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古代缠枝纹装饰艺术史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按照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中国古代缠枝纹进行了主题性研究、造型分析、纹样载体研究、意义解读,通过对每个时期中国缠枝纹的发展及形成状况的研究,剖析其在中国纹样发展史上经久不衰的旺盛艺术生命力,补充和完善了中国缠枝纹的研究资料,为中国传统纹样艺术提供了理论性的总结,为中国现代纹样的创新性应用提供了资料及学理依据。笔者希望本书可以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更好地为现代设计服务,使艺术设计工作者更好地继承及发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缠枝纹的起源 第一节 缠枝纹的“称呼 一、卷草纹 二、忍冬纹 三、万寿藤 四、唐草 五、香草 六、卷云纹 七、穿枝花 八、串枝花 九、缠枝花 十、缠枝纹 第二节 中国缠枝纹的起源 一、本土说 二、西方说 三、中西融合说 第三节 中国缠枝纹装饰艺术起源的理论界说 一、模仿说 二、游戏说 三、巫术说 四、表现说 五、劳动说 六、缠枝纹装饰起源的多元因素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中国缠枝纹的渊源期 第一节 陶器上的曲线装饰纹样 一、磁山文化的陶器曲线纹样 二、仰韶文化的陶器曲线纹样 三、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旋涡纹 四、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曲线纹样 五、屈家岭文化的陶器曲线纹样 六、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旋涡纹 七、辛店文化的陶器曲线纹样 八、大溪文化的陶器绞丝纹样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植物装饰形态 一、仰韶文化的陶器植物装饰形态 二、青莲岗文化的陶器植物装饰形态 三、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植物装饰形态 四、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植物装饰形态 五、植物装饰纹样的构成形式 第三节 神秘自然观影响下的植物装饰渊源 一、描绘自然 二、模仿自然 三、象征自然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缠枝纹的形态雏形 第一节 青铜时代的曲线形态 一、绕不开的动物纹 二、“S”形几何纹样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的植物装饰纹样 一、莲花纹 二、四瓣花纹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曲线装饰纹样的载体 一、青铜器 二、陶器 三、铜镜 …… 第四章 春秋战国:中国缠枝纹的萌芽期 第五章 秦汉:中国缠枝纹的发展初期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缠枝纹的发展期 第七章 隋唐:中国缠枝纹的花时代 第八章 宋:中国缠枝纹的高峰期 第九章 元:中国缠枝纹的异域风情 第十章 明:中国缠枝纹的世俗期 第十一章 清:中国缠枝纹的繁丰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古代缠枝纹装饰艺术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万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20733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5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96 |
CIP核字 | 2019026897 |
中图分类号 | K876.34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