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内容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从几千页的出版物中选编而成的施韦泽自述,大部分写于20世纪20年代,即他46—57岁之间。本书按照施韦泽人生经历的先后次序编排,收录了丰富多彩的资料,包括他在生活转折点时的私人信件、一系列布道,他在非洲经历的叙述,关于歌德的讲话,等等。除此之外,还介绍了施韦泽的著作。
施韦泽的自述是清新、可信和丰富的,他绝不会多愁善感,始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又保持着对现实客观而清醒的认识。通过这些自述,我们能够体会这位伟大的精神榜样的内心世界,从而不断激发我们去践行人道主义。
目录
导言
第一篇 青少年时代(1875--1893)
京斯巴赫
米尔豪森
冷静的理想主义
第二篇 学术、布道.艺术(1893--1913)
大学岁月
耶稣、巴赫和管风琴制作
第三篇 面向非洲(1904--1913)
决定
“……与疲劳作斗争
第四篇 丛林诊所(1913--1917)
白人“巫师
“兄长”的观念
敬畏生命
第五篇 放弃和鼓舞(1917—1923)
回到故乡的山谷
伟大的自白
来自瑞典的召唤
第六篇 兰巴雷内的新开端(1924—1927)
首批助手的到来
饥荒
勇敢的决定
第七篇 扩建和加固(1927_1939)
歌德和保罗
信赖精神和思想
“……终于结束了
第八篇 高龄的重负(1939--1965)
兰巴雷内成为战斗区域
“田园风光”的核战争
“……我属于你们
阿尔贝特·施韦泽年表
资料来源
译者后记
第2版译者后记
序言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人格特征
1991年,当把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五
十年来的基本论述》译成中文时,在中文版的“译者的话
”中,我写道:
作为西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辉代表,施韦泽体现了古
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
施韦泽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个享有声望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
赫研究家,同时又是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医学博士。然
而,施韦泽给人印象最深之处并不是他的多才多艺,而是
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和极其热忱的献身精神。值得欣
慰的是,《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出版后,
受到了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在,几乎15年过去了,我
的感受不仅仍然如此;而且,由于最近翻译了《对生命的
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为便于中国读者了解其
主题,改用此书名。此书原名为《阿尔贝特·施韦泽读本
》),这一感受变得更强烈了。据此,以下我想依据《对生
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中的材料,围绕其
人格特征谈些感受,供此书的读者参考。
一、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施韦泽自幼就是一个在道德上十分敏感的人。从施韦
泽的自述中可以读到:读小学时,村里的年轻人嘲弄犹太
人,他也跟在后面。但是当犹太人毛瑟对此保持沉默,有
时也朝着他们尴尬而友好地微笑时,
这种微笑征服了我。我第一次从毛瑟那里学到,什么
是在受到迫害时保持沉默。此外,作为牧师的儿子,由于
村里的男孩并没有完全把他当作他们中的一员,这也使施
韦泽感到难过。为此,他不喝肉汤,去教堂不愿穿大衣,
不愿戴时髦的水兵帽,平时只穿木鞋。总之,施韦泽不愿
意自己与其他乡村男孩显得两样,尽管为此吃了不少苦头
。由此可以看出,施韦泽的道德敏感性、他的爱心很早就
表现了出来。
当然,青少年时代,施韦泽的爱心首先表现在“为在
世界上所看到的痛苦而难过”(第14页)上。各种动物遭受
到的折磨,使他难受。不为动物祈祷,使他迷惑不解。为
了避免伤害小鸟,宁可被同学们嘲笑。为打了狗而内疚,
为骑累了马而不安,甚至有了阻挡别人钓鱼的勇气,等等
。用他自己的话说:
思考不应该杀害和折磨生命的命令,是我青少年时代
的大事。(第15页)
正是从这种震撼心灵并经常感到惭愧的经历中,我逐
渐形成了不可动摇的信念:只有在不可避免的必然条件下
,我们才可以给其他生命带来死亡和痛苦。(第16页)由此
可见,施韦泽成年后提出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是与
其自幼就具有的道德敏感性和爱心分不开的。
从施韦泽家庭的生活状况来看,既不富裕,更谈不上
显贵,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甚至还比较拮据,但父母家庭
生活的氛围是和谐的、富于文化教养和道德情操的。随着
年龄的增长,施韦泽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艺术才能逐渐
显现。这种洒满阳光的生活,又引起了施韦泽的深思: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多么的幸运.这种想法渐渐地给我
的心灵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我日益明白,我没有内在
的权利,把我幸运的青少年时代、我的健康和我的才能当
作理所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我们大家都必须承担起
世界上痛苦的重负。(第26页)这就是施韦泽所说的自己青
少年时代生活中的第二件大事:关于个人幸福权利问题的
思考。第一件大事即从小就“为充满在周围世界中的痛苦
而难受”。作为思考的结果,施韦泽决定:
30岁以前献身于布道、学术和音乐生活。然后……就
要作
……
就施韦泽的哲学思想而言,在充分肯定18世纪启蒙运
动哲学成就的同时,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近代主体性思辨哲
学的局限:
在斯特拉斯堡的大学时代.当尊敬的老师威廉·文德
尔班和特奥巴尔德·齐格勒引导我学习近代哲学时,我对
伟大的思辨哲学体系充满了激情。但使我难以理解的是,
了解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鸿篇巨制的歌德,却对他们
采取相当保留的态度。……由此,我逐渐意识到有两种哲
学,它们同时并存。……通过强制自然和世界,使世界屈
服于人的思想,第一种哲学要人这样与宇宙打交道。
另一种不引入注目的自然哲学,让世界和自然按其本
来面目存在,要求人顺应它们,作为精神胜利者坚守其中
并作用于它们。第一种哲学是创造性的,第二种哲学是基
本的。第一种哲学就像思想的火山喷发,例如德国哲学的
伟大思辨体系,始终令我们惊叹,但它很快消失。第二种
质朴的、简单的自然哲学则持续存在,基本的哲学思维日
益赢得重视。(第224页)现在,超越近代主客二分、重建当
代天人合一,早已成为哲学的世界性潮流。应该承认施韦
泽的思想是超前的。回想我国哲学界20世纪70—80年代发
现“主体性”的转折,虽然是必要的,但毕竟太迟了。
当然,施韦泽思想的深刻性集中体现为他创立的“敬
畏生命”伦理学。
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
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
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
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
发展。这是思想必然的、绝对的伦理原理。(第128—129页
)“敬畏生命”范畴的提出,既是施韦泽长期思考和理论探
究的成果,更是其在非洲丛林,这个生命现象最为繁盛的
地方救死扶伤,受到自然感悟的产物。如果说,当1915年
施韦泽提出这一范畴时,还应者寥寥的话;那么,自20世
纪60--70年代以来,施韦泽已经被公认为当代生态和环境
伦理学的最重要先驱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生态
、生命(动物和人)等伦理问题的突出,更显示其所具有的
现实性。总之,当代人正日益体验到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
刻性和重要性。
以上初步概括了译者本人对施韦泽人格特征的初步理
解。译者意识到,在工业化和技术化、商业化、民主化的
时代,在社会满足个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权利的同时,
个人也应该承担起服务和改善这个社会的责任。这就是说
,个人除了消费、竞争、参与、功能化、角色化之外,还
有可能和必要有道德敏感性和爱心、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和有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内心生活。这就是施韦泽在其自
述中向我们展示的人格特征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当代中国
人面临的挑战。作为一个在道德和文化意义上的伟大人物
,施韦泽已经成为启示我们的典范。当然,由于感受和领
悟能力的局限,我的上述概括只能说是肤浅和片面的。(《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所蕴涵的意义
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包括此书的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意
义。相信此书的读者对施韦泽的人格特征会有更深刻和全
面的理解,也更能发掘此书的其他意义。
陈泽环
2006年于沪
导语
阿尔贝特·施韦泽在其独特的、丰富的、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不仅杰出地实践了人道主义,而且多次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和思想,并在宗教、哲学、音乐等领域中,以文学家的风格和思想家的深度发表了大量论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编者哈拉尔德·斯特凡按照施韦泽的生平经历和发生的时间,从几千页的出版文献中编辑了施韦泽读本,突出了施韦泽丰富多彩的人生和敬畏生命的思想,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施韦泽自传”,为读者了解施韦泽的生平、研究其思想,提供了可靠的、生动的文献,有助于我们再一次了解一种人道的伟大体现。
后记
第2版译者后记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于2006
年和2007年出了两版之后,现在能够再出第2版,作为译者
深感欣慰。重新阅读此书,深感施韦泽生平和思想之崇高
、完整和深刻,对于当代中国一些陷于物质主义和消费主
义洪流中的人们,确实是一剂不可多得的“清凉散”。“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
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
服清凉散,人人解醒。”现在阅读施韦泽的资料也增加了
,除了施韦泽本人著作的翻译:《敬畏生命——五十年来
的基本论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和2003年版
)、《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和2013年版)
和《中国思想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之外,
还有译者的《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
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在《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
想研究》中,鉴于施韦泽行动的人道主义获得了广泛的国
际赞誉,他的文化哲学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史中独树一帜
,其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生态伦理运动的重要思想资
源,其关于中国思想的研究对当代中华文化复兴也有深刻
的启示意义,笔者从伟大人格、文化哲学、伦理思想和中
国研究四个方面,对其哲学和伦理思想进行了相对系统的
研究,试图为我国喜欢施韦泽的读者提供一些资料和线索
,并以此希望我国学术界和思想界有更多的人士了解和研
究施韦泽。毋庸讳言,与徐复观和劳斯光这样著名的学者
对施韦泽的高度评价和深入研究相比,中国大陆还缺少相
应层次的研究。例如,徐复观曾经这样悼念施韦泽:“以
伟大宗教对人类命运的责任心,发挥哲学家的理智;将哲
学家的理智,实践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这才是中国
的所谓圣人。史怀哲(施韦泽)正合于此一条件。”
据译者了解,从中国大陆对施韦泽的接受和研究来看
,在一般的读书界中,有许多读者对施韦泽的生平和思想
表示崇敬,施韦泽的论述也被许多书刊转载,重点被用于
对青少年的道德和人格教育。学术界方面,主要是伦理学
界,特别是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界,公认施韦泽是现代
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有大量的引证和发挥。至于对
其文化哲学的研究,现在也有个别学者予以了关注。但总
的来说,我国当代学术界和思想界还缺少对施韦泽的高水
平研究和对话。在《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
自述》新版问世之际,译者希望施韦泽的生平和思想在我
国继续发挥积极的道德教化和生态启蒙功能的同时,其文
化哲学,特别是其对中国思想的研究,也能够引起更多学
者的重视,使21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也能够成为研
究施韦泽的重镇之一。考虑到在对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
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施韦泽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最高,我们
更应该加倍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陈泽环
2014年12月于沪
精彩页
导言
“他把理由告诉了我们,但我们没有完全理解他……我们只是预感到,这是最高意义上的使命,不容反对。”在其回忆录中,埃利·霍伊斯一克纳普这样谈及阿尔贝特·施韦泽。1904年,施韦泽,这位生活在斯特拉斯堡和巴黎大城市文明中卓有成就的学者和音乐家,做出了献身西部赤道非洲的决定。这是内在的生命呼唤,用斯特凡·茨威格的话来说,这是人类历史的星辰闪耀时。作为“新约·福音”,神学的编外讲师、布道者和管风琴家,施韦泽已经出版了两部很受关注的著作:《耶稣生平研究史》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通常还要在巴黎巴赫协会的音乐会中演奏管风琴。但与此同时,为了在几年后前往法国殖民地刚果行医,以减轻患病的非洲人的痛苦,他还要在斯特拉斯堡学医。这一打算将中断施韦泽在家乡的生活道路。
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系的主任,在已经30岁的施韦泽向他报到时,比友人埃利·霍伊斯一克纳普更冷静地看待这件事。施韦泽后来说:“他很想把我转到精神病科医生那里去。”然而,正是在做出这一决定半个世纪之后,把为人类服务置于继续在学术和艺术领域中自我实现的幸运之上的“丛林博士”——施韦泽,在奥斯陆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施韦泽本人也令人难忘地写道:作为持续不断的努力,他在承受“放弃”的痛苦的同时,是如何在同等程度上体验了作为常新恩赐的“帮助才能”的;而他做出的牺牲,又同样是如何以事先并不知道的方式得到了补偿:在原始丛林的孤独中深造了其管风琴技艺,只有在这种远离世界的前提下,“敬畏生命”的伦理原则才能够被发现。
但是,对于他的崇高行为,施韦泽质朴地否认了其具有任何典范性和典型性,而是把它置于严格的自我检验之下。在他看来,只有极其特殊的情况,例如以异常的、离开常规的行为取代现有常规的行为,才可能是典范性的。因为,施韦泽从未忽视过,善良意志是多么地离不开幸运;只有这样,计划才能成功。
当然,这些自白和告诫的读者,并不会简单地被诸如内心约束不可传感的提示而打发掉。对于施韦泽这个阿尔萨斯乡村教师家族的后裔,他在其著作中也始终是一个教育家,人们总想要有进一步的了解。他也并不令人讨厌地,而是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兼职”:每个人都能够和必然叙述作为人的自己。施韦泽本人也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没有人在此能够比他做得更好。
这将被理解为对作家施韦泽的赞扬。他所写下的词句始终具有来自思想和行动统一的力量和信念。字里行间贯穿着同情、慈善、牺牲、幸福及其生命的代价,帮助弱者,首先是帮助造物的责任经过了自我考验之火的锻造,或者说人们由此能够辨认出,这一证实之路已经展现了出来。这一切使施韦泽是如此地可信:生命和学说成为一个整体;他实验自己的要求,他传播自己的实践。作为布道者,施韦泽1905年谴责殖民主义剥削,认为每个在海外犯下罪过的人,都必须到那里去帮助和救援。当时,他已经实现了内在的觉醒,并决定自己也这么做。作为文化哲学家,施韦泽在1915年发现了“敬畏生命”的基本道德律,接着从哲学上对此作了论证。一些年来,他已经建立了作为自己这一思想象征的丛林医院。施韦泽对每个人设法获得一个质朴的人类“兼职”的要求,由于他中止了自己的符合天性和卓有成就的职业生活的自我牺牲,益发具有说服力。
但是,如果由此认为,施韦泽的自述涉及了极为严肃、禁欲的服务信念深层中的一切,那也许是个误解。他对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是多么地朝气蓬勃,这表明他有一颗早熟的良心。当然,这同时也是一种对成长过程中的骚动和适应力的体验,任何人对此都有类似的感受。其他自述也洋溢着这一精神,没有错误被隐瞒,没有自我讽刺的机会被放过。读者能够看到所有学费的发票。施韦泽认为:“当地人说得对:我三分之一是医生,三分之一是教授,三分之一是建筑师。”这位阿尔萨斯牧师的儿子,在他的生活道路上伴随着受益良多的漫游。总之,施韦泽自述的核心是清新、青春的,是多方面、可信和丰富的,绝不是多愁善感,而是理想主义的,同时是绝对客观的。只是理想主义的持续存在既不低估也不听命于世界并体现出典范性。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
译者 译者:陈泽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57682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2019-04-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25
CIP核字 2019048021
中图分类号 K835.656.2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