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异乡人(精)
内容
后记
说来幸运。我在接下《异乡人》这本书的翻译工作之
前,并没有读过它的任何一个中文译本。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幸运,主要是我对个人文字作品的
一种偏执使然:不爱咬文嚼字,堆砌辞藻,更惯于反复琢
磨,在用字遣词上偏向与他人不同。所以,如果当初在接
手时,已经熟读过其他译者的版本,于我反而是一种负担
,甚至更要经过一番纠结。
《异乡人》是加缪最为人所熟知的经典之作。任何人
在翻译生涯中能接到这部作品,应该都会感到非常幸运,
更何况是像我这样一个一点也不多产的译者。其初版于
2009年9月在台湾地区上市,刚好是我从事这个行业满八个
年头之际,此时的我对法译中的工作已经驾轻就熟。能在
那样水到渠成的时刻接到这部作品,又怎能说不是一种幸
运?
这份幸运也并非全然无迹可寻。加缪不仅是小说家、
哲学家,也是位剧作家,他从大学时期即对戏剧产生兴趣
,其后也陆续创作了如《卡利古拉》等多部名作。而我从
高中毕业后一直到留法期间,学的也都是戏剧,可以说那
一度是我在彷徨的青葱岁月的出口和心灵依归。或许正因
如此,后来我才能有这份机缘。
个人最熟悉的同时期剧作是另一位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萨特的《无路可出》。萨特与加缪不仅同为20世纪法国文
坛闪耀的巨星,还曾是惺惺相惜的挚友;尽管后来两人的
友谊因为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而画下句点,为后世无限唏
嘘,人们还是热衷于对他们从相知相惜到毅然决裂的前因
后果的追问,乃至将之视为一种瑜亮情结进行探究。
《异乡人》是加缪的第一本小说,于1942年一出版便
广获好评,隔年萨特便发表了一篇颇为知名的书评,文中
特别以“美式叙事法”来形容加缪在这本书中的行文方式
;这一段有关《异乡人》文风的解析,似乎也是萨特整篇
长评中最常为人所参考、引用的。此种风格是如此鲜明和
独特,从故事一开场便教人无法忽视:“今天,妈妈走了
。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我收到了养老院的电报:
‘母殁。明日下葬。节哀顺变。’这完全看不出个所以然
。也许是昨天吧。”《异乡人》开头的短短两行文字,居
然用掉了七个句号,且没有一丝不妥。萨特称本书的句子
就像一座座孤岛,是加缪刻意为之,是巧妙精湛之所在,
也是我当初在翻译时希望忠实保留并清楚传达作者原意的
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萨特对本书之所以命名为《异乡人》,也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故事的背景所在地阿尔及利亚
的首都阿尔及尔,对法国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异乡”。接
着,萨特在书评中大量引用了加缪同年发表的《西西弗神
话》,来解读这部作品所欲阐述的人生于世的荒谬处境:
日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在没有任何心灵依归和希望之下
,宛如放逐于世。“没有明天,因为人终将一死。”最后
,萨特提到的论点,与加缪在1955年为《异乡人》美国版
所撰写的自序如出一辙:“加缪所欲描绘的异乡人,正是
因为不愿接受社会游戏规则而引起公愤的无辜者之一。他
就像生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国度,对其他人而言他也是个异
乡人。不过,这也是有些人会喜欢他的原因,像对他有所
依恋的玛莉,恰是因为觉得‘他很奇特’;……至于我们
自己,阅读本书的时候,因为对荒谬的感觉还不熟悉,只
能徒劳地试着用习以为常的道德标准加以评断——他对我
们而言也是个异乡人。”无疑地,《局外人》或《局内局
外》相较于《异乡人》是更为直观的译名,但后者显然更
值得玩味。在当时的法国文坛,出生于非洲的加缪某种程
度上也像个“异乡人”,虽是题外话,可探讨之处依然颇
多,跟作者的联结也较之《局外人》来得更为深厚些。
加缪无疑是个说故事的高手。书中的每个当下,都是
现在。就算不去剖析背后的含义,单纯当成一个故事来阅
读,《异乡人》也足够引人入胜:每个段落都有事件发生
,环环相扣,绝无冷场。时隔近十年,重又翻开这本原文
仅有短短五万余字的作品,我仍旧为其充满魔力的文字不
由自主地吸引,也不断忆起当年越是为作者才华所倾倒,
越是战战兢兢斟酌推敲的过程;尤其在问世超过半世纪的
今天,《异乡人》的译文依然几乎无须任何注释辅助,便
能直指人心深处,令我折服。
何其幸运,在众多译本中,我的《异乡人》能获得读
者的青睐,希望珍藏此书的朋友都能感受到我对它的钟爱
。唯有经典经得起一再反刍演绎,任时光推移,越显其价
值。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泽后记
《异乡人》美国版作者序
加缪年表
精彩页
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我收到了养老院的电报:“母殁。明日下葬。节哀顺变。”这完全看不出个所以然。也许是昨天吧。
养老院在马悍沟,离阿尔及尔有八十公里的路程。我坐两点钟的公交车过去,下午可到。这样一来,我就能为妈妈守灵,明天晚上再回来。我跟老板请两天的假,以这种理由他不可能拒绝我,然而他看起来还是不怎么情愿。我甚至跟他说:“这不是我的错。”他没有回话,让我觉得自己有点不应该。但无论如何,我没理由感到抱歉,反倒是他才应该对我表达慰问。不过后天当他看到我服丧时,大概就会向我致哀了。现在还有点像妈妈没过世一样,等葬礼过后,事情就告一段落,一切都会回到正轨。
我搭两点的公交车。天气很热。和往常一样,我在赛勒斯特的餐厅吃了饭。他们都替我感到难过,赛勒斯特跟我说:“毕竟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妈妈。”我要离开的时候,他们一起送我到门口。我有点手忙脚乱的,因为得上艾曼纽勒那儿向他借黑领带和臂纱。几个月前他的伯父过世了。我跑着赶路,生怕错过公交车。也许正是因为这一连串的心急、追赶,加上路途颠簸、汽油的味道、刺眼的阳光和路面反射的热气,我昏昏沉沉,一路上几乎都在睡觉。醒来时,我靠着一个军人,他对我微笑,并问我是否从很远的地方来。我只简短回了声“对”,好不必再继续聊下去。
养老院离镇上还有两公里,我走路过去,到达时我想马上去看妈妈,可是门房说我得先去见院长。院长当时正在忙,所以我等了一会儿,门房在我等的同时继续攀谈着,然后我见到了院长,他在办公室里接待我。他是个矮小的老人家,身上佩戴着荣誉勋章,一双清澈的眼睛看着我,跟我握手寒暄,久久不放,叫我不知怎么把手收回来。院长看了卷宗后对我说道:“默尔索太太是三年前来的,你是她唯一的支柱。”我以为他有责怪我的意思,便开始说明缘由,但他打断了我:“孩子,你不必解释这些。我看过你母亲的卷宗,你无力负担她的需求,她要人照护,你仅有一份微薄的薪水。而且她在这里比较开心。”我回答:“是的,院长先生。”他接着道:“你知道吗?她在这里交了朋友,是些跟她年龄相近的人,她可以跟他们分享同一个年代的话题。你年纪轻,她跟你在一起会觉得比较无趣。”这是事实。妈妈住家里时,每天只是沉默地看着我度过。初到养老院时,她经常哭,但那只是因为不习惯;若是几个月后要再把她接走,她还是会难过,同样是不习惯使然。有点因为这样,过去一年我几乎没来看她,再加上来一趟我的整个周日就泡汤了,更别提还得买票、赶公交车和花上两小时的车程。
院长继续和我说话,可我几乎无心听下去。接着他说:“我想你一定想看看母亲吧。”我一语不发地站了起来,他便领着我往门口走去。在楼梯上他解释道:“我们将她移到太平间,以免影响其他人。每次有院友过世,其他人都会不安个两三天,这会给他们造成困扰。”经过庭院时,老人家三五成群地在那里闲聊,就在我们穿过时突然静下来,直到我们走过之后,又继续在我们身后交谈,活像哑着嗓子的聒噪鹦鹉。院长在一栋小型建筑物门前停下:“我就不打扰你了,默尔索先生。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就在办公室里。原则上,葬礼的时间定在早上十点。我们设想如此一来,你便可以为往生者守灵。最后一件事:你母亲似乎经常对同伴提起,希望能采用宗教仪式下葬。我已自行做了安排,不过还是让你知道一下。”我向他道谢。妈妈虽然不是无神论者,在世时却从来没对宗教产生任何兴趣。
我开门走了进去,里面相当明亮,纯白色的石灰墙面,屋顶是透明的玻璃天窗。太平间里放着一排排的椅子,中央架着一具棺材,上头立着几根银亮的螺钉,仅浅浅地锁进深褐色的棺盖。棺木旁有个穿着白色工作服的阿拉伯看护,头上戴着颜色鲜艳的头巾。
P2-5
导语
《异乡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加缪的成名之作,被让-保罗·萨特称赞为“一部经典之作,一部理性之作”。
书中讲述了一个对世事冷漠的年轻人,偶然被卷入一场冲突,并犯下杀人之罪,最后竟因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而遭到法庭的处决。
作者通过上帝视角冷静而客观地叙述,营造出一种孤独、绝望的气氛,深刻揭示和探讨了荒谬、虚伪的社会现实。
序言
《异乡人》美国版 作者序
许久以前,我便曾以一个连我自己也承认非常矛盾的
句子来总结《异乡人》:身处于我们这个社会,任何没有
在母亲葬礼上落泪的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我想表达
的只是本书的主人翁之所以被定罪,是因为他没有遵守游
戏规则。从这个逻辑来看,他在自己所生存的社会里是个
异类,游走在每个孤独、感性的个体边缘。这便是为什么
有读者会试图将他当作一个泯灭天良、十恶不赦之徒来看
待。然而,若是能进一步探询默尔索是出于什么样的缘由
,而不照游戏规则走,就能对这个人物有一个更确切,至
少是更接近作者意图的印象。答案很简单,就是他不愿说
谎。
这个说谎不仅是指鹿为马、扭曲事实,还是夸大其词
;而如果从违心之论的角度来说,就是过分渲染自己的感
受。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为的只是方便行事
。与表象恰恰相反的是,默尔索不愿意这样做。他言必属
实,毫无保留,拒绝掩饰自己的情感,这让社会大众立即
感到了威胁。例如,接受审讯时他被要求按照惯例,承认
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后悔,他却回答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
是困扰居多。正是这其中的细微差异,导致他罪无可恕。
因此对我来说,默尔索并非道德沦丧之徒,而是个毫
不矫饰的可怜人;拥抱烈日,在那之下容不下一点灰色地
带。他非但不是冷血无情之人,内心深处更存在着一股热
情,出于固执,始终为这份对绝对与真理的热情所驱使。
尽管这个真理只是不愿发表与自己实际的情感和认知相左
的违心之论,但缺了这一步便永远无法战胜自我,做自我
完全的主宰。
所以,将《异乡人》解读为一个毫无英勇之处的人.
甘愿为真理而死的故事,虽不中亦不远矣。我还曾说过同
样矛盾的另一句话:“我尝试以我的主人翁形塑出我们所
应得的唯一基督”。经过我的一番解释,大家就会了解到
我说这句话没有任何亵渎神明之意,而仅是出于作者对于
自己创造的人物原本所应有的、带点揶揄自嘲的特殊情感

阿尔贝·加缪
1955年1月8日
内容推荐
《异乡人》是加缪的成名作,讲述了主人公默尔索过失杀了人,但这一过失杀人案在司法机器的运转中,却被加工成为一个“丧失了全部人性”的“预谋杀人案”,被拔高到与全社会为敌的“罪不可赦”的程度,必须处以极刑。作者通过对这种把当事人完全排除在外的司法程序的描述,揭露了现代司法的荒谬性和阴险性,并对司法中意识形态、世俗观念的肆虐进行了控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异乡人(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译者:张一乔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91322
开本 32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3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48
CIP核字 2018302102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190
131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