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犹太人与词语(精)/阿摩司·奥兹作品
内容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我和女儿一起写的,这是我写得最开心的一本书。”
“我感觉三岁就开始写这本书了。”
《犹太人与词语》是故事,也是学术探讨,是父女间爱的对话,亦是充满勇气的代际争论。小说家阿摩司·奥兹和历史学家范妮亚携手漫步历史,娓娓讲述“书的民族”犹太人的文本传承。让我们一起倾听那些永恒姓名、文本背后的故事和终极秘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连续性
第二章 女人与词语
第三章 时间与永恒
第四章 人人有其名;或,犹太人需要犹太教吗?
尾声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序言
本书是一部随笔。它虽不是虚构类文学作品,但富于
思索,有第一手材料,偶尔调侃一番,尝试就巨大的谱系
话题讲些新东西。
作者是一对父女。一位是作家和文学学者,另一位则
是历史学家。从其中一人三岁起,我们就开始讨论并就与
本书相关的一些话题进行争论。尽管如此,仍需要说明我
们合作著书的正当理由。
解释我们父女团队合作的最佳方式是预先说明这部随
笔的内容。它说的是犹太历史与民族意识形成了独特的延
续性,这种延续性既不是种族的,也不是政治的。诚然,
我们的历史包括种族与政治的血脉传承,但这并非主干。
犹太民族与文化血统一直依靠语言内容的代际传递。它当
然跟信仰有关,但实际上,它跟文本关系更密切。这些文
本早已以书面形式存在,这很重要。这些文本显然从一开
始就融入了争议。绝-妙的是,犹太人的尊敬之中带有不
敬。绝妙的是,犹太人的自负蒙上了些许自省的色彩,有
时严厉,有时滑稽。学问相当重要,但家庭更为重要。这
两大支柱往往相互交叠。父亲、母亲、老师。儿子、女儿
、学生。文本、问题、争论。我们了解上帝,但犹太人的
延续性总是用词语铺就。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的历史因故事而不凡。实际
上,在犹太编年史上,几段历史和大量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许多学者和作家已经向这座迷宫发起挑战。这里我们二
人共同漫步在其中的一些小径上,把小说家和历史学家的
视角结合起来,并在各种各样的交谈声音中加入我们自己
的对话。
在这部纤巧的随笔集中,我们没有尝试全面展示犹太
作品,即便是最为著名或最富有影响力的作品。许多书我
们都未曾读过。随笔文类可以就广泛的主题进行密集的、
全景式的讨论,但也尤为容易形成选择性阅读、个人偏见
,并妄图一概而论。虽然这是普遍的缺陷,但我们会对这
些不足承担责任,并且对于读者可能会遇到的许多其他不
足之处承担全部责任。我们的书还试图阐述另一件事:在
犹太传统中,每位读者都是校对;每个学生都是批评家;
每位作者,包括宇宙的作者,都会提出许多疑问。
如果这套建议具有说服力,那么我们的父女合作项目
就会有意义。
阿摩司·奥兹,
范妮亚·奥兹-扎尔茨贝格尔
导语
犹太人餐桌上要放书,吃饭时要读书,阅读是犹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语言和文字对于这个民族至关重要。
它是故事,也是学术探讨,是父女间的对话,亦是争论,听二人共同讲述那些永恒名字、争论、文本背后的故事。
后记
最初承诺翻译《犹太人与词语》是在2016年6月,当时
奥兹应邀前来中国人民大学领奖,假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外
文所参加《乡村生活图景》首发式。晚宴间,他提到与女
儿合写的这本书,译林出版社当场拍板购买版权,而我再
次责无旁贷,答应翻译。星移斗转,这几年因为科研压力
大,翻译相对做得少了。2018年11月,我忽然收到奥兹邮
件说他的女儿、海法大学的范妮亚教授要来中国开会,希
望届时能看到此书的中译本,我因此意识到此书的翻译必
须提上议事日程了。世事难料,2018年12月28日奥兹竟然
撒手人寰。我在哀痛与负疚中向奥兹家人承诺尽快将此书
翻译成中文,并与出版社商定力争在范妮亚教授来中国时
将此书付梓。
不料想,就在奥兹逝世十天后,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与我相依为命数十年的母亲猝然离世。由此我步入人生
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每位经历丧母之痛的人都会理解,
那是一种永远无法化解的痛,痛失,痛悔,痛悼,痛彻心
扉。终日伴随我的是无数个如果与假设,以及她临终前的
话语与身影。别说翻译,就连每天坚持吃饭、起居、生活
都需要巨大的恒心与努力。是亲人、朋友与师长各种方式
的关爱与慰藉:陪伴、探望、电话、书信、交谈等,让我
逐渐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是孤零零一个人,我还有
许多未竟之事需要完成,那样才算对母亲有个交代,才可
以慰藉她的在天之灵。逐渐,我选择了坚强面对,从不能
自持到每天能翻译几十字、几百字、上千字,最后数千字
。直到3月底完成了一件可以说不可能为之的事,一部将近
十一万字的译文初稿。而后便是每天三个时段的校译。
回想这三个月来的生命历程,是《犹太人与词语》一
书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我,让我在文字转换中慢
慢平静下来,用文字寄托对奥兹、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纪念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左右着人生与机缘,这是二
十年前在翻译《我的米海尔》时写下的文字,如今这种感
觉更甚。2017年初夏,去耶路撒冷宁静之居(Mishkenot
Sha'ananim)会议中心开会时,奥兹悉心安排我和他的女
儿范妮亚教授见面。2018年至2019年严冬,我们在十天当
中成了一对沉浸在丧亲之痛中的姐妹。在这个生命中的特
殊时刻,我们相互致哀,在相同的悲伤中以只有孤儿才能
理解的深沉与亲密相互理解(范妮亚语),相互搀扶,患
难与共。这部译作见证了我们的姐妹情谊与心路历程。
必须要说的是,本书是一部文化随笔,既不能像翻译
纯文学作品那样保持原作的句式与词法,因为许多极其复
杂、在思想与文法上均十分杂糅的句子确实难以转换;也
不能像翻译纯学术著作那样一板一眼,因为奥兹父女经常
使用幽默、调侃甚至抒情的口吻。也许,这便是奥兹父女
在《犹太人与词语》结尾时所说的“语言不可译”。我们
只能尽力为之。很感谢译林出版社的合作伙伴。姚炊在受
伤之际,忍受病痛操劳本书的出版细节和范妮亚访华的具
体事宜。彭波更是事无巨细,悉心校对原文,对文本中不
符合中国读者习惯之处进行编辑与个别删节,付出了极大
心血。尤其是那句“钟老师,尽管时间紧迫,我还是希望
能把这本书做好”,让我感受到一位年轻编辑对出版事业
的执着与热忱。感谢几任译林出版社的领导,尤其是顾爱
彬先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执着地支持出版奥兹。而以后
,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的奥兹不会再写作品了,因此出版奥
兹中译新作的机会愈加珍贵。无论是编辑还是我,都会珍
惜这样的机会。
最后,仅以此书,献给伟大的以色列作家奥兹,我在
以色列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位谦和的师长、重要的引路人和
出色的合作者。献给我亲爱的母亲,那位把我带到这个世
界、培养我能用文字为沟通这个世界上的两个古老文明略
尽绵薄之力的坚韧女性。献给所有帮我度过艰难岁月的人

钟志清
2019年4月8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要解释的是犹太人的大秘密:我们如此软
弱,我们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历经大流散从世界各地
回到这个地方,我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只有书,只有
词语与我们为伴,我们才能活下来。
——范妮亚·奥兹-扎尔茨贝格尔
我看到了一种传承,所有的苦难,所有的思想,
所有关于世界的思考都可以通过文学的形式,通过美
的形式传达出来。
——梁鸿
扣人心弦,妙趣横生,每页文字都在挑战人类成
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精彩页
在三十二条最为神秘与奇妙的智慧之路上,上帝刻下其名号:以色列万军之主,永生之神,仁慈而亲切,崇高,至高无上,永世长存。他用三个希伯来语同根词——数字、创作和说话——创造了这个世界。数字有十个,就像生命之树的十个圆周,还有二十二个字母,这些是所有事物的基础。
犹太人的连续性永远取决于说出与写下的词语,取决于扩展的阐释迷宫、争论和异议,还取决于独特的人类交往。在犹太会堂、学校,尤其是在家里,它总是围绕着两三代人的深入交谈而展开。
我们的连续性不是血统线,而是文本线。l亚伯拉罕和撒拉、拉班·约哈南、哈梅尔恩的格里克尔以及当下作家属于同一谱系,这是种实在的感觉。这一连续性近来有些争议:我们被告知,在现代空想家迂回地臆造出“犹太民族”之前,这样的东西并不存在。好吧,我们不予苟同。并非因为我们是民族主义者。本书的目的乃是改造我们的祖辈,但还有一个目的:解释什么样的祖辈在我们看来值得加以改造。
我们并不谈论石头、氏族或染色体。你不必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或遗传学家来追溯和证实犹太人的连续性。你不必是遵守传统习俗的犹太人。你不必是犹太人。或者,因为那一缘故反犹。你只需要是个读者。
在他那首美妙的诗《犹太人》中,已故犹太诗人耶胡达·阿米亥写道l:
犹太人不是历史的民族。
甚至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民族,犹太人
是一个地质学意义上的民族,带有裂痕
塌方、熔岩和炽热的岩浆。
他们的编年史必须要予以衡量
以一种不同的尺度。
地质学意义上的民族,这一独特的比喻或许也说出了其他民族的深刻真谛。这并非只是针对犹太人的。但是当我们把犹太人的连续性主要视为文本连续性时,它便强烈地与我们产生了共鸣。“历史的”、伦理的、遗传的犹太民族性乃是一个饱含裂痕与灾难的故事,一片充满地质灾害的风景。我们能否断定,比如说,罗马时期加利利犹太人的生物谱系年代?我们表示怀疑。在我们的血脉里或许流淌着许许多多皈依者、敌人、哈扎尔人与哥萨克人的血。另一方面,当今的遗传学家似乎认为某些基因已经伴随我们很久了。
这一点很有意思,但与我们的观点毫不相干。
是有血脉传承。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编年史可以衡量。但是我们“不同标准的尺度”由词语构成。这是本书所要讲述的。
在一开始,我们需要清楚地说明我们是怎样的犹太人。我们都是世俗的以色列犹太人。这一自我定义承载着几重意义。第一,我们并不相信上帝。第二,希伯来语是我们的母语。第三,我们的犹太身份并非为信仰所驱动。我们毕生都在阅读用希伯来语和非希伯来语写成的犹太文本;它们是我们通往世界的文化与知性之门。然而,我们体内没有宗教之骨。第四,我们现在生活在一种文化氛围内,生活在现代的和世俗的以色列社会,它逐渐把《圣经》引用、《塔木德》’文献,甚至只对犹太人的过去感兴趣,当作一种富有政治色彩的倾向,最好的情况是返祖,最坏的情况则是民族主义者和必胜主义者。当下,有许多原因导致自由撤出多数犹太事物,其中有些可以理解,但也易形成误导。
世俗主义对以色列犹太人意味着什么?它相较于现代其他的无信仰者,显然意味着更多。从19世纪的犹太启蒙主义思想家到现代希伯来语作家,犹太世俗化有一架子不断递增的图书,并为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日渐扩展的空问。笔名为萨迈赫·伊兹哈尔的以色列大作家伊兹哈尔.斯米兰斯基在题为《做世俗人的勇气》一文中曾做过如下概括:
世俗主义并不放任,也并非目无法纪地乱作一团。它并不排斥传统,也不轻视文化的影响与成功。这样的指责不过是在蛊惑人心。世俗主义是对人与世界的一种不同的理解,一种非宗教的理解。人不时地会有寻找上帝的强烈需求。那种寻找的特征并不重要。没有现成的答案,或者现成的放纵,预先包装好了备用。答案本身就是陷阱:放弃你的自由以赢得宁静。上帝之名便是宁静。但这宁静会被消耗,自由会被浪费。接下来又怎样呢?
具有自我意识的世俗主义者寻找的并非宁静,而是知性(思想)的躁动。他们酷爱问题胜于答案。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世俗犹太人来说,《希伯来圣经》是壮丽的人类创造。仅仅是人类创造。我们热爱《圣经》,我们追问《圣经》。
现代一些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就物质文化而言,《圣经》中的以色列王国就像个微不足道的侏儒。比如,《圣经》对所罗门王宫的描绘乃是后来的政治臆造。另一些学者对古代希伯来人与当今犹太人之间的延续方式表示怀疑。也许,当阿米亥说我们“甚至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民族”时,便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些学术研究,无论实际正确与否,跟我们这样的读者丝毫没有关系。我们的《圣经》既不需要神圣起源,也不需要物质证明,我们对它的要求与我们的染色体无关。
P3-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犹太人与词语(精)/阿摩司·奥兹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以色列)阿摩司·奥兹//范妮亚·奥兹-扎尔茨贝格尔
译者 译者:钟志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77711
开本 32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10
CIP核字 2019099665
中图分类号 I382.6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9
14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