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都曾受过伤。 或许是爸爸妈妈期望太高,管教太严,总绷着脸,在提心吊胆中,我们无从反抗,只能压抑自己,讨好他们。或许是父母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在孤独和无助中,我们变得性格孤僻。或许是父母不和,常大吵大闹,对孩子也怒目相向,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开始反抗,逐渐变得脾气暴躁。 无论是性格中的讨好、孤僻,还是暴躁,都是一种应激的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僵硬的外壳,让自我扭曲,变形,失去原来的模样。即使现在已经长大成人,我们的内核依然被这层外壳卡住,动弹不得,憋屈得透不过气来。尽管伤心过、抱怨过,憎恨过,也努力挣扎过,但我们却无能为力,不知道如何突围,找回真实的自我。 于是很多人悲观地相信:原生家庭的伤害是“原痛”,就像“原罪”一样,基本无解,即便通过漫长艰难的心理治疗也收效甚微,只能终身背负。 但德国著名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通过多年心理治疗经验,开发出一套自行疗愈童年心理创伤的方法,成功帮助无数人摆脱心理阴影,改变扭曲性格,做回真实的自我。 而她的这本书也因此成为德国超级畅销书。" 作者简介 斯蒂芬妮·斯蒂尔,德国著名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她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不可多得的杰作。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 没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而追求完美,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逃避,以及过分讨好别人等,则是这些保护策略的具体表现。 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心理和行为上陷入困境。 回家的路,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目录 序言 没有的原生家庭,但我们都能找到治愈的路 第一章 原生家庭与内心的小孩 内心的小孩,性格的印记 阳光小孩,阴影小孩 阳光或阴影,取决于原生家庭 内省,是摆脱糨糊心理的捷径 第二章 好的原生家庭有什么标准 好的原生家庭,应该满足四种心理需求 种基本心理需求:关系需求 第二种基本心理需求:独立和掌控需求 题外话:独立性与依赖性冲突 第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快乐需求 第四种基本心理需求:自我价值和渴望被认可的需求 第三章 你现在的情绪失控,都是原生家庭的痛 乖孩子,很可能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受了伤 深的孤独,是父母不懂你 哪种孩子容易在原生家庭中受伤 阴影小孩和他的信念 阴影不仅来自伤害,也来自溺爱 批评父母,是为了认识自己 题外话:基因决定我们更容易忘记愉快、记住伤害 第四章 凝固的信念,情绪的深井 总陷入同一种感受,是因为有凝固的信念 童年的经历,比所有的理智思考都真实 阴影小孩的信念,情绪风暴的起点 阴影小孩、成.人和自我价值感 第五章 进入原生家庭,认识阴影小孩 练习:发现你的信念 练习:感受你的阴影小孩 找到你的核心信念 如何摆脱负面情绪 练习:情绪桥 题外话:情绪是判断事情的重要指标 不来情绪的人,应该怎么办 你感知到的世界,都是内心的投射 第六章 为了抵御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们滋生出自我保护的外壳 保护策略1:逃避现实 保护策略2:投射与扭曲 保护策略3:追求、美丽妄想症、追求认同感 保护策略4:追求和谐,讨好别人 保护策略5:乐善好施 保护策略6:追求权力 保护策略7:追求控制欲 保护策略8:攻击 保护策略9:把决策权交给别人,不承担责任 保护策略10:逃避、退缩和回避 题外话:阴影小孩害怕亲近和占有 特殊的保护策略11:利用上瘾来逃避生活 保护策略12:自恋 保护策略13:伪装、表演和欺骗 练习:请找到自己的保护策略 原生家庭中的阴影小孩会一直伴随你 第七章 治愈阴影小孩的九个练习 练习1:寻找你内心的助手 练习2:强化你的成.人自我 练习3:接纳阴影小孩 练习4:成.人自我安慰阴影小孩 练习5:覆盖从前的记忆 练习6:为阴影小孩找一个新家 练习7:给你的阴影小孩写一封信 练习8:板凳对话 练习9:从三个立场看问题 第八章 开发你内心的阳光小孩 练习:发现你的积极信念 练习:找到你的优点和资源 价值观是如何帮助我们的 练习:确定你的价值 快乐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练习:固定你的阳光小孩 日常生活中的阳光小孩 第九章 去掉保护的外壳,露出真实的自我 有了保护的外壳,我们不再真实 做回自己,折磨你的人也会变成“灰天使” 跳出自己,观察自己 事实和解读的区别 练习:核对现实 退后一步,才能观察自己 诚实面对自己 练习:肯定地接受现实 总防御别人,便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 不赞美别人,是一种脆弱的自我保护策略 真实的你不,的你不真实 追求,便很难去享受生活 做一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听话的孩子 学会处理冲突,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 练习:训练解决冲突的能力 有些对话,你必须尽快终止 练习自己的同情能力 倾听别人,可以拓展自己 第十章 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讨好型性格的自我重建之路 你可以让别人失望 题外话:阴影小孩和疲惫感 练习:消化情绪 带着好心情说“不!” 信任生活,而不是控制生活 如何管理自卑的情绪 攻击型性格如何化解心中的愤怒 母牛冥想 练习:回答策略 题外话:对抗上瘾的价值策略 著名的懒惰定律 练习:治疗拖延症的七大步骤 孤独型性格如何突围 用兴趣和爱好,提升自我价值感 练习:找到自己的价值策略 练习: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融合 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序言 摆脱糨糊心理,从原生家庭突围 有一本很有名的图画书,叫《大卫,不可以》,相信 很多人都看过。 书中那个名叫大卫的小男孩,天真无邪,却无比淘气 ,常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令妈妈胆战心惊。比如他一 只脚踩在倾斜的书上,另一只脚悬空,伸出双手用力去搬 桌子上的玻璃鱼缸。眼看着鱼缸就要倒下来砸中他,妈妈 大惊失色,大声喊道:“大卫,不可以。” 读这本书,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大卫妈妈浓浓的母爱。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没有人对你说‘不’,你是长 不大的。”不过,现在我要说的是,即使像大卫妈妈那样 关心爱护孩子,倘若处理不当,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 大卫妈妈出于安全考虑,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 大卫,不可以”,在危险时刻和一定的年龄阶段,是必需 的。但如果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有能力独自去闯荡世界 时,妈妈依然唠唠叨叨“大卫,不可以”,那么妈妈的爱 就变成了一种羁绊,让大卫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只有 待在妈妈身边才安全。同时,大卫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 以,妈妈的口头禅在他心中就会翻译成“我这也不行,那 也不行”,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折断他成长的羽翼 。这种过分的担心和焦虑,就是一种伤害。 原生家庭中的伤害,很少是露骨的、赤裸裸的,都夹 杂着爱——是在爱中伤害,是伤害中也有爱。正因如此, 才会让我们的认知出现粘连,内心犹如一团糨糊:混乱、 纠结、痛苦,不明就里,无所适从,充满无尽的矛盾和冲 突。 一般来说,认知粘连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过分 担心与爱粘连,或者将愤怒与爱粘连,比如父母一边愤怒 地打骂孩子,一边说“打你,就是爱你”,这样一来,孩 子就会将打骂与爱粘连:另一种是将童年的经历和感受粘 连到成年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分不清哪些是过去,哪些是 现在,心中搅成一团。 在《突围原生家庭》中,德国著名心理医生、畅销书 作家斯蒂芬妮·斯蒂尔说,糨糊心理看似模糊、庞杂和混 乱,其实只有三样东西:阴影小孩、阳光小孩,以及成人 自我。 原生家庭中受伤的感受构成了一个人心中的阴影小孩 ,而被爱的感受构成了阳光小孩,它们皆存储于潜意识中 ,控制了我们80%以上的情绪和行为。而成人自我是意识 中的自我,具有理性和理智。我们的内心之所以混乱,就 是因为将这三样东西粘连在了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从原 生家庭中突围,首先需要厘清哪些属于阴影小孩,哪些属 于阳光小孩,哪些属于成人自我;然后,清除认知粘连, 摆脱纠缠不清的糨糊心理;最后再重新进行整合。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 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性格。”性格有很大一部 分是阴影小孩所采取的保护策略。比如在原生家庭中,父 母常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就会反抗,并逐 渐形成脾气暴躁的攻击型性格,或者形成无动于衷、什么 都不在乎的消极抵抗型性格。 不管在原生家庭中形成了什么样的性格,都是为了适 应当时环境而滋生出的保护外壳,并非自己真实的样子。 驮着这层外壳,既遮挡了内在的光亮,也模糊了外面的现 实,既混淆了控制、伤害和爱,还会将过去的经历和感受 粘连到今天的生活中。而“整合”就是清除这种认知上的 粘连,去除保护的外壳,露出真实的自我。这需要我们进 入潜意识的深渊,触碰阴影小孩,感受他、接纳他、安慰 他,勇敢将他呈现于成人自我的意识中。之所以要这样, 是因为生命最强大的力量并不在光明中,而是在阴影里。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的话:“将内心呈现出来 ,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一次,与一位 女士聊天,她说这句话莫名地触动了她,却不明白为什么 。她还说不知道如何呈现内心,也不知道将内心呈现给谁 。她感到困惑,渴望答案。或许,这本书可以给她答案。 书中那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和练习,诸如“感受你的阴影小 孩”“接纳阴影小孩”,以及“成人自我安慰阴影小孩” 等,其实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呈现内心。而将内心呈现出来 ,也不是给某个具体的人,而是让那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 想法和感受浮出水面,被自己的意识发现,并看见。 看见了,我们就能用成人自我的理智,重新梳理原生 家庭中的经历和感受,分门别类,父母的责任归父母,童 年的感受归童年,不再将过去的感受粘连到现在,从而摆 脱糨糊心理,遇见真实的自己。 尽管这个真实的自己并不完美,但我们不再为此感到 羞愧,也不再借助外壳掩饰。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 松和完整。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知行合一”——阴影小 孩、阳光小孩和成人自我三位一体,不再粘连、撕扯和分 裂,内心和解,一片澄明。 最后,我们终于从原生家庭突围,开始了自我成长的 旅程。 涂道坤
导语 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读物,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原生家中获得原始信任。没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而追求完美、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逃避,以及过分讨好别人等,则是这些保护策略的具体表现。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心理和行为上陷入困境。我们从原生家庭向外突围的路,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书评(媒体评论) 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人力量的源泉。《突围原生家 庭》不愧是心理治愈类书籍的杰作。自出版以来好评 如潮,长年高居德国各大畅销书榜单前茅。 ——德新社 心理治疗师兼作家斯蒂芬妮·斯蒂尔在这本书中 ,深入探讨了原生家庭对人们成年后自信心的重要影 响。 ——《汇报》 这本书通俗易懂,提出的方法和练习值得我们每 个人静心一读。 ——德国sat电视台 如果我们跟“内心的小孩”交朋友,会发生许多 不可思议的事情—摆脱过去的阴影,化解各种冲突, 建立起幸福的人际关系,我们找到了几乎所有问题的 答案。 ——心理治疗师 苏珊珊·科纳
精彩页 从意识层表面来看,我们的内心就像一团糨糊:混沌、黏稠、模糊不清。而内心的问题也总是纷乱、纠结、冲突不断,难以解决。与此同时,我们对别人的内心也不了解,不知道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以及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绪反应,并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总之,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就如同雾里看花,不是很清楚。 实际上,人的内心结构并不是那么复杂,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的成分:儿童成分和成人成分,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 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内心的成分和结构,就能了解外在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有意识地生活,并解决以前看起来难以解决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这正是本书要实现的目的。 内心的小孩,性格的印记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主要是由心理结构决定的,而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原生家庭。 “内心的小孩”是对原生家庭中童年印记的比喻,用来描述内心当中由潜意识控制的那一部分。内心的小孩决定了我们的感觉,例如害怕、痛苦、悲伤、愤怒、抑郁、焦虑,以及快乐、幸福和爱意等。内心的小孩可以是积极幸福的,也可以是消极忧伤的。我们将在这本书中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小孩,并且学会与他们和谐相处。 在内心结构中,还有一个成年自我,可以称他为“内心的成人”,具有理性和理智,即思维。在成年自我的层面,我们承担责任、制订计划、预先行动、认清并理解关系、权衡风险并且调整内心的情绪。成年自我的行动是有意识、有计划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分析内心结构的人。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内心小孩,弗洛伊德把他称为“本我”,而成年自我被称为“自我”。另外他还创造了所谓的“超我”。超我是内心的道德,现代心理学称他为“父母自我”或“内心的批判家”。如果你处在内心的批判家模式,那么内心的对话就会是这样的:“别做这种傻事!你什么都不是!你什么都做不了!你一无是处!” 目前有些治疗方法,例如图式疗法将三个主要层次,即内心小孩、成年自我以及父母自我,又进行了细分,分为“受伤的内心小孩”“高兴的内心小孩”“生气的内心小孩”,以及“严厉的父母自我”和“仁慈的父母自我”等。著名的汉堡心理学家舒尔茨·图恩对人类一系列的子性格进行了定义,把他们称为“内心的团队”。 然而,如果人们同时处理如此多的内心层面,很快就会觉得麻烦和疲倦。为了尽可能简单实用,我在本书中仅仅分析快乐的内心小孩、受伤的内心小孩和内心的成人。根据我的经验,这三个层面完全可以解决问题。我用“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来替代“快乐的内心小孩”和“受伤的内心小孩”。这样听起来更形象、更生动。创造这两个词的人并不是我,是我的老朋友和同事朱莉娅·托穆沙特,她的那本《阳光小孩原则》非常值得一读。 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都是我们性格的印记,统称为“内心的小孩”,是潜意识层面的组成成分。借助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我开发了一套摆脱原生家庭阴影,重建自我的方法,使用的正是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的比喻。这套方法几乎可以帮助你解决所有的内心问题,比如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沮丧的心情、压力、对于未来的焦虑、生活缺少乐趣、恐慌发作、强迫症和抑郁症等,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可归咎于自身,是我们原生家庭中的阴影小孩所带来的。换句话说,是内心经常处于阴影小孩的层面,又叫阴影小孩模式,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 阳光小孩,阴影小孩 我们如何感受,有哪些感受,哪些又是我们感受不到的,这些都和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些经历会形成一种信念,积淀在潜意识层面,深刻影响我们的感受、感知和行为,并固化成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在心理学上,信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是对自身和他人认知的集合。很多信念萌芽于人生的早期阶段,是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和父母互动的产物。 内心的信念可以是“我很好”或者“我不好”。一般来说,在原生家庭或者其他人生阶段,我们既接受了积极的信念,也接受了消极的信念。积极的信念“我很好”来源于被生命中重要的人所接纳并喜爱,通过他们的爱,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有多么好,这能激发出内心源源不断的力量。消极的信念“我不好”,源于我们曾经不被人接纳,或者被父母所忽视、拒绝、嘲弄和伤害,并由此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苍白、无力和脆弱。 阴影小孩包括消极信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负面感受,例如悲伤、害怕、无助或者愤怒。另外,这也会导致我们滋生所谓的自我保护策略。保护策略,简而言之,是一种应付这些感受,逃避痛苦的机制,但它在逃避痛苦时,也会降低我们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典型的保护策略有:回避、讨好别人、追求和睦、追求完美、攻击别人,或者追求权力和控制欲等。 …… 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