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精)
内容
作者简介
卞毓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等。著译科普图书30余种,发表科普和科学文化类文章约700篇。作品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入选教育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书目,《拥抱群星:与青少年一同走进天文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曾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中国天文学会九十周年天文学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
书评(媒体评论)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用陈述故事的方式把历代
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放到科学原理的叙述
中,这样既介绍了科学知识又饶有兴味地衬托出历史
人物和背景。作品立意清新,铺叙合理,文笔流畅,
是一本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的佳作。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天文台前台长 
王绶琯
目录
上篇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序曲
大地的尺寸
明月何处有
太阳离我们多远
间奏:关于两大宇宙体系
测定近星距离的艰难历程
通向遥远恒星的第一级阶梯
再来一段插曲:银河系和岛宇宙
通向遥远恒星的第二级阶梯
欲穷亿年目 更上几层楼
尾声
下篇 海阔天空·外五篇
天文学与人类
观天治水功垂千秋——纪念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逝世700周年
他激励所有人挑战自己和未知——霍金的人生和宇宙
科学视角下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别样解读
对联中的日月乾坤
附录
评《星星离我们多远》/王绶琯
知识筑成了通向遥远距离的阶梯——读《星星离我们多远》/刘金沂
精彩页
序曲
“天上的市街”
朋友,您吟诵过这样一首诗吗——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问,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白话诗,作于1921年。其高远的意境,丰富的想象,纯朴的言语,浪漫的比拟,冲破了日益衰颓的旧文化的桎梏,体现出一代新风。它的题目,叫作《天上的市街》。
这首白话诗的作者,当时还是一位不满30岁的青年。他才气横溢,风华正茂。不多年间,他的名字便传遍了海北天南。他,就叫郭沫若。
古往今来,夜空清澈,群星争辉。多少人因之浮想联翩,多少人为之向往入迷啊!我们要谈的,正是这天上的星星;要谈的,是它们离人间有多远。或许,可以这样说吧:我们将要告诉读者,郭老诗中的“天上的市街”究竟远在何方呢?
诗中写到了天河,写到了牛郎织女,我们就从这谈起吧。
星座与亮星
初秋晴夜,银河高悬,斜贯长空。银河,有许多别名。在西方,它叫作“乳色之路”(The Milky Way);在我国古代,它又叫银汉、高寒、星河、明河、天河……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一直脍炙人口。天河两岸,很容易找到“牛郎”和“织女”,它们是两颗很亮的星。牛郎在河东,又名“河鼓二”。它的两旁,各有一颗稍暗的星。三星相连,形如扁担。牛郎居中,两端宛如一副箩筐,所以它们又合称为“扁担星”。据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就将他的两个娃娃放在箩筐里,挑起扁担,去与织女“鹊桥相会”啦!织女在河西,与牛郎以及自己的孩子遥遥相望。她的近旁有四颗星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宛如织布用的梭子一般,它正是织女的劳动工具。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就在牛郎星附近有着五颗小星,中国古称“匏瓜五星”的,其中一、二、三、四这四颗星连贯起来组成一个菱形,很像一个织布的梭子。它是织女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思而抛给牛郎的,因此民间便称它为“梭子星”了。天河之中,牛郎织女之间,有六颗亮星组成一个巨大的“十”字。请看图1,如果我们将它想象为神话中的“鹊桥”,那岂不是既很自然又很有趣吗?
世界上各个古老的民族,都以其长着翅膀的丰富想象力,驰骋在天上人间。他们对同样的星空孕育和产生了各不相同却又同样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十”字,古代欧洲人将它想象成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因此,它所在的那个星座就被叫作“天鹅座”。这个大“十”字,因为出现在北半天空上,西方人又将它称为“北天十字架”,简称“北十字”。
什么是星座呢?简而言之,古人为了更方便地辨认星空,就用种种想象中虚拟的线条,将天上较亮的那些星星分群分组地联结起来,这些星群便称为“星座”。人们又以更加丰富的想象力,让一群群星与许多神奇的故事挂上钩。因此,诸星座最古老的名称通常都溯源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图2)。
世界上最早划分星群的,也许是苏美尔人。他们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的下游,如今属于伊拉克的地方。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他们便在辨认星空时将群星“分而治之”了。他们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经创建了一套书写系统,用文字记下自己的历史。那时,他们已开始系统地注意行星的运动。倘若将苏美尔人的观测当作人类系统观测天象的开端,那么这种世代相传的天文观测绵延至今便已有6000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星座的概念有了极大的发展。演变到公元2世纪,经过古希腊天文学家的详细描述,北天40个星座的雏形便大体确定下来。至于南天的48个星座,那是17世纪后通过航海家和天文学家们的系统观察才逐渐定型的。由于近代科学的启蒙与发展,南天星座中便夹杂着用科学仪器命名的名称,例如显微镜座、六分仪座、罗盘座、望远镜座等;而北天星座的名称则依然充满着古老神话的色彩:仙女座、仙后座、武仙座、飞马座、天鹅座……
现代对星座的划分,建立在更精确的基础上。国际上统一地将整个天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88个区域,每个区域便是一个星座,它们犹如地球上大大小小的许多国家。每个星座中都有许多星星,恰似每个国家都有许多城市和村镇一般。牛郎星是天鹰座中最亮的星星,按国际统一称呼,它就叫“天鹰α”。α(阿尔法)乃是希腊文中的第一个字母。织女星是天琴座中最亮的星,所以称为“天琴α”。同样,天鹅座中最亮的星就叫“天鹅α”,它就在那只大天鹅的尾巴上,所以阿拉伯人又叫它“戴耐布”(Deneb),意为“天鹅之尾”。我国人民自古以来一直叫它“天津四”。图3中还标出另一些星星的名字:天鹅座中的β(贝塔)、γ(伽马)、δ(德尔塔)、ε(艾普西隆)、ζ(泽塔)和η(
导语
一本超好看的科普佳作,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仰望星空,群星闪烁,天空中有着巨大的秘密。要问寻天之秘密,人类得让心灵飞翔。
本书介绍了从近处的月亮到极远处的类星体的距离的量、估,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作品立意清新,铺叙合理。文笔流畅,是近年来天文科普中一本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的佳作。
序言
60多年前,我刚上初中时读了一些通俗天文作品,逐
渐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半个多世纪前,我从南京
大学天文学系毕业,成了一名专业天文工作者。几十年来
,我对普及科学知识始终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我记得,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
(Carl Sagan,1934—1996年)在其名著《伊甸园的飞龙
》一书结尾处,曾意味深长地引用了英国科学史家和作家
布罗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1908—1974年)的一
段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明的世界中,这就意味着知识
的完整性在这个世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在拉丁语中
就是知识的意思……知识就是我们的命运。
这段话,正是“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著名格言在现时
的回响。一个科普作家、一部科普作品所追求的最直接的
目的,正是启迪人智,使人类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普
及科学知识,亦如科学研究本身一样,对于我们祖国的发
展、进步是至为重要的。天文普及工作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我一直认为,任何科学工作者都理应在普及科
学的园地上洒下自己辛劳的汗水。你越是专家,就越应该
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意识: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
,让更多的人变得更有力量。我渴望在我们国家出现更多
的优秀科普读物,我也希望尽自己的一分心力,为此增添
块砖片瓦。
1976年10月,十年“文革”告终,我那“应该写点什
么”的思绪从蛰伏中苏醒过来。1977年初,应《科学实验
》杂志编辑、我的大学同窗方开文君之约,我满怀激情地
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科普长文《星星离我们多远》。在篇首
我引用了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白话诗《天上的市街》,并
且构思了28幅插图,其中的第一幅就是牛郎织女图。同年
,《科学实验》分6期连载此文,刊出后反应很好。
在科普界前辈李元、出版界前辈祝修恒等长者的鼓励
下,我于1979年11月将此文增订成10万字左右的书稿,纳
入科学普及出版社的“自然丛书”。1980年12月,《星星
离我们多远》一书由该社正式出版,责任编辑金恩梅女士
原是我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老同事,当时已加盟科
普出版社。
每一位科普作家都会有自己的偏爱。在少年时代,我
最喜欢苏联作家伊林(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И
льин-Маршак,1895—1953年)的通俗科学读物
。从30来岁开始,我又迷上了美国科普巨擘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1920—1992年)的作品。尽管这两位科
普大师的写作风格有很大差异,但我深感他们的作品之所
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至少是因为存在着如下的共性:
第一,以知识为本。他们的作品都是兴味盎然、令人
爱不释手的,而这种趣味性则永远寄寓于知识性之中。从
根本上说,给人以力量的正是知识。
第二,将人类今天掌握的科学知识融于科学认知和科
学实践的历史进程之中,巧妙地做到了“历史的”和“逻
辑的”统一。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钩玄提要地再现人
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本来面目,有助于读者理解科
学思想的发展,领悟科学精神之真谛。
第三,既讲清结果,更阐明方法。使读者不但知其然
,而且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心智、启迪思
维。
第四,文字规范、流畅而生动,绝不盲目追求艳丽和
堆砌辞藻。也就是说,文字具有质朴无华的品格和内在的
美。
效法伊林或阿西莫夫这样的大家,无疑是不易的,但
这毕竟可以作为科普创作实践的借鉴。《星星离我们多远
》正是一次这样的尝试,它未必很成功,却是跨出了凝聚
着辛劳甘苦的第一步。
再说《科学实验》于1977年年底连载完“星星离我们
多远”之后8个月,香港的《科技世界》杂志上出现了一组
连载文章,题目叫作“星星离我们多么远”,作者署名“
唐先勇”。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浏览此文,结果发现它纯属
抄袭。我抽查了1500字,发现它与《科学实验》刊登的《
星星离我们多远》的对应段落仅差区区3个字!
这件事促使我在一段时间内更多地思考了一个科普作
家的道德问题。首先,科普创作要有正确的动机,方能有
佳作。从事科学事业——无论是科研还是科普——的人,
若将目光倾注于名利,则未免可悲可叹。我们应该记住乐
圣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的一
句名言:“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
谈。”
其次,是“量”与“质”的问题。曾有人赐我“高产
”二字,坦率地说,我对此颇不以为然。我钦佩那些既能
“高产”,又能确保“优质”的科普作家。然而,相比之
下,更重要的还是“好”,而不是单纯的“多”或“快”
。这就不仅要做到“分秒必争、惜时如命”,而且更必须
“丝毫不苟、嫉‘误’似仇”了。
《星星离我们多远》一书出版后,获得了张钰哲
(1902—1986年)、李珩(1898—1989年)等前辈天文学
家的鼓励和好评,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1983年1月,《天
文爱好者》杂志发表了后来因患肝癌而英年早逝的天文史
家、热情的科普作家刘金沂(1942—1987年)先生对此书
的评介,书评的标题正好就是我力图贯穿全书的那条主线
:“知识筑成了通向遥远距离的阶梯”(见本书附录)。
1987年,《星星离我们多远》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闻
出版总署、广播电视电影部、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共同主办
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图书二等奖)。1988
年,《科普创作》第3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中
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先生的文章
《评〈星星离我们多远〉》(见本书附录)。
光阴似箭,转瞬间到了1999年。当时,湖南教育出版
社出版了一套“中国科普佳作精选”,其中有一卷是我的
作品《梦天集》。《梦天集》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
“星星离我们多远”系据原来的《星星离我们多远》一书
修订而成,特别是酌增了20年间与本书主题密切相关的天
文学新进展。
又过了10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少儿科普名人
名著书系”也相中了《星星离我们多远》这本书。为此,
我又对全书做了一些修订,其要点是:
第一,增减更换大约1/3的插图。1980年版的《星星
离我们多远》原有插图62幅,1999年版的《梦天集》删去
了其中的16幅,留下的46幅图有的经重新绘制,质量有所
提高。但是,被《梦天集》删去的某些图片,就内容本身
而言原是不宜舍弃的。于是我又再度统筹考虑,增减更换
了约占全书1/3的插图,使最终的插图总数成为66幅,其整
体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正文再次做了修订,修订的原则是“能保持原
貌的尽可能保持原貌,非改不可的该怎么改就怎么改”。
例如: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决议将冥王星归类
为“矮行星”,原先习称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剔除冥王
星之后还剩下8个;于是,书中凡是涉及这一变动的地方,
都做了恰当的修改。
第三,自1980年《星星离我们多远》一书问世几十年
来,既然有了上述的种种演变,不少朋友遂建议我借纳入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机,为这本书起一个读起来
更加顺口的新名字:《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2016年岁末,忽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已被列入“
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自主阅读推荐书目”,这实在是
始料未及的好事。于是,我对原书再行审定修订,酌增插
图。这一次,除与时俱进地继续更新部分数据资料外,更
具实质性的变动有如下几点:
第一,增设了一节“膨胀的宇宙”。发现我们的宇宙
正在整体膨胀,是20世纪科学中意义极其深远的杰出成就
,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宇宙静止不变的陈旧见解,深深改变
了人类的宇宙观念。而在天文学史上,导致这一伟大发现
的源头之一,正在于测定天体距离的不断进步。
第二,将原先的“类星体距离之谜”一节改写更新,
标题改为“类星体之谜”,使之更能反映天文学家现时对
此问题的认识。
第三,在“飞出太阳系”一节中,扼要增补了中国的
探月计划“嫦娥工程”,并说明中国的火星探测也已在积
极酝酿之中。
遥想1980年,《星星离我们多远》诞生时,我才37岁
。弹指一挥间,正好又过了37年,而今我已经74岁了。一
年多以前,年近九旬的天文界前辈叶叔华院士曾经送我16
个字:“普及天文,不辞辛劳;年方古稀,再接再厉!”
这次修订《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也算是“再接再厉”的
具体表现吧,盼望少年朋友们喜欢它!
承蒙王绶琯院士慨允将书评《评〈星星离我们多远〉
》、刘金沂夫人赵澄秋女士慨允将书评《知识筑成了通向
遥远距离的阶梯》作为本书附录,谨此一并致谢。
卞毓麟
2017年暮春于上海
内容推荐
天文学是一门奇妙无穷、令人神往的学科。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以“光年”为长度单位的遥远宇宙,曾经闪烁在天际的群星便被无数倍放大了。从离地球最近的月球开始,到炙热的太阳、昏暗的海王星,再到几十亿光年之外的类星体,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找到了量天的这把“尺子”。从此,遥远的宇宙不仅仅是杜牧卧看的牵牛织女星,也不再是杜甫仰望的北户七星,曾经缥缈无垠的宇宙,随着无数天文学家的不断探索,与人类的距离不再遥不可及。
星星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这部作品不仅告诉你星星和我们之间的距离,还讲述了历代天文学家“量天尺”的故事,包含大量的天文和历史知识,是一本极难得的科普佳作,带你探索浩瀚宇宙的无限奥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卞毓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501230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6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图书小类
重量 352
CIP核字 2018163663
中图分类号 P1-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7
151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