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南未雪(1990年代一个南方乡镇的日常生活江右新散文)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晓君的《江南未雪(1990年代一个南方乡镇的日常生活江右新散文)》是一部关于1990年代乡土社会的长篇散文,也是一部在城市化和市场化夹击下,乡村“被变化”的精神之书,对赣西某镇的乡村伦理、底层人物、经济活动、民间信仰、传统习俗等,作了细腻深沉的描画,具有诗性品质和人文情怀。

内容推荐

李晓君的《江南未雪(1990年代一个南方乡镇的日常生活江右新散文)》以赣西某乡镇为对象,对转型期乡土社会进深入、细致的状写。期望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对中国这个变化着的、充满活力而又复杂难言的巨大身影做出应答。本书是一部完整的长篇散文,各章节独立涉及某个主题。从一个乡土教师的视角,对乡村人物、经济活动、民间信仰、传统习俗、乡镇政治以及新生事物,都作了深刻的审视和精心的结构。

目录

一 暮色山冈

二 乡村爱情

三 饮食男女

四 神居何所

五 到致隐匿者

六 谁主浮沉

七 白昼之黑

八 街头怒汉

九 时间深处

十 镜中锈色

十一 风流云散

试读章节

三、饮食男女

他是个瘦小的老头,半寸长的灰白色的头发像一层草灰覆在脑壳上,因为曾经面瘫(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嘴巴老是歪着,露出几颗黑黄而丑陋的牙齿。因此说话的时候嘴里像是含了一块牛皮糖,词语在一张漏风的嘴里打转,被舌头弹出来的时候,并不很清晰地落在我们的耳膜上。军绿色的中山装、灰蓝色的裤子,是他惯常的打扮。在老师们眼中,这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他脾气暴而且倔,几乎每个人都领教过他发怒时,将菜刀剁向刀痕累累的案板上的恐怖——仿佛那有着青白色刃口的菜刀会突然从他手中飞夺过来,将他怒目而视的对象终结似的!因此每个人到了用膳的时辰,都变得既欢欣鼓舞又小心翼翼。

他姓胡,是中学食堂的师傅。虽然以坏脾气著称,但是我们不得不每日看他的脸色。教职工食堂只有两间,右边那间是厨房,烧菜的灶台占据了房间的三分之一;左边那间是用餐室,摆着两张正方形木桌,下面分别圈着两组两头相连的条凳,一张布满油污的案几,一个橱柜。每餐固定用膳的教师,有十几人,多时也会达到二十余人,餐室坐不下,老师们就端着饭菜在宿舍门前吃,或站在梧桐树下,边看村道上的行人边聊天吃饭。这时是胡师傅闲下来的时候,他吸着烟卷,大口朝地面吐 着黄色的浓痰,和教师们说上几句话。他极少在学校食堂用膳,而是等教师们吃完,将厨房收拾停当,把门一锁,回到下面村子的家去。据说,他已鳏居多年,只带着一个个子和他相仿的儿子,年近六十的他,儿子却只有十五六岁,让人颇感意外。

每天上午十点来钟,胡师傅用长而黝黑的炉钩掏出积压的煤灰(炉膛的出灰口设在外墙,每次他将炉钩伸进去扒动时,腾起的煤灰就像一团喷出的不断扩大的球体将他包裹在里面)。扒好煤灰,将直径一米多宽的铁锅架在灶台上,汗流浃背地炒菜。菜炒好,用一个个拳头大小的饭碗装好,齐整整地摆放在条案上。无论荤素,好歹就是一个菜,而且就是那么一点点。我记得第一次来到乡镇报到,是在中心小学,开完大会,全乡上百号教师用餐,每人也是这么一小碗菜。清楚地记得是素炒豆角。

我们中学食堂每周大约有两餐吃肉,其他时间无非就是炒豆角、烧茄子、煮豆泡、腌萝卜之类,嘴里寡淡得很。

有两种人通常难得在学校吃饭:一种是家在本镇的老师,上完课,把作业、粉笔盒往宿舍一放,两手一拍回到家里去了,既教书,又兼带干农活,这是他们每日的生活状态;一种是家住县城已经成家的老师,往往下完课,匆匆赶到公路边上等去往县城的班车。因此,留下来在学校用膳的基本上都是单身汉。

餐室外面的墙上钉着块小黑板,上面挂着数十个两寸长的小竹片。每个竹片有一面写有名字,是毛笔字,不知出自谁的手笔,看上去和古代戏剧里行刑画押的木签差不多。竹片是用作统计的,需要用餐的老师,必须在某个时间点以前将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翻过来,以便统计备菜。

这个带有几分公社痕迹的食堂,成为青年教师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精神生活几乎等同于无,每日无非是备课上课、吃饭睡觉,恋爱遥遥无期(那是少部分老师的状态,大部分人还在等待对象的出现),吹牛扯淡固然是每日的节目,但既填不了肚子,反而更增加了精神上的空虚。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某户人家在公社隔壁,食堂正对着这户人家后窗,每当公社开饭时,饭菜的香味让这家的孩子垂涎三尺。时令蔬菜走上餐桌,总是公社的干部最先吃到。干部们吃时新蔬菜,只吃好的部分,比如芹菜会把叶子择掉,蒜薹会把硬的蒜薹头去掉,然后当垃圾扔掉。这家的母亲常在炊事员倒完垃圾刚走,就疾步过去,将芹菜叶子、蒜薹头捡回家来,洗净一炒,成为孩子们的美味。大家争抢着吃,因为分量少,就总是不够吃。问母亲从哪里弄来这么好吃的菜,为什么不多炒点,母亲的脸上便露出又辛酸又惭愧的表情……

我小时候父亲在异地工矿上班,母亲在家务农,抚养着我们三个孩子。家离县敬老院很近,里面生活的老人居然还有当年的红军。厨师是个独眼的难看的男人,说着一口与本地差别很大的话,每月他会回去乡下几天,让母亲顶替他在食堂做饭。在那类似公社食堂的地方,我第一次吃到钵仔饭,感觉同上面故事里的孩子一样觉得美味异常。这让我从小懂得,钵仔饭是给不干农活而拿工资的人吃的。

……

P49-51

序言

“冒着犯下时代错误(这一罪过虽然没有列入刑法却为概率学和常理所不容)的危险,我们现摘录将于二○七四年在智利的圣地亚哥出版的《南部美洲百科全书》的一个词条……”博尔赫斯在《虚构集》(代序)的开头(对“博尔赫斯”这个词条戏剧化的解释),一再被我引用,以至于将之放在本书《自序》的前头,是想说明,这本纪实的作品,里面不乏作者大胆的虚构和臆想。我更愿意把作者看作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我们将随着他的视角,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南方某个乡镇进行一次私人意义上的重返。

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初期,经历了整个八十年代社会的释放和狂欢后,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清寂的风景中,时代的转向,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意味着什么,其实是有深味的。然而事实是,九十年代,另一种喧嚣和沸腾的生活开始渐渐迎面扑来(虽然心灵依然是克制和冷静的),那就是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尽管我当时扎根于一个僻远的乡村中学,还是能够感受到这种时代的气息。

我以一个年轻乡村教师的身份,熟悉了这个乡镇的方方面面。虽然大多数的时间里,我无非是在上课备课,业余写作,但是我其实是在乡镇的每条机耕路和村道上,在乡村的风俗、伦理和传统中漫游……当你以一个成年人(而不是带着童年成长的印记)的身份进入乡村,有些像当年的“知青”一样,活在乡村的内脏器官里,你会发现,乡村并不完全是具有抒情诗意义上的“心灵家园”“最后故土”,也不是城市学者所间接发现的“被侮辱者和被损害者”。每个乡村的活物(包括人本身),其细微的感知,有着非常丰富、细腻的层次。是一片漫长的过渡色,而不是黑白分明的木刻画。一个乡村教师在黑夜中的感受,一个在田野里躬耕劳作的农民的内心想法,一个理发店里的小姑娘茫然的目光,一个火力发电厂的工人灰蓝的工装,一个乡村收税人骑着摩托一驰而过的背影,甚至一片山冈,一条村道,一片田野,一条乡村公路,如果你没有亲历它,以一个见证人、目击者的身份,感知它的存在,可以说,乡村对你来说是无意义的。

我一直困惑于有关王阳明的一个公案: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此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体有何相干?”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原不在你心外。”

(《传习录》)当我意识到乡村对应我内心深处的感知才有意义时,我豁然明白了阳明先生“岩中花树”的深意。这也成为本书写作秉持的一个原则,即,作者描绘的这个乡镇,是来自作者的亲历感受,是在乡镇现场(而不是纸现场)漫游、恍惚的结果,虽然作为时光的亲历者,他并非是为今后的写作而亲历。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乡镇没有被作者歪曲和改造,甚至臆想和虚构。还原一个绝对真实的乡村不可能也无必要,文学是贴着生活的表皮飞翔的灵物,它以生活为支点,但是以离开它越飞越高为荣耀。文学不等同于生活本身。因此我这本书描绘的乡镇,虽几近真实于本原,甚至某条路、某棵树、某个村庄、某个人物、某次事件,都有原型可考,可以逼真地找到对应物,但我不会无知地认为等同于他(它)们本身。

我虽然是写乡镇,其实想写的是溢出乡镇以外的更辽阔的中国。一个时代。但对于这样的初衷是否达成,我不能确定。作为一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他所经历的时代,固然没有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丰富,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来说,尤其如此,因此他们不得不与一个“辉煌,,的八十年代擦肩而过。而以网络崛起于文坛的“八○后”,他们似乎从发轫起,就一直受宠于体制内外的各个方面,成为图书商业神话和文学现象的代名词。而七十年代的写作者,真是很不走运的一代。但是不是因此他们也是内心潜沉、习惯于寂寞的一代?假以时日,他们会被历史所重新认清。我想普遍的“七○后”都对逝去的九十年代葆有深刻的记忆,因为那时他们青春勃发。冷寂、青灰的九十年代给他们的性格气质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九十年代虽没有其他年代耀目和喧嚣,但是潜流暗涌,人心思变,充满着种种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年代,不确定性的一代人。这也是我回望九十年代的理由。

坦率地说,我自写作散文开始,就受所谓的散文作品影响极少,反而在诗歌、小说中获得的教益最多。随着阅读视野的扩充,史学和人类学的影响也逐渐呈现。如今我更喜欢作“田野考察”式的勘探,这要求散文不仅仅是性灵、意蕴、文采、哲思的表达,有时也需要社会学者的精微和确然。在我写作的过程中,人类学者费孝通、林耀华以及当代社会史学者的著作,带给我一些帮助。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毕竟是散文作品,充斥着文学的想象和虚构,不同于社会学作品。明眼的读者应一望而知其中的差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南未雪(1990年代一个南方乡镇的日常生活江右新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晓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05786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201418104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