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找寻失落的蜀庠楷模--重庆聚奎学校变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
内容 | 作者简介 田晓伟,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教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和教育经济与管理等,曾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经济问题》《教育发展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聚奎学校的所在 一、长江上游的水驿兴盛 (一)白沙简况 (二)因水而利的市镇 二、时代变迁的教育见证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 (二)思潮涌动与学校发展 三、近现代学校的缩影 (一)特殊的教育氛围 (二)活的学校变革史 第二章 书院初创:民办官助式的教育互动 一、政府的庙产兴学 (一)以庙产补经费 (二)伸张变革思想 二、士绅的出资办学 (一)绅权的施展 (二)精英的抱负 三、国家与民众的教育互动 (一)官方与民间的呼应 (二)互动发生于社区中 第三章 学校转型:制度赓续与文化嬗变 一、时代变化中的学校转型 (一)改称为学堂 (二)脱胎为学校 二、从院外到院内: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 (一)利益集团及其院外活动 (二)董事会制度让学校由乱到治 三、从态度到行动:学校文化的转向 (一)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 (二)见诸行动的文化转向 第四章 楷模造就:办学成就有活水源头 一、“蜀庠楷模”的嘉许 (一)获得社会认可 (二)办学繁荣鼎盛 二、经之营之:资源稳定供给 (一)学校经费充盈 (二)延聘优良师资 三、以学校为社会:品性内在支撑 (一)担当社会责任 (二)参与社会生活 第五章 名校浮沉:楷模的失落与回归 一、思想上的除旧与布新 (一)教育环境变化 (二)烙印政治与革命的办学思想 二、行动上的混沌与摇摆 (一)混沌的管理 (二)摇摆的教育 三、走在回归“聚奎”的路上 (一)拨乱后探索发展 (二)打造“聚奎名片” (三)升学率下的回归之路 第六章 找寻学校变革的理路 一、学校变革的时代境遇 (一)学校变革合理性的拷问 (二)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 (三)有意为之的文化“建设” 二、寻路问学:逻辑与历史中的学校变革之路 (一)从社会变革中汲取力量 (二)制度变迁要突出诱致性 (三)在形而上下中生成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借助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地方史志和档案,对聚奎学校所在的商业社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状况进行深度描述,把这所学校所扎根的时间和空间以舞台背景的形式加以呈现,寻找个案学校在时空维度中的坐标。本书从历史变迁的视野分析学校治理制度的生成与运行,根据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个案学校的沿革,对聚奎学校自1880年书院成立到今天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划分为了四个主要阶段。结合当前学校治理制度建构的群体境遇,本书分析了影响学校治理制度建构的现实因素与理论逻辑。最后,通过历史、现实和理论的分析,对当前现代学校制度建构提出思考和建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找寻失落的蜀庠楷模--重庆聚奎学校变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田晓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20537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0 |
出版时间 | 2019-06-01 |
首版时间 | 2019-06-01 |
印刷时间 | 201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15 |
CIP核字 | 2019052938 |
中图分类号 | G639.287.1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