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1898-1908翻译文学之变相研究(精)/光明社科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专著选取晚清特点最为突出、案例最为丰富的时段对1898-1908年间翻译文学实践中的变化痕迹进行研究,在时间和空间的经纬交织中,研究作为一个动态整体的晚清翻译文学和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深度分析晚清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转型和现代风格形成中的建构和解构作用。 作者简介 张静,1990—1994年,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外语部,学士;1998—2001年,山西大学外语学院,硕士;2007—2011年,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1994年6月至今,太原学院外语部,副教授。参与多项省级“十一五”“十二五”教研课题;在《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多家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绪论 为什么是1898-1908 理论支撑 概念的厘清 第一章 翻译实践的“变相”分析 第一节 在知识扩充和权力牵制中递进衍变 第二节 现代知识教化的获得 第三节 个案分析:以王韬、陈季同、林纾为例 第二章 译者心态的“变相”分析 第一节 寻求新的社会资本以启蒙教化 第二节 寻求新的文化资本以改国人知识结构 第三节 寻求新的经济资本,偏重译者个体行为 第四节 个案分析:以《天演论》《域外小说集》《迦因小传》为例 第三章 读者构成的“变相”分析 第一节 晚清域外文学的读者产生的原因和构成上的渐变 第二节 译者、读者和文学翻译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个案分析:以《国闻报》《新小说》和《月月小说》为例 第四章 译语的“变相分析” 第一节 文言:初期译者和读者共同的选择 第二节 白话、文言:高峰期的对立 第三节 同源异用 第四节 个案分析:以传教士、周桂笙、包天笑为例 第五章 审美心理的“变相”分析 第一节 转变的条件 第二节 从政治审美到诗学追求再到多元并存 第三节 再论晚清文学“俗化”的价值 第四节 在翻译文学锋芒下被忽略的“俗化”审美体验 第五节 以梁启超、徐念慈、包天笑为例 第六章 翻译文学的归属 第一节 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 翻译文学的非独立性和滑动形式 第七章 后殖民理论在晚清翻译文学研究中的误用 第一节 后殖民理论和它对晚清文学翻译研究的适用性问题 第二节 后殖民理论的误用和晚清文学翻译的真实本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1898-1908翻译文学之变相研究(精)/光明社科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944881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36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14 |
CIP核字 | 2019022553 |
中图分类号 | I046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6 |
宽 | 180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