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就是一场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硫柱、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这场民族解放战争流淌着国共两党两军将士的鲜血。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上,也涌现出了一批批骁勇善战、力挽狂澜的优秀将领。
由刘波、卢兴顺编著的这本《国民党二级上将花名册》在记载这些国民党优秀将领们不平凡人生历程的同时,一方面客观记述他们的曲折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着重描绘他们在抗战中英勇奋斗、为国献身的民族精神和不朽功勋,颂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希望能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
图书 | 国民党二级上将花名册 |
内容 | 编辑推荐 抗日战争,就是一场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硫柱、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这场民族解放战争流淌着国共两党两军将士的鲜血。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上,也涌现出了一批批骁勇善战、力挽狂澜的优秀将领。 由刘波、卢兴顺编著的这本《国民党二级上将花名册》在记载这些国民党优秀将领们不平凡人生历程的同时,一方面客观记述他们的曲折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着重描绘他们在抗战中英勇奋斗、为国献身的民族精神和不朽功勋,颂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希望能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 内容推荐 国民党军中二级上将人数众多,《国民党二级上将花名册》遴选最具代表性的17名:龙云、卢汉、卫立煌、程潜、杨虎城、徐永昌、李品仙、傅作义、刘峙、张治中、孙立人、佟麟阎、张发奎、黄杰、何键、余汉谋、吉星文。依据史实,客观、翔实地描写了他们不平凡的一生;解读了他们如何从名不见经传一步步到达军界的巅峰。让读者透过其人生轨迹,从不同侧面窥见纷繁复杂的民国历史及政治军事内幕。 《国民党二级上将花名册》由刘波、卢兴顺编著。 目录 “云南王” 龙云 彝族土司后裔,由武堂迈向军界/4 失去左眼,换云南的和平/6 建设“新云南”/8 抗日爱国的将军/12 3年幽禁/13 走向新生/15 彝族将军 卢汉 为统一云南出力/20 军政两不误/23 同共产党结缘的抗日名将/25 越南,接过日本的降书/30 被蒋抽空力量后东山再起/31 云南起义,和平走向光明/34 随云南的解放获得新生/36 “百战百胜将军” 卫立煌 “国父”亲送照片/40 “围剿”红军,镇压“福建事变”/41 抗日疆场,与八路军团结抗战/42 异国他乡扬军威/48 被迫上了内战的战车/50 终回祖国/53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55 “诗人将军” 程潜 弃文从武,走上曲折的革命道路/60 矢志不渝,追随孙中山/61 坚持国共合作,东征北伐立战功/64 不计私怨,团结抗战/66 带领三湘走向新生/68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70 古稀高龄,建设新中国不遗余力/72 “诗亦一代雄”/73 “西北雄狮” 杨虎城 出身贫寒,投身辛亥革命/76 惩恶除奸,闻名于乡/77 护国讨袁,大义为重/80 追崇孙中山的“靖国军”将领/81 艰难独擎“靖国军”大旗/83 回师关中,开始同共产党合作/85 坚守西安,大功于北伐/87 毅然出陕参加北伐/91 以东瀛为窗口了解世界/95 回国重塑劲旅/97 驻马店,成就杰出军事家/99 一路打回故乡/102 国难当头之际请缨抗日/104 与“少帅”的密谋/106 发动西安兵谏,震惊中外/110 大义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16 张学良被扣,独撑危局/118 事变落幕,和平解变/124 遭蒋报复迫害致死/125 历史是公正的/128 “军人楷模” 徐永昌 孤儿苦读,投笔从戎/132 在军营崭露头角/133 组建国民三军,辅佐阎锡山/134 晋绥主将/137 自解兵权,探讨民间疾苦/141 屯垦戍边/142 违心参与中原大战/142 以大局为重/144 为“党国”鞠躬尽瘁/148 桂系巨头 李品仙 弃文习武的望族后生/152 助蒋又倒蒋/154 一腔热血挥洒抗日/157 充当反共先锋的安徽主席/160 顽固进行内战,兵败如山倒/162 晚年感昔/166 “华北王” 傅作义 先入兵营后上学/170 涿州一战成名/170 从中原大战到主政绥远/171 长城抗战、绥远抗战/173 孤军守太原门75 团结中共进行积极抗日/176 奇袭包头,收复五原/177 着手开发边疆,整军励治/178 拴上内战的战车/179 走和平道路/181 将军爱晚晴/186 “长腿福将” 刘峙 辗转跌宕的青少年期/190 辗转奔波中历练探索/191 从黄埔军校走上人生的大道/195 南浔之战中助蒋洗耻/199 “福将”为蒋打天下/202 新军阀大战中出力卖命/206 淮海战役,一败涂地/213 痒送在淮海战场/217 晚年落发飘零,“韬晦思过”/221 “和平将军” 张治中 早年历经磨难的贫寒子弟/226 为黄埔培养人才/227 淞沪浴血抗日/229 主政三湘,廉正勇勤/232 三次到延安以促进和谈/234 新疆和平懈放的功臣/238 竭智尽忠,同中其肝胆相照/239 “东方隆美尔” 孙立人 文武双全的海外学子/244 在淞沪会战中锋芒初现/245 羽翼渐丰的实力派在都匀崛起/246 卫戍曼德勒/247 仁安羌大捷/250 陂迫撤退时依然军威严整/252 卧薪尝胆苦练精兵,准备反攻/256 反攻缅甸,取得辉煌胜利/258 加入内战的阵营/260 假“共谍”释兵权/261 稀里糊涂成了“叛乱”主谋/262 黯然走完33年囚徒生涯/264 爱国模范 佟麟阁 军中的基督徒/268 励精图治,追随冯玉祥苦练精兵/270 运筹帷幄的指挥官/272 爱国不分民军/275 北伐中屡立战功,和冯玉祥同进退/277 立马江山,遥望东北,胸有抗日情怀/280 隐遁香山/282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285 血洒南苑/291 香山兰涧埋忠骨/294 “铁军枭雄” 张发奎 向往革命,因勇猛步步高升/298 血汗铸成“铁军”名号/299 违心反共,错挺汪精卫/302 联桂讨蒋失败后入蒋麾下/305 淞沪战役中誓死抗日/307 两广抗日,转战粤桂/310 欣喜主持受降,同共产党划清界线/312 辞职寓港/314 与中共的不解之缘/315 一生坚决抗日/318 不事二主的忠勇将军/320 “海上苏武” 黄杰 因细节得蒋重视/324 济南为蒋保驾/325 政治模糊的精明将/326 对战昔日同窗/327 因兰封战役失利而锒铛入狱/329 猛虎出笼/330 “海上苏武”/332 “湖南王” 何键 读书为富贵/338 追逐功名/338 奉命北伐,从此扶摇直上/340 终露反革命面目/343 杀害杨开慧/345 宁汉纷争,纵横捭阖/348 主政湖南,大力提倡儒家文化/349 中原大战中固守长沙/351 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得力助手/352 挖断“龙脉”/355 晚年信佛/356 粤军将领 徐汉谋 自小从军,参与“剿共”/360 归入蒋氏麾下/360 广州失守/361 重返大本营——广州/362 “蒋校长”亲自鼓励依旧一败涂地/363 晚年皈依基督教/364 打响抗战第一枪 吉星文 效族叔吉鸿昌,投奔军旅/368 卢沟桥打响抗战第一枪/369 23天的艰苦守望/373 抗战中屡立奇功/377 抗战功绩永远被铭记/380 试读章节 建设“新云南” 在统一云南后,龙云提出了建设“新云南”的目标。他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对东南亚各国亦采取开放政策。这些措施收到了相当好的成效,使地处边疆的云南成为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一个引人注目的省份和抗战时期的坚定的后方。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龙云始终以坚韧的毅力,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致使云南各方面的建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呈现出一派大好局面。龙云因而也被称为“云南王”。 政治上,云南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民主气氛浓厚。宽松的环境为抗战期间各种政治力量的活动提供了舞台。 龙云主政云南后,起初在政治上追随蒋介石。1929年秋蒋桂战争中,他被蒋任命为讨逆军第10路总指挥,出兵伐桂。不久又奉蒋介石之命在云南进行过“清党”。1935年初和1936年3月,又被蒋介石分别任命为第2路军总司令和滇黔“绥靖”公署主任,对过境云南的、处于长征途中的红一方面军和贺龙、萧克的红2、6军团进行防堵,以维护其利益。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龙云对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张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深表钦佩。在民族矛盾上升的关键时刻,龙云的政治态度有了积极的变化,“七七事变”爆发后,他更是全力支持全面抗战。 过去,云南军阀混战,盗匪横行,社会治安极其混乱。龙云下决心纠正这一局面。他在整肃了各路军事武装集团后,又剿灭了多如牛毛的各地土匪,使得匪患渐平,民得安居。这就为云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保障,也为全国树立了样板。因此,抗战期间,大批进步教授、民主人士、社会团体和大中学校纷纷入滇。他们在云南的活动,推动了当地人民的思想进步,也推动了当地的政治活动。 在中共领导和民盟推动下,云南的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开展。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省主席龙云,则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龙云对民主运动采取了保护和支持的态度,使云南昆明具有了“民主堡垒”之称。 抗战爆发初期,中国共产党即与龙云建立了秘密联系。1943年,中共又派华岗同志到龙云身边工作。华岗向龙云介绍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救国的政策方针,阐明坚持抗战、反对内战、支持民主运动、反对法西斯专政的重大意义,使龙云对中共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蒋介石铲除地方势力、排除异己的一贯手段,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龙云倡议下,中共在五华山龙云驻地设立电台,供双方及时联系。1945年7月,龙云又同意中共《新华日报》报社在昆明青云街3l号设立营业分处,发售《新华日报》和《群众》半月刊,民盟机关报《民主周刊》,也在昆明发售。同年年初,昆明还成立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民主工人同盟”、“新民主主义同盟”,这些组织,都是在龙云的默许下进行的。战时只有昆明这个城市,才有这样的“民主”运动。 龙云与民盟的联系也很密切。他与民盟领导人罗隆基等交往频繁,对民盟的组织和活动,不仅在政治上加以保护,而且在经济上也给了不少的帮助。1944年底,龙云加入了民盟。民盟在云南工作比较活跃,在群众中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对于配合共产党、开展抗日民主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经济上,唐继尧时征战南北,军需费用浩大,使农村破产,城镇工商凋零,币值低落,财政拮据。龙云上台后,开始大力整顿财税,巩固金融,稳定货币,兴力、实业。他重用陆崇仁等,改革财政税务,取消苛捐杂税,删繁就简,另立新税。将财政、企业、金融合而为一,以财政扶持金融,发展生产;以金融充裕财政,支持生产;以生产巩固财政,充实金融。他改组富滇银行,发行钞票,统治外汇,巩固云南金融。他大力扶植云南地方资本,支持兴办实业,扩大纺织出口,整顿发展个旧锡矿及其他钨、锑、铜、锡、盐、煤矿等,使云南省财政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呈现出比较繁荣的景象。 龙云还十分重视农业和交通设施建设。云南的交通设施落后,唐继尧时期,全省只有约40里公路。龙云主政后,大力修建公路,使通往省外的公路多达6条,分别为:滇黔公路、滇康公路、川滇西路、滇川东路、滇桂公路、滇康公路。特别是后来修建的滇缅公路,更是龙云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公路的修筑,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促进了云南的社会发展。 云南山地较多,长久以来粮食都不能实现自给,主要依靠从越南进口。龙云扩大粮食耕地,减轻税收,存粮积谷,力争粮食自给。抗战期间,军队和人口大批涌入,而云南粮食无缺,端赖于此。 在文化教育方面,龙云在全省推广“新教育”运动,加大对教育经费,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当地的教育条件,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使云南这个边陲省份,在文化教育上显得十分发达。1932年,龙云为培养云南当地人才,特在昆明北门街创办私立南菁学校,设小学、初中、高中3部。抗战期间,进一步扩展教学设施,先后培养了数千学生。其中有数百人后来在国内外颇负盛名。而龙云对云南唯一的一所正规大学一东陆大学的建设,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1930年,东陆大学由私立改为省立,其经费由省府直接拨付。1934年,东陆大学改名为云南大学,同时进行院系调整,设立了文法、理工学院,并筹备组建医学、农学院系等。为了适应云大不断发展的需要,1937年,龙云特聘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为云大校长,支持他全权掌管校务。熊庆来上任后,不辱使命,致力于学校革新,强化管理,使云大的教学科研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属改为国立。此外,龙云对抗战期间迁移至云南的—批大学,如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正医学院、华中大学等,也热隋相待,不仅从经济上大力支持,还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对广大师生予以关照。云南的文化教育建设,在龙云主政时期,迈上了—个大台阶。 另外,龙云对云南的文化建设还有两件事需要提及:一是扶持、推进滇剧的发展,二是倡修云南通志、云南省志和云南各县县志。由于他的努力,1935年,《新纂云南通志》定稿;1941年,80卷、2l部类、计400余万字的《续云南通志长编》也基本完成,这为保存云南历史文献,研究云南近现代历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军人出身的龙云,深知军队对于政权的重要性,要想稳定统治,必须有军队作坚强的后盾。所以,他接掌滇政后,大力整顿滇军,努力树立滇军新形象,提高滇军的战斗力。 滇军骁勇善战,其中不乏亡命之徒,兵也很难“带”。当时的滇军,从一般士兵到长官,几乎都是职业军人,云南称之为“兵油子”。这些“兵油子”多半是游手好闲之人,到处受雇,到处“开小差”,不仅混吃混喝,而且三教九流,鱼目混珠,人员成分非常复杂。在削平滇中诸雄后,云南旧军人很多被淘汰。龙云便趁此机会,提出“重塑滇军新形象”的口号。他采用了如下办法: 整理编制。龙云将他的直属部队,取消师、军以上的番号,缩小编制为旅,旅下属2个团,分驻全省各地。规定军队仅维持治安,不再过问地方政治。 改募兵制为征兵制。征来的壮丁称为“学兵”,服役期满,回乡为在乡军人。从前募来的兵士,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改征兵制后,所征多半是农家子弟,不但没有人抽吸鸦片,连一般社会恶习也没有。所以滇军有了“脱胎换骨”的新面貌。 设立军官教导团。1930年开始创办,龙云自任团长,招募中学毕业生及遴选军中干部严训,以培养下级军官。每期受训时间多为3年,分步、骑、炮、工、交通、通讯各科。至抗战前,共训练下级军官达4,000余人,成为滇军基层骨干。 重新训练军队,配套新式武器。从前的步兵操典,多半模仿日军。征来的新兵则一律改用“德操”。新兵的装备,系经法国军火商采购而来,这些欧洲新式武器,加强了滇军的战斗力,为以后滇军参加抗日立下了功劳。 P8-12 序言 风起云涌的中国现代史上,无数风流人物尽展风采。这其中,中国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无疑是至今依然引人注目的一批人物。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参加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也有的在几次国内战争中抱守残缺、迂腐赴命。但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无不担起民族的大任,共御外辱,慷慨悲歌,视死如归。 抗日战争,就是一场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硫柱、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这场民族解放战争流淌着国共两党两军将士的鲜血。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上,也涌现出了一批批骁勇善战、力挽狂澜的优秀将领。 其中,就有被称为“和平将军”的张治中,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1985年,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在张治中将军95岁诞辰纪念大会上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白先生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是同我们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同时也有“让中共赏识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卫立煌,“最使毛泽东尊敬的湘中颂公”程潜,享誉海外的“东方隆美尔”孙立人…… 他们或大胆奇诡,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战绩;或思维缜密,以无懈可击的战略部署、堂堂正正之师百战不殆;或正者无敌,于民族危难之际举正义之旗,力挽狂澜;或勇猛顽强,将人类铁血不屈的品质发挥到极致。 本书在记载他们不平凡人生历程的同时,一方面客观记述他们的曲折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着重描绘他们在抗战中英勇奋斗、为国献身的民族精神和不朽功勋,颂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希望能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关于这些人物的各类文学作品和资料,由于篇章过多,恐难逐一罗列,谨在此一并致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国民党二级上将花名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波//卢兴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4390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8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0 |
出版时间 | 2013-03-01 |
首版时间 | 2013-03-01 |
印刷时间 | 2013-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2 |
丛书名 | |
印张 | 2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5 |
宽 | 185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