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常见的食物入手,讲述了它们的前世今生,以及各种关于它们的故事。
书中每一代人面临的境遇不同,却同样有痛苦迷茫的反思、义无反顾的坚持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时代亦在他们身上刻下深深的烙印,使他们有得,亦有永不可得,但终究是得。
图书 | 一年好景橙黄橘绿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常见的食物入手,讲述了它们的前世今生,以及各种关于它们的故事。 书中每一代人面临的境遇不同,却同样有痛苦迷茫的反思、义无反顾的坚持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时代亦在他们身上刻下深深的烙印,使他们有得,亦有永不可得,但终究是得。 目录 黍 粟 牛 羊 猪 鸡 鸭 鹅 鱼 钓鱼 花椒 枣 栗子 菱角 荔枝 龙眼 橘 甘蔗 樱桃 石榴 菊 梨花 羹 茶 筷子 饱 总参考文献 导语 《一年好景橙黄橘绿》以明亮温暖的风格,将柴米油盐、烟火人生展示给读者。 时代的波澜壮阔和激奋昂扬,暗藏在杯盘碗盏、一饮一啄之间。 本书能因境遇的匹配,而引起读者会心的共鸣,用书中人物真切的痛与爱,慰藉您的辛劳,缓解您的压力,滋养您的灵魂。 精彩页 黍 谷物的种植,是把寻觅食物的过程从充满危险且凭借运气,变成一项稳妥、扎实、安全、可预期的劳作。于是,人们每天的生活,从冒打冒撞,变成了充满了希望;从慌乱、焦急、烦躁和无能为力,变成了按部就班、精心培育和到时收割;从你害怕什么时候连自己也不能养活了,到你确信可以长期养活一家人;从你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闲暇,变成了确定每年固定的农闲时光。于是,闲暇产生了,闲人也产生了。这太重要了,因为从古至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都要靠着这些个闲人才能得到发展呢。 在浩瀚如蓝天、璀璨若星海的人类文明映照下,粮食显得那样沉寂、那样黯淡。但恰恰是粮食,这人类最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唯一重要保障.默默地在文明的背后,悄无声息地支撑着这一切。 黍,在古时是中国北方粮食作物的代表。之所以这样说,是有考古研究作为依据的。考古研究证实,在距今七干多年前的河北磁山南洺河之阳的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有八十多个粮食窖穴,窖穴里粮食堆积厚度在三十厘米至两米左右。其中,有十座粮窖的粮食堆积在两米以上。经测定,磁山遗址粮窖中粮食的储存量可达十万斤以上,这些粮食究竟是什么呢?学者们运用植硅体法对这些粮食遗存进行了鉴定后认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黍,还含有极其微量的粟;这些黍类遗存最早距今有万年左右的时间;是北方最早驯化的植物。同时,人们用碳13方法来测定古代人的食谱发现: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食物中,黍、粟类食物已占到了一半;而到了尧舜所处的龙山文化时期,粟、黍类食物占到了七成。 黍也是中国典籍提到的最古老的粮食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培育了五谷:黍、稷、菽、麦、稻。黍居第一。黄帝,是公元前2550年至公元前2450年的中国国君,比河北磁山文化遗址所发现的黍要晚几千年。可见在黄帝之前,黍早已作为人们的主要食物而存在。黄帝的贡献,大约在于他培育了优质黍种,使黍的产量大幅提高。所以,黄帝之于当时之黍,大约相当于袁隆平先生之于当今之水稻。 黍,今之黄米,有黏和不黏两种;两者相对而言,则黏的称为黍,不黏的称为糜,亦称襟;统称的话,皆谓之黍。 黍为什么叫“黍”呢?因为黍成熟于大暑时节,所以称“黍(音‘暑’)”。除了黄米,黍还有另外一个品种:黑黍。黑黍又称“秬”。 黍在中国古代的五谷之中,地位最为尊崇,是五谷之长。黍为什么可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大约不仅因为黍是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还因为黍生命坚韧、存活力强,因而产地十分广泛,养育人口数量众多的缘故吧。就目前已出土的考古遗迹来看,距今八千年前后,黍就种植在北京、西辽河流域的内蒙古,以及辽宁、渭河流域的甘肃,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大片土地上。当然,未出土的黍的种植遗迹怕是还有许多。黍有时甚至是贫瘠的土地上唯一可以生存的粮食作物。孟子说过,貉国这个地方,不生五谷,只有黍可以生长:“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 黍在中国古代,到底拥有如何显赫的地位呢?古代帝王最荣耀的时刻,便是封禅。通过封禅,祭祀了天地,才算真正受命于天而治理人世。在封禅这样顶级隆重盛大的活动中,祭祀天地需要四种祭品,代表着四方臣民的宾服。这就是所谓的西鹣东鲽、南茅北黍。黍,代表着北方臣民对帝王拥戴,也就象征着帝王对北方的统治。这个北方之黍,说的是哪里的黍呢?管子认为,是鄗上之黍。鄗上又是哪里呢?鄗县属常山。汉光武帝刘秀即位时,把常山郡鄗地改名为高邑。所以,古之鄗上,也就是现在石家庄的高邑县了,距离磁山文化遗址不远。 齐桓公称霸之时,很想上泰山封禅。但当时部归鲜虞国所有。后来鲜虞被赵所灭,赵又于公元前222年为秦所灭。一年后,齐国也被秦国吞并。所以,齐桓公尽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他和他的子孙后代们终究没有得到鄗上之黍,而封禅也只能由最终得到鄗上之黍的始皇帝举行了。 回溯历史的长河,回到黍是人类餐桌耀目明星的时代,作为最早被驯化的农作物之一,黍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远超今人对古人落后、原始之刻板印象。 在陶器发明以前,人们是怎么吃黍的呢?孔子说,是把黍和撕开的猪肉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烤着吃,即“燔黍捭豚”。但到底是把黍粒还是把整把黍穗放石头上烤熟吃呢?孔子没有明说,大概兼而有之吧。也就是说,讲究一点的富贵人家,吃烤黍粒;普通人家没人服侍,就直接烤黍穗吃,像今天吃的烤麦穗那样吧。 P1-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年好景橙黄橘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河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45970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9-10-01 |
首版时间 | 2019-10-01 |
印刷时间 | 201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00 |
CIP核字 | 2019130763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7.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5 |
宽 | 152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