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敦煌遗梦/徐小斌经典书系
内容
内容推荐
多年以前,敦煌的文物管理还未走向正轨之时,青年女画家肖星星来到莫高窟,结识了前来考察壁画的敦煌壁画研究专家张恕。在寻找失窃壁画《吉祥天女沐浴图》真迹的过程中,惨烈的结局不幸发生:星星远走异国,无晔成了大漠冤魂。只有张恕侥幸返回昔日的轨迹,却陷入了更深刻的迷惘之中——这时,他才深刻领悟到星星最初对他说的那番话的真谛:在这个高保真的时代,假的有时比真的还像真的,因此,真品在这个时代是最珍贵的。当然,包括真爱。
作者简介
徐小斌,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画家、刻纸艺术家。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羽蛇》《敦煌遗梦》《德龄公主》《双鱼星座》等。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藏书。2014年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著名女作家”。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三届女性文学奖,第八届全国图书奖,加拿大第二届华语文学奖小说奖首奖,2015年度英国笔会文学奖等。代表作《羽蛇》成为首次列入世界著名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国际出版计划的中国作品。部分作品译成英、法、意、日、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巴西、希腊、阿拉伯等十余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
目录
如来
吉祥天女
“俄那钵底”
观音大士
西方净土变
我心即佛
在智慧的迷宫里徜徉(代跋)/张志忠
后记 当代神话:生命之轻如何托起
生命之重/徐小斌陈晓明
徐小斌作品系年
徐小斌文学活动年表
序言
我对世界有话要说,可惜,这世上没有几位真正的聆
听者。于是只好用笔说。
十七岁,我曾经试图写一个长篇,叫做《雏鹰奋翻》
,写一个女孩凌小虹和一个男孩任宇的故事,写得非常投
入,写了大约有将近十万字,写不下去了。多年之后我重
看这篇小说,真是奇怪我当时怎么竟会有这样的耐心,写
出这样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出身于高级知识
分子家庭的凌小虹与出身于干部家庭的任宇,有一种非常
纯洁也非常特殊的感情。由于出身的不同,在那个特殊年
代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误会。小虹的父亲被殴打致死
后,她生活无着,被赶出自己的房子,到过去保姆住的地
方垫伏,却遭到保姆儿子王志义的性骚扰。性格刚烈的她
在反抗中杀了王志义,只身潜逃。任宇寻找未果,痛彻心
肺。后来任宇与几个好友一起囚渡红河,到越南参加抗美
援越,遇到了一个酷似小虹的女子。写到这里,我不知如
何往下写了,就停了笔。这沓子片叶纸,在交通大学院里
的小伙伴中间传来传去。每个人见了我都会问:后来他们
俩怎么样了?
多年之后《东方时空》总策划、我的好友杨东平把《
维鹰奋翻》作为“文革”中的地下作品写入了他的一本书
里。
真正的写作其实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
怪得很,也许因为那时是全民文学热,学经济的学生
照样对文学爱得一塌糊涂,并且常不自觉地用一种文学品
位与标准来衡量人。大学二年级,开了一门基础课叫做“
汉语写作”,让大家每人写篇作文。我写的是杭州孤山放
鹤亭,有关梅妻鹤子的故事,只有千余字,只是选了一个
特殊的角度。(后来此文全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老师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写小说?你是个潜在的作家。”
事隔不久,汉语教研组杜黎均老师找到我,向我索要一篇
小说。这位杜老师“文革”前曾做过《人民文学》的编辑
。我拿了一篇四千字的习作给他,事后再不敢问起。谁知
这篇习作后来竟登上了《北京文学》1981年第二期新人新
作栏的头条,还配了很精美的插图。我惊喜之余又写了第
二个短篇《请收下这束鲜花》,作为自然来稿投给我当时
最喜爱的刊物《十月》。小说情节很简单,写一个情窦初
开的小女孩爱上了一个青年医生,后来医生得了绝症,在
弥留之际,小女孩冒着大雨赶去看他,那医生却早已不认
识她了。完全写小女孩的内心秘密,无疑在当时的社会语
境下是独特的。这篇小说后来获得了《十月》首届文学奖
。记得发奖大会那天,《十月》当时的主编苏予特别向大
家介绍了我—获奖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周围坐的都是当
时的文学大家们,对我说了些鼓励的话,令我诚惶诚恐—
从此,便穿上红舞鞋,再也脱不下来了。
80年代我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其中之一便是与《收
获》的相遇。1983年我写了生平第一个中篇《河两岸是生
命之树》,那时,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开了一道缝,正因
如此,门外的景色看起来如此新鲜。我被一种写作的激情
啮咬住,它使我整天处于一种癫狂状态,我每天都和小说
人物生活在一起,忘了我属于他们还是他们属于我,写到
动情处,趴在桌上大哭一场,此小说应当是我情感最投入
的一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读者在问:“这本书
在哪里有卖?”《河两岸是生命之树》是《圣经》中的一句
话,全句为“河两岸均有生命之树,所产果实十有二种,
月月结果,其叶可治万邦之疾”。—在一个伤痕、寻根的
年代引用《圣经》的话,也算是比较特别了。
在宗琪的鼓励下,我把此小说作为自然来稿寄给了《
收获》,竟然在一周之内就得到了请我去上海改稿的电报。
最有趣的是当时的《收获》编辑郭卓老师手持《收获》为
接头暗号在车站接我,上了编辑部的木楼梯她就边走边喊
:“接来了,是女的!”一后来她告诉我因为我的名字编
辑部产生了歧义。后来就是李小林老师把我约到武康路她
家里谈小说。当时小林老师对小说人物关系的分析深深打
动了我—一个无名作者竞得到如此认真的对待,固执如我
,也不能不彻底折服。那一天的大事是见到了巴金。当时
巴老从一个房间慢慢走向另一个房间,我看着他和蔼的笑
容,尽管内心充满崇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甚至连一句
通常的问候也说不出来—不知为什么那时我觉得凡心里的
话表达出来就会变味儿——我的心理年龄始终缺乏一个成
长期,人情事故方面基本是白纸一张。此中篇发在了1983
年第五期《收获》的头条,并选入了《收获》丛书,那是
我出版的第一本书。
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许多人为它一鞠感动之泪,许
多人把自己的经历细细地告诉我,甚至是秘密和隐私。我
相信巴尔扎克那句话了:“只有出自内心的,才能真正进
入内心。”
1985年发表《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那时常有
些古怪的念头缠绕着我——我常常惊诧于人类的甲胃或日
保护色。人类把自己包裹得那么严,以致许许多多的人活
了一生,并没有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渐渐地,连本来面
目也忘却了。甲胃与人合为一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适者生存的前提下,任何物种都要学会保
导语
《敦煌遗梦》是徐小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长篇创作,作品最好地体现了徐小斌题材的象征性,描写了异域性和感受的神秘性的写作特点。《敦煌遗梦》中的肖星星似乎令人欣喜地实现了女性的自然爱欲,在和无晔纯粹的相爱中,意外地获得了难能的生命之轻或“飞翔”的感觉。徐小斌以其特殊的生动和才情,展示了当今时代所能提供和允许的女性想像力,徐小斌可说是“飞翔”的鸟儿。
后记
陈晓明(以下简称陈):徐小斌,看了你的《敦煌遗
梦》,感到非常惊奇。我觉得你出手不凡,进行了非常大
胆的尝试。如何把一部作品写得既引人入胜,又有学问性
,是纯文学当前面临的大难题。我觉得你在这里进行了非
常有益的尝试。很想知道你是如何设想的。
徐小斌(以下简称徐):我做了很多年的敦煌梦。十几
岁的时候,在当时教我画画的老师家里第一次看到敦煌壁
画的画册,很着迷,也很向往。1990年我办个人刻纸艺术
展,当时还没去过敦煌,仅仅凭着想象和梦境搞了几幅关
于敦煌的作品,居然还挺受欢迎。这次小说中的几幅纸刻
插图就是当时的展品。1991年,中国作协给了我一个去敦
煌的机会,去之前我有点不安,很多地方都是“一见不如
百闻”………
陈:对。很多旅游胜地都如此。
徐:是啊,所以我很怕我的敦煌梦就此破灭,但是事
实恰恰相反,敦煌艺术的真迹其实是任何精美画册都无法
表现的。而且我感到敦煌是个特殊的地域,这种人杰地灵
的地方似乎到处都藏匿着故事,有一种很强的神秘感,可
以激发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特别是看了元代密宗洞之后
,当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感到那些欢喜佛修持的
形式很神秘,我觉得它很像是古印度的太极图:阴与阳既
对立又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回来之后我看了大量
关于藏密的书,藏传密宗实在是非常伟大的,我们了解到
的仅仅是皮毛。拿灌顶来说,就分为很多等级,最高层次
的灌顶才是双身修密,我觉得这种修持形式似乎代表了密
宗的某种人生哲学。有了这些感受,就有了写书的欲望。
还要特别说明一点,我和佛教多少还算有点渊源,我的外
婆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陈:哦,家学渊源。
徐:从小就很熟悉拜佛的那一套外部形式,但是在小
时候,从来没觉得佛教多么伟大,对于佛,我只有一种感
觉,就是恐惧。我觉得一个孩子来到世上会本能地感觉到
恐惧,因为对孩子来说世界充满了危险、神秘和不可知…
陈:我注意到你非常爱写恐惧主题。
徐:是吗?
陈:是啊。包括你前几年写的《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
调查》,去年在《北京文学》发的《末日的阳光》等。当
然这恐惧是不同的。前者是写对于外部世界的恐惧,而后
者则是写一个少女在青春萌动期对于自我的、对女性本能
的恐惧,我觉得你处理得非常有特点。《敦煌遗梦》是对
于宗教神秘现象的一种恐惧。我特别注意到你把恐惧主题
和世俗阴谋对接起来,这样的处理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
对宗教了解不多,我记得维特根斯坦说过这么一句话:神
秘的“不是世界是怎么样,而是世界是这样”。人们往往
认为宗教是解释世界是“怎么样”,其实不是的。我认为
宗教,特别是你刚才提到的密宗、灌顶等仪式化的东西,
其实都是最简单的生活事实。这些事实被掩盖了。而当我
们回到“生活就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感到了神秘和不可
思议。宗教神秘和世俗阴谋是生活中最本质的事实,你把
它写出来,使人感到既惊心动魄,又吸引人游走下去。你
统设得很好,穿插了一些男人女人的故事,在宗教意义上
折射出来的、世俗生活中最平常的男女互相吸引的故事。
你说是不是这样?
徐:是的。我在里面贯穿了一种想法:爱和自由从来
是个悖论。#特有句话我很欣赏,他说:爱是个枉费心机的
企图。这个企图就是占有一个自由。情人们想被自由所爱
,又要求这个自由是不再自由的自由。事实也是如此。你
刚才提到我小说中的恐惧主题,其实爱和恐惧也是并存的
。譬如敦煌中的女主人公肖星星,很想完成一种美丽的爱
情体验,但是在听到了别人的爱情表白之后又感到恐惧,
她和向无哗有段对话很能说明这种心理。无哗作为一个健
康的少年,认为在爱情中精神和肉体是不可分的,人应当
实现一种自然的完全的爱。而星星却认为,任何东西都不
能完全,完整的爱意味着爱的结束,而爱的结束则意味着
仇恨或死亡。当然,爱走向美的极致就是死,只有死亡可
以超越那个悖论。可惜这只是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需要,凡
人们既没有这种勇气,更没有这种必要。我的另一部长篇
《海火》也有这种想法,在那里面我引用了保罗·安格尔
的一句诗:“人哪,你这又爱又怕的傻瓜……”对人来说
,爱和恐惧确实是并存的,敦煌的男女故事里通篇都是又
爱又怕的感觉……
陈:我注意到了。你这部作品看上去是个非常吸引人
的故事,但同时又在讨论一些使人们感到非常困惑的、难
度很大的问题。敦煌当然是很特殊的地域。你从佛教世界
中折射出一个世俗的故事,我觉得很有趣。说到底,文学
和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宗教是制造神秘感的最重要的源
泉。象征派剧作家、诗人梅特林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使我很震惊,他说:你和我相知未深,因为你我不曾共同
处在一个寂静之中。他指的这种寂静,似乎就是一个宗教
的境界。我觉得,这种宗静状态与中国佛教的“无言”是
相关的,甚至可以联想到密宗的“双身修密”……
徐:一个奇妙的联想。确实,这种寂静很像佛教里的
“空
精彩页
如来,据说是指佛祖所云绝对真理。
藏密传人月称说过:凡如来均为五色之光。而宗喀巴大师则进一步说:绝对的真理,便是对于这种光的神秘的领略。
很久以来,我一直误以为如来是释迦牟尼的别称。小时候,我指着释迦牟尼像说:“这是如来佛。”
这并没有错。在大乘佛教中,释迦牟尼已成为绝对真理的化身。小时候,我以为真理只有一个。但后来听哲学老师说,绝对真理是一切相对真理之和。
你有你的真理,我有我的真理,加起来就等于绝对真理,这似乎有点儿滑稽。
数学老师告诉我们,非同类项无法相加。
单单是佛教,便有着相互对立的两极真理:佛教基本教义主张修“戒、定、慧”,忌“贪、嗔、痴”;而藏传密宗却认为男女双身修密,也就是佛与相应的性力结合时,才能达到某种境界。
所以如来光分五色,大约便是为了关照人之观想。
张恕的妻子死了。死于车祸。
据说她当时和情人在一起。
这当然使张恕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不过他看起来并不显得特别颓丧,而是一副听天由命的表情。这两年他苍老多了,比一般四十岁以上的中国男人更显得满脸秋色。衰老实际上是从发胖开始的,而发胖,却是因为一种空泛的因循、平庸的侵蚀。这种侵蚀修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将一个个活灵鲜鲜的生命慢慢地、舒服地据住,然后让这生命在最温暖最舒适中慢慢地僵死。
张恕的脸已呈现出僵死之前的灰色。
“人已经死了,你也不要太难受了,多想想孩子!”我重复着这时需要的老生常谈。
他冷冷地笑了笑,用粗糙的手指慢慢地摩掌着儿子发黄的头发,“我这两天忽然在想,”他闷闷地说,“人类表达悲痛的方式太贫乏了,除了同样的哭,同样的掉眼泪之外还有什么呢?”
他的话让人有寒冷侵入骨髓的感觉。
“也许在三年前结束对你会好一些。”我说。
“谁知道呢。我现在相信定数,‘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他的眼光有些游离,“我没有离开她和孩子,这点我至今不悔。”三年前,张恕有一次神秘的河西走廊之行。所有的人都以为,他不会回来了,起码,他再不会回到妻儿身边了。
但是,他回来了。像走时一般突兀。
他的妻子王细衣是某省省委第一书记的女公子,人也像名字一样地美丽,而且,是远近闻名的才女。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乖乖听话的儿子,如今已是十二岁,叫作张古。
所以谁也不明白张恕目光背后的那种寂寞。
当然了,我除外。这并非我精通破译心灵密码的本领。很简单,是张恕本人把一切都对我说了。确切地说,是我被他选中了。我并非他的密友,平时也是忙得要命,难得坐下来侃大山的,但大约正因为如此他选中了我。 “肖星星怎么样?你现在可以和她联系了。”看着他那越来越高的发际,我眼前忽然闪出一条小径。
他摇摇头。小径被阻断了。
“也许是她说得对,好男人和好女人永远走不到一起,永远。所以,不要痴心妄想。”他说。
张恕是在敦煌三危山的招待所认识肖星星的。
那是他来到敦煌后的第三天—一个西北少有的新鲜湿润的早晨。那是他几天来头一次听到纯正的北京口音—多少年后他还记得那悦耳的声音。正是这声音使他极端绷紧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了。他好像又回到他熟悉的国度里。
当时那个清亮明快的声音是在和管理员老头讨论全国粮票的事情。
“要全国粮票吗?我这儿有。”他快步走过去。他还从来没这么热情过,熟悉他的人肯定会吃惊。
侧脸对着他的那个姑娘转过头来。当然,他首先看到的是她的眼睛。那双眼睛又大又亮,黑如点漆。许多年之后他才明白他的错误:他不该先看她的眼睛!因为她五官的其他部位都很一般。假如当时他首先看到她的鼻子,或是前额,大约就不会有那种近似荒唐的悸动了。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敦煌遗梦/徐小斌经典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小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206616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24
CIP核字 201917313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