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草绿了又枯了--寻找战火中的父辈
内容
内容简介

带血的疮疤,不屈的灵魂。一段痛彻心扉的苍茫往事。1938年,十支抗战演剧队奔赴十个战区宣传抗日,漫天烽火中他们奏响了古老民族的青春强音。他们,或默默死去,或百炼成钢。最鲜活的史料,还原大时代、小人物的命运沉浮。知否?记否?

作者简介

严平,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并创作小说、散文等,发表研究文章、人物专访、散文、小说等十余种。著有《燃烧的是灵魂——陈荒煤传》、《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等。  近年来致力于文化历史人物研究,在《收获》杂志主持专栏写作“遗失的青春记忆”、“潮起潮落”。

目录

他们走向战场
我们歌颂我们之再生——马可和他的1938年日记
火炼
沙滩上再不见女郎
埋伏——一支潜入国民党心脏的特殊队伍
谁与你同行
异域征尘
一朵奇花的绽放与凋残——宜昌抗战剧团纪事
埋在岁月皱褶里的故事——黄永玉谈演剧队及其他
母亲的故事
铁磁姐妹
寻找五舅
后记

导语

本书围绕郭沫若领导下的“三厅”抗战演剧团,共十个抗敌演剧队、四个抗敌宣传队,在激荡的历史潮流中的英勇事迹为中心,展现了一群肩负特殊使命的爱国者的故事。作者经过史料爬梳,多方求证,最大程度还原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这段内容少有人涉猎,本书将填补空白,意义深远。

后记

大约在2005年夏天,写作荒煤传记的时候,我曾多次
和张昕老师坐在一起听她讲述往事,并在她那里看到了北
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阅读日记的那一刻,我就萌发
了写作日记背后故事的念头。最初的文章是在《读书》和
《书城》上发表的,很快,在《收获》主编李小林的鼓励
下我开始发表专栏“遗失的青春记忆”。这是我第一次写
专栏,李小林的热情鞭策和耐心指教无疑成为我顺利完成
任务的保障。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刘伟主动联系我希望
出版此书,更使我热情倍增,这是他对出版社工作后的第
一部书,一个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对历史的理解和敬畏
之心让我感叹。就这样,在大家的热情支持下,《1938:
青春与战争同在》于2009年春顺利出版。
   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写作结束后,我很快投人了其他
课题的写作,但那些战争中的年轻身影从来没有从我的视
野中消失,或许是因为我的父母同他们一样也在祖国危难
的时候走上战场,有着同样的经历和青春的缘故吧。而就
在这时,电影史学家程季华先生的托付更让我无法从对他
们的寻觅中摆脱出来。之后,还是李小林的鼓励,我开始
了“他们走向战场”专栏的写作。现在这本书,就是以这
个专栏为主体形成的,没有想到还是刘伟找到我提议出书
,虽然我们并不属于一代人,但彼此之间无须做更多的沟
通,这大概也是一种缘分吧。
   此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他们走向战场”的七篇文章,写周恩来
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
)属下演剧队的故事。他们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在中国
话剧运动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还少有人写过
他们。但要系统地把这些演剧队(十个演剧队、四个宣传
队、一个孩子剧团)的历史一一写下,并非我的能力所及
,我还是按照自己惯有的喜好,着重写其中一些人的命运
和情感,以细小的浪花折射一个庞大的团体和时代。写作
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我认真阅读了程老给我的书籍,
查阅了很多资料,那是一个长长的书单:《周恩来与抗敌
演剧队》、《硝烟剧魂》、《抗日烽火文艺兵》、《壮绝
神州戏剧兵》、《国门内外写春秋》、《南洋风雨行》、
《黄河人海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燃烧在汉水之
滨的一支火炬》、《骆驼声声》、《南天艺华录》、《中
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广东革命文艺史料》、《山西
文史资料》、《岁月》、《田冲》……这些书大多写于二
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的正式出版,多数是内部资料,属
于革命回忆录范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梳理历史脉络
,使我较为准确地把握住演剧队在战争中走过的历程。阅
读这些文章时,我充满敬佩之情,同时也颇感惊讶,这些
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有着坎坷经历和严格组织纪律的
人,即便到了耄耋之年,在回忆中也较少地谈到个人,他
们更注重组织和团体的成就,他们的讲述充满革命豪情,
而似乎有意识地淡化个人得失和情感变化,这让更为关注
个体命运的我不能不感到些许的遗憾,我只有努力地挖掘
和寻找。更加遗憾的是,在写作这些文章时,他们中的大
部分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无法真正接触到他们,也
无法知道如果能活到今天,他们的信念和观点会不会改变
,他们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生活和自己走过的路吗?他们
有没有别样的讲述?……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无论今天的
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他们永远是他们,是那个非凡
年代所铸就的人。他们以勇敢和顽强抵御着黑暗,并在此
后的一生中甘愿以血和生命的代价捍卫自己作为强者的理
想和信念……
   书的第二部分,一是宜昌抗战剧团史料。如同《1938
:青春与战争同在》中的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一样
,这是第一手资料,不同于亲历者后来的回忆。因而它们
能够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更真实,也更加宝贵。对于这些材
料,我坚守保持原貌的原则,将剧团的历史脉络梳理出来
,附以一部分整理出来的原始文件。可惜我无法将这些史
料全部载人——由于时间关系,更因为很多篇幅都已模糊
不清,只能忍痛舍去,但能够呈现的部分,相信今天的读
者们读起来也会别有味道。二是对黄永玉先生的访问。黄
老是当年参加过剧团的老人,有着难忘的经历。不过,他
的回忆与我所看到的多数革命回忆录不同。他侧重人和事
,讲述也似乎更加朴素,平实中有着一份超然;他怀念那
些逝去的年代,怀念许多在战争中失散了的故人,不颂扬
,不溢美,却有着一种深刻和力量,这种深刻和力量或许
是需要我们去静心体会的。
   此书的第三部分,是写我所熟悉的人:母亲,未曾谋
面却似乎熟悉的舅舅,与母亲生死与共一路走过的阿姨们
。这几篇文章都发表在“遗失的青春记忆”专栏中,文中
的人物不属于移动剧团,却同属于那个时代,那场战争,
那个曾经和中华民族一起走过浴血岁月的年轻群体。他们
后来的经历或许也代表着那一辈人的坎坷命运。在这个部
分中,作为写作者的我,在情感和观念上流露较多,是否
得当,不是自己能够评价的。或许是因为对他们太熟悉的

精彩页

2008年的那个冬天,我终于结束了《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的写作,也完成了这本书的一个重要部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日记的整理。我在《后记》中写道:
   一段时间以来,我似乎和日记的主人公成了朋友,我写着他们,想着他们,常常在独自行走的路上,在地铁拥挤的人流中,在昔日古老京城的遗址前,或是在今天孩子们娇嫩活泼的笑脸中,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然而,今天我们终于要分手了。
   分手有着说不出的不舍,但也如释重负。翌年春天,我协助张昕老师把两本移动剧团团体日记捐献给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遗憾的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她终于没有能参加捐赠仪式。那天,隆重的仪式后,我们一行人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蓝天下,纪念馆白色的墙体显得分外耀眼,不远处是古老而敦实的卢沟桥,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静静流淌……我们在春天的暖风里欢笑着,那过去了的沉重的浴血岁月似乎已离我们很远很远。
   然而,就在那之后不久,我接到电影史学家程季华老先生的电话。他说,我的书引发了他很多尘封的记忆让他夜不能寐。遥想当年,有十个演剧队坚守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他手中有较详细的资料,那是他和战友们用多年的心血收集起来的,是承载着历史和生命印迹的材料,他本想把这些材料整理出来,但是如今真的是年老了,身体和精力都不行了,他希望我能够来做这件事情。
   我在电话中犹豫着。十个团队,会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我所写过的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并不在其内,和十个团队比,它更像是一支独立的小分队。然而,我知道重新走进历史深处的滋味,记得每次翻看那些旧日记、老照片总让我在深夜中久久不能人睡的情景,我甚至在博物馆展出的那些惨不忍睹的图片面前逃出来张大嘴巴拼命地呼吸着外面新鲜的空气……有谁愿意去一次次翻动那些血的疮疤,去触摸那些被侮辱被侵犯的灵魂,去拨动那些令人痛彻心骨的往事呢……犹豫中,我似乎又觉得有种声音在呼叫,呼叫,顽强地呼叫着……
   我终于走进了程老的家。隔着时空的距离,我们进行着两代人之间的对话。
   程老当年是抗敌演剧队第九队成员,这个团队成立于1938年,1941年改称抗敌演剧宣传队第五队,1946年改称演剧五队。他们诞生于抗日的暴风雨中,出没于湘、粤、桂、黔、滇各个战场,又跨越边界奔赴缅甸慰问中国远征军的将士们……他们面对战争、饥饿、贫困、疾病无所畏惧,于腥风血雨中奋力前行。在十个演剧队中,他们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一直坚持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我追问程老先生的个人经历时,他说比起老队员们,自己加入这支队伍较晚,即便如此,那些惊涛骇浪的日子也留给他永生难忘的记忆。他再三强调说不希望我写他个人,或者只写他所在的九队,而是希望我把十个队的经历都写出来!他们也曾计划亲自动笔并讨论过写作提纲,正是出于此,他和曾经是演剧队二队队长的吕复等人花费了多年心血,不断地收集着材料。
   程老的讲述把我带入几十年前的战争岁月,他的声音虚弱沙哑但却执着,既饱含着深深的怀念,也带有一个史学家穿越历史的睿智目光。在他的讲述中,我还惊讶地发现他所在的九队创立时,中共最初推荐的队长(因为陈诚不同意女人当队长,后来做了总干事),竟然是我所熟悉的“小范”阿姨——后来在延安曾经和母亲住一个窑洞的人。三十年代,她曾经因为才貌出众在革命队伍里分外突出,到了中老年,又因为丈夫的原因深卷在政治漩涡中成为颇受争议的人物。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我和她聊过多次,我记得她曾经充满怀恋地提到过自己在演剧队的经历,提到1938年那些难忘的日子,但当时我却因为满脑子装着其他问题,把她的这段经历忽略了。
   1938年是个关键时刻。那一年,发生了许多让历史铭记的事情。随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周恩来担任了在武汉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他所直接领导的第三厅主管宣传,由郭沫若担任厅长,他手下聚集了诸多进步文化名流:阳翰笙、胡愈之、田汉、冯乃超、洪深,还有金山、冼星海、郑君里、李可染……盛时多达百余人。而此时,由上海地下党建立的十二个上海救亡演剧队在各个战场进行了几个月的宣传,面临经费政治皆无保障,生活无路报国无门的困境。为了抗战宣传的需要,周恩来决定在第三厅下收编这些民众救亡团体,成立十个演剧队和十个宣传队,后来终因时间仓促经费不足,只成立了十个演剧队四个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草绿了又枯了--寻找战火中的父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严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51769
开本 16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02
CIP核字 2019068629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1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