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国通史(珍藏本)(精)
内容
作者简介
丁建弘,1936年生,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1981年获联邦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奖。多年在德国从事客座研究并任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德国史、世界现代化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论著有《世界史手册》《普鲁士精神和文化》《德国通史》《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等。
目录
前言
导言德国在哪里?
第一章 立国时代:日耳曼人与德意志人
一、古代日耳曼人
二、日耳曼部族民大迁徙
三、法兰克王国的兴衰
四、德意志人和德意志王国的出现
作者评曰
第二章 封建时代:民族国家的被延误
一、迟缓的封建化
二、皇权与教权:争霸欧洲
三、皇权与城市:互促还是互制?
四、皇权与诸侯:七选侯当家
作者评曰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民族运动的发端
一、路德与宗教改革
二、骑士宗教改革
三、人民宗教改革:闵采尔和农民战争
四、诸侯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五、三十年战争:宗教改革时代的悲惨结局
作者评曰
第四章 普鲁士崛起时代:对德意志民族是祸是福?
一、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
二、普鲁士王国的崛起
三、“士兵王”的军事立国
四、弗里德里希大王的开明君主专制
五、普鲁士精神和普奥争霸
作者评曰
第五章 “启蒙”时代: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
一、德意志的启蒙运动
二、“狂飙突进”运动
三、法国大革命与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
四、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
作者评曰
第六章 改革时代:民族统一运动的初霞
一、奥地利玛丽泰蕾西娅—约瑟夫改革
二、“第三德意志兰”的改革
三、普鲁士施泰茵—哈登贝格改革
四、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
作者评曰
第七章 复辟时代:民族统一道路上进步与反动的较量
一、沙俄的欧洲霸权政策和梅特的反动
二、现代化的开端
三、“莱茵文明”与“统一和自由运动”
四、李斯特和海
五、1848“红色革命”:时代的冲突与民族统一运动的高潮
作者评曰
第八章 统一时代:“白色革命”与民族统一的完成
一、统一的前提
二、统一的潮流
三、“宪法争执”和俾斯麦上台
四、俾斯麦进行的统一战争
作者评曰
第九章 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现代发展
一、统一与工业化高潮
二、统一与普鲁士式的政治现代化
三、统一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四、俾斯麦的内外政策与俾斯麦的下台
作者评曰
第十章 “英雄时代”:从民族工运到国际工运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
二、拉萨尔和倍倍尔
三、“英雄时代”:反“非常法”的斗争
四、社会民主主义旗帜下的分歧和分裂
作者评曰
第十一章 强权时代: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
一、德国帝国主义
二、威廉二世与他的“世界政策”
三、尼采、韦伯、爱因斯坦
四、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者评曰
第十二章 魏玛时代:共和时期的民族运动
一、十一月革命:民族革命?民主革命?社会革命?
二、魏玛共和国的战后危机:民族内争与民族外争
三、魏玛共和国的相对稳定
四、希特勒的上台与共和国的覆灭
作者评曰
第十三章 纳粹统治时代:极端民族主义发了狂
一、“族民共同体”与“第三帝国”
二、纳粹法西斯专政的实质
三、纳粹法西斯:一种以战争为目的的极端民族主义
四、纳粹德国挑起全面世界大战
五、“第三帝国”的覆灭
作者评曰
第十四章 盟国管制时代:夹缝中的德意志民族
一、从德黑兰、雅尔塔到波茨坦
二、从纽伦堡审判、“四D”计划到柏林危机
三、夹缝中的德意志民族
四、德国的被分裂
作者评曰
第十五章 重新崛起时代:一个民族两个国家
一、联邦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联邦德国成为经济大国和社会福利国家
三、民主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民主德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社会保障国家
五、德-德关系:从“哈尔斯坦原则”到“基础条约”
作者评曰
第十六章 再统一时代:一曲德意志民族的《欢乐颂》吗?
一、德国统一的机遇与挑战
二、从“柏林墙倒”到两德国家条约
三、“2+4”会议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的签订
四、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日
作者评曰
第十七章 龙与鹰:历史上中德民族的文化关系
一、缘起
二、汤若望莱布尼茨时代
三、罗可可风尚与中国
四、歌德一代
五、文化碰撞:“图象”的变化
六、“向东方压进”与“向西方学习”
七、1919—1949年间
精彩页
德国在哪里?
德意志兰?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学术上的德意志兰从何处开始,政治上的德意志兰就在何处结束。
——F.席勒
在当今世界上,除德意志人称自己的国土为“德意志兰”(DetJtschland)外,恐怕只有中国人和日本人是按其音而予以称谓的,中国人称德意志兰为“德国”,日本人称之为“独逸”,而其他多数国家则称之为“日耳曼”(Germany)或其他名字。这些不同的称谓,虽各有其历史渊源,但也说明德意志兰问题的复杂性。
我们中国人把德意志兰简称为德国,算不上错,但却易于把国土(Land)和国家(Reich)两个不同的历史层面混淆。“德意志兰”主要指的是土地和祖国,属民族融合范畴,而“德国”却可指政治上的国家形态,属国家政治范畴。在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国土”和“国家”基本是相一致的,甚至可相互置换。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中国”理所当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国土和国家,“德国”当然也理应代表着德意志民族的国土和国家。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一个长期处于民族融合过程和长期政治分裂过程的德意志兰来说,“国土”和“国家”却是不一致的,而且是相互分离。学术界、知识界理念中的德意志国土和国家的统一体,在现实的政治中却往往并不存在。这才引出德意志作家和历史学家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在1795年写的讽刺诗中的大声呐喊:“德意志兰?它在哪里?”从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考察,只有到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意志兰才包含了国土和国家相一致的含义,把德意志兰译成“德国”才真正名实相符。德意志史也才可以称为德国史。这一点我在这里先予说明。
“德国在哪里?”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德意志人的历史大课题。特别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在德意志的启蒙思想家和人文学者圈子中,对“德国在哪里”的反思特别强烈。1830年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痛苦地说:“我们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可以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就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样的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同时代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1773—1859),则是坚决反对德意志人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的国家,认为有一个德意志民族的说法,“纯系一种神话”,“德意志兰”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已。梅特涅的话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不存在”一个德意志的民族国家。
显然,“德国在哪里?”课题的核心,乃是存不存在一个德意志人的民族国家,而“德意志人”和“德意志民族”本身又是在一种杂乱的、动荡不定的历史激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和分裂,进而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就构成了德意志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从而也构成了德意志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公元920年,日耳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改称为“Regnum teutoni—cum”(德意志王国),开始了日耳曼人一些部落族民(Volker)的德意志化融合过程,这也可视为德意志历史的开端。这块首次被“找到”的德意志人国土,它的发展却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模糊的悲剧色彩,因为它潜藏着至少四重强大的分裂因素。第一重是国土地理上的。德意志王国居于欧洲的中央地带,素有“中央之国”之称,在东西两面都没有天然疆界。它的边界一直变化不定,或者由于外国人进入德意志兰,或者更多是德意志殖民者向外特别是向东方推进。由于周边都是其他国家,德意志人的领土扩张主要指向欧洲大陆而不是海外,东扩运动一直伸延到波兰、罗马尼亚、波罗的海诸国和俄国,这就构成了德意志人同欧洲东西部国家之间的严重冲突,特别是同东西强邻俄法之间的激烈争夺。德意志问题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欧洲问题”。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国,历史上都是反对德意志统一的。第二重因素是民族构成中的“分崩离析”性。德意志兰远不是一个单一族民(Volk)、单一民族(Nation)的居住地区,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弗里森人、盎格鲁萨克森人、士瓦本人、图林根人和斯拉夫人全都混合在一起,再加上北欧日耳曼族的波美拉尼亚人、阿尔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亚人、“肃漠”的普鲁士人和“热情”的莱茵兰人以及半斯拉夫的西里西亚人等,就构成了德意志人。我们很难想象被希特勒吹嘘为最高贵、最纯粹血统的德意志民族,其渊源竟是如此庞杂多样;我们也很难想象,这种民族的“分崩离析”性会对德意志人的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艺术思想产生如此不可思议的影响。第三重因素是德意志人精神(或称灵魂)的多重性和分殊性。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一1900)对德意志人的精神本质曾作过深刻的描述:“德意志人的灵魂首先是多重性的、多源头的、混合重叠的,而不是实实在在地建立起来的,这是由于它的起源:德意志民族是多种族民的最特殊的混合,也许其占优势的甚至是雅利安人之前的种族成分。因此,德意
导语
本书以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考察了德国历史,条理清晰地展现了在德意志人和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德意志与非德意志即统一与分裂的较量和斗争,并且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来说明德意志民族和历史的特性,尤其是德意志民族沙文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弥漫,以及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等等。本书源自德国历史研究专家丁建弘先生的长期治史心得,并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史料翔实,论述充分,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德国通史。自面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序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具有时代新意的
、由中国人着述的西方国家通史,他们那具有时代新意的
写作新构想,激起了我重新作新科学探索的劲头,于是我
就贸然答应下来。当我一进入写作领域,立刻就发现,书
的字数虽不多,难度却很大,几乎要作全盘的调整和审视
,特别是要用现代化时代精神评述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
路。
我从事德国史的学习、教学和研究,已有四十余年。
我曾师从过民主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师从过联邦德国
著名的历史学家,接受过不同观点的历史学派的教育。近
二十多年来,我虽然不敢夸口说我已读遍国内外不同学派
的德国史着作,但也读了很大部分有代表性的着作,而且
我自己也曾主编过有关德国史着作。然而我总有这样一个
感觉:它们的大部分似乎离现时代精神日益遥远,谈历史
作用似在隔靴搔痒。我省悟到,写历史着作也必需站在时
代精神的前列和进步事业的立场上;我虽然也不敢夸口说
我已掌握了有关德国史的所有基本资料,但我却希望在这
本书中的所有论述,都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
,尽量做到史实毋误,大事不漏,名人出岫。因此,我是
很用心地、兢兢业业地、甚至带有惶恐的心情写完这本书
的。现奉出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求教于时代现
实与时代精神的考验。
内容推荐
德意志兰?它在哪里?
德意志国土和国家的统一体由于长期分裂而不存在,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德意志人的问题。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意志兰才有了国土和国家相一致的含义。
本书以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考察了德国历史,条理清晰地展现了在德意志人和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德意志与非德意志即统一与分裂的较量和斗争,并且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来说明德意志民族和历史的特性,尤其是德意志民族沙文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弥漫,以及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等等。
全书源自德国历史研究专家丁建弘先生的长期治史心得,并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史料翔实,论述充分,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德国通史。自面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国通史(珍藏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建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24517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23
出版时间 2019-02-01
首版时间 2019-02-01
印刷时间 201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942
CIP核字 2018205225
中图分类号 K516.0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8
178
2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