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极端之美
内容
内容推荐
《极端之美》为余秋雨最新作品,详细解说了“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书中,余秋雨教授先奉上一杯好茶,再听一些曲子,最后以笔墨收尾。
此外,由于余秋雨教授特别看重文化的感官确认,所以本书专门精心配了200余幅全彩插图,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品味、感知中国文化的“极端之美”。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自序
品鉴普洱茶
昆曲纵论
书法史述
序言
书法、昆曲、普洱茶

本书名为《极端之美》,还有一个副题,叫“举世独
有的三项文化”。对此我要作一些解释。
在商业广告上,“极品”的说法到处可见,但在文化
领域就不一样了。文化极品,必须具有五个特性:
一,独有性;
二,顶级性;
三,具体性;
四,共知性;
五,长续性。
概括起来说,所谓“文化极品”,就是其他文化不可
取代而又达到了最优秀等级,一直被公认共享的那些具体
作品。
精采的学说,算不算?不算。因为那不具体,不成“
品”;
国际的赞誉,算不算?不算。因为那未必独有;
本土的特产,算不算?不算。因为那未必优秀;
高雅的秘藏,算不算?不算。因为那未必公认和共享

——经过这么多的筛选,能够全然通过的中国文化极
品就很少了。在我眼前只剩下了三项:书法、昆曲、普洱
茶。
当然还可能有别项,我一时没想出来。
这三项,既不怪异,也不生僻,但是却无法让一个远
方的外国人全然把握。如果他能把握,那我就会上前搂住
他,把他看成是文化上的“手足同胞”。
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
,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
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
。由于地理原因,它们也曾晕化、渗透到临近地区,因而
也可以把中国极品称之为东方极品。

只要上了年纪就会明白,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
那些可以被感官确认的具体作品。甚至,也可以说是“产
品”。
这种沉淀着生命的文化,是精神价值的实现方式。
与这种实现方式相比,种种以“文化”的名义出现的
抽象讲解、艰深论述,只是一种附属性、过渡性、追随性
的存在,似高实低,并不重要。
对于文化的事,不管看上了哪一项,哪一品,都应该
尽快地直接进入。千万不要在概念和学理上苦苦地绕了几
年,累累地兜了几年,高高地飘了几年,还在外面。
就拿我所说的这三项来说吧:要写字,就磨墨;要听
戏,就买票;要喝茶,就煮水。写了,听了,喝了,才能
慢慢品味,细细比较,四处请教,终于,懂了。
“懂”,简简单单一个字,却是万难抵达。在文化上
,懂与非懂,是天地之别,生死之界。
这一懂非同小可。自己的懂,很容易连接别人的懂。
今人的懂,很容易连接古人的懂。当上下左右全都连成一
气,抬头一看,文化真神笑了。

我把书法、昆曲、普洱茶选为“文化极品”的三元组
合,估计会有渎者对第三项普洱茶投以疑惑。它,也能成
为三元之一?
其实,我把普洱茶列入,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
借以申述一个重大趋势:从当前到未来,文化的重心正从
“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普洱茶,只是体现这种
趋势的一个代表。
从宏观看,在这三元组合中,书法是纯粹的“文本文
化”,昆曲是“文本文化”兼“生态文化”,而普洱茶则
是纯粹的“生态文化”。前两种主要代表过往,普洱茶主
要代表未来。
我看重文化的感官确认,所以本书配了不少图片。写
书法的那一篇,也曾收人另书,但在这里可以直接面对一
个个具体的书法作品,整体就活了。
对这三项极品的阐述,书法和昆曲两篇在海内外演讲
时曾获得很高的学术评价。但在社会各层面影响最大的,
倒是普洱茶那一篇。它曾在一个杂志上发表过,没想到惊
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从生产者、营销者,到喝茶者、研
究者,都在读。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级别序列,也引
起了广泛重视。据我所知,现今全国的茶庄、茶客在品鉴
和流通那些顶级普洱茶时,大多会翻阅这篇不短的文章。
由这篇文章印成的小册子,已在阵阵茶香中发行了几十万
本。可见,在今天,生态文化的地位确实已经提高。
为此,我故意把三篇文章的次序做了一个颠倒。先奉
上一杯好茶,再听一些曲子,最后以笔墨收尾。
这也给了我一种信心,因此,敢于在本书前面作两个
承诺——
第一,固守这三项极品的专业尊严,不发任何空泛的
外行之论;
第二,因为已经懂得,所以随情直言,不作貌似艰涩
的缠绕和掩饰。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学上,“极品”呈现的是“
极端之美”。这种美已经精致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
再往前走,就过分了。因此,“极端之美”有一种临界态
势,就像悬崖顶处的奇松孤鹤。我把这种美在这本书里集
中呈现,也算是独特的美学示范。
在《君子之道》一书中,我论述了中国儒家的中庸之
道对于极端化的防范,但那主要是指人格结构和思维定势
。艺术文化,正是对这种结构定势的突破和补充,因此并
不排斥极端性。只不过,中国的传统思想毕竟对艺术文化
保持着潜在的掌控,这就使极端之美尤显珍罕。
在世间大量论述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的著作中,本书
以小涵大,三足撑鼎,作了一个大胆尝试。感谢读者参与
这个尝试,我期待着你们的指正。
作者于癸巳年初春
导语
余秋雨编著的《极端之美》为散文集,精美四色图文版,以图文对照的形式将中国书法史、普洱茶的历史与昆曲艺术的发展与现状做了完整的阐释。书法、昆曲、普洱茶,这三项,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从宏观看,在这三元组合中,书法是纯粹的“文本文化”,昆曲是“文本文化”兼“生态文化”,而普洱茶则是纯粹的“生态文化”。前两种主要代表过往,普洱茶主要代表未来。作者很看重文化的感官确认,所以本书配了不少图片。在世间大量论述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著作中,本书以小涵大,三足撑鼎,作了一个大胆尝试。
书评(媒体评论)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
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
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
。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精彩页

一个人总有多重身份。往往,隐秘的身份比外显的身份更有趣。
说远一点,那个叫做嵇康的铁匠,还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那个叫黄公望的卜者,还能画几笔淡雅的水墨。说近一点,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其实是一流厨师,一个天天上街买菜的邻居大妈居然是投资高手。
辛卯年秋日的一天,深圳举办“新生代普洱茶”品鉴会,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各家著名茶场、茶厂、茶庄、茶商提供的入围产品,经过多次筛选,今天要接受一批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品鉴专家的终极评判。
一排排茶艺师已经端坐在铁壶、电炉、瓷杯后面,准备一展冲泡手艺。一本本精致的品鉴书,也已安置在品鉴专家们的空位之前。品鉴书上项目不少,从汤色、纯度、厚度、口感、余津、香型、气蕴、力度等等方面都需要一一打分。
众多媒体记者举起了镜头,只等待着那些品鉴专家在主持人读出名字后,一个个依次登场。
品鉴专家不多,他们的名字,记者们未必熟悉,但普洱茶的老茶客们一听都知道。突然,记者们听到一个十分疑惑的名字,头衔很肯定:“普洱老茶品鉴专家”,却奇怪地与我同名同姓。仔细一看,站出来的人竟然也长得与我一模一样。
不好意思,这是我的一个秘密身份的无奈“漏风”。
本来,我是想一直秘而不宣偷着乐的,没想到这次来了这么多“界外记者”。这次和我一起“漏风”的,还有我的妻子马兰,她在文件上标出的头衔也是“普洱老茶品鉴专家”。但她觉得我们两人既然一起“漏风”就不必一起亮相了,便躲在茶桌、茶客的丛林中低头暗笑。其实,几乎所有的高层专家都知道,她在普洱茶的品鉴上,座次还应该排在我的前面。
人们一旦沉浸于自己的某一身份,常常会忘了其他身份。如果不忘,哪一个身份的事都做不好。每当我进入普洱茶江湖,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能写文章的人。当然也会看一些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章,那也只是看看罢了,从来没有以文章的标准去要求。这次在深圳“漏风”之后,就有很多朋友希望我以自己的文笔来写写普洱茶。
这就要我把两个身份交叠了,自己也感到有点不知所措。
想了半天后我说,本人对文章的要求极高,动笔是一件隆重的事。当然,隆重并不是艰深。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至低很可能就是至高,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如果谈普洱茶谈得半文半白、故弄玄虚、云遮雾罩,那就坏了,禅宗大师就会朗声劝阻,说出那句只有三个字的经典老话:“吃茶去。”这就是让半途迷失的人回到起点。因此,如果由我来写一篇谈普洱茶的文章,一定从零开始,而且全是大白话。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
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呜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
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抠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P14-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极端之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秋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58773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1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66
CIP核字 201405812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7
出版地 湖北
235
165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