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细说隋唐(黎东方讲史之续)(精)
内容
作者简介
赵剑敏,上海大学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竹林七贤研究会顾问。长期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等。著有《盛世魂》《竹林七贤》《细说隋唐》《五代史》《远去的牧歌》《细说后妃》《大唐玄宗时代》《大三国》等。
书评(媒体评论)
黎东方教授受业于梁任公先生。任公先生在清华
讲《历史研究法》,东方教授得其真传,留学巴黎。
讲学美邦,著作丰富,发扬文化
——顾毓琇
黎东方先生本讲史之体而成讲史之书,其体无固
定的形式,作者可自如运甩其文通俗易懂。凡识字者
皆能读。则此书之出版,当有益于世道人心,非只历
史之普及也。
——唐振常
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桩事
件,以增其传奇性质,藉以吸引听众;他只是广泛地
从各种体裁的史册当中,取精用宏地加以搜集、加以
贯串,然后做出他的讲词。这几本《细说》确实都是
深入浅出的,切合于大众阅读的通俗性历史读物。
——邓广铭
“细说体”最大的特色,尤在于其可读性高。倘
若一般史书是山石。是玉璞,则“细说体”无疑是玲
珑剔透的翠玉白菜,这中间的鬼斧神工就是“细说体
”著者的心血及能耐。
——马先醒不仅独辟历史通俗化的蹊径,而且开
创了不同于古代之纪传体及现代之讲义体通史、断代
史一类著作的新体裁。……“细说体”史书的撰写自
有其要领可循。一是融会贯通:二是取精用宏:三是
深入浅出。
——沈渭滨
目录
出版说明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序言
自序
一 再现大一统
二 隋文帝
三 独孤皇后
四 隋初功臣
五 高颍
六 韩擒虎、贺若弼
七 李德林
八 史万岁
九 洗夫人
一○ 大索貌阅、输籍法
一一 杨素
一二 嫡长制的变通
一三 雄心大欲的隋炀帝
一四 突厥问题
一五 大运河
一六 征高丽
一七 隋末大起义
一八 杨玄感事变
一九 宇文化及
二○ 王世充
二一 瓦岗寨
二二 窦建德
二三 杜伏威、辅公柘
二四 李渊从太原起兵
二五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二六 裴寂
二七 刘文静
二八 玄武门之变
二九 古今独步的唐太宗
三○ 房玄龄、杜如晦
三一 魏徵、王珪
三二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三三 贞观之治
三四 玄奘取经
三五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三六 药王孙思邈
三七 唐高宗
三八 女皇武则天
三九 狄仁杰
四○ 许敬宗、李义府
四一 来俊臣、周兴
四二 唐中宗、韦后一
四三 唐睿宗、太平公主
四四 史才刘知几
四五 千古奇帝唐玄宗
四六 姚崇、宋璟
四七 开天盛世
四八 张九龄
四九 李林甫
五○ 高力士
五一 杨贵妃
五二 僧一行
五三 诗仙李白
五四 诗圣杜甫
五五 安史之乱
五六 张巡、许远
五七 人如其字的颜真卿
五八 唐肃宗
五九 李泌
六○ 郭子仪、李光弼
六一 唐代宗
六二 唐德宗
六三 理财家刘晏
六四 杨炎与二税法
六五 卢杞
六六 陆贽
六七 唐顺宗与永贞革新
六八 刘禹锡、柳宗元
六九 中兴之主唐宪宗
七○ 裴度
七一 李想
七二 韩愈
七三 自居易
七四 唐穆宗
七五 唐敬宗
七六 唐文宗与甘露之变
七七 唐武宗与会昌毁佛
七八 小太宗唐宣宗
七九 牛李党争
八○ 唐懿宗
八一 裘甫起义
八二 庞勋起义
八三 唐僖宗
八四 黄巢起义
八五 唐昭宗与唐朝灭亡
八六 三省六部
八七 地方官制
八八 学校
八九 科举考试
九○ 山河的裂变
九一 后梁
九二 后唐
九三 后晋
九四 后汉
九五 后周
九六 吴
九七 南唐
九八 前蜀
九九 后蜀
一○○ 南汉
一○一 楚
一○二 吴越
一○三 闽
一○四 荆南
一○五 北汉
一○六 敬翔
一○七 周德威
一○八 桑维翰
一○九 史弘肇
一一○ 王朴
一一一 冯道
一一二 罗隐
一一三 李煜
精彩页
一 再现大一统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达数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国家,其根本在于有着凝合力极强的文化道统,在于这个文化道统派生出来的大一统的国家观。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观,由此,中西方的历史学家在研究统一问题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非但是重视,且作为经典的现象来加以阐述。
中国的大一统,是一种理念,一种颠扑不破的理念,一种为天灾人祸所不能摧毁的理念,一种高于民族其他利益的理念。
中国大一统的实际形式,在历史进程中并非一而贯之。由于政治、经济、民族等多种交会的因素,常常使统一的国家陷入分裂的状态,陷入军阀、政客割地为王、各自为政的状态。然而,深植人心的统一观念一直蛰伏着,犹如山火过后的野草,一旦春风化雨,便会破土而出,恢复盎然的生机,重新缔造大一统的国家。
统一,分裂,相互交替,是事实。
统一终究战胜分裂,终究是主流,那更是事实。
故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开篇中,将中国国家状态的演进,用了极为简练的八个字来总结,叫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英国史学泰斗汤因比,用历史哲学的语言,论述统一国家的第三特征是:“它们是一种‘集合’的表现——而且是一种特别显著的集合的表现;它是在一个解体过程中以一连串的‘分散——集合——再分散’表现出来的;当人们对一个混乱时期屡次三番想遏阻它,但总是遭到失败,眼看着局面每况愈下,但是最后看见有一个统一国家成功地建立起来,总算限制着混乱的发展时,那些能及身见到这种局面的一代人是多么的向往和感激啊!”(《历史研究》)
两种语言,叙述的是同样的事实。
若用浪峰与波谷来比喻,统一便是浪峰,分裂便是波谷,我们现在将要说的,就是南北朝的波谷向隋朝的浪峰推进的历史阶段,换言之,就是继战国末、三国末之后又一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
东汉政治糜烂,激起了社会大动荡,引出了群雄逐鹿,逐鹿的结果是魏、蜀、吴鼎足三分,最终三家归晋。建立统一大业的西晋是短暂的,由门阀大族垄断政权造成的弊端,清谈所带来的务虚风气,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使西晋陷入比东汉末更为混乱的境地,不久政权便为匈奴族的刘氏军事武装所消灭。
西晋的消亡,使全国在整体上分裂为南北两大板块。
北方拉开了各族大争战的帷幕,其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加上汉族,前后成立了十六国。后来,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然而,好景不长,相继爆发了各族大起义,在起义中崛起的高欢、宇文泰两大军事集团,将北魏分割为东魏、西魏。随之,高氏、宇文氏又分别对东魏、西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北周。北周灭掉北齐,再度统一北方。 南方为东迁的晋室残余力量所占据,重组了东晋政权。东晋虽拥有半壁江山,然并不稳定,外受北方威胁,内受军阀威胁,在风雨飘摇中终结。在东晋之后,是宋、齐、梁、陈四朝相继而立。
如此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
从西晋的消亡,到南北朝的结束,分裂的时间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
分久必合,这次合,是由杨坚所创立的隋朝来完成的。
杨坚出自北周,隋朝脱胎于北周。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早年追随宇文泰的功臣,在北周立国后,论功行赏,晋升为大将军,并成为掌握政权的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被赐姓普六茹氏,爵封隋国公。
杨坚小名叫那罗延,凭着家庭的显赫背景,凭着自己出众的才干,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一系列的高官要职,在父亲过世后,袭封隋国公。尤为重要的是,他以政治联姻的方式,多角度地直接与皇帝成了姻亲:他的妻子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七女,而妻姊、独孤信的四女是周明帝的皇后,由此和周明帝成了连襟;他的女儿杨丽华是周宣帝的皇后,由此他又成了国丈。隆盛的地位,特殊的关系,高超的才干,廉洁的作风,再对比北周诸帝荒淫平庸的形象,长足地提高了杨坚的政治声望,在汉、鲜卑实力人物的支持下,营造了以他为首的势力集团。当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北周的末代皇帝——上台后,他取得了总揽军政的辅弼大权,成为能摆布皇帝的大权臣。
P1-3
导语
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独创“细说体”讲史,胡适推崇他,劝其把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林语堂钦佩他,欲将“幽默大师”名衔拱手相让。
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沿袭黎东方“讲史”笔法,把一部隋唐史叙述得生动活泼、故事性极强。
序言
细说历史,是黎东方先生别开一门的历史叙述法。
细说历史,是有别于通史、断代史那种举其大略的历
史叙述法。
细说历史,不是戏说历史(在语音上,“细说”和“
戏说”是难分彼此的,常需要费些口舌解释)。细说历史
,和所有史学意义上的叙述一样,有着确凿的史料作依据
,并无随心所欲的臆造处。
细说历史,不是琐碎的唠叨,不是罗列青菜豆腐流水
账,不是事无巨细地笼统拿来,而是在筋骨过多的枯燥的
历史文本之外,还以已风干的历史人物的血肉,还以已湮
灭的历史事件的灵动,还以已枯竭的历史长河的激浪,还
以已黯淡的历史天空的明月。
本来,黎东方先生欲用“细说”这体裁,来勾画纵跨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然遗憾得很,他在开创了这个体裁,
并完成了五部著作后,以九十高龄在大洋彼岸赍志以没。
这个遗憾,不仅仅是黎东方先生个人的遗憾,而且是整个
史学界的遗憾。为弥补这个遗憾,负责“细说”大陆版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崔美明女士,不辞辛劳地到处物色人选
,以完成黎东方先生的未竟之志。
笔者不才,承崔美明女士垂青,嘱撰“细说隋唐五代
”一段。
若以统一、分裂、兴盛、衰亡为周期,以此考察中国
古代社会,其中有两个周期最引人注目。一个是“秦汉三
国”,一个是“隋唐五代”。这两个周期,在历史状态的
起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秦、隋各自结束了它们前面的分裂时代,建立了大一
统的王朝。这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它们的末期,都以苛
政严刑、草菅人命,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大起义,从而导致
了王朝的崩溃,且都是二世而亡。
通过起义,通过击败各个对手,汉、唐两个大一统王
朝在秦、隋之后得到了确立。这两个第二代的大一统王朝
,汲取了殷鉴的教训,借助大乱之后人心思治的有利条件
,各自促成了大治局面的形成,并形成了盛世。然而,泰
极否来,汉的王莽之乱,唐的安史之乱,皆腰斩了盛世,
使帝国走了下坡路。尽管有光武帝、唐宪宗的中兴,可帝
国的积弊越演越烈,终于彻底覆灭。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群雄逐鹿的结果,是产
生了三国;唐末板荡纷争的结果,是产生了五代十国。天
下共主消失了,大一统消失了,历史再度进入了分裂时期
。然这两个时期的分裂是短促的,仅仅数十年而已。在这
数十年间,又长足地酝酿了统一的因素。
然而,尽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隋唐五代毕竟不同
于秦汉三国,其自有其自己的历史特征以及表现状态。
当时代进入隋唐后,一种成熟气象,弥漫在历史河床
之上。这是种大成熟,一种万千气象的大成熟,其犹如日
在中天,犹如人之壮年,犹如秋季的稻田,充满了魅力,
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丰收的景象。
内政是成熟的,德、刑的调用,踏上了炉火纯青的地
步;外交是成熟的,文、武的张弛,进入了得心应手的阶
段;制度是成熟的,三省六部、科举考试的推出,奠定了
政治的基业;文化是成熟的,诗赋、艺术的创造,涌现了
一批出神入化的人物;经济是成熟的,均田、租庸的匹配
,成就了殷实的社会……
所有的一切,汇成了综合国力,无与伦比的超一流综
合国力。这个综合国力,于青史居了巅峰,在东方执了牛
耳,给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模本。
辉煌!合成了盛世。
大辉煌!合成了大盛世,黄金般的大盛世。
然事情正像西谚所说的那样,一枚硬币总有两面。成
熟未必全是好事,在正极成熟之际,各种负极因素,在汲
取了恶的历史经验后,继之也成熟了。军阀成熟了,孳生
了野草般的藩镇割据;阉人成熟了,滋长了毒瘤般的宦官
专权;士人成熟了,掀起了逐浪般的朋党之争;皇帝成熟
了,上演了戏剧般的昏君故事;官僚成熟了,腌养了酱缸
般的贪官群体。
在恶的因素如蛀虫一样将帝国大厦蛀空后,正常的社
会生活遭到了大破坏,民不聊生以致不可遏制地激起了此
起彼伏的民变。民变未能改变小民的生活,却成全了无数
的草莽英雄。草莽英雄在把蛀空了的大厦毁成废墟后,各
自开始称王称帝,由此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大一统虽是传统并深人人心的观念,但当大一统的弊
病糟糕得不能再维持大一统后,分裂也就成了无可奈何的
趋势,成了纠正大一统弊病的不得已的历史选择。在五代
十国时期,不是纯然无序的,而是在貌似支离破碎的状态
下,一个个实力与权力中心在膨胀,其膨胀的程度与其是
否采取利民的政策成正比。统治者的利民,在于巩固其政
权,在于发展其政权,在于壮大其政权。当某国壮大其政
权的行为,能接二连三地吞食邻国的领土时,便形成了统
一的架式。这种统一的曙光,产生在后周。然在统一曙光
微露之际,却因君主身体的原因暂告中断了。
继承后周衣钵的北宋,终于让曙光变成了旭日,让大
一统的态势重临于中华大地。
笔者细说这段历史,是按着黎东方先生留下的葫芦在
画瓢。然瓢毕竟不是葫芦,终究难以画得像。此外,隋唐
五代的历史洋洋大观,断非一本薄书所能概括。故而,不
得不寻找重点加以叙述,寻找要点加以勾勒,寻找特点加
以表现。由此,笔者在画龙时,画的是龙睛;在画凤时,
画的是凤尾。这龙睛,是历史自身的传神处;这凤尾,是
历史自身的华彩点。
笔者虽曾梦过笔,然笔上却未开花,以未开花之笔,
来撰写这段中国的巅峰史,必然捉襟见肘。奉命之下,无
奈只能以这一襟一肘,来博智者仁者一笑。
本书本应唤作《细说隋唐五代》,然考虑系列书名的
整齐,略称为《细说隋唐》,特此说明。
内容推荐
本书以讲史形式阐述自隋文帝建立隋朝至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建立宋朝之间的历史。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有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魏征、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等。“细说体”在普及历史的领域独树一帜,既有精彩生动的故事,又有精辟深刻的评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细说隋唐(黎东方讲史之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剑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58016
开本 32开
页数 56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32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716
CIP核字 2019060046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9
154
3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