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具有现代主义特质的悲剧意识赋予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多元的创作技巧、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蕴。
本书注重宏观通论与个案论述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梳理悲剧意识嬗变历史脉络,力求在分析、闸述先锋小说代表性作品所蕴含的多元、变化与矛盾的悲剧意识的同时,挖掘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脉络,突显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鲜活样态与独特气质,为新时期小说乃至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图书 | 东西方悲剧意识与中国先锋小说创作(1979-2016)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西结合、具有现代主义特质的悲剧意识赋予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多元的创作技巧、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蕴。 本书注重宏观通论与个案论述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梳理悲剧意识嬗变历史脉络,力求在分析、闸述先锋小说代表性作品所蕴含的多元、变化与矛盾的悲剧意识的同时,挖掘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脉络,突显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鲜活样态与独特气质,为新时期小说乃至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作者简介 柴橚,1982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兰州大学文学博士;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方比较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在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Cross-Cultrual Communication、Canadian Social Science及《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外语学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平台的混合式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央高校科研项目“后现代主义典范作品《白色旅馆》的结构主义研究”等9项。出版译著《爱尔兰民间神话与传说》《有无之间的游漾——民间传奇》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相似与延异:东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发生与嬗变 第一节 天残:悲剧意识传统维度 第二节 地缺:悲剧意识现代维度 第三节 人殇:悲剧意识现实维度 第二章 继承与发展:“天残”的先锋认同 第一节 神秘与先锋 第二节 宿命的探究 第三章 认识与改造:“地缺”的先锋延伸 第一节 荒诞的世界 第二节 生命的孤独 第四章 深入与扩大:“人殇”的先锋重拾 第一节 人性的阴暗开掘 第二节 群像审视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导语 本书在挖掘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内部悲剧意识嬗变的基础上,结合代表性作品,重点探讨先锋小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派别,其内在悲剧意识的多元性、变化性与矛盾性,对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蕴含多变的悲剧意识进行一次全面的探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东西方悲剧意识与中国先锋小说创作(1979-2016)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柴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5469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6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66 |
CIP核字 | 2019193000 |
中图分类号 | I207.4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