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六岁少女/秦文君臻美花香文集
内容
作者简介
秦文君,深受小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丰席,上海少儿读物促进会理事长。
1982年发表处女作,著有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费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宝塔》《调皮的日子》《小青春》《小香咕全传》《秦文君温暖绘本》《十六岁少女》《会跳舞的向日葵》等六百余万宁。1996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2年获国际青少年读物联盟(IBBY)颁发的“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宝贝当家》《男生贾里全传》《云裳》先后获中宣部第六届、第七届、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男生贾里》获“庆祝建国5O周年重点献礼作品”称号,《秦文君文集》《天棠街3号》等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少女罗薇》《男生贾里》《小鬼鲁智胜》《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再届中国作协伞国儿童文学奖。《王子的长夜》获第三届政府出版奖。其他作品分别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儿童文学园丁奖、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上海青年文学奖、《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台湾九歌文学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七十余种奖项。另外,多部根据秦文君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获得飞天奖。
2010年,《男生贾里新传》同名电影获中国电影华表奖。
2011年3月,秦文君在上海创办了“小香咕阅读之家”,致力于公益性的情境化儿章阅读的推广和研究。
书评(媒体评论)
《十六岁少女》,在极端世俗的人世图景中洋溢
出高雅和圣洁,在朴素而独到的字里行间读出永恒与
深邃的愉悦。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 刘绪源
目录
文学、人生与十六岁的随想 刘绪源
十六岁少女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秦文君文学创作年表
秦文君主要获奖记录
精彩页
亲爱的母亲当年真是大大地失策,她让我守在缝纫机旁当帮手。我经手的大都是破旧的半成品:一个裤腿拆开后改成一个袖套什么的。那些针眼和旧线以及光线幽暗的家令我感到窒息。这酿就了我对母亲说不清道不明的怨恨,母女骨肉分离的灾难只是个时机问题。
十六岁的春天,我是个病恹恹的女孩。发育得不好,又拼命害羞,驼着背,用手肘护着胸,像是怕那儿会掉下些什么。那时像是存了些阴郁的恶意,对谁都爱不很深。特别鄙视已婚妇女,觉得她们过于丰满招摇,不晓得遮盖自己,出卖了女人的含蓄美。唯有母亲是清白的,我固执地对自己说。
人们都说女儿会仿效母亲,又说从母亲的品行中能看到女儿的将来,所以母亲的微妙变化都会引起我一番惊恐。
母亲原是事业女陛,文绉绉的,我喜欢有一个爱捧书的母亲,她能使家庭充满清高的情愫。“文革”葬送了她的前程,于是她从此皈依家务。现在想来,她的不高明在于把苦衷带进这家庭,把怨气迁怒于亲人头上。她很蠢地抱怨着,为些小事对父亲暴跳如雷。这简直是我的蒙难日,只要他们一吵,我就会神经兮兮地跳起来关紧门窗。假如这时有人往我家方向多看一眼,我就视那人为仇敌。
我菲薄的自尊心很快就被撕破,是母亲亲手撕的,像平素撕一块碎布。她开始大声跟邻居吵架,责骂别人缺少教养,脸上依稀寻得一丝职业妇女鹤立鸡群的自鸣得意。她每一个尖锐的发音都刺痛我的太阳穴,我躲在家里,老觉得谁在抽我的脸,抽得肿起来,疼得龇牙咧嘴,忍不住要呻吟,要昏厥。
我常常产生幻觉,仿佛那个可怜又可恨的女人就是我自己。痛苦化成了深刻的怨恨,它教会我斜着眼瞧她,眼光很邪恶;有时我想死,用之来报复母亲。可是那股恨里却很复杂地裹着一种特别的爱,简直畸形。我越是在心里遗弃她,就越发想维护她,弥补对她的遗弃。我想,这大概是血缘带来的一脉相承的亲近感,它真叫要命。
那种既爱又恨的感情折磨我:灵魂早已飞走,在远处飘摇;躯体却厮守在母亲身旁,寸步不离。母亲去水龙头旁洗衣,一身单薄的夏装被风掀弄着,我必警惕地守在那儿,挡住任何男性形形色色的目光。我分不清到底是爱母亲的纯洁还是在捍卫自身的纯净,两者搅成一片,天昏地暗。
最使我难堪的是母亲很爱我。我惶惑,感到自己辜负了一个人,堕落了,成为十足的伪君子,一个为世人不齿的黑心女人。我难以自拔,只好期望出奇迹——一场大战乱,我逃到天涯海角,从此隐姓埋名一生,晚年凄惨;或是战死疆场,寄一绺额发献给母亲。总之,唯有那些苦难的结局才能惩罚和洗刷自己。
枯燥冗长的生活犹如沙漠,人能生存下去,不被吞噬,细细寻思,必是那人心里有些希望和欢乐。我当初的欢乐在旁人来看或许太渺小,可它确确实实是我心中的甘泉。
我亲密的女伴美妹就是最好的见证人。 美妹住在我们楼上,美丽的小脚踩着我家的天花板。她与我同龄,说话软绵绵娇柔柔,可心里成熟得吓人一跳。她体态婀娜多姿,尤其令我羡慕不已的是她漂亮的夏装,这致使我记不起她其他季节的装束。
赤日炎炎的十六岁夏季,她趿一双厚底木屐,鞋带鲜红鲜红的。那时少女们流行穿“越南衫”,就是一种圆圆的和尚领,拉链装在背后的短袖衬衣。独独她拆除袖子,挖低领口,再镶上一圈用本料做的抽褶花边。这就造就出椰林丛中苦兮兮的越南少女味,显得大富大贵,很有一番日本仕女的妖娆风范。母亲曾说美妹善于修饰,意思指她并不漂亮。对于一个陌生女孩我能立即判断她是美是丑,但对朝夕相处的人就困难了,我觉得美妹的长相本该如此,没什么可挑剔的疵点。母亲的目光竟如此锐利,我想她肯定也不满意我的外貌。
美妹已恋爱了整三年。对方是我远亲,浙江人,很有汪南才子的风度。小多阿哥六七年前初来我家住过几天,处处宠着我,眼光温和得让我想放声大哭。他走后不久就越过我频频跟美妹通信,把他的远房表妹冷落在一边。表妹在一个雨天跑出去兜了一个大圈子,回来发了一天高烧,烧退后嫉妒也就消除。反倒是一旦美妹成为嫂子,身边又多了一房亲眷。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富有恋爱的天赋。早恋是秘密的,我不仅能做到守口如瓶,而且时时会冒出许多新点子,比如教美妹在信封下端只写“内详”二字;或是让她在回信里夹一片可爱的树叶;要么署名时化一个洋气的假名玛丽什么的。美妹为此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有关爱情的事全部向我公开,仿佛我真是个恋爱老手。
P3-5
导语
秦文君臻美花香文集粉色系共六卷,以女孩为主角,如同温柔细腻的粉色。该系列收入《十六岁少女》《贾梅日记》《小丫林晓梅》《小香咕的忧伤故事》等多部以女孩为主人公的经典作品,直击女孩青春期对于梦想、外貌、交友等多个问题的困惑和迷茫。秦文君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书写女孩们密密麻麻的小心事,展现女孩的精神世界和诗意情感,在爱与理解中拨开迷雾走向阳光灿烂的人生旅程。本书是其中之《十六岁少女》分册。
序言
文学、人生与十六岁的随想
刘绪源
我读过秦文君许多作品,也许,在这位多产作家的众
多的作品中,真正使我折服的,就是这部长篇处女作《十
六岁少女》了。
我不敢将这部小小的长篇同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相比
,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之间不言自明的差距。然而,当我一
页一页地细细品味,揣摩着作者所曾经历的人生与执笔创
作时的心态,在她所精心构筑的艺术氛围中流连忘返的时
候,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以往捧读大师们的杰作时所常
有的那种心境,那种在极端世俗的人世图景中洋溢出高雅
和圣洁,在朴素而独到的字里行间读出永恒与深邃的愉悦
。我知道,这种感受是得之不易的。因为大师们的作品,
是按照世代相传的习惯静静地仰视的,是预先设定了一种
崇敬的心理状态的;而读当代的新作,尤其是读那些年龄
相仿、阅历相近、平时又不乏交往的作家朋友的新作时,
就很难“崇敬”得起来(原因是彼此太熟悉了),甚至很
难“静”得下来(原因是共处的喧嚣的“当时态”,与作
品题材的切近感,会混合成一种心理干扰,把你时时引向
实际的迫切的功利性思考,而很难达到真正的“静观”)
。然而,读《十六岁少女》时,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那种
深刻的愉悦。
记得读钱锺书先生的《围城》时,我为书中的每一个
细部击节赞叹,而不忍心太快地读完它。它们确乎处处精
彩备至,堪称字字珠玑。后来从杨绛先生的回忆录中知道
,才华过人的钱锺书在写《围城》时,摒绝一切杂事,却
每天只写一页稿纸,可见营造时所用心力之精。《围城》
在总体结构上以自然朴拙见长,顺时序缓缓演进,不留人
工斧凿与拼接的痕迹。作者似不屑以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
意,他对于各个细部乃至整个作品的魅惑力保持着足够的
自信。我总觉得,秦文君在结构她的《十六岁少女》时,
是受了《围城》的影响——这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
是间接的。至少,她有这方面的师承的愿望,或在艺术追
求上有相近的指向。她让情节缓缓地推进,从容不迫,不
故弄玄虚,不挑起读者过多的好奇;却在细部上倾注了自
己的全部的心血,调动起自己丰富的积累和感受,写得率
真而深邃,一页一页铺满了她的真情实感,很少找得到随
意编排或情感空白的段落。所以,我读《十六岁少女》,
读得十分缓慢,一反我近来一目十行的读书习惯。我不忍
心让作者的经历和心血的这种真诚的倾注,在我匆忙的目
光中轻易地滑过去,也不愿意舍弃这种真诚的倾注在被赋
予文学的形式以后所能带给我的那结结实实的艺术享受。
我在缓慢的阅读中,得到的正是“静观”的愉悦,一种严
格意义上的审美愉悦。
与此同时,我也想到了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日
本的川端康成。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中国的
年轻作家群中风靡一时。我想,他们的作品和独特的风格
,也一定受到了秦文君的喜爱。《十六岁少女》是以一种
阅历渐丰、步人中年的过来人的目光,回视当初幼稚而纯
真的青春岁月。这样,在叙述时,就不光是一味的白描,
而是不断加入今天的体察和品评,时而将尚未发生的事预
先投进去,时而又将早已消逝的事重新引回来,这种具体
的叙事时态上的灵动自由,弥补了情节结构上缓慢推进所
可能造成的沉闷,又大大加深了读者关于各个细部之间的
内在联系的体验,从而产生了种种神秘而悠远的玄想。在
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叙事艺
术上的特色。由于秦文君的真正用力之处在于各个细部,
而每一细部又都一丝不苟地融人自己深切的体验;细腻地
发掘自己当时的与今天的感觉,这样,在具体的描绘过程
中,我们竟又读出了“新感觉派”大师川端康成的那种让
人如入其境,一如幻化为作品中的人物,顿生出人物当时
的种种触觉、嗅觉、味觉的笔墨韵味。
当然,钱锺书式的大家风范的结构,重在细部的一丝
不苟的艺术处理;马尔克斯式的自由驾驭时序,诡谲而又
深刻的叙事手法;川端康成式的细腻过人、出神入化的感
觉的重现,这三者在秦文君的这部长篇处女作中,是浑然
一体的,而不是生硬的拼凑。它们已经化成了秦文君自己
的东西。
如果对比秦文君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对照她刚刚步入
创作生涯时的那几个中篇,我们将会发现,艺术素养的提
高,对于一个青年作家来说,实在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除
非他(她)不想让自己的创作有所进展,除非他(她)只
是将文学当作一块“敲门砖”。秦文君是在高产的同时而
又能坚持读书的女作家,正是在她读书“读出了味道”之
后,在她发现对一个创作者来说,读书也许比创作本身更
为重要之后,她才逐渐写出了《十六岁少女》这样的上乘
之作。我想,这对于她,或对于像她那样能坚持读书的作
家。或对于以读书为累赘而只知一味“高产”的作家来说
,都应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吧。
由此还生发出一个问题:儿童文学,尤其是“少年文
学”(包括现在的所谓“青春文学”),该不该有一种“
名著意识”?该不该向世界名著的艺术高度看齐,并以创
作出比较深邃而又永恒的大作品为荣?这是不是好高骛远
?是不是~脱离今天的小读者?换句话说,今天的儿童文
学以至少年文学,是不是只应走上“通俗化”(与成人文
学中的“通俗文学”相对应)这一条路?我想,秦文君的
这部新作,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也许《十六岁少女
》不会有巨大的发行量,但它确实是文学创作向高水平迈
进的一个标志。这样的作品永远是需要的。文学(包括儿
童文学)的发展,总是以高水平的作品为代表的。正如我
们现在回顾上一世纪美国的“少年文学”,首先想到的,
无疑是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
·芬历险记》一样。
并不是说秦文君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而是说,她
正在向着这样的高度努力。这“努力”本身,就值得给予
真诚的鼓励!
我不敢说《十六岁少女》中所写的,都是秦文君的亲
身经历;但我相信,作为一种心理的历程,它们是完全真
实的。
今天的十六岁少女,可以从这部书中,从那些真实得
使她害羞的艺术描写中,读出自己人生的和心灵的现状。
……
另一个令人讨厌的形象——“知青头”,作者也没有
作简单化的处理。这是一个处处“坚持原则”,喜欢说教
和唱高调,对业务却一窍不通,在关键时候还善于整人和
打击报复的老知青。可是正是他,为了执行上级的指示,
可以不顾生命安危,身先士卒,在冰雪中连夜奋战,致使
平时恨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与众不同”的。就是
这样一个带着点儿政治野心的小人物,最后因为救火被烧
成重伤,但他不愿“病退”,决心永远留在林场,他有自
己的想法:“回沪后就不再会有人懂得你了。”这样一个
既可怜又悲壮的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极其复杂的。至
少,在认识了这些人物之后,我们再也不愿用简单化的目
光,来判断周围的人和事,来断言色彩斑驳、变化万千的
人生了。
“不掩饰”的同时,也便倾注了作者的“不满”。作
者不满于“黑女孩”与“知青头”的性格和处境,更不满
于造成这一切的那种强大的“合力”。当然,秦文君不是
茅盾。更不是托尔斯泰或巴尔扎克,她不可能在自己的作
品中对这种“合力”作全面的分析。她只是把自己的不满
和忧伤表现得十分透彻、十分深刻,而这,也就形成了她
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她写了另一位与“知青头”相对比的人物——万林强
,这是一个很有能力、比较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老知青
。当“我”的小爱人郑闯死后,他与“我”真诚地相爱了
。但由于他说了真话,被他的“政敌”(“知青头”)整
了下去,他在知青连的地位保不住了。他是在“文化大革
命”的风浪中长大的,对他来说,“政治生命”是重于一
切的,爱情则居于其次。为了摆脱眼前的处境,万林强强
忍着痛苦,毅然斩断了与“我”的万缕情丝,到千里之外
的地方去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合,去挣自己的政治前途去了
。另一位与“黑女孩”吴国斌相对照的人物——善良的女
知青倪娜,命运则更加凄惨。她从小在家中遭遇不幸,怀
着对人面兽心的继父的憎恶来到了林场,但她却以更大的
热情拥抱周围的生活。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也找到了真
正的爱情。可是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一直有不祥的
预感,“那预感甚至在她结婚的前夜就摧残她,时时让她
感觉幸福滑溜溜地攒动,正在挣脱把握”。为什么有这样
的预感?因为从小不幸的她,感到自己太幸福了,而她深
知周围的人生的不美满,所以总觉得自己的这点幸福来得
太偶然、太侥幸,因此就很不稳固。以后,她的爱人挨了
“知青头”的整,被关进了“学习班”,她临产时又因交
通阻隔和庸医的延误时机,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间……这
样的描写,是催人泪下、令人心碎的。秦文君正是通过这
些精致的笔墨,表达了她对于人生的真实体验。从而呼唤
这个世界变得更理想一些,更美好一些。
我们读着这样的描写,一面为充满缺憾的人生而感叹
、而忧伤;一面也就更强烈地体验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
珍贵的,什么是更令人留恋的……这就是我们的收获。于
是,我们也就更热切地盼望起来,盼这世界变得更美好。
美是能够提高人的。这种提高,是对于人的“审美心
理结构”的改造,也就是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
欲望,提高审美理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作为审美结果
的这种“提高”,对于人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它不是通
常所说的教育所能取代的。
现在读书,已经很少有读第二遍的事了。但秦文君的
《十六岁少女》是个例外,我愿意再将它从头到尾细细读
一遍……
发表于《儿童文学研究》,1992年2月。
内容推荐
本卷收入《十六岁少女》,故事在十六岁的春天里拉开帷幕:那时的我,是个病怏怏的女孩,收到了来自同校同龄的男同学郑闯的纸条,互相之间建立了好感。秋天,一批人奔赴黑龙江林场,为了追随郑闯,也为了证实自己,我也赶上了北上的列车,把那个上海弄堂里的家远远甩在身后。生命迎来了一片冰天雪地。在那里我经历了蜻蜓点水般的初恋,结识了一群热血青年,又亲眼看着好友和爱人在眼前离开人世,或因意外,或因病痛。在这里,人性的卑微与光彩早早上演,少年式的浪漫情怀和英雄情结提早落幕。在东北的岁月里,我与女神般善良纯洁的倪娜成为至交,为她的早婚而遗憾,又为她的幸福而喜悦,在她死后,久久地怀念她;我与普普通通的钱小曼相互依靠,结下深厚的友谊,为她简简单单的爱情感到惊心动魄;我甚至最后也理解了一开始不喜欢的女伴吴国斌,成为了她唯一的朋友……从16岁到18岁,短短的两年时间,在冰天雪地的林场里我们每个人都演绎了无比坎坷的青春命运……最后我倔强、坚强地挺过来,以一个苍老的灵魂重回故乡,最后的最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才十八岁,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六岁少女/秦文君臻美花香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秦文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8904578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4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42
CIP核字 2018189548
中图分类号 I28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2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