克发展历
程。全书内容分为两大块:上篇为“坦克百年发展纵览”
,概括地介绍了百年来的坦克发展史和一些有特点的坦克
;下篇为“坦克百年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国内外一般论
述坦克发展史的著作不同的是,本书更侧重从技术层面来
阐述坦克百年来的发展。没有技术的突破、创新和运用,
“草根时代”的坦克,就不会成为“高新技术的集大成者
”。由于篇幅上的限制,坦克上的一些重要技术,如变速
箱技术、履带和悬挂装置技术等,均未能列入,只好割爱
了。
我们将摒弃历史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
而是以辩证唯物的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来分析和介绍百年
坦克发展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关键技术。每一个小标
题,便是坦克发展中的一个“事件”或一个时间节点、一
项技术,把这些串起来,便可以大体上厘清坦克百年来的
发展脉络。
在篇目选题方面,力求做到具有代表性、知识性、趣
味性;在写作文字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活泼生动。当
然能不能做到这些,还要接受广大读者的检验。书中不当
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拍砖、吐槽!
著者
内容推荐
《坦克技术一百年》侧重从技术层面来阐述坦克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坦克百年发展纵览,坦克百年发展的关键技术。全书包括49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分别对应坦克发展中的一个事件或一项关键技术,串起来就可以看出坦克技术百年来的发展脉络。
《坦克技术一百年》内容简明扼要,叙述通俗易懂,适合兵器爱好者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坦克技术一百年/科学与文化泛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志伟//刘春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198213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292
CIP核字 2019102863
中图分类号 TJ811-091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3
140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