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从寻找世界到被世界寻找

还在元朝时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如中国返回本国,留下一本记述中国、印度等地见闻的《马可·波罗游记》,被人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为欧洲编织了寻找东方“黄金之国”的梦想;中国人汪大渊几乎在同一时期撰写了游历西洋诸国的《岛夷志略》,迎来的却是朱元璋的一纸“禁海令”,严厉敕令老百姓“寸板不许入海”。中国,本来由郑和及一些前辈率先扬起了寻找世界的风帆,忽然沉睡下来,等待西方世界来寻找。

马可·波罗热与欧洲大航海

一本书能搅动原本寂寞冷清的浩瀚海洋,让整个世界变得躁动不安,竟是同中国发生过密切关系的一个意大利人,留下的一本同中国有密切关系的书——《马可·波罗游记》。

公元1271年,也就是元朝开国之初,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老爹外出经商,从威尼斯出发,大约用了半年多工夫走进中国云南,随后到了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这个意大利小伙子记忆力惊人,口才也很好,一路上的所有逸闻趣事都能娓娓道来,赢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将其留在身边,还赏了一个可以领取薪水的闲差,让他在大江南北各处旅行,阅尽我们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市井习俗。在中国逗留满17年,马可·波罗日久思归,恰好赶上有位蒙元公主远嫁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蒙元皇帝给了他一路护送的差使,也恩准其顺道返回父母之邦意大利。马可·波罗了却公务辗转回到威尼斯,“少小离家老大回”,连说家乡话嘴皮子都不利索了。但天生会讲故事的本领还在,即使

后来被关进热那亚的牢房,也能将东方之行包括在中国、印度的见闻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说到北京有座“普利桑根”桥,在“日落方向”一条蜿蜒曲折的河上,洁白如玉的桥身,拱形似弯月的桥洞,精雕细刻的石狮子……让北京读者一看便明白是卢沟桥,卢沟桥也因此在西方国家有了另一个名称——“马可·波罗桥”。马可·波罗还具有从父辈传承下来的商业敏感,说起沿途物产如数家珍,连何物何价也毫厘不差,在家乡父老的心目中构筑了美妙东方的“黄金之国”和“购物天堂”。当地一位作家将这些如实记录下来,便成了轰动一时的《马可·波罗游记》。

现在分析起来,这部其实很普通的游记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奇书”,关键是顺应了当时欧洲人冲破大海藩篱去发现世界的强烈愿望,吊足了他们寻找和获取海外财富的巨大胃口,为欧洲即将形成高潮的世界大航海启了蒙。在风帆船时代,航海还属于冒险家的事业,猎奇、逐利或为了传播宗教“普度众生”,是海上冒险家不可缺少的内在冲动。海上四顾茫茫,随风漂泊,险象环生,前途未卜,生死难料,即使活着也不一定能返回故地,没有一种可以置身家性命于度外的渴求,或坚定无比的信仰,很难跨出这一步。 《马可·波罗游记》刺激人们胃口的,除金子、银子、珍珠、宝石,还有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代就被视为豪华高贵的奢侈之物,只有罗马皇帝才能穿上整套丝绸服装,一般皇室贵族仅能用几小块丝绸点缀自己的长袍。欧洲人还对怎样生产丝绸感到大惑不解,有人说那是将树叶加工梳理而成,也有说是从一种古怪蜘蛛嘴里叶出来的长丝……

丝绸之外,还有胡椒、丁香、肉桂、豆蔻、大蒜、生姜等等。这些香料在无制冷设备年代可以用来保存食物,还可以给腌制不佳的食品增添浓郁香味儿,在那时欧洲人的眼里都是稀罕物。甚至风传大蒜有驱邪避鬼的功效,乃人间难得的“宝物”,还流传下来这么一则笑话: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扛着一麻袋生姜到了欧洲一个国家,慷慨献给国王,那位国王乐不可支,很痛快地赏给献宝人一麻袋黄金。此人返回故地,琢磨着大蒜比生姜更适合做腌肉的调味品,赶紧又扛了一麻袋大蒜去献给那位国王,盼着换回更多的金子。国王见了大蒜果然兴奋异常,寻思半天说,这宝物价值连城,再多的金子也无法与其等值,还是赏你一袋生姜吧。这类似是而非的传闻,一时成了欧洲街谈巷议的“东方神话”,让那儿的人们如醉如痴,还因此诞生了一门“马可·波罗学”。

第一个捧着《马可·波罗游记》立志远航寻找美妙东方世界的,便是哥伦布。这位伟大航海家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即马可·波罗在监狱里讲述那些“东方神话”的城市。大概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哥伦布成了马可·波罗的超级“粉丝”,萌发了踏着偶像足迹寻找印度和中国的强烈冲动。他为此移居正在展开海上航行活动的葡萄牙,选择了水手的职业,还特意去法国的海盗船上历练一番,积累航海和应对海上复杂情况的经验。但航海既要敢冒险,还要敢撒钱,否则只能望洋兴叹。他怀揣马可·波罗已经人人耳熟能详的“东方神话”,先后游说几位最有权也最有钱的国王,向他们描述印度和中国风景如何美妙,黄金如何遍地,珠宝如何成山,丝绸如何满街,香料如何遍地,美女如何如云。归根结底一句话,只要国王肯投资航海,他就可以把远在东方的“人间天堂”搬回欧洲来。

此时的葡萄牙虽有亨利王子开启了远航的先例,并在非洲获利而归。其国王却不喜欢哥伦布言语过分夸张,用现在的话说,“满嘴跑火车”,认定属江湖骗子之流,根本不予理睬。英国、法国此时还毫无海洋意识,更没人肯搭茬儿。哥伦布辗转来到西班牙,凭三寸不烂之舌,让伊莎贝拉女王听得有些心动,吩咐一个审查委员会审查其航海计划。不想有委员发问,即使地球真个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并回到出发的港口来,那么必有一段航行是从地球底部向顶端爬坡,你的风帆船如何能够“爬上来”?那时地圆说尚不完备,更无实践的佐证,让本来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一时语塞。再加上当时欧洲一些商人集团,已经建立海陆联运,垄断了东方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的销售,通吃长途贩运之利。现在突然冒出这么一个贼大胆要去开辟直航海路,势必危及他们的既得利益,赶紧编出很多海上航行的恐怖故事,吓退了女王。直到1492年,哥伦布走了西班牙皇家一位女司库的门子,由她出面劝说道:哥伦布的航海计划要价并不高,即使船毁人亡,对皇室来说损失很有限;倘若成功了,皇室获利将在百倍、千倍之上,女王陛下您何乐而不为呢?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一个三艘小帆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向西航行,计划横渡大西洋,到达亚洲。但在海上航行了71天,来到一个小岛,却没有看到马可·波罗书中描写的中国石桥、城镇和宫殿,更没有见到黄金、珠玉、香料和丝绸。他和他的船队十分沮丧,返回了西班牙。西班牙女王不肯做赔本的买卖,命令其迅速准备重新起航,非找到那片神秘的东方世界不可。第二年9月,哥伦布再次上路,误打误撞到了美洲,随后又接连三次来到这块新大陆,无意中完成了对整个美洲大陆的考察和发现。但这块陆地那时还处于原始状态,大肆的杀戮和劫掠,也无法满足西班牙已经被刺激出来的巨大胃口。哥伦布因此遭遇皇室贵胄和市井小民的冷眼,不久死在贫病交加中,只有一本他熟读过无数遍的《马可·波罗游记》,至今保留在西班牙的一座纪念馆内。

P1-3

书评(媒体评论)

一曲“激荡中国海”,一部爱国战略书!——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感谢海洋,它用包容并蓄的智慧和哲理给人类以永远的启迪,读完这本抟,你将会融入到浩瀚的海洋之中。——中国医院院士 守为

《激荡中国海》一书用大量历史和现实的生动事实说明海洋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有不少耐人寻味之处。“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的确值得人们认真思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司令、军事科学院原政委、海军中将 张序三

历数海史辛酸泪,放眼天下展新章;万般忧思谋国策,一片丹心照海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技术部原部长、海军少将 郑明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世纪的中心是太平洋。太平洋问题的核心是中美两个大国在海上的竞争与合作,也即中国在海上和平发展的权利。掩卷沉思有助于了解和认识中国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高之因

后记

笔者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者行列,先是到了天津大沽口,那里尚留存着大清国“威、镇、海、门、高”5座古炮台的断壁残垣,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累累伤痕,以及到处可见的“外国人非经允许不得入内”的警示牌。此时,突然有了渤海的对外开放,人们奔走惊呼“八国联军又来了”,让我感受了时代急转弯所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随后进北京办《中国海洋石油报》,亲历了海洋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四海全面对外开放,中国海油走出海门到世界海域找油找气,与台湾中油公司联手在台湾海峡勘探、开发油气田。一个消息接一个消息令人振奋;同时也包括国家在南沙海域的油气资源被周边一些国家肆意掠夺,而国家在东海及南沙进行的勘探、开发活动,包括合作和自营,却受到某些国家的无理阻挠,体验了海洋形势的严峻。职业的敏感,促使我积极关注、跟踪和思考所有这些事情,零零散散写过一些文章,也写过郑和、戚继光等海洋人物的书。2008年秋天,作家出版社的编辑韩星先生建议我写本关于海洋问题的书,认真琢磨了一下,竟把过去经历过、关注过、采访过和稍稍作过一些探讨的人和事都串联起来,因此有了这本《激荡中国海》。

写作本书时,曾翻阅大量古今中外有关海洋的书籍,也上网查过相关的文章,丰富了资料来源,也得到了很多启迪。书中引用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材料,基本上都说明了出处,以表达对这些古今中外作者的敬意。本书敲定提纲及初稿写成后,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高恒、国土资源部资深专家肖汉强、国家海洋局高级工程师许森安、海军学术研究所大校方垄、新华社资深记者马振华,以及中国海油老领导陈炳骞等,都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指导。在采访和写作过程,还得到社会各界朋友及业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我的家人黄淑珉、王雁、黄湘、王巍也为整理资料和文字处理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王佩云

公元2010#-9月于京东燕郊

目录

序言:海洋·海权·海防

前言:“振兴海洋”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中国,从寻找世界到被世界寻找

 马可·波罗热与欧洲大航海/1

 摧折大明朝远航风帆的“禁海令”/4

 西班牙差点儿拔得欧洲列强入侵中国的头筹/8

马六甲,留在15世纪的一声叹息

 一个远航中转站的漠然消失/13

  两个玩闹皇帝彻底抛弃马六甲之后/16

 葡萄牙人占领澳门的百年执著/20

倭寇成为没落大明帝国的切肤之痛

 汪直,亦商亦盗给大明朝廷带来的困扰/24

 拍案惊奇:70个倭寇从杭州湾杀到南京城下/29

 丰臣秀吉,小日本吞并大中国的一次尝试/33

康熙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荷兰崛起,“海上马车夫”扬鞭进中国/37

 经略海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底气/39

 康熙弃海千古败笔,不配称为“圣主”/43

“日不落”撞击“乾隆盛世”

 伊丽莎白一心向海而终身不嫁/48

 避暑山庄一场“聋子的对话”/50

 玛嘎尔尼让中国地动山摇的一句话/53

被烟枪洋炮摧毁的中国海禁

 英国最早敲开中国封闭之门的,是叼在嘴角的烟枪/58

 林则徐不能承受的历史之重/62

 魏源唤醒了日本,唤不醒中国/64

“同治中兴”为何只是大清国的回光返照

 海防、塞防之争,捉襟见肘的无奈/69

 中法“不胜之胜”与“不败之败”的诡异/73

 洋务运动原来不属“洋”/77

马汉时代,中国成了列强海权盛宴的“下酒菜”

 美国因马汉而强大/82

 马汉关注中国,中国不关注马汉/86

 日本砍向中国的“一把快刀”/89

 刘公岛漫漫长夜的倾诉/93

甲午后遗症——日本长期霸占琉球和中国钓鱼岛

 琉球国原是中国亲密无间的藩属/98

 日本强占琉球与清政府不屈的坚守/101

 蒋介石在琉球的一念之差/104

 美日共演强占我钓鱼岛的蹩脚双簧/108

“民国海军不姓海”——没有制海权的悲哀

 萨镇冰的苦闷彷徨/111

 民国海军的长江悲歌/114

 收复南海诸岛的历史亮点/117

近海防御不能永远是“海岸巡逻”

 在白马庙起步的人民海军/122

 难以忘怀的西沙之战/126

 赤瓜礁冲突与南沙高脚屋/128

一个独臂教授与西沙、南沙的故事

 中国不能丢失的一条“金项链”/133

 太平岛,我来了/136

 西沙、南沙未了情/141

美苏围困:可贵的自力更生与被扭曲的锁国心态

 杜勒斯的岛链封锁:中国麻烦的最大制造者/145

 赫鲁晓夫和他的“卡脖子战略”/149

 “蜗牛事件”与“风庆轮事件”/152

中国石油下海的曲折道路

 伤心曹妃甸,痛苦石臼坨/156

 中国海会是“另一个波斯湾”吗?/159

 渤海2号: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一个悲壮的时代/162

打开海门与走出海门

 老布什牵线访美带来的巨大震撼/166

 不承认落后不是爱国主义/169

 1994:100与1的辩证法/174

至今无法执行的“万安北一21”石油合同

 中国物探船被越南武装舰船团团包围的尴尬/178

 站在历史和国际法的高点上/182

 倡导建立“南沙学”的人走了,谁来继承“南沙学”?/184

新一轮圈海:不见硝烟,胜过硝烟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的背后/189

 冲之鸟:日本“造岛圈海”的苦心/193

 台湾学者:南沙一片灯火通明,现在还没有一盏灯属于中国/196

 中沙,黄岩岛,谭门港渔民的血泪控诉/200

中国的和平诚意在南中国海备受煎熬

 没有能够“搁置”的争议/206

 推进“中菲越石油合作协议”的阻力/210

 “搁置争议”与“共同开发”的反思/213

牢牢掌控东海开发主动权,不能让日本的如意算盘太如意

 春晓为何迟迟不能“破晓”/218

 “中间线”是日本设置的大陷阱/222

 钓鱼岛,中国再也没有退路/227

维权与维稳的双向思维

 找到维权与维稳的接合点/232

 美国“大哥大”,也不会没有软肋/236

 在“以和为贵”的理念下/240

浅浅海峡连着两岸中国魂

 从台湾海峡起步的两岸石油合作/245

 两岸三通与大中华经济圈/249

 反对台独是中国的核心利益/252

再也不能迟到的深海开发与极地科考

 掌握深海技术就是掌握核心竞争力/256

 国人翘首以盼的“深海大庆”/259

 太平洋里的中国地和南北两极的中国权利/262

索马里海盗提出的新挑战

 劫持往来船舶,埃弗亚有一套强盗逻辑/267

 远洋护航考验中国的海上能力/270

 跟着国家的战略空间走是海军的必然选择/273

中国人的航母梦

 二战让航母成了海上战神/277

 八卦滩,中国人凝聚在“基辅”号的航母情结/281

 一个泱泱大国没有航母才是不正常的/285

“海权”,中国21世纪的关键词

 海权不是霸权国家的专利/290

 海权是建设海洋大国的核心/293

 和平开发利用海洋,中国与世界一次新的对话/297

后记

序言

海洋·海权·海防

我是山东荣成人,从小在海边长大,十几岁投身革命最初也是在老家的海边上打日本鬼子。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第一支海军部队诞生,我就成了一名海军战士,先在南京海军联合学校边做改造旧海军的工作,边学习舰艇知识和技术,很快到“黄河”号任副舰长。随即又被选派到苏联海军高级专科学校舰长班学习,归国后历任海军驱逐舰副舰长、舰长、海军舰艇大队大队长、海军舟山基地参谋长。此后,调海军司令部任军训部部长、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学院院长、1985年7月任海军副司令员兼任海军参谋长(30个月)。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1992年10月调军事科学院任政委,所关注的大多也还是海军方面的事情。可以说,是大海和海军这所大学校抚育了我的成长,我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海军事业。 《大海啊,故乡》那首歌,仿佛就是为我这样的老水兵量身打造的一样,每每情不自禁要放开嗓门大声唱给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听,也唱给自己和家人听。

回顾在海军这几十年走过的历程,深深刻印在我脑子里的是6个字:海洋、海权、海防。我从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还任过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两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凡参加的无论大小会议,每次都要强调海洋、海权和海防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从七届人大到九届人大,我每次参会提出的议案、建议也大多与涉海问题有关,这不只是自身责任所系,“干什么吆喝什么”,而是深感海洋、海权、海防对我们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太重要了。

占地球表面面积71%以上的海洋,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蕴藏着影响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无穷奥秘。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世界看,重视海洋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富强的民族。我国在明朝就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比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大航海早了87年,那时的中华民族也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民族。到了十六、十七世纪,葡萄牙与西班牙强大起来,也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比其他西方列强率先重视海洋。后来,它们的强国地位被英法所取代,同样是因为英法两国的海上力量迅速崛起使然。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也取决于它所奉行的海洋强国战略。所以从参与讨论国家的“十五”规划以来,我总是强调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海洋,一定要把建设海洋强国列入我国的长远发展规划,提出过把“建设海洋强国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建议。我认为,作为中国来讲,要发展成为强大的中华民族,必须成为经济强国,而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就很难强大起来。即使是现在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也得与东南沿海发达的海洋经济全面接轨,并且还得在西北、西南通过邻近的友好国家找到直通印度洋的出海口,这样才能使西部经济真正活跃起来,离开了海洋,内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局限。

1980年4月底,我作为海军副参谋长,担任了人民海军18艘舰船组成的大型特混舰船编队的参谋长,执行远程火箭末区弹着点测量、打捞数据舱及护航警戒任务,穿过横亘在我国海域与大洋之间的岛链,首次在太平洋亮相。这个舰船编队刚出发不久就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很多国家的舰船或在远近海面游弋,或直接跑过来套近乎。看得出来,它们的目的并非只是近距离观察我们的这些大小舰船,而。在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海洋战略意图。这次行动让我感触最深的,也就是对海权的认识。“海权”这个词,是18世纪美国一位名叫马汉的海军军官最早提出来的,基本的意思是指一个国家控制和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我的体会,海权的集中体现就是海军,海军最终的职责就是海权,而所有这些都必须置于党和国家海洋战略观念的指导之下。从中国近代海军发展来看,清朝李鸿章时候就提出进行海军建设,从西方买了不少的舰船,还请来一些洋教习,成立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但清朝压根就没有海权意识,更谈不上树立海洋战略观念,加上整个清政府腐败无能,纵有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军舰队,也根本抵抗不了外来势力从海上发动的侵略,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先后在中法与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将中国的近代史写成了一部耻辱史。这个教训说明,海权实际是国家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整个民族没有海洋意识不行,从国家的领导层面来说没有整体的海洋战略观念更不行。

关于海防,我在海军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个观念,绝对不是在海边防一下就行了。海防,应该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安全战略协调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国家主权权利应该管辖的地方或国家利益所在之处都应该有我们的防务。比如,索马里海盗直接威胁到了我们国家在海外的利益,特别是能源运输的安全,派出海军编队开展远洋护航就势在必行。还有钻探和开采海洋石油,从浅水到深水,从近岸到远岸,也必须有军事力量在那里保护,不然我们在海上的石油工人就没有安全感。目前,我们周边的安全形势出现了很多新特点和新情况,周边外交及安全防务在坚持既定方针的前提下,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在海军舟山基地任职期间,曾直接担负援助西沙保卫战的任务;在任海军副司令期间,又亲自参与指挥南沙赤瓜礁保卫战。来自海上的大量信息让我感受到,国家的主要安全威胁有从陆地向海洋转移的趋势,对领土争端应确立先海后陆的解决顺序,同时要有积极谈和准备打的两手准备。还有远水海军的发展,包括建造航空母舰在内,这是国家战略空间拓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承担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这一重大责任的要求。

我认识《激荡中国海》的作者王佩云,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起宣传“蓝色国土”意识活动的时候。他作为一张涉海报纸的总编辑,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海洋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热心海洋意识和海洋知识的普及,曾主持编撰面向青少年的《海洋三字经》、《我爱蓝色国土丛书》,还出版过一本《蓝色国土忧思录》。他的两部长篇历史小说《郑和》和《铁血军团战将戚继光》,写的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海洋人物。他最近写成的这部新作,用大量历史和现实的生动事实说明海洋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有不少耐人寻味之处。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的确值得人们深长思之。

这部书还提出,“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说出了海洋问题的现实严峻性。中国不但在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范围内拥有自己的主权权利和海洋权益,在南极、北极和公海也享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其他一些国际条约赋予的权利,这些我们都得加倍重视,好好珍惜,再也不能做迟到者。在地球上,海洋比陆地的面积大多了,无疑将是整个世界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一块宝地,人类即使将来要走向太空,也得先走向海洋。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重视海洋,中国未来向哪里要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子孙后代将会怎样评价我们这一代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司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政委

海军中将张序三

2010年8月

内容推荐

300万平方公里的南中国海,风不平,浪不静。

纵观近代史,鲜血淋漓的历史事实告诉中国人,几次“国破山河在”的致命军事侵略都来自海上。经过数十年的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千载难逢的国际战略机遇期又一次降临到中国头上,如果中国再不确立宏大的海洋发展战略,不及时与历史提供的机遇相契合,就无法完成一个大国的成长和复兴。

本书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数百年来闭关锁国、由盛而衰的根源,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国人,南沙油田灯火籼若繁星,却没行有一处属于中国,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蓝色疆土正被蚕食,南中国海正面临一场大危机。

在中国“内向型经济结构”快速向“外向型经济结构”转换的大背景下,南海诸岛区域具有了海洋资源的依赖、海上生命线的保护、国防纵深的需要三重巨大的意义。这一巨大的国家利益绝不能拱手被他人窃取豪夺。

中国从不企图染指别人的领土,但是有权利维护自己的主权!

编辑推荐

向国家进言,替海军呐喊。本书是一部海洋发展战略书,是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入思考。它警醒反思忽视海洋、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百年屈辱的根源;警告中国人,我们赖以存发展的蓝色疆土,南中国海正面临一场大危机;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人也别想插手各染指;中国绝不允许“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悲剧重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佩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5650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