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怀野念
内容
前言/序言

  小序

  这本书,原本叫《说我爱你》,本来是想谈谈爱。现在,我发现,这不止是谈谈爱,谈谈情感。我还想谈观念,谈谈社会,人生,乃至人类,谈一谈“野念”。

  能让我们的人生从社会陈俗和他人眼光里跳出来的,就是书中想说的“野念”。

  如果不跳出来,就不能起飞。你站的地方,就已经是自己人生的高点,往前一看,步步可见,就业,生子,买房,多赚些钱,等着退休。每一步,都是既定的程序。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好的人生,会迥然不同,充满无限可能,随时可以出发。

  不受所谓“阶段”,所谓“现实感”,所谓“年龄”限制。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人说,这样不现实,别人都不这样。

  我的一位好友,三十多岁去美国读书。离了婚,净身出户,一无所有。为了读书还贷了款,因此得十分节俭,租住在别人阁楼的过道里。去学校餐厅吃晚饭的时候,别人会带走一纸杯的饮料,她带走的纸杯装着寿司和黄瓜、胡萝卜条,这就是她第二天的午餐。

  与此同时,国内的朋友们正买房生子,步入中产生活。很多人,以为她这是相当辛苦,没必要的人生选择。只有心怀野念的人,才明白,这种不惧怕,可以重新开始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和惊奇。

  前几年,我离开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离开我经营多年的小花园,去了广州。租住在中大附近,每天到图书馆看书写作,吃学生食堂。很多人难以想象,觉得这种租住小房子,不能随便购物的日子清苦。我自己却明白这种生活的充实美好。而且,知道自己随时可以放弃很多东西,随时能够出发,这更让自己有了信心。

  野念,有时,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一种不畏惧,有时,就是一种爱的能力。

  这本书是给心怀野念的人,也给对野念有所怀疑的人。

  内心强大才会有野念。正如强大的内心,才会收获好的爱情。

  这种野念与爱的关系,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门类,表现的爱情既有千差万别的外貌,又有一些共通的精神气质,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野念”。所以,在这本书里,要谈一谈马尔克斯、王小波、罗大佑、林达、多丽丝·莱辛、米兰·昆德拉、奥尔罕·帕慕克等等,这些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谈一下他们作品中的野念与爱。还谈一下周围的人,普通的人,他们的困扰和领悟。爱不会光顾灵魂贫瘠的人,爱只在你心灵丰沛的时候来临。

  只有眼界更宽阔,心灵的世界才更辽阔,对人性的思考和理解更深入,对爱的理解也才会更加宽容,才能拥有更强大的爱的能力,爱自己,爱自由,爱他人,爱所爱之人。

  祝福每一位读者,

  心怀野念。

  西门媚

亮点展示

2.jpg

作者简介

  西门媚,小说家,著名作家,画家。被列入中国文坛十大zui活跃青年女性作家。曾在广州、北京、成都三地媒体工作十年,现专事小说创作和专栏写作。出版长篇小说《实习记者》《看不见的河流》,短篇小说集《硬卧车厢》,随笔集《纸锋》《结庐记》《说我爱你》等。先后在“腾讯大家”“百度百家”《南方周末》《东方早报》《外滩画报》《南方都市报》等上百家媒体开设专栏。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里有一种慢性毒素,中了这种毒的人会渐渐对一切失去渴望,他们机械地生活,内心麻木,没有任何激情与冲动;对一切事物懒于关注,惰于思考。作者西门媚以多年专栏作家之透彻笔力,将生活的话题一一道来。她想把她的作品写给心怀野念的人看,这些人可能是少数,但是存在,存在于不同的群体,只因为一些内心的野念,他们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他们生机勃勃,与众不同。

目录

第一章

第一章心怀野念的人

心怀野念的人_003彻骨之凉_006建在巴黎街头的农庄_008

莎士比亚的影子_010饿着了的幽默神经_012生命的最后一站_014

精致的法式甜点或日本寿司_017一个勇士的成长_021

平常日子的诗意_024从诗歌到时评,以前倾的姿态_027

第二章每个人都属于适爱人群

每个人都属于适爱人群_033伟大的友谊或者爱情_036

我口讲我心_039爱情与信仰_042如香颂美好_044

温暖的老友_047像孩子那样去爱_049

第三章爱在路上

爱在路上_055制造娇妻_057双生花结果_060

当爱情暗度陈仓_062这种感觉,古今无不同_064

要嫁就嫁四川人_067

第四章听本能说话

听本能说话_071借胆求爱趁醉结婚_074科学闻到爱_077

爱情的马太效应_080乳贴的道德_082硅胶在思考_085

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爱_088

第五章告别旧照片

告别旧照片_093检点过往的爱情_097我的爱情理想_100

愿足球和爱情冲昏头脑_102大作家什么时候开始谈论爱情_104

他或许是个天使_107卿本佳人,奈何作英雄_110

第六章归来的激情

归来的激情_115取名记_118生还是不生_121

闲居读杂书_124人生最初的书_128重大的轻愁_131

世界杯的男性之美或人性之美_134误读的焰火_137

所有的经历都是心灵的养料_140忍不住一开口就倾诉自己_143

绝对娱乐时代_146品性、灵性和慧命_149

第七章日常之毒

日常之毒_153除了文艺你别无选择_156恐无爱症_159

中年猥琐男_162不爱的大多数_165请问姑娘,你的性别_168

崩溃之年_171爱凡·高还是毕加索_174与陌生人相爱_176

花花女子_178恋爱平台_181恐惧与诱惑_183

寂寞如斯_187风凉八宝粥_190可疑的富婆_193

以宠爱的名义_195

第八章激情与妥协

激情与妥协_201比女权更深情_203爱与独立才是现代精神_207

以十三岁的眼光_209一个故事的两个角度_212雪中,世界合为一体_215

拿什么做最后抵抗_217我的世界杯文学地图_220

第九章移动的城市

移动的城市_225迷宫中的马尔克斯或者其他_228艺术与现实的边界_231

看行为艺术是件体力活_234比写作更不能成为职业的_237

发一个标准的呆_241搞笑的面对严肃的_243比西方还遥远_247

第十章忠告或者废话

忠告或者废话_251永远的此时此刻_254摇滚乌托邦断想_257

最终的负累和堡垒_261他们也生于1970_264

《我爱问连岳》:烹小鲜如治大国_268两个大脑的战争_275

精彩书摘

  心怀野念的人

  有次采访吴文光,问到他的作品是给什么样的人看的,他说,是给一些心怀野念的人,那些人是极少数,但他们存在。

  心怀野念的人。

  这是我喜欢的一个说法。

  我想这种人可能存在于不同的群体,只因为一些内心的野念,他们生机勃勃,与众不同。

  前日搬家,搬家公司派来了三个民工。其中一个见我扔了一地的书不带走,忍不住想弯下腰来仔细看。其实那些书大都是些不好的书,我经常会以扔掉某本书,或者把某本书拿来垫桌子来表示我对某个作者的愤怒。

  我对那个工人说,你想要就拿走吧。他真的挑了一本,而且非常准确地选出了其中相对最好的一本。后来在等电梯的空档,他又在我的家当中拿出一本画册来看,先是看了画作,后来又仔细地在读前面一学者写的深奥莫名的文章。我开始注意他,他其实太不像一个民工了,完全是一副书生气质。我跟他做简单地交谈,只知道他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其间走了很多城市。

  在更早以前,一个给我修水管的年轻工人还跟我讨论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观点精到。

  而我平时接触的大众更像我的北京房东。他们全家搬到郊外住平房,把房子租给我,我成了她家的唯一经济支柱。她年纪不算大,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坐很久的汽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我问她为什么不去工作,她说,我二十岁都不上班,为什么四十岁反而要去上班?上班不就是打工吗?打工我可不干。

  那些大众里的异类,就是我眼中的心怀野念的人,他们拒绝命运的安排。

  昨日到北师大参加一个活动,看纪录片《铁路沿线》。杜海滨拍的。

  他在一个春节前后记录下了一个车站附近的一群人。一群流浪者。

  他们有青年,有老人,更多的是少年,半大的孩子。

  他们有的是有家难归的,也有的有家而不愿回的,以一种松散的方式,过着流浪的公社式的生活。

  这个群体中也有一些有野念的人,怀揣着一些梦想,哪怕遥不可及。

  在杜海滨的镜头前,他们自然呈现着他们的状态和想法。

  片子演起来很漫长,杜海滨肯定花了很多的精力在里面,也投注了个人的情感,所以他舍不得剪辑,差不多150分钟的长度。这样的长度,又没有连贯的故事,明确的线索,看的人居然都很耐心很专心,时不时会发出一点笑声,因为这帮流浪者身上的勃勃生机和生活的幽默支撑着观众的兴趣。特别是看到流浪者在春节前夜围在火边唱起自编的流浪歌谣时,观众居然和片中人同时鼓起了掌。

  吴文光的纪录片《江湖》讲述的那一个大棚马戏班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和杜海滨拍的群体有很多共通之处。

  我就想到为什么国内现在好的纪录片都拍的是这样相似的群体,为什么不涉及城市生活。是城市生活限制了人的野念,还是被掩藏起来不易发掘?彻骨之凉

  两个月前,看《小团圆》,看得很不耐烦。好些天,才看到一半,就扔在那儿了。今天忽然捡起,很顺利地看完了剩下的一半。很惊讶。前一半的感觉和后一半的感觉很不一样。之前看这小说的时候,觉得写得真不好。反复和絮叨。像老年失了神。

  看这后一半的时候,才找到感觉。

  之前,因为怕被各种说辞引导,所以,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也一概不看。倒是听两个朋友谈了他们的看法。

  一个男性朋友说,她是爱他的,别看她和代理人宋氏夫妇通信,用的是无赖人这个名词,那是因为他们不懂,他们庸俗,她一向孤高,才懒得跟他们解释什么。不过是借用他们的说法。

  这个男性朋友是个有意思的人。一向喜欢胡兰成。

  这书看到只剩五分之一的时候,我就很相信这个朋友的话。不过,看到完结,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她最后是明白了的。她不再爱他了。而且心里也渐渐地看不起他,只是不肯说出来。

  也是这位朋友,听到另一女朋友说,要写小说来报复曾经的上司,他笑,说,文学上报仇从来没有成功的。

  其实,《小团圆》当然也是这样。张爱玲肯定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她不耐烦他了,但写的时候,仍然好好写,投入到当初的情景中写。她是好作家,当然明白。但并不是还爱着他。

  一个女性朋友说,这小说倒不是写爱情,最重要的是写母女关系,多么特别的母女关系。

  但整个小说看完,我觉得那些,也都不过是张爱玲对自己的一个讲述,解释,和总结。

  她小时候的生活背景,造成了她的冷淡、自私,造成了她与人的相处模式,总是那么冷眼旁观,无论大事小事,别人死在眼前,也可以不眨一下眼。但心底她又渴望爱,想和母亲好好相处,挣钱来给母亲,以为这样就不欠母亲的了。但她也误解了母亲,母亲因此伤心,也因此误解她。

  这时,也才明白,她在小说前半部,不厌其烦地啰唆那些家族小事是什么缘故。

  这些,都造就了她,她和母亲的关系,和爱人的关系。

  这小说读起来不像小说,的确是自传,很赤裸裸的自传。没有小说好看。但是却深得让人害怕。

  读完以后,我在想,如果先读了她的这本小说,那才看她早期的小说,可能就觉得意思不够了。她在这里面全部剖析完了,别的虽然比这个好看,但都浅了。

  这也是她不同其他作家的地方。别人都是先讲述一遍自己,后来就驾轻就熟地,用文学来讲别的了。

  她正好反过来。

  搞得那么深刻也怪吓人的。她不仅对他人凉薄,对自己是更加凉薄。一点开脱都没有。建在巴黎街头的农庄

  罗伯特·米兰,粗看是个快乐的黄发背包客,背个黑色的双肩背囊,年龄虽大,但走路总是一蹦一蹦的,细听才知原来是法国一艺术学院的院长。

  这次来北京,一是来探探以后在这儿搞艺术活动的路子,同时来逛逛。顺道带了些作品来,在一个使馆区的小画廊搞了个展示。

  幻灯的内容是他在法国的很多地方挂上艺术作品,让这些作品融入公共空间。比如郊外的村舍的门上、窗上,比如厕所的外墙……

  接着放Video,我觉得是异曲同工的思路,但更有趣。

  他们在巴黎的一个繁华地区,用从垃圾堆里拾来的木头之类的东西搭了一个小房子,圈了一个小院子,种上蔬菜,养上了鸡。好多市民目瞪口呆也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一切,尤其是那个请来合作搭房子的西班牙老头,灵活地用着各种工具,一点点建起了一个家园。

  几十天以后,他们拆除了这个都市农庄,把草坪恢复原样。

  当然他的这个作品是得到巴黎市政府批准的,而且还得到了拨款。

  他放的第二个Video也是有些类似的作品,但是放在一个公园中。

  如果有人在中国做这样的一个作品,恐怕不会有人把它当成一个作品吧。但我从中能够感觉的东西是很多的,他们的幽默,他们对人与环境的思考,他们对世界的关心……

  自然我就联想到了做行为的中国艺术家。尸体、死婴、人油……一切极端的东西他们都用上了,比西方的艺术家不知要凶恶多少,但从中你感觉到的只是他们对成名的疯狂。除了能吓人能让人恶心,还能怎样?

  从罗伯特的作品你能看出人家的胸怀是宽阔的,想象是自由的。行为艺术的高低优劣从此处便可知晓。

  一个艺术青年听说了罗伯特的作品便说,如果是我做这个作品,应该让个肮脏的叫花子穿了华丽的衣服去各个豪华场所,看看那些侍应如何应对,看看这个叫花子如何表现,到时间了,再让叫花子恢复身份,看他又如何反应。

  我对她讲,你这里面毫无善意,只有对别人恶意的捉弄,和国内的那些行为艺术家是一样的。

  罗伯特在北京的同时还在继续他的另一个作品,拍人发呆的图像。他去到别人的生活中,等候别人出现发呆的瞬间,然后拍下那人发呆时看到的景象,记下那人发呆时的想法。

  已经拍了很多,内容五花八门。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从开阔处一下又到了细微,满世界走下来,拍下来,又从细微到了宏大。

  莎士比亚的影子

  这就开始了。

  话剧《理查三世》。

  舞台上空空如也,背后高大的砖墙露了出来,最普通的红砖,让我一下就能想象当年首都剧场建设时的情景,朴素的年代,没钱的年代,连涂料都舍不得刷一层。不过,这么多年过来,想必也不要紧,因为这前面肯定都有花花绿绿的布景把这层砖墙遮掩起来。只有今天,舞台的装饰全无,让剧场露出了出生时的容貌。

  很多男男女女都一样的打扮,黑外衣,白衬衣。

  在空旷的舞台上走来走去,渐渐就走出了花样。

  他们的黑色的影子投在背后的砖墙上,因为灯光的不同,有的高大有的渺小,有的急急向前,有的缓缓后退。很有趣,也很有意味。

  ·0··0·主人公理查三世出来,靠独白来塑造性格交待剧情。故事里的人物一个个被他拎出来,所有的性格,故事脉络也都是靠语言来塑造交待。

  演员都很抽象,衣着和语调都一样,情节在这种抽象中发展,你集中注意力,才能辨明这个黑衣人是谁,那个黑衣人是谁,这有些像智力游戏。

  舞台上还模拟好多童年游戏来表现各种场景,比如用老鹰抓小鸡引出理查三世与各个人物的争斗,两队人手牵手的冲撞来表现战争,还比如一列人的“开火车”游戏,沙包游戏……

  舞台上始终是简单的,没有更多的布景,除了一些活动的白幕布和一个从上面放下的金属丝网。但加上变化的灯光,抽象的人物和他们的影子,幕布上再放映一些影像片断。极简的东西组合出了无穷的变化。也因为抽象就有了想象的空间,这种抽象和想象呈现出了人的欲望,人与人的争斗,人性的复杂,简单的东西就变得极丰富。

  看这出戏的时候,我觉得不像是在看一出戏,而像在观赏一个前卫的综合的艺术品,比如其中有装置艺术,有行为艺术,有Video,都比我们平常所知的这些门类的艺术家的许多作品要好。

  虽然我知道林兆华年纪挺大了,65岁,可看他的东西怎么都不像。

  虽然他再三地对别人讲,他不前卫,可把强调叙事的莎翁的名剧排成了这么个抽象的东西,他不前卫,还有谁前卫。

  只是市场效果不好,据说,票房收入20万,场租就要付18万。

  不知是观众怕一个65岁的导演,还是怕抽象,或者怕莎翁。

  饿着了的幽默神经

  如果我要看《读书》杂志,就会把前两页连着翻过去。因为我怕看见丁聪的漫画。跟丁聪一拨的有一大群漫画家,老一代漫画家。他们如果看见此说,肯定会认为我一定是他们笔下讽刺的人——因为他们是以画笔为武器的,我怕他们的漫画,肯定是被他们刺中了。

  我记得我的童年就是在他们的刀光剑影中度过的。那时看的一份报纸叫《讽刺与幽默》,其实看不见幽默,只有讽刺。而且讽刺还很简单化。我现在还记得那时华君武有幅漫画是讽刺当时市场销售要搞搭配,就画了一个老头买豆腐也要搭白菜。好在那些老先生多数都偃旗息鼓,颐养天年去了。只剩下丁聪。

  如果按我的标准,丁老先生的漫画算不得漫画,他不过是给画下面的文字配了幅插图罢了。文字如是借古讽今的故事,丁聪就多半画个县令;如果是忆苦思甜的题材,画面多半就有穿破衣的瘦子和穿皮袄的胖子。但这也罢了,我尤其受不了的是丁老先生画面的难看。别人的漫画讲究的是夸张而简洁,求神似,而丁聪的画却是另一种夸张,人物画得极其复杂丑陋,为了突出这种复杂,丁聪还要给他的每个人物穿上条纹衣服。这让我联想到《老残游记》里描写一幅画,说那牡丹的每一根经脉都清清楚楚,像是用真花瓣贴成的。其实一想都明白,这种局部求真的画,不要说神似,整体来看,形都不似。

  在丁老先生老一代的漫画家的教化下,我们一代人成长了起来。学会了讽刺,却不知何为幽默,以为漫画就是要一部分人看了跳起来,另一部分人感到解气。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把问题严重化才叫幽默,也可以说,这是败坏了我们的品味,教大家仇恨。

  但问题显然没这么严重。正是丁老先生们饿着了我们的幽默神经,所以当那些轻松的、机智的,让人恍然大悟、会心一笑的漫画一进入我们的视野,就让我们喜欢上了。这其实是丁老先生们的功劳。

  所以,从此我不看《读书》,看《天涯》。因为《天涯》封二上是我喜欢的赵汀阳的漫画。

  生命的最后一站

  刚刚看了赖声川的《红色的天空》。本来以为这样的名字会涉及政治,涉及概念,却完全不是。

  这是一出关于养老院的戏,关于一群等待结果的老年人。

  他们有的是被儿女送来,有的是自己散尽最后的家业进来,有的是因为孤单一人进来。

  在这里,他们晒太阳,下棋,唱歌,拌嘴,发呆,生病,生气,争长短,他们互相安慰,互相取暖,他们被世界遗忘,也慢慢忘记了世界。

  演员演得非常好,那些琐碎的,哀伤的,孤单的,无奈的,被排斥的,无法言传的情感,那些破碎的回忆,破碎的心情,破碎的时间感,一下子就把观者击中了。让我想到了老年,想到了生命的意义,想到了人生的虚妄,让我的心沉到最低处。

  说了这么多感觉,其实舞台上却是一点不抽象,全是很具体的样子,让你看到他们就想起了你曾经看见的,听见的,想见的。

  戏里的老头们,相互取乐,为一盘棋的胜负争执,拉琴,唱戏,虽都不大成调子,但他们比那些老太太有活力些,开朗些。老太太们更羸弱,更不容易开阔,更容易陷入对结局的害怕。

  我有一阵在桂湖公园看书、写生时也发现过这一点。老头们往往聚在一起,以下棋为基础进行社交,老太太们往往只踽踽独行,更没有活力。我想,也许是因为老年女性的作为母亲的社会角色失去以后,她们更容易失去世界。她们的心灵更无所依托。

  但这出戏带给人的感情是复杂的,绝不仅仅是让你沉没在悲伤里。在戏里,老人院建院八年有个联欢会,老人们各施所长,参加表演。那最年老的陈老太太平时只能靠推着一张椅子走路,她所表演的就是“活着”。这些有趣的地方让你一下子被逗乐了,但还没笑完,你的心又沉下来。老金表演他的全家福,他去世的太太,他去世的女儿,他去世的狗。他用一种方式来表演全家。天衣无缝的幽默,我不禁被戏里的他逗得哈哈大笑,但笑之后的心酸,无法言表。我一直抗拒看杨绛的《我们仨》,也是这个原因。我不能想象那样的世界,你爱的人爱你的人,你关心的人关心你的人,他们都在遥不可知处。这样的世界,会有多寒冷。

  从戏里出来,我仍在为演员们叫绝。这出戏,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演员们排演时的即兴创作。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怎么体会到那些老年状态的细节的,那些琐琐碎碎,那些只能用心灵去体悟到的东西。而且在戏里,演员们除了服装,并未化妆,完全是靠表演和方言来表现角色的年纪。

  但我真的就看见了老年。看见每个人都将面对的生命的最后一站。

  我想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拥有一切的人要求智者在他的戒指上刻一句话,让他高兴的时候不要忘形,让他失意的时候不会一蹶不振,智者给的那句话是“连这个也会失去”。

  这出戏就像这句话。

  它让我想到很深远的地方,但在这冬日,却也很容易让人忧郁。

  我想到那些今天的日子都过得很不好的人,不知他们看这出戏会是什么感想。

  前几日,朋友文迪去给大学生们做了个演讲,他讲到传统教育永远只讲光明的一面,永远不肯承认,人的一生中孤独、失意、挫折,更像是我们的常态。这样的教育让我们丧失心灵的敏感。

  其实,赖声川这出戏正好是反过来,再迟钝的心都能被他击中。他让我们变得脆弱,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思考一些问题。

  另外,我还想到,这出戏在台湾是进行巡演的,台湾的观众会买票来看这样一出戏,他们的观众真是有极好的文化素养啊,他们会思考“生命是什么”。我想,这样的戏,除了台湾,也许只能在欧洲有市场吧。

  精致的法式甜点或日本寿司

  我一直觉得女性写作有一个大忌,就是喃喃自语。很多女性写作都逃不开这个问题,通常会从头到尾都充满呓语,喋喋不休,自爱自怜,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美女,多情多才,同时,男人不是好东西,自己所遇通通非人。

  自述式写作,对于女人非常容易上手。这可能和女性思维方式相关,女人思维直接感性,心理活动细腻纷繁,直接记叙下来似有一点文学性。所以,不少女性一开始写作就从第一人称出发,从我出发,直抒心怀,把所受的情感创伤全部放进作品,就容易落入这个泥坑。

  因此,很多有文学理想的女作家,会从一开始就避免第一人称写作,她们选择了更理性的角度,选择了和女人本性更远一些的距离。

  但我惊讶地发现,法国女作家妙丽叶·芭贝里的《刺猬的优雅》是个意外。

  《刺猬的优雅》是第一人称的作品,但完全不是上述的那种女性自恋型小说,那种是苍白无聊,除了作者外没人能读的作品,而《刺猬的优雅》却出人意料的有趣。

  这首先跟作者设定的人物有关。主人公是个有意思的角色:一个看起来丑陋贫穷的女门房,却是内心无比丰富,非常有学问的人。她要把自己隐藏在门房的身份里,为此,还要装出大众想象中的门房的样子,买庸俗的大众食品,看肥皂剧,说话不讲究语法。但其实她有一颗骄傲优雅的心,她读了非常多的书,热爱托尔斯泰,关心艺术和电影,自己跟自己讨论哲学。

  这样一个角色,再从她的内心出发,显然,我们就不会看到一般女性第一人称写作会呈现出的那种面貌。我们看到的是非常有趣的内心活动。看到女主人公冷静地旁观她所处的那幢大楼里的上流人士,看到庸俗、自私、无情、愚蠢、自大、势利和绝望。她一边观察世界,一边读书,一边做哲学思考。

  仅这些哲学思考都十分好玩。这可能跟作者是哲学教授,同时又是女人有关。这些哲学和艺术的思考,碎碎的,唠唠叨叨的,从笛卡尔、康德、马克思,到拉斐尔、鲁本斯、霍珀、普鲁斯特,甚至到小津安二郎。

  这些有趣的流动状态的思考,导致了这本小说读起来轻松惬意。我想,这本书获得法国书商奖,销售超过一百万册,跟这种既有意味,又轻松好读有关。

  当然,我以为,这本书在法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那么受大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书中对东方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化的热爱。

  女门房最终遇见了一个能勘破她身份的人,一个日本人。那个人甚至也叫小津,并且还是小津安二郎的亲戚。

  小津是个优雅的人,有文化,有教养,没有等级观念。同时,两人在思想和兴趣上,惊人的一致。小津带着日本的优雅而来,带来一个新的世界。

  小说里有大量对日本文化的向往和歌颂。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假想自己是个西方人,觉得只有日本才有真正的优雅。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思维角度。

  在小说里,作者借主人公的絮叨,歌颂日本文化的一切。茶道、推拉门、优雅的女人、山茶花、日本漫画、日本电影、盆景、不对称的家庭陈设……

  这种对日本的向往,并不是作者的个人特质。法国乃至欧洲对日本文化有一种由来已久的倾慕。早在印象派画家中,就有许多人对浮世绘进行研究和模仿。

  哲学家科耶夫说:“日本已经推出一种文雅的、审美的生活文化——文学、戏剧、插花艺术、艺妓、武士——在这种生活文化中,即使没有‘历史’,也能很好地生活,这是一种由仪式、礼仪、风格、模仿和模拟组成的生活文化。”科耶夫认为,法国与英国的文化与此相比,简直是没教养,日本的生活文化是使附庸风雅民主化,日本的模式预示了未来社会。

  其实,这也是小说《刺猬的优雅》的主题。

  门房在世人眼里是粗俗卑贱的,只有日本人小津才能发现她的优雅,才能与她相知。

  说到主题,就还要提一下“刺猬”这个概念。

  小说中借桀骜聪慧的小女孩帕洛玛之口说:刺猬外表丑陋,包裹得很严实,但内心却细致优雅。但这绝不是作家对“刺猬”的全部解释。要记住,作家是个女哲学教授,她已经在作品中大量地放入了她的哲学思索,她不可能不放入“刺猬”这个哲学中的经典解释。

  以赛亚·伯林在当初提出“狐狸和刺猬”的概念时,认为人分为两类,“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伯林在文中集中讨论了托尔斯泰就是典型的“刺猬”。

  《刺猬的优雅》中,主人公也非常热爱托尔斯泰,甚至和小津相知也是起源于此。显然,作者想说,这两人都是刺猬,有着大知,他们所钟爱的日本文化,也是刺猬。

  小说中充满着这种思考和讨论,顺滑流畅,繁多却有些清浅,没有多少外在情节和冲突,对于一个中国读者来说,它是标准的法国式的,细腻精致的。我想,对于那一百万的西方读者,吸引他们的,可能是这种有东方感的,对东方文化有些幻想和描摹的况味。

  对他们来说,是日本寿司,对中国读者来说,它却是法式甜点。

精彩书评

  “我一直觉得女性写作有一个大忌,就是喃喃自语。”能说出这话的西门媚,足以打破常人对“女作家”的刻板印象。如果说女性写作以细腻见长,西门媚难能可贵的是以细腻开端,以清醒收束。清醒表现为书写自我与他者,都能有明晰的边界意识,包括拒绝:拒绝丁聪的漫画(有讽刺无幽默),拒绝阅读《我们仨》(不能想象那样的世界)……《心怀野念》里的文字都是短章,就像西门媚喜欢的短片,几分钟,“让人明白,打动,并且记住”,这就是细腻&清醒的力量。

——评委 杨早

她的文字如一把熨斗,熨平心里的波波折折,获得一刻的安心与稳妥。

  ——豆瓣读者

  

  从前看她的文字,只是单纯地从文字中寻找一种舒适的感觉,而忽略了这些妥贴的文字中传达出的巨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会引导我去看更多的书,开辟更宽的视野;又比如在书中她提到的一些人和事,我心里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是与她的看法相对立的,从前我会单纯地接受她的看法或者坚持自己的看法,但现在我会仔细去阅读,去思考——作品会因为不同的读者而产生不同的评价,也会让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能令读者成长的。

  ——豆瓣读者

  

  她有一篇博客标题是《试问卷帘人》,我觉得她也是一个“卷帘人”,卷起她家窗户上的帘子,让窗外的人也能一起分享她的生活中美好的一切。我可以想象当她卷起帘子时,明媚的阳光在她的身上投射出的光影,是多么动人。

  ——豆瓣读者

  读起来既轻松又引人思考。有时还让我大呼过瘾,比如那篇《除了文艺你别无选择》,简直是给文艺女青年翻案,几乎把我笑喷。在她机智、幽默、平实而又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中,偶尔也会藏着一句小锋利的话:“青春的时候没有燃烧过,等着下一代替你燃烧?成为黄脸婆以后,每天折磨下一代?”

  ——豆瓣读者

  

  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写给心怀野念的人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西门媚以多年专栏作家之透彻笔力, 通过时评、书评、影评和随笔, 将生活的话题一一道来。全书分为“心怀野念的人”、“每个人都属于适爱人群”、“爱在路上”、“听本能说话”、“告别旧照片”、“归来的激情”、“日常之毒”、“激情与妥协”、“移动的城市”、“忠告或者废话”十个部分。
编辑推荐

  做日常生活中的“野心家”,对自己有点儿期望!

  ★中国文坛活跃专栏作家之一西门媚——谈谈爱、谈谈社会、谈谈观念与人生。

  谈一谈马尔克斯、王小波、罗大佑、林达、多丽丝·莱辛、米兰·昆德拉、奥尔罕·帕慕克……谈一下他们作品中的野念与爱,也谈一谈普通人的困扰和领悟。

  ★学会爱、学会思考、学会生活——为美好生活起而行之。

  打破“阶段”“现实感”“年龄”限制,“心怀野念”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西闪特别为本书所绘的10幅插画——一窥他们的才情与诗意的生活。平淡却浓烈的生活,

  ★不轻浮、不苟且,开拓视野,引人思考——当下的浮世绘,“e时代”的《世说新语》,文字古灵刁钻,自在洒脱,字字闪耀着智性的光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怀野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门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15839
开本 32开
页数 281页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00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cm
整理
媒质
用纸 胶版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