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荣国府的经济账
内容
内容推荐
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红楼梦》故事的展开,无不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但是经济问题在小说中大多是一个隐性的存在,当情节需要时,它才显现出来,成为小说内容的一部分。《荣国府的经济账》一书以经济和与经济相关的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了林黛玉的家产之谜、荣国府家政主持者的身份、王熙凤与月钱管理、探春治家除弊、贾府的管家阶层等八个问题。角度新颖,逻辑缜密,分析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该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是一部别具视角的研“红”佳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黛玉家产之谜
一、林家财产问题的提出
二、林如海是否有丰厚的家产
三、林如海后事的料理
四、林家财产流入荣国府后的下落
五、林黛玉之钱财观
第二章 李纨与王夫人为何没有对话
一、李纨与王夫人没有对话意味着什么
二、作者为何不写李纨与王夫人的对话
三、婆媳不和的深层原因及其背后的家族利益
四、解不开的疙瘩是推动情节的暗线
第三章 荣国府应该谁管家
一、王熙凤确有治家才干
二、不合规矩的安排
三、失去治家权后的李纨
四、李纨判词与曲子的难解之处
第四章 围绕月钱的风波
一、荣国府的月钱制度
二、李纨与王熙凤的月钱观差异
三、李纨的经济筹划及后来
第五章 探春和她的治家尝试
一、代理治家团队的确立
二、探春的治家业绩
三、探春治家的失败及其原因
第六章 那些半奴半主们
一、荣国府的管家们
二、姨娘与“准姨娘”
三、奶妈与“副小姐”
第七章 荣国府的经济制度与管理机构
一、荣国府内是怎样的分配制度?
二、荣国府的财务与人事制度
三、名目繁多的管理机构
第八章 荣国府经济体系的崩溃
一、作者为何要写乌进孝缴租
二、那张租单告诉了我们什么
三、荣国府经济危机的根源
四、食尽鸟投林
附录一 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的作者
附录二 “《红楼梦》成书新说”难以成立
序言
我对《红楼梦》的研究,可以说是始于对作品的捺
字点数,事情的起因,是陈炳藻先生1980年6月在威斯
康星大学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宣读的论
文,那篇《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也是由曹雪芹所写。这个
结论与大家阅读《红楼梦》的感受相异,而且胡适与鲁
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作过考证,结论都是后四十
回并非出自曹雪芹之笔,几十年来人们一般也都接受这
两位大家的主张。可是陈炳藻先生的“新论”是借助于
计算机的统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计算机在国内
还是一般人接触不到的稀罕物,当时报上又以“计算机
闯入大观园”之类的标题作宣传,人们一下子闹不清是
怎么回事,对后四十回为何人所作的问题也变得疑疑惑
惑,要知道这次出场的是大家当时还感到比较神秘,且
又属于高科技的计算机,仿佛是它将后四十回的著作权
判给了曹雪芹。
得知这一消息时,我还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学生,
也上过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因此知道计算机的运算,
其实是依赖于操纵者编制的程序,因此在探讨陈炳藻先
生的“新论”是否靠谱时,计算机并不是需要质疑的对
象,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者的设想及其操作的手段。阅
读陈炳藻先生的论文,发现有几个要害处难以令人信服
,其中包括母体与样本的设定,以及统计时只从《红楼
梦》中抽取了6万字,检验的指标也只有14个等等。
198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以庚辰本为底
本且与诸本校勘的《红楼梦》,这对从语言学角度作统
计提供了可靠的版本。1983年,我开始了对《红楼梦》
的统计工作,统计对象是全书的72万余字,而非6万字
,检验指标近80个而非14个,其中包括虚字、句长与作
者习惯使用的专用词汇。这项工作历时一年多,其中大
部分时间是在对《红楼梦》捺字点数。计算机在国内开
始普及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事,我在八十回年代
初时的统计只能靠手工操作。第一步工作是点清作品各
回的字数。第一次点完不放心,又作第二次复校。如果
某回二次点数结果不一致,那就得点第三次乃至第四次
。准确地掌握了作品各回的字数后,第二步工作是点清
各虚字在各回中出现的次数,以便计算它们各自的出现
频率。这一步操作得十分小心,因为同一个字,在不同
的语言场合字义会发生变化。如“的”通常是虚字,但
在“有的放矢”等场合,它却是实字;又如“了”通常
是虚字,但在“一目了然”等场合,它也是实字,这样
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点数本来就是烦琐的拼耐心的
事,再加上不断地要做字义判断,其进度当然快不了。
其实,就是使用计算机统计,它确可很快就告诉你有多
少个“的”字或“了”字,但要从中筛滤出实字并剔除
,还是得靠人工判断。关于句长的考察也是由手工完成
,作品中各回有多少句,不同长度的句子各有多少,要
得到这些数据,同样无法越过捺字点数的环节。
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点数,我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也越
来越熟悉,这时有些念头会突然在脑海中闪过,提醒自
己应作深究。这些念头怎么会冒出来的,我至今没弄明
白,也许是点数次数多了,自然产生了语感的缘故。譬
如对“索性”这个意思的表达,我突然感到前八十回是
用“越性”这个词,只有后四十回才用“索性”。为了
验证这一感觉,就需要将《红楼梦》从头到尾再查检一
次。结果发现前八十回确实在用“越性”,偶尔也出现
了“索性”。庚辰本源于己卯本,将两者作比照,可发
现那偶尔出现的“索性”是过录者的笔误。又如前八十
回喜欢用“越发”一词,但在后四十回里,同样意思的
表达却是用“更加”一词;前八十回一般用“才刚”一
词,而后四十回里却是用“刚才”。甚至“脏”字的使
用,前后两部分也有明显差异,在前八十回里,就连尊
贵的王夫人或清雅的林黛玉也难免有时要说个“屁”字
,而那些婆子或丫鬟开口时,一些很不文雅的“脏”字
有时就会直闯读者的眼帘。后四十回的作者似乎很不屑
于使用“脏”字,在那二十多万字里只出现过两次,而
且相对来说还较文雅。一次是贾政在气急之中骂了声“
放屁”,一次是贾琏引用了“大萝卜还用屎浇”这俗语
。诸如此类的用词差异发现了27种,而对每次的发现都
需要将《红楼梦》查阅一遍以证实。
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红楼梦》也查检了百余遍
,根据获取的约2万个数据,可以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作
数理定位。最后的结论是:将作品前八十回均分为A、B
两组,它们的语言风格完全一致,确为一人所写,后四
十回定义为C组,它的语言风格与A、B两组有明显差异
,应非出自曹雪芹之手。若将后四十回按顺序均分为C1
与C2两组,那么C1组的数据有向A、B两组靠拢的趋势,
而C2组的数据则是更为远离,这表明在81回到100回之
间,当含有少量的曹雪芹的残稿。不过运用数理语言学
作统计分析,只能指出残稿的所在区间,却无法确定究
竟哪些内容属于残稿。
从数理语言学角度分析《红楼梦》的工作结束了,
可是我在文学作品意义上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却刚开始。
先前只是考虑统计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对《红楼梦》
捺字点数,这一过程反复进行了百余遍后,对这部文学
巨著已是异常熟悉,一些情节或细节的描写经常会在脑
这萦绕,更有趣的是,书中的内容会自发地在脑海中越
出情节线索作串联、归并之类的组合,冒出一些以往人
们似不曾关注或研究的问题。譬如说,贾雨村是书中最
坏的人之一,可是曹雪芹为什么偏偏要安排他去当林黛
玉的老师?读者厌恶的人物与偏爱的人物怎么会形成这
种奇怪的组合?与此相关联,因贪酷而被革职的贾雨村
又为何偏为林如海所赏识?又譬如说,贾兰尚属年幼,
父亲又早就去世,贾母与贾政怜爱他是情理中事,可是
他的亲祖母王夫人为何从无这样的表示?相反,她还将
贾兰的奶妈赶了出去,理由是贾兰大了,不需要了,而
贾兰的姑妈辈如迎春等人,那些奶妈都还在她们身边照
料呢。作品熟悉后,又会发现一些应有的内容作者却没
写,如王夫人与李纨是很亲近的婆媳关系,几乎每天都
有接触,可是书中却没有这两人的对话,这显然是曹雪
芹的有意安排,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样,探春与
贾环是同父同母的姐弟,也是很亲近的关系,可是书中
也没有这两人的对话,作者只是极其概括地提了一句:
探春的秋爽斋“不时有赵姨娘与贾环来嘈聒”。当然,
要认定曹雪芹确实没写这些人的对话,都需要将《红楼
梦》从头到尾再检阅一遍。
作品的前八十回以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生活发展为主
线,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尤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这些描写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以及立体感,那是因为作
者不是单纯地只关注情节的推进,他同时糅合了与此相
关的方方面面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贾府全方位的生活
画卷。这些内容经常与情节进展似非直接相关,只关心
故事进展的读者阅读时,甚至还会将它们自动筛滤。这
样做不会影响故事的阅读,却会妨碍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因为那些内容或是故事发生的起因,或是导致故事转
折的潜在因素,或是烘托了故事进展的氛围,有时甚至
参与了故事走向的决定。它们在阅读时易遭筛滤也可以
理解,因为这是诸多种类内容的集合,作者对此又不是
作系统的集中介绍,而只是视情节进展需要而显现,故
而在作品中是一种零散的状态,阅读时也确实容易被忽
略。可是对《红楼梦》十分熟悉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
化,那些处于零散状态的内容竟会在脑海里自行分类组
合,成为一个个有序的小系统。譬如说,作品在叙述过
程中,先后涉及到了二十多个管理机构,如总管房(又
称总理房)、帐房、银库等等,它们在脑海里的自行分
类组合,就形成了一幅荣国府管理结构图,有关荣国府
管理制度的情形也同样如此。对这两者有所把握后就会
明白,曹雪芹能有条不紊地展现荣国府的奢华生活,那
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与制度的支撑是重要的因素。
大概是早年由数学专业出身的缘故,在那些自行分
类组合的内容中,我最易敏感也最感兴趣的是数字,其
中绝大部分属于经济数据。贾府中各色人等都无法脱离
经济而生活,即使再清高洒脱者,也免不了为银钱所困
扰。曹雪芹为各人物结局的设计,须得在贾府经济状况
由盛而衰的大形势下方能实现,也正是由盛而衰的转折
,加剧了那些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借用探春的话来说
,尽管大家“是一家子亲骨肉”,却像乌眼鸡似的相互
瞪视,“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而邢夫人的兄
弟邢大舅讲得更干脆,那些矛盾冲突的发生,“就为钱
这件混帐东西”。书中有些故事就是因经济问题而发生
,有时经济内容是故事组成的重要部分,不过在更多场
合,那些随情节而来的经济数据似乎可有可无,它们的
整体也呈现为离散状态。《红楼梦》毕竟是一部文学作
品,书中经济数据的提及完全服从情节发展的需要,若
按经济学逻辑考察,其出现次序有点凌乱,但它们的全
体,却可有如针炙穴位显示着人体经脉网络似的功用,
借助于对这些数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勾勒出荣国府的
经济体系,并考察其发展变化。这一事实提示了理解《
红楼梦》的新思路,书中那些情节的发展变化受到了潜
在力量的有力制约,在曹雪芹创作的全盘设想中,有一
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在发展变化,它同时还配以一套完整
的管理机构与制度,故而作者能采用网络式的结构展开
故事,从而表现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中国古代
小说史上,能运用如此高超的艺术手法的作品,《红楼
梦》可以说是唯一的一部。
在曹雪芹的创作中,似乎游离于情节主干外的描写
还相当多,但是这种游离状态只是表象,它们相互之间
以及与情节主干之间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只不过这类
联系的揭示需要有细心的归类分析。通过对似乎游离于
情节主干外的方方面面的描写作综合梳理辨析,我对这
部文学巨著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一些易被忽略的方面较
为关注,对一些问题作出了能自圆其说的解释,其中有
不少就是围绕这部作品中的经济问题而展开。有些见解
曾先后发表于报刊,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李俊先生与
我商议,能否就经济专题撰写一部关于《红楼梦》的书
稿,我也很乐意能有机会,将阅读这部作品的心得体会
作一次较系统的梳理总结。在我看来,曹雪芹笔下的情
节发展是一个大系统,而我比较关注的许多内容,在某
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这个系统的“边角料”。这些边缘状
态的细节描写在书中以零散状态呈现,可是将它们从大
系统中抽取出来作归类分析,却也可形成一个新的专题
性的系统。这是整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与大系统有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将这两者时时作对应考察,子系
统的性质方能显示得更为清晰。本书就是依循这一原则
而写成,而对作品,特别是对那些似乎游离于情节主干
外的描写的熟悉,是本书能够成稿的前提。若要追问此
“熟悉”的由来,那就又回到本文开始时所说的捺字点
数的统计工作。一部《红楼梦》被捺点了百余遍,这其
实也是那些情节、细节以及人物的言行等等反复地向脑
海中灌输的过程,其结果便是那“熟悉”的形成,尽管
此时我的本意并不在此,而只是想获取相关的数据。当
年统计的“副产品”,成了今日研究的基础,这是自己
先前未曾想到的。为此,我在本书最后附上了上个世纪
八十年代所写的两篇论文:《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
的作者》与《“〈红楼梦〉成书新说”难以成立》,既
是想以此说明本书的分析阐述为何只取材于《红楼梦》
的前八十回,同时也算是对三十多年前那场研究的纪念

精彩页
第一章 黛玉家产之谜
在许多读者的心目中,生活在贾府的林黛玉是一个寄人篱下、孤苦零丁的女孩子,《红楼梦》中故事的进展似乎也一直在渲染、加深人们的这种印象,有时作者还让黛玉吐露心声,诉说自己在荣国府的境遇与感受。在第二十六回里,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宝玉,正在与碧痕呕气的晴雯竟不管谁在叫门,就是使性子不开。黛玉没想到自己会被阻在门外,原想继续敲门弄个明白,但“又回思一番”,最后是宁可忍受委屈也不愿认真计较,因为她清醒地知道,“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她越想越伤感,于是便“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另一次是在第四十五回里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建议黛玉以药膳进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但黛玉感到自己客居于荣国府,不好提出这样的要求,她还对宝钗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这两段描写,都使人感到黛玉在荣国府度日的不易,也凸现了寄人篱下的处境给黛玉精神上造成的伤害。
黛玉在荣国府确有孤苦零丁、寄人篱下之感,曹雪芹对此已作了相当细腻的描绘,可是黛玉说自己“一无所有”符合实情吗?近二百年来,不断有人对这四个字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黛玉是林家财产的继承人,只是林如海死时黛玉尚还年幼,这笔财富流入了荣国府的账户,黛玉无法使用,有也相当于无,故而有“一无所有”之说。这一质疑涉及到三个问题:首先,林如海是否留下遗产可供黛玉继承?其次,如果确有林家财产的流入,荣国府准备如何处置?再次,黛玉对以上情况是否知情?答案的寻得不能靠随心的臆想,而只能依据书中提供的信息作辨析。
一、林家财产问题的提出
据目前所知,最早在著述中提出林家财产问题的是清代人涂瀛,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行的《红楼梦论赞》有个附录《红楼梦问答》,在论及林黛玉时,涂瀛认为林如海死后,林家“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而黛玉死后,林家的财产就名正言顺地归于荣国府,这不仅对王熙凤有利,而且对贾母也有利,因此,“黛玉之死,死于其才,亦死于其财也。”其全文如下:
   或问:“凤姐之死黛玉,似乎利之,则何也?”曰:“不独凤姐利之,即老太太亦利之。何言乎利之也?林黛玉葬父来归,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凤姐领之。脱为贾氏妇,则凤姐应算还也;不为贾氏妇,而为他姓妇,则贾氏应算还也。而得不死之耶?然则黛玉之死,死于其才,亦死于其财也。”
   或问:“林黛玉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有明征与?”曰:“有。当贾琏发急时,自恨何处再发二三百万银子财,一‘再’字知之。夫再者,二之名也,不有一也,而何以再耶?”    或问:“林黛玉聪明绝世,何以如许家资而乃一无所知也?”曰:“此其所以为名贵也,此其所以为宝玉之知心也。若好歹将数百万家资横据胸中,便全身烟火气矣,尚得为黛玉哉!然使在宝钗,必有以处此。”
涂瀛判定林家确有若大家产的依据,是“当贾琏发急时,自恨何处再发二三百万银子财”。此事见于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当时因为操办贾母祝寿庆典,荣国府几千两银子的流动资金几乎用完了,一时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而这时又有几家的红白大事要送礼,贾琏不得已与鸳鸯商量,“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搬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就在这时,宫里的太监又来打秋风,贾琏发急了,对王熙凤说:“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涂瀛认为,这未交待来处的“三二百万的财”,应该就是林家的财产,因为根据作品描写,荣国府能获得如此巨大财产的惟一机会,就是林如海死后,林家财产的并入。
涂瀛之后,还有些人关注过林家财产问题,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黛玉在荣国府虽处于“一无所有”的境地,但在她名下本应有一笔财产,这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肯定了涂瀛的看法,而他们的依据,则是作品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关于林家身世的介绍: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荣国府的经济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大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50403
开本 32开
页数 4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3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40
CIP核字 2019028853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