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建构(精)/玉润健康丛书/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
内容
作者简介
潘绥铭,1950年出生,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1995年起)、博士生导师(1997年起),1993-2015年任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创立与推广了“性社会学”,奠定了其基本理论框架,并创立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以及“有性无别”的新型多元性别理念,被同仁称为“性学教父”。
潘绥铭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领军人物。在定量研究方面,2000-2015年进行了4次全国成年总人口随机抽样的性生活调查;在质性研究方面,创立了“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落实于“社区考察法”“求异法”“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等操作模式,以及社会调查的伦理原则。
目录
第一章 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建构及其意义
第一节 艾滋病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一、艾滋病问题的学理冲突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二、“最高政治定位”背后的博弈
三、“艾滋病问题”:中国社会重组的标识
四、解决问题的前景:推动中国社会重组进程
第二节 艾滋病恐慌:整肃性道德的最后武器
一、疾病,往往是政治的工具
二、恐慌必然推动传播
三、我们需要理解艾滋病感染者的什么?
四、怎样做,才算是理解艾滋病感染者?
五、防治艾滋病的社会意义:对公民的生命负责
第三节 中国艾滋病防治事业的价值理念
一、政治理念:从“御敌”到“负责”再到“维权”
二、社会理念:从“部门合作”到“社会动员”再到“社群为主体”
三、文化理念:从“高危人群”到“去污名化”再到“个人权利伸张”
四、生活理念:从“洁身自好”到“参与社会”再到“公民责任”
五、核心理念:从“救亡”到“健康”再到“幸福”
第二章 艾滋病防治中的“三国演义”
第一节 行动逻辑的双向冲突:感染者的应对取向的三方共构
一、感染者为什么会出现负面的应对?
二、感染者的自我定位及其行动逻辑的冲突
三、政策执行者与感染者,不同的行动逻辑
四、医患双方的行动逻辑冲突
五、个体归属:三方之间的不同行为逻辑
六、研究视角的启示:多主体的共构
第二节 感染者对于“三国演义”的主体认知
一、如何让感染者安全地说出心里话?
二、感染者被谁歧视?被歧视了什么?
三、感染者对CDC的工作怎么看?
四、感染者对于医院工作的评价
五、志愿者,为人为己的贴身服务
第三节 艾滋病防治:从“三国演义”走向“三位一体”
一、我们要讨论什么?
二、在志愿者眼中,“三位一体”进展如何?
三、CDC如何看待“三位一体”?
四、“三位一体”在医院的眼中
五、“分久必合”=利益协调
六、推进“三位一体”的政策保障
七、且议且行,愈进愈明
第四节 电脑调查问卷、“三方”访谈提纲及定性访谈的总结框架
一、电脑调查问卷
二、“三方”访谈提纲
三、定性访谈的总结框架
第三章 艾滋病的性传播
第一节 性传播风险:男人的“马太效应”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二、如何进行假设与检验?
三、四个视角分别检验,发现了什么?
四、性社会学对于马太效应的解释
第二节 性传播风险:女性的多伴侣
一、社会网络中女性之性
二、假设与检验:什么因素的作用更大?
三、女性主体的多因素选择
第三节 性传播风险:多人的性行为
一、交换性伴侣的现状与分析
二、群交,什么人在做?
三、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四节 性传播的新风险:新型毒品
一、新型毒品的现状
二、新型毒品危害整体健康
三、新型毒品严重加剧性传播
第五节 理论探讨:性传播,社会学的解决之道
一、性传播是网络化的
二、艾滋病传播的“桥梁人群”
三、性传播,依托于社会结构
四、风险,更来自非法“性产业”的组织形式
五、我们如何了解她们?
六、她们才是主体,我们仅仅是帮助
七、艾滋病社会学的理念与模式
第四章 艾滋病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一节 艾滋病调查的“过程控制”
一、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调查点的全面考察
二、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充分呈现
三、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四、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
五、对于社会学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第二节 艾滋病调查的整体真实度——检验问卷调查质量的新方法
一、现有的检验手段,难以“验真”
二、被调查者的自答设计
三、调查员现场监测的设计
四、使用回答时间进行检验的设计
五、整体真实度的确定与意义
第三节 社会学与公共卫生相结合:艾滋病发生率的讨论
一、为什么需要“自报发生率”
二、各个历史时段的共性考察
三、历史发展与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
四、哪些性行为的感染风险更高?
五、启示:客观测定与主体建构视角并行不悖
第四节 艾滋病给社会学带来的新视角
一、个体究竟是怎样被组织起来而存在于社会和参与社会的?
二、对于婚姻的划分标准和概念体系,需要增加“性”的视角
三、应该用个体的细小社会行为对理论进行证伪
四、在实证方法上,艾滋病推了我们一把
第五节 艾滋病研究对于跨学科主张的启示
一、跨学科,何以可能?
二、跨学科主张何以可能成为陷阱?
三、实现跨学科的三个层次的条件
四、跨学科的可行性究竟是什么?
跋 走向生命社会学
附录 性传播的田野调查与感悟
一、我在现场:“相处式体验”
二、性传播的存在基础
三、性传播的客观条件
内容推荐
本书从相对宏观的社会分析的视角出发,以“艾滋病问题”在中国情境中被建构的过程为主线,首先从学理分析及其社会文化意义人手,再分析在被构建与最终被定格的过程中的社会力量的博弈,最后阐述本书的中心命题:“艾滋病问题”是中国社会重组进程的一个标识,而且只有在推动这一进程的努力中,才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发现这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模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建构(精)/玉润健康丛书/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绥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036351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内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895
CIP核字 2019056107
中图分类号 R512.91
丛书名 玉润健康丛书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7
175
2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