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北雨
内容
作者简介
童伟格,出生于新北市万里区,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硕士班,现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讲师。曾获1999年“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2000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叁奖,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苜奖以及201O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著有舞台剧本《小事》、散文集《童话故事》、短篇小说集《王考》与长篇小说《无伤时代》《西北雨》。
书评(媒体评论)
我读童伟格,视觉上那翻动着空旷的场景如此像
年轻时看的塔可大斯基。但流动的诗意却让我想到以
色列小说家奥兹,或较好时的石黑一雄……倒带、透
明,那时间与命运的畸人之“我”背着快乐无害的他
们在这片梦中荒原跑,从葬礼出逃,拉出这样一幅浩
瀚如星河,让我们嚼叹、悲不能抑、灵魂被塞满巨大
风景的“赎回最初依假时光”的梦的卷轴。
——台湾小说家骆以军 专文评论
后记
赎回最初依偎时光
骆以军
克蒂斯能描述各种自己从未见过的事物:世界是词藻
的海洋,是沼泽,是沙漠,瞬息万变地环绕他所站立的方
寸之地。鲁恩总看着朋友,七手八脚为眼前所见的事实涂
上一层又一层厚重的油彩,直到一切黝黑而可疑,不再是
原来的样子……“朋友,”每一场战役后,鲁恩总对克蒂
斯说,“您知道的,我但求公平一战。”“我的朋友,”
克蒂斯总是耸耸肩,一手敲着拐杖,一手扶起鲁恩,对鲁
恩说,“只有让他们在我的言语前,成为需要向导的盲人
时,我们才平等。对此,我深感抱歉。”我深感抱歉;几
乎每则历险,都结束在这句话上头。事后想起,这亦是整
个童年时代,白纸黑字浮现在我脑中的最后一句话。
我读童伟格,视觉上那翻动着空旷的场景如此像年轻
时看的塔可夫斯基。但流动的诗意却让我想到以色列小说
家奥兹,或较好时的石黑一雄。
等待,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时间本身,单纯地让每
个人终成鳏寡。”一种时间的洞悉同时放弃。一种静默的
疯狂,一种焦灼、缓阻,目视着学习老人们(后来你知道那
其实是死人亡灵)如何无声在这残酷的荒原和时间中,慢速
地活着,不,展演他们仪式般慎重以对,像某些要素被吃
掉被隐蔽的记忆,“最好的时光”(但难以言喻的古怪)。
小说是这样静谧的独自时光(也不是独自或独语),而
是独自感受着星光、流风、时间、大海、暴雨临袭前的风
云变化,无害但存在于老屋或这座岛各处的鬼魂。一个完
满的宇宙。
空间上它是一座岛(或有两个不同名字:犬山和光武岛
的不同两座岛)。这个岛,也许譬似艾可的’《昨日之岛》
,似乎泅泳过去便穿过换日线到被时间没收的另一端;但
却又历历如照明灯下近在眼前栩栩如生的游乐场。“我好
像必须花上浅薄生命里的数十个年头,才敢向自己确认,
也许,它将永远如此静静地疯癫,像宇宙中最称职的疗养
院。”这个雾中小岛有神话时期的父亲,有史前时代的军
队,有王爷府,有火车、铁路,有校园、村落、家庭、邻
里亲人……在这些地貌场所上活动并进行着什么的人际关
系。小说的大半本以上这个小说像在翻印着一具你找不到
逻辑的视窗,一种村上春树的末日之街,石黑一雄《别让
我走》那提供器官之复制人的寄宿学校,或玛格丽特·爱
特伍的《末世男女》、韦勒贝克的《一座岛屿的可能性》
——是的,科幻小说,我们借着小说家的凝视,看着那一
整片他描述出来的画面风景,古怪又诗意,其实是童伟格
将那“灾难”的耳半规管从所有飞翔情节之鸽子的内里摘
除掉了,那变成一种“空望”。童伟格在晚近以单篇形式
发表的一篇题名为《将来》,奇怪的是,“将来”除了作
为这整个小说接近结尾部位的一个时问逻辑的给予,恰像
是童伟格自《无伤时代》即发展出来的时光剧场,让它们
进入核爆过后的世界。计时失去了任何借以形成描述人类
存在之意义,与回忆相对应的是一个被永恒取消掉了的现
在,那是一个死亡的时间,“已经”终结了,但无法在目
莲救母式的巨大悲愿重建这一切枯荒无望之旷野的同时,
“解决”那悖论的仍在前进的物理时间。
那让人想起马丁·艾米斯的《时间箭》。一部小说如
录影带倒带,时间是颠倒进行的,我们眼中所见,竞不只
是动作的倒转:抓奸的丈夫变成把妻子送给姘头的皮条客
,刽子手赠予死尸完整的身体和生命,恶心的粪便从马桶
的水喉上升吸人人的肛门,之后从他口中吐出豪华丰盛的
美筵……“当生命倒着走时,一切变得美好了。”在童伟
格的这个“将来”的世界发生着什么事呢?一种保护着—
—甚至如在碎成破片的倒影世界里傻笑着,如失聪者,如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无伤时代》的,以超荷
于“小说所能赠予、赎偿真实之空无”的愿力——粘贴模
型那样“小小世界真奇妙”的一个空间化的“白银时代”(
借王小波的书名)。那是我所能想象小说家用不可能之死物
与尸骸,用一“借来的时间”让它们活在宛然画面里(一座
被大海包围的岛)。
……
“我”养着“穿透了老王的心”的那只小象;“我”
在父亲面前和看不见的猫玩把戏,这样马歇·马叟式地和
不存在、已离去的失落之物(亲爱者)玩“他们仍在场”的
默剧,“我”像捧着将要进散碎落的水,那样小心翼翼,
那样预示着“将要”,必然的失手。那个慢速连笑话都失
去了该有的痉挛,“没关系,笑话会等人。”或“好好想
,你时间多。”“他”(在后来的章节证明是“我”的祖父
)在“我”的梦里,时光运镜不断往前推:包括“他”总是
被陌生人骗走的母亲;“他”在军中承受那一次静默荒谬
的暴力,西西弗斯式的浪费;“他”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命
运去找神乩打架,想收回海王之神谕,最后却变成那么悲
哀、孤独,那么自由对羞辱的反转冥想之死前时刻。当“
自己的故事”退无可退成为“箱里的造景”——“‘他的
’山村如何被封固在一个更为繁复的人造童年里,和时间
两相遗忘,在地理中消失。他带动一整幢病院,发现世界
并没有疯”,只是变成一死者
目录
卷首
卷上
卷下
【代跋】赎回最初依偎时光 骆以军
精彩页
别担心。如果人们再问起,我会说谎,说我还记得那天世界的样子。
阳光穿透雨后的云层,由远至近,斜斜洒落好几束光。强风起歇,分隔岛上的杂草丛,不时翻露出苍黄的肚腹。行道树的枝叶飘摇,蝉声像海潮,有时明亮,有时隐退。
那是六月里的一个星期四。下午,我跟着放学路队走出小学校门。我拉着书包的拉杆,像拖着登机箱,刻意慢吞吞磕着人行道的地砖,往路队后头蹭。经过几个十字路口,路队流散了。我收起拉杆,背上书包,开始狂奔。
那一天,我满十岁了。
我想去找我母亲。生平第一次,我主动去拜访她。
在这个世界上,我认识的第一个活人,是我的母亲。
我认识的第一个死人,也是我的母亲。
从我刚学会走路开始,每月的第二和第四个星期日,我母亲会从死里复活,到我祖父家来,把我接出门。
那些日子,我总醒得早。我躺在床上,抱着我母亲送我的一辆模型车——我记得是辆黄色的垃圾车——张着眼,看晨光亮起,等待我母亲前来,将门铃揿响。
在我身边,睡着我父亲。他喝醉了。他常常是醉的,但每个星期六晚上,他会醉得特别老实。于是在我母亲复活的那些早晨,他总睡得像一把石铸的弓,在四周被他压沉、搂紧的空气里,独自静静做着梦。
在我父亲和我的卧房外,总一同早睡、一同早起的我祖父祖母,如今一同在客厅里游走。我祖父在温吞吞做着长生操。我祖母在扫地,掸灰尘,戴上老花眼镜记账,用一个早晨清算一整个星期。
出客厅,横过走道,在另两间卧房里,分别睡着双胞胎一般的我姑姑和我叔叔。我姑姑戴着发网、眼罩,铿铿锵锵磨着牙套。我叔叔将打着石膏的左腿高高架起,以一种真空状态下才能达成的睡姿,在床上辛勤补眠。
在这间位于城市二楼的房子里,光线幽暗,一盏灯都未点亮。
因为我的家族,向来是崇尚俭省的。
我的家族,以各种自信且为人称许的方式,在这座城市里兀自繁衍多代了。偌久以前,我的一个远祖——就说是我曾曾祖母吧——死了,她的魂魄飘荡到城市的光罩下,四望,却找不到一处裂缝,找不到一个连接冥界的入口。
她无法,只好返回我的家族里来。
我的家族是如此地爱整洁,因此当我曾曾祖母飘荡回来时,她会发现她的尸体早已被我们烧除了。她最后所居住的房间,以及她生前在房里积存的一切,已经被我们谋分殆尽了。她找不到自己的躯壳,甚至找不到一套旧衣服,包裹她的魂魄,让她伪装成一个活人,行在我们之中。
我们召开家庭会议,左挪右移,好不容易腾出一弯废弃的挂钩,让我曾曾祖母的魂魄,得以像一幅壁画,镇日高挂在墙上。
日光曝伤她,夜露敷疗她。一只图谋不轨的壁虎时时跑来搔闻她。一面不停奔走的大钟刻刻以声音卡榫她。我曾曾祖母的魂魄已经不会流泪了,在她那无事可为、无路可去的漫长死期里,她只是公然对着我们,不停发放一种半似悲鸣、半似淫叫的电波。
我们再次召开家庭会议,商讨让她平静下来的办法。
我们是如此一个自信、俭省而整洁的家族,我们决议无声地、集体消化这个自我的家族逸出的亡灵。我们决定,从今以后,我们这些尚存活着的后辈,每人必须轮流让出一点时间,让出身体,借给我的曾曾祖母用,让她得以将自己化整为零,辗转流离,与我的家族共长存。
后来,当我的曾祖一辈陆续凋零后,我们也如此一一收容他们。
我们有了一项新的美德:团结。
一定是自那时起,我家族中的每个人,即令在此城中开枝散叶,分房别居后,或多或少都仍保有拼装车般的神似了。
每逢星期六,当夕阳落下,此城灯火会一一亮起,在四方天际线边,形成一个粉红色的——也就是那种曾经困住我曾曾祖母魂魄的——光罩,像是此城将自己隔离起来,不再有人可以离开了。
那时,自我祖父血脉以下的我们一家,会由我祖父领着,一起出门。
我们走下二楼,过马路,到对面王瘦子饺子馆聚餐。我们围圆桌坐定,将六份菜单全交给我祖父,由他一气点好大碗面、大盘饺子、大盆汤与大堆小菜。我们是这般一个自信、俭省、整洁且团结的家族,我们总将面饺汤菜分着吃,所有人每样都吃。唏哩呼噜,匙筷交错,像在祭飨残存在我们身体里,所有祖先的亡灵。
P4-7
导语
童伟格是台湾七零后小说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文学金典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认可。我们能从其书写中看见魔幻写实、现代主义、内向世代等诸多风格,却无法用单一特定的词概括他,骆以军便曾言:“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2004年夏天,童伟格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定名“西北雨”;历经五年书写、删减约五万字后正式出版,并表明:“初次见‘西北雨’这三个字,是在小说家袁哲生的《天顶的父》里。”一种联系由此而生,我们可能在本书窥见两位重要台湾小说家相互对照的隐秘痕迹。
在2010年“台湾文学金典奖”长篇小说决选会议上,《西北雨》不仅得到所有票数而荣获这项年度大奖,更让在场评审吴达芸盛赞:“读《西北雨》,可以说整个颠覆我原先对小说的训练或是阅读习惯。”
内容推荐
一个家族的命运难测不可解,四代人逃离流散,死亡却始终存在。这部长篇小说被倾诉出口,却只见童伟格使用诗意轻盈的语言与多重变换的人称,让所有人回忆、想象、造梦、书写。在种种近似呓语的碎片化叙事中,亡灵复活行走,地景流转于山村、孤岛,静谧的时光迂回周折,字里行间弥漫着恍惚停滞的气息。全书仿佛一幅卷轴,或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故事永不止息;所有的记忆、伤害,甚至连命运与死亡,都在小说中无尽循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北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童伟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114632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9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20
CIP核字 2019124998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5
1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4: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