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云际会(自然卷)/神衹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内容
试读章节

光是天地问最自然而然的东西,自然到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黑暗能向我们证实光的价值。眼睛是生物群类中最重要的信息通道,眼睛所依赖的信息媒介就正是光和光的影子。明暗和色彩是大自然的本样,而这个本样就是光的展示。我们赞美也感慨自然和人生。赞美他们有壮阔美丽的画面,可是我们常常遗忘这一切的现象,生活的、自然的、艺术的一切的现象都是在“光”的领域里完成。

我们刚一出生时,在哭声中挣扎,其时,紧皱着一对还没长成、很难看的眉毛,丑陋的面孔已经涨得通红。然而,实际上,眼睛还没有睁开过,并没有看清这个世界哪里让我们不满意。所以,这种哭闹真是一种蛮不讲理的发泄和不分青红的无理取闹。这也许是离开妈妈肚子带来的天然的不安吧,因为这个新来到的世界里还是一团漆黑。

然而,后来还是睁开了眼睛,于是光明就在眼前展开。我想我们没有人还会记得自己第一次张开眼睛时看到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想象世界在光线中表明了自己的形状,它有明有暗,有远有近,最后是渐渐丰富起来的色彩。于是,惊奇代替了恐惧,新鲜代替了不安。一双黑亮亮的大眼睛总是骨碌碌地转,脸上露出惊讶和兴奋,有时看着头顶上的七彩的气球,展开新美的笑容,露出鲜红的牙床,上面连一颗牙也没有。

母亲把我们带到人世,其实是光明为我们展开了这个世界,光明就是我们的眼睛,光明才是我们心灵的窗户。

有光,就一定有阴影,没有光和阴影的地方,就是团团的黑暗。黑暗更像上天的玩笑,开这样的玩笑是为了让我们理解光明的魅力。

黑暗,在童年里,总是隐藏着莫名其妙的恐惧。黑夜使天地变得诡异和不可捉摸。小时候,自己犯了错误,就被妈妈关在漆黑的厕所里,这个狭小的地方,因为黑暗,反而变得空洞深远,在黑暗里,仿佛自己受到不可名状的压迫,仿佛总要有什么事情会突然发生。于是自己发出号啕的大哭,这哭声暴露了自己内心的恐慌,也表明对妈妈的屈服。

不知道为什么,人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黑暗和死亡紧紧相连。死后变成的神鬼都会在黑暗中活动起来。于是晚上不敢出门,偶尔壮起胆子出门,总是特别顾虑黑暗的角落。自己躺在被窝里的时候,不敢睁开眼睛。感觉着四周的黑暗向自己的脑袋压过来,有时不自觉地缩缩脖子,甚至把脑袋放进了被子里面。就这样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阳光照亮了窗棂。于是欢叫着爬起来,找来衣服穿,这时已经全然忘了昨天晚上的狼狈。

黑暗是危险的,有时候也发生在白天,天空的乌云低沉地压下来,直压到屋顶。这是天空用阴沉的色彩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它就要咆哮了,它要发泄自己的愤怒了。海面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大海变得阴暗、深邃,也显出躁动不安。天空和大海同时掩藏了光明,于是,惊恐笼罩了这片天地。只有海燕敢在这样的黑暗中,高声呜叫着飞速地穿行!

在撕裂了大地和天空的狂风暴雨过后,太阳驱散乌云,在云层背后露出身影。天空忽然灿烂起来,光芒辉映着大地,惊恐变成了欢畅,各种鸟儿都展开翅膀在光明中飞翔。阳光染红孩子们的笑脸,阳光也翠绿了水灵灵的庄稼,阳光还掀开了刚刚被掩盖了的红瓦白墙。海面上,泛起一望无垠的白光,这明亮就在波涛的起伏中闪动。一切都明朗起来了,这一切的明朗带动我们的内心。使内心的情感开始激荡。

阳光使山色空漾,阳光使水光潋滟。朝阳的光芒激动了大地,夕阳的余晖打动人们心中的苍凉。我们和巴金一起感受日出的辉煌吧,我们看光如何在清晨降生。

巴金先生在《海上的日出》中描绘说:“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P141-142

后记

中华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风格独特。在这个包容万象的体系里面,尤以“人和自然”的关系值得称道,这关系里面充满共融共通、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自然这个大宇宙里,天地日月,阴阳变幻,五行相生,有许多的规律和程式,这些规律和程式可以毫无障碍地应用于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解释和指导。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等等都与自然变幻相通相融。

在共融共通之外,还有和谐共生,即中华的文化不把自然当作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而是当作生活于其中的家园。所以,中国古代有改变生活状况的许多技巧和伟大技术发明,却很少宏大的体系性的认知、征服、改造自然世界的科学精神。中国古人不企图改造万物、为我所用,而是愿意把自然当做贴身的朋友,在亲近的交流中和谐共生。

于是,中华文化就给很多自然物象添加了丰富的生动想象和情感意味。日月山河,星辰烟雨,都有了活的灵性和生命。这使得中华文化里的自然充满生机和魅力。只是,我们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渐渐疏离了自然,现代科技,也渐渐消解了自然因为我们的崇敬所展现出来的美丽。

因为笔者的文化素养有限,文辞才华不足,所以,很担心没有展示出这个“文化自然”和“自然文化”的丰富和魅力。希望喜欢中华文化的读者,把阅读这本书仅仅当作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开始,我们坚信,中华文化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于2008年5月

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天

二 地

三 日

四 月

五 星

六 山

七 河

八 湖

九 海

十 风

十一 雨

十二 雪

十三 雷

十四 云

十五 霞

十六 光

后记

序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易存国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

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

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

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

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

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

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

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

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

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

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

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

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上帝,您还在发笑么?阿门!

随缘居主,夏历己丑孟春,于金厦

内容推荐

自然万物各以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是高高在上的威严,显示父君的权势,“地”是厚德载物的博大,表明慈母的关爱;“日”展现现实主义的生与死的争斗,“月”凝聚浪漫主义的情与爱的缠绵;“山”是温柔敦厚的仁人,“水”是轻灵多变的智者;“风雷”是大地愤怒的容颜,“云霞”是苍天欢欣的笑脸。

不理解自然万物的性情,就不理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不理解自然万物的心灵,就不能体会中国文化的本性和精髓。本书包括了天、地、日、月、星等十六个自然万物的姿态进行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风格独特。在这个包容万象的体系里面,尤以“人和自然”的关系值得称道,这关系里面充满共融共通、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自然这个大宇宙里,天地日月,阴阳变幻,五行相生,有许多的规律和程式,这些规律和程式可以毫无障碍地应用于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解释和指导。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等等都与自然变幻相通相融。

希望喜欢中华文化的读者,把阅读这本书仅仅当作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开始,我们坚信,中华文化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云际会(自然卷)/神衹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长庚//姜洪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5292
开本 16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P1-092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