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上几峰青--寻找手迹中的陈独秀
内容
编辑推荐

石钟扬著的《江上几峰青--寻找手迹中的陈独秀》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描述了陈独秀的思想、政治、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不仅映射出陈独秀高超的书画艺术,而且反映了陈独秀浓厚的忧国、爱国情怀。故事中还涉及到一些重要人物,通过描述陈独秀与他们之间的交往、合作以及他们心中、笔中的陈独秀,来反映陈独秀的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生活态度、人生追求等。

内容推荐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唐代诗人钱起如是说;“书法由来见性真”,独秀如是说。

石钟扬著的《江上几峰青--寻找手迹中的陈独秀》中的独秀手迹字字句句都是他用生命与时代挣扎、较量、抗争的结晶,那字里行间有着太多的心事、太多的世事、太多的故事。

用心灵去寻找手迹中的陈独秀,或许可以见到一个鲜为人知的灵魂、一个似曾相识的艰险世道、一个有待努力的人生方向。

“粪土当年万户候”,敢问江上几峰吉?!

目录

序言:气韵风骨方称美

百艺穷通偕世变——陈独秀手迹存毁录

此去凭君珍重看——陈独秀与苏曼殊的诗画缘

余识玉良女士二十馀年矣——解读潘玉良之画魂

漫画中国——《安徽俗话报》中的漫画

大抵取推翻旧习惯创造新生命的态度——陈独秀与蔡元培相互倚重

日前来京晤谈至快——陈独秀与程演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与胡适在1916-1917年

虽败犹荣——《新青年》“招股”办刊的有益尝试

《新青年》走向——陈独秀与胡适之争及其他

我总是怕我的好朋友书呆子为政客所利用——陈独秀时时告诫胡适

道不同偏相谋——陈独秀借重胡适为中共办事

《新青年》之精神团结——李大钊、钱玄同手札

你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好朋友——胡适书信中的陈独秀

支持“有纪律的抗议”与反对“无意识的举动”——陈独秀的学毕运动卿

行无愧怍心常坦——陈独秀在狱中

笔扫三军气若虹——陈独秀狱中书法

一世兴衰过眼明——狱中组诗《金粉泪》

新书还望狱中成——陈独秀狱中著述举隅

传记文学之瑰宝——《实庵自传》的写作

同学少年多不贱——陈独秀给罗家伦的七封信

雪中松柏愈青青——陈独秀与陈中凡

家书抵万金——陈独秀给儿子的信

烈士暮年心——陈独秀在江津的日子

以竞《新青年》未竟之功——《小学识字教本》的写作与出版

敢做仓颉第二——陈独秀与甲骨文

胜境多门曲折开——独秀诗书酬静农

前年初识杨夫子——陈独秀致杨朋升的四十封信

甚矣,此时代说话之难也——陈独秀与郑学稼的通信

陈独秀晚年接受过“朱家骅”的资助吗?——朱家骅档案解密

附录一:主要参考与引用书目

附录二:陈独秀丛著总目

自跋:重寻独秀生命意象

试读章节

罕见珍迹“文革”中差点被毁

“陈独秀真迹!”

人们在惊叹之余纷纷拥到那真迹前留影纪念。也有外地的朋友闻风而来,一睹为快。这是“迟到的纪念: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书画展”中一幕。正因为有陈独秀真迹惊现,书画展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陆与香港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次书画展。而《扬子晚报》(2011年3月25日)则突出陈独秀真迹的故事。兹录于斯,以省笔墨。

由江苏省历史学会、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等共同主办的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书画展,昨日在南京瞻园开幕,共展出80多件纪念性书画作品,陈独秀的珍贵墨迹也同时亮相。

展览现场,一封陈独秀的手札颇为引人注目,上有胡小石题署“陈仲甫先生论韵遗墨”。原来,这是1940年3月29日陈独秀写给当时的中央大学教师黄粹伯的一封讨论音韵学的信札。据展览负责人石钟扬介绍,信札上有黄粹伯小楷释文、陈钟凡行书识语、胡小石行书题署,组成一幅精美艺术品。此条幅1948年11月装裱。“文革”中被抄并胡乱地堆塞在南京大学南园的一个楼道里,十几年无人过问,直到1980年被人发现并交南大校部,校部经中文系发还黄粹伯家属,黄氏家属又返赠中文系,遂成中文系镇系之宝。

同样命运坎坷的还有一副陈独秀对联。一位藏家薛永福先生赶到现场.他打开一个里三层外三层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里面正是陈独秀的一副草书对联:“好书不厌百回读,嘉树新成十亩阴”。原来陈独秀当年与薛永福的爷爷薛太生同赶科考,遂成莫逆之交。陈独秀后来在南京坐牢,薛太生经常去探望陈独秀,并时不时送他酒水衣物。正因为这样的交情,陈独秀为他写下了这副墨气淋漓、笔力遒劲的草书对联。“文革”中,这副对联被抄走,正要焚烧之际,甘泗琪上将把它抢救下来,并交给薛永福嘱他好好保存。

其实画书展中还有一幅陈独秀的真迹,那就是安徽省望江县文物局提供的对联:金樽银烛销春雨,象管鸾笙护紫云。②上款“毓卿先生之属”,下款署名“独秀”,钤阴文篆书“陈独秀印”。

此联首载《团结报》1988年5月7日副刊,据称为1983年秋文物普查,在该县翠岭乡发现并征得。原收藏者介绍其祖父吴毓卿在辛亥革命期间结识陈独秀,且交情甚笃,故得陈以联相赠。

几多手迹“文革”中被毁

“书法由来见性真”。陈独秀善书也乐书,他借书法以言志以抒情以酬友,其手札更见真情真性。陈独秀的手迹(书法与手札)无疑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与艺术珍品。

然而数十年来尤其“文革”浩劫中,这批瑰宝也历经磨难,有劫余幸存者,更有毁于浩劫的。

包惠僧在《我所知道的陈独秀》中说:一九二。年下半年到建党之初,与陈书信来往很多,他每次来信都不长,一二页,主要是谈工作。其保存着一百多封陈的来信,装裱成集,封面题《陈仲甫先生遗墨》,“文革”中怕惹是非全都烧了。

P1-3

序言

序言:气韵风骨方称美

陈独秀先生(1879-1942),字仲甫,号独秀山民。一生跌宕起伏,终不失书生本色。作为文化领袖,具永恒魅力;而作为政治首领,则始终不离悲剧意味。创建中共不久,即受斯大林主义操控。经历盲目奉行,感性抵制,理l生怀疑,终于在晚年升华为理性批判。陈独秀早年文章,多热烈似火,震撼若雷,迅疾如电;晚年为文,则冷静似水,沉思若山,深阔如海。虽云“疏狂性未稳”,到底还是“垂老文章气益卑”,不似当年的大狂了。居江津五年,除反思既往,追寻未来之路,更集注全力于撰写《小学识字教本》。此乃才学兼备,回归理性之作。贫病穷冤之际,似乎对早年过分激越过度亢奋有所思忖。急风不终朝,骤雨不竞夕,风止雨收后,心绪必冷必静必淡必定。小学之作,既是往着学术之路延续,也有厌倦世事喧嚣的意味。其情更为沉潜执著,达至晚年的大彻大悟,另样的抗争,不断精进,不断探索,成就了永远“新青年”,“终身反对派”的美誉。

陈独秀诗文手迹中,语虽短而意无穷,一言一句使人终生不忘。“幸存艰难能炼骨”,“一世兴衰过眼明”;“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或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意说极端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端错误的话,绝对不说不错又不对的话”等等。感觉敏锐,识见高超,一语中的,出人意表,“依然白发老书生”。

手迹中涉及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钱玄同、苏曼殊、程演生、陈中凡、罗家伦、朱家骅、郑学稼、杨朋升诸人。其中,陈独秀写给杨朋升的四十封信,“文化大革命”劫后犹存,使人得以知晓那位侠肝义胆的杨朋升,竟是一位国军将领。杨氏“五四”前夕考入北京大学,与陈独秀有师生之谊。杨留日归国后入军界,抗战初期任武汉整备司令部少将办公厅主任。杨寻陈见面,并为陈安排住处。陈移居四川,杨因对国民党不满亦寓居成都,以书画为娱。两人同在蜀地,却难见面,只有书信往来。杨先后汇款4500元助陈解围,印有“独秀用笺”,“仲甫手缄”的信纸信封,也全是杨朋升所赠。陈致杨最后一函为4月5日所写,5月27日辞世。

台湾近史所收藏朱家骅1940年至1942年与陈独秀相关函件6封,是蒋介石通过朱氏三次向陈赠款共14000元的证据,当是事实。对已脱离中共和托派的陈独秀,蒋介石期以软化之力,收笼络之功。南京狱中的优待,开释后组建新党之议,遣胡宗南、戴笠面陈示好,均不无此意。陈独秀不会不谙朱氏屡次赠款玄机,虽推拒而纳,人或非议。我以为,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期间,中共红军拥蒋抗战,可以接受国民政府饷银,佩带青天白日徽章,合情合理。一介书生陈独秀,即使明知赠款来自蒋介石而收受,也丝毫无亏大节,用不着多费笔墨加以辩白。何况,陈独秀始终以“不合作主义”应对蒋介石的政治要求,尤其无懈可击。

陈独秀手书信札和诗文墨迹,在不经意中信笔挥洒,神完气足,是书法中的精品。钟扬几年前在《文人陈独秀》一书辟专章论述陈氏书法,所见精当,我很赞同。陈氏书作,有出格的创意,而不攀附门户。其喜、怒、哀、乐、狂、直,真率的人格魅力,尽显于书法。轻甜媚重拙野,轻浮滑重气韵,轻匠俗重风骨。一篇之作,容篆、隶、行、楷、小草于其内,浑然天成,美不胜收。今日所谓书家俯拾即是,涂鸦丑陋而昧于书理笔法,唯以墨痕炫人,实不足道。翻检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展览及有关书法史著,竟不见一字一迹涉及陈独秀书品。如此附庸政治,轻慢历史,更不可取。

钟扬近年写陈独秀的书已有三本,本本皆好。今又从几百件手迹中观察陈独秀其人其情,又是一个新的视角,定会给读者送上一本别开生面的好书。

龙年立秋后两日·水东书屋

后记

自跋:重寻独秀生命意象

陈独秀手稿无疑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与艺术珍品,更是他生命的风景,心灵的诗章。

我步人陈研界已有二十多年,关于独秀的书也写三四本,对其书艺更是时时把玩。久已存念编辑出版独秀现存全部手迹,并就此写一本解读类的书。前者工程浩大,成本昂贵,正在艰难起步,因而不妨解读先行。

写作总是一个不断发现与发掘的过程。

独秀手稿(当然是复印件),我二十多年来已积累了不少,但要写一本书却远远不够,真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因而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寻觅,向师友求助,新的发现几与原藏相等。胡适有云,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历史研究容不得向隅虚构。有了充足的资料,说话才有底气。

国内对陈氏遗稿的收藏与点校,身手最健的当数方继孝先生;对《台静农珍藏(陈独秀)书札》译文校勘整理,用力最勤的当数靳树鹏与吴铭能两先生。他们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础基。其实《台静农珍藏(陈独秀)书札》蕴藏丰富,大有文章可做,然学界对之发掘极为有限。真研究是要花功夫的。不说别的,单是陈的字,就好看不好认。陈独秀手稿的研究任重道远。

本书力求对独秀手稿中生命的玄机、生命的圣洁、生命的意义有所发现,有所发掘,有所阐述。尤其是从诸多书信中发现独秀是何等细致入微地尊重、关心、爱护身边朋友的感人故事,让人们知道当年那么多人敬仰、爱戴甚至以生命来保护他(晚年他已无党派与宗教色彩),不是没有理由的。本书以此为线索几乎是发现了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陈独秀。

我的写作得诸多师友鼎力相助。于此谨向为我提供资料的安徽大学沈寂、安徽省博物馆汪庆元、安庆陈研会李银德、安庆收藏家孙志方、安庆师院陈祝琴、江津陈独秀故居纪念馆阙洪玉、南京师大何宏玲等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陈铁健先生再次为拙著作序添彩,唯有努力写作以报诸位之厚爱。

2012年7月23日于秦淮河畔

2012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有幸三次接触到独秀之真迹。一是8月28日我在台湾大学文学院徐富昌教授的陪同下,于台大图书馆特藏室拜读了独秀江津时代致台静农的102封信与《实庵自传》两章的手稿。二是10月16日与友人旅京,在著名收藏家方继孝府上得睹他所珍藏独秀遗稿《甲戌随笔》等真迹。三是10月18日经陈铁健先生引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府井东厂一号胡同,这里曾是胡适的故居)图书馆读到胡适所藏独秀致他的20封信的真迹。

触摸独秀真迹,感受到一股股仙气扑面而来,令人陶醉又令人心碎。无论是《新青年》时代还是烈士暮年,独秀笔手矫健,字备众体,精、气、神突现纸上,读之令你不能不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统观独秀信札,无一不是以普通信笺写成,晚年用纸则更粗劣。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名人书札多以宣纸甚至特制用笺书写,从这些用纸可以推断独秀之生态环境。然字如其人,五四时代独秀真可谓“笔底寒潮撼星斗”,暮年的他果然“身处艰难气若虹”,这从他的真迹中都可以读出。他的手迹不是用笔墨写的而是生命写成的,字里行间闪烁着生命的灵光,能照耀人的灵魂,净化人的灵魂,修缮人的灵魂。

2012年圣诞于石头城侧

拙著起笔于2011年暑假之初,到2012年暑假之末基本写就。不少篇章是在高温下烤成,其间蒸发着汗气。直到2014年1月16日才辗转送到人民出版社侯俊智先生手中。

侯先生近年对我的陈研活动与著述多有关注,时而互通信息。其亦钟情独秀者也,因而迅速促成拙著出版,且愿尽力推动独秀手迹全编之出版事宜。实令我感激不已。也感谢责编侯俊智、吴广庆,美编徐晖、边娜付出的辛劳。

2014年清明,钟扬于金陵听涛斋

今年10月9日为陈独秀诞辰135周年。拙著几经磨练,而终在陈独秀自己创建的人民出版社出版,则意义非凡,诚令我倍感欣慰。

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为之题签,亦谨致谢。

2014年中秋,钟扬校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上几峰青--寻找手迹中的陈独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钟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37940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2014182421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