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人陆离(精)
内容
内容推荐
《书人陆离》是姚峥华“书人系列”之一,书中既有史料钩沉,也有日常白描,是为作家、译者、出版人所作的文学特写。
本书共两辑。辑一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因书及人,由书引发联想,涉及杨绛、张爱玲、黄裳、止庵、谢其章、张辛欣、董宁文等;第二部分因人及书,从某个侧面素描作者所熟识的兄长师友“普通人”的一面,涉及戴大洪、陈丹燕、曹元勇、袁筱一等。辑二则集中写钟叔河所编的《走向世界丛书》《儿童杂事诗笺释》《知堂谈吃》的前世今生。
作者简介
姚峥华,《深圳晚报》阅读周刊主编,多年来浸润书海,与众多著名书人、出版家和书评人以书结友。
目录
辑一
第一部分
白纸黑字里看杨绛张爱玲互评
从王祯和拒写张爱玲台湾游记想到
谢黄“误会”其实与《我所知道的“黄裳和止庵”》无关
《记忆小屋》里那个美好的下午
历史老车碾压过的圈圈年轮
奢华的《宁文写意》
“父亲”二字如此响亮
接力着一个传统
第二部分
寻找“失踪者”小说家张辛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
让时间站在自己一边,不疾不徐
有阳光的下午,闲闲地喝点酒吧
勇于挑战帕维奇的人
“看不见”的“客人”
“网红”瑜老板
辑二
《走向世界丛书》的前世今生
《儿童杂事诗笺释》,二十六年一部历史
野记偏多言外意——由二〇一七年版《知堂谈吃》说开去
后记
序言
姚峥华“寻找”张辛欣。
张辛欣是谁?为什么要“寻找”她?张辛欣是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的风云人物:她的小说《在同一地平
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疯狂的君子兰》等,曾引
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风潮;一九八五年,她单人
骑车走读大运河,并以作家身份出镜主持《运河人》大型
纪录片;她的首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北京人——100个普通
人的自述》是现代中国第一部大型口述实录作品,被译成
十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她是大型演出“我
们·你们”(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总导演、剧
作者和总策划,在首都体育馆和一万八千名读者在一起,
这是当代中国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最后一次)现场展现
中国重量级作家群体和作品。九十年代“选择流落”异国
之后,她并未停止写作,而是尝试专栏、影评、绘本、连
续剧、回忆录等全方位创作,多部作品也在国内出版。
那么姚峥华的“寻找”是怎么回事?原来她寻找的是
“失踪者”小说家张辛欣。她由此引发了她们非常有趣的
反复讨论(经由互联网):什么是小说?如今还有写小说
的必要吗?小说这个创作形式,在二十一世纪究竟还有没
有张力?有什么可能性?谁还在读小说?谁还会在小说这
个“坑”里苦苦探索?小说是否走到了尽头?如果张辛欣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小说“写到底”会怎样?表面看来
,这是在争辩一种文学体裁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景或命运,
但你会发现,其实这只是一个切入点,姚峥华对“小说家
张辛欣”的“寻找”,实在是她一往情深,对八十年代生
机无限的中国文学的缅怀、追索、反思和——“加入”。
于是,姚峥华的写作,也就“接力了一个传统”,成
为无情流逝的文学长河里的“一粒石子”。
姚峥华的阅读是介入式的——进入文本与作者深度对
话。她读《记忆小屋》,想象一个患了渐冻症的哲人,如
何靠记忆度过不能动弹的漫漫长夜。这本小书的尾声部分
,托尼·朱特写道:瑞士的缪伦,一处位于雪朗峰半山、
风景纯净的世外桃源,乘火车或缆车可以抵达,在那里可
以俯瞰一片峡谷。二〇〇二年,托尼·朱特在一场癌症手
术后曾带着家人重返,那时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是六岁和八
岁。“这里是世上最快乐的地方。我们无法选择人生在何
处启程,却可以选择于何处结尾。我知道我的选择:我要
乘坐那辆小火车,无所谓终点,就这样一直坐下去。”结
尾的这句话让译者何静芝潸然泪下,也令读者姚峥华潸然
泪下。
读孙爱雪的《流浪的女儿》,她更是“哭得稀里哗啦
”。“五保户”女儿孙爱雪在父亲去世三十年后,蘸着血
和泪,写尽对父亲的思念。“我低微如草芥,而文字赋予
生命以崇高。”姚峥华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自己欠
已故的父亲“一本书”,一本应该开始写的回忆之书、思
念之书。
她对于未曾谋面的作者都有如此共鸣,写到见过面、
采访过或交往多年的书人,就更多了一分亲切。姚峥华带
我们跟着陈丹燕,作都柏林之旅、塞尔维亚之旅,带着我
们在松山茶室听戴大洪讲他的翻译之旅,带着我们一惊一
乍地翻开那本“奢华的《宁文写意》”……这是立体的、
逼真的、当下的阅读场景,令人难忘。
姚峥华爱读书。每写书评,又由书及人,并写“书人
”。书人(依蒲松龄的说法应为“书痴”)有很多种:写
书的人,读书的人,卖书的人,藏书的人,译书的人,还
有,编书的人。有几种人较受关注,其中卓然有成者,每
被誉为“家”:作家、小说家、书评家、藏书家、翻译家
。他们的嘉言懿行,多有著述刊载。而编书的书痴,通常
就比较低调,多数不为人知。近代以来,以“出版家”或
“著名编辑”名世者,屈指可数。世人每以“为他人作嫁
衣裳”俗套地赞美他们的“牺牲精神”,从而大大抹杀了
他们的主体性存在。我认识的一位出版家,就曾对“作嫁
”说大不以为然,其唯一的理由就是:子非余,不知余编
书之乐,其乐无穷。且不论策划一本书或一套书时的愿景
与雄心,亦不论发现一位新人作者时的兴奋和激动,编书
之乐,就在那一步一步“将人类智慧实现为书籍”的时间
进程之中。
姚峥华只眼独具,多年来为书人们作“文学特写”(
依太史公的体例可称为“书痴列传”),对“编书的书痴
”尤其不吝深情投入笔墨。钟叔河,这位被开除公职去拖
板车的右派,在茶陵农场就跟好友朱正讨论“中国与世界
文明同步的问题”,琢磨晚清第一代走出国门的人是怎么
看世界的,这是煌煌一百册《走向世界丛书》三十多年编
辑史的起点。“一出牢门,走向世界”,钟叔河卓具胆识
,孜孜矻矻,成就了中国当代出版史“里程碑式”的工作
。《周作人散文全集》的钩稽出版,更是非有胆识不能为
之,经历了现当代政经风云的人,方能深味此中甘苦。而
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丰子恺配图),钟叔河为之“
笺释”,阐明其中的民俗学意义和思想意义,二十六年间
由不同出版社出了五版,反复修订,遂“已臻不朽”,可
以珍藏。
姚峥华的“书人系列”出到第六本了,真为她高兴。
是为序。
二〇一八年八月七日
于北角
导语
张爱玲和杨绛对彼此有怎样的评价?
三年困难时期,鲍耀明寄给周作人的食品清单里有什么?
历经三十六年,《走向世界丛书》一百种终成完璧,出版家钟叔河耗费了多少心力,又得到了钱锺书怎样的指点?
从足球俱乐部总经理转身成为一流译者,戴大洪如何完成跨界?
……
名家前辈,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作品之外的花边闲言与人情世故,亦是帮助了解作家作品的有趣资料。这本《书人陆离》便是一部讲述书圈往事的“书痴列传”。
作者写自己的读书体悟,往往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深入文本,进行介入式的阅读;写熟悉的师友,则多了一分亲切,仿佛私语谈笑间,已经将写作对象活画在纸上。
后记
《书人陆离》的序及书名诞生,非常有意思。这里讲
几个故事。

黄子平老师微信说:
“《从张祯和拒写张爱玲台湾游记想到》标题的‘张
祯和’应为‘王祯和’,内文没错。”
我窃喜,黄子平老师在看书稿了。
自从他接单写序后,我无数次想:黄老师会用什么“
黄氏词汇”,比如“大头针”(在某年“深圳读书月”十
大好书评选会上,他用“大头针”比喻当下文学创作——
举目望去,满盘皆硌牙的大头针,“大头针”遂成了经典
语录)之类的,形容这本小书?总之,一不小心,小书人
大造化,挤进了黄子平的当代文学评论里,小丑鸭也迎来
了明晃晃的春天。
可当然甭指望从黄老师那里得到什么“客气”“迂回
”“礼貌”的评价。想当年,《读书》杂志一时洛阳纸贵
,钱理群、陈平原和黄子平貌似闲散的“小圈子”交谈,
一下子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百年定位,至今还影响着当代文
学评论的研究格局和现代化叙事……再往前追溯,当年,
北大中文系“77级”文学专业,黄老师的同学里有张呜、
葛兆光、陈建功、查建英、梁左、黄蓓佳……一批“牛”
人,星光熠熠。随便举一两个例子,黄子平三个字便与历
史牢牢挂上钩,具有“划时代”意义,谁还敢“裹挟”黄
老师“有话好好说”?
在文学现场,黄老师总是拈花微笑,话语不多,一旦
话音落地,必定掀起一场文学运动。在再谈“二十世纪中
国文学”时,他轻轻一句:“假如我从四届文代会的默哀
名单开始写当代文学史,就会写成了一大批文艺家的死因
调查报告,这是侦探小说的写法。可读性很高,做教材就
不行,没法测验,拿它考研,北大、华师大都考不上。”
手起刀落,针针见血。理解黄老师的理念,每一句、每一
段都要不断咀嚼消化,举一反三。
《书人陆离》的命运会如何?黄老师已一眼揪出谬错
,之后未必坦途,内心先默诵三遍“阿弥陀佛”自我平复


《书人陆离》,书名听起来颇有点六朝余韵秦淮金陵
的味道。
坦白讲,我是想不出这样的书名的。“书人系列”从
第四辑开始,就将每辑的序号放进书名里,如《书人肆记
》《书人为伍》,到了第六本,应该起什么样的书名呢?
草拟了若干,都不甚理想。薛冰老师建议第六本名《
书人陆离》,理由是,“陆”是“六”的意思,“陆离”
又取自《淮南子·本经训》“五采争胜,流漫陆离”,形
容色彩绚丽繁杂,取自《楚辞·九叹》“薜荔饰而陆离荐
兮,鱼鳞衣而白蜺裳”,则指美玉。既与书中人物对象相
对应,又与“书人系列”气质相契合。
就这么定了。
薛冰老师义气到底,一举贡献了书名,还义不容辞承
担了作序的重任。我原本拟将他为《书人为伍》所写的书
评放到此处当序,可他看了书稿,说:“王祯和、张辛欣
、谢其章、黄裳、孙爱雪,感觉这些文字沉甸甸的,要细
细品味。序文我要改,最后期限是哪天?”
总调侃薛冰老师,爱南京一往情深,字字句句为这座
古城鼓与呼。现应当换成,帮后辈一如既往,点点滴滴为
文化传承践与行。
是呵,薛冰老师人太好了,从应邀撰稿、接受采访,
到在南京当地陪、导游……这些年总是我在“劳动”他。

王稼句老师作品多多,记得前年有人问他一共出了多
少本书,他说写的、编的、点校的加起来应该有一百本左
右。单二。一七年一年,署名“王稼句”的新书就有五本
:《夜航船上》《纵横姑苏》《人间花木》《坊间艺影》
《吴门烟花》。
似乎稼句老师是为写而生的,可他更愿意为酒而活。
文字下酒,于是倜傥风流。酒桌上,捭阖岁时旧闻故实,
际会天地风云苍生。下笔时,古槐庭院,芳草池塘。
想起先锋书店聚会那天,“薛冰陈子善先生七十寿庆
暨南北书话名家金陵雅集”几个大字出自稼句老师之手,
不知是酒酣席后挥毫,还是案头书前所作。总之,笔墨浓
淡间风月绝响。
便寻思着:“书人系列”小六即将交付出版社,《书
人陆离》的书名可否由稼句老师题写?短信发过去,嘀一
声回复:定奉上。
真的,豪气。

那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部冒出了一大批好书,
打头的是吴稼祥的《公天下》.。我囫囵一翻,尽管对“
多中心治理”理念相当模糊,却感觉一股新气息,马上联
系采访报道。后来发现,书的出版方带了一个品牌名称—
—“新民说”。
“新民说”的书越来越多,品质颇高,不免让人好奇
幕后操刀的是何方神圣。
一次深圳聚会上,有李陀陀爷,还有欧阳江河。一圈
人坐得满满的,一位青年才俊热血沸腾,侃侃而谈。才知
道,他是“新民说”的创办人——范新。范新说,你们是
第一家推荐《公天下》的报纸。
一下子眼神确认,同道密码正确。
范新在出版上颇具野心,开疆拓土,转战南北,并在
深圳开辟了“新民说”新战场。因一直关注这个品牌,“
书人系列”小六即将诞生时,便托付于“新民说”。能成
为“新民说”的一员,是小六的荣光。

至此
书评(媒体评论)
姚峥华只眼独具,多年来为书人们作“文学特写
”。
——黄子平
一如既往,姚峥华如数家珍,将文坛种种新旧掌
故剖析给我们看,抽丝剥茧,举重若轻。
——薛冰
精彩页
白纸黑字里看杨绛张爱玲互评
杨绛生于一九一一年,二〇一六年去世,享年一百零五岁。张爱玲生于一九二〇年,一九九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对比起来,杨绛比张爱玲长九岁,却多活了近三十年的光景。
同时代的两位杰出女子,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又皆学贯中西,博闻强记,涉猎面广,聪明绝顶,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不容忽视。更为有趣的是,两人都享有“不近人情”的坊间“美誉”,时刻与尘世保持距离.洁身自好。
把她俩放一起,不管是杨绛还是张爱玲,估计谁都不愿意。
这里却不得不把二人相提并论,只因台湾《联合文学》前总编辑丘彦明的《人情之美》中有这么一句话:
(给张爱玲)寄去《干校六记》一书,她看了
在信中写下:“新近的杨绛‘六记’真好,那么冲
淡幽默,而有昏蒙怪异的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张爱玲对杨绛作品的评价.震动颇大。
杨绛的《干校六记》一九八一年五月先在香港出版,同年七月在北京出版,记叙的是一九七。年七月至一九七二年三月她被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一段生活。丘彦明与张爱玲因编者与作者的关系,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七年之间通信达四十五次之多。推算起来,有可能《干校六记》在香港甫一出版,丘彦明便寄给张爱玲,张以作者的身份,本着对编辑有信必回的原则,于是有了上边一段。
之所以震动,是二〇一六年杨绛去世后,作为其挚友的老出版家钟叔河先生应《湖南日报》之约,拿出杨绛生前写予的两封信,由王平先生代写文章交代缘由(题为《用生命之火取暖——杨绛致钟叔河信两封》),于报纸上刊登,以表怀念之情。在其中一封里,杨绛谈及张爱玲,这里摘录部分:
前天刘绪源赠我一本《翻书偶记》,序文是你的大笔,忙翻开细读,我觉得你们都过高看待张爱玲了,我对她有偏见,我的外甥女和张同是圣玛利女校学生,我的外甥女说张爱玲死要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难看,一脸“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学都看不起她。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你生活的时期和我不同,你未经日寇侵华的日子,在我,汉奸是敌人,对汉奸概不宽容。“大东亚共荣圈”中人,我们都看不入眼。夏至(志)清很看中张爱玲,但是他后来对钱锺书说,在美初见张爱玲,吓了一跳,她举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现在捧她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她心目中的自己一样美了(从照片可证)。我没有见过她。她的朋友苏青却来找过我。苏青很老实,她要我把她的《结婚十年》编成剧本。
信写于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日。关于此信刊登所掀起的波澜,则是后话。
此时距张爱玲写那封信给丘彦明已过去约三十年。 P4-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人陆离(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峥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18362
开本 32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00
CIP核字 201910308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1
136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