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边的草原
内容
编辑推荐

余兼羽所著的《天边的草原》由草原,牧歌,往事,青春,旅途五部分组成,记述了北京知青对内蒙古大草原的敬爱之心歌颂之声。书中从草原自然环境,牧歌特色历史,历史人物往事当代青春风华等方面,较全面地反映出蒙古族人民在社会发展与抗击分裂和反抗压迫过程中的物点,也突出地对映衬出各民族团结互助的伟大意义。

内容推荐

《天边的草原》简介:美丽的呼伦贝尔的一个个坡,一个个谷都是柔和的,舒缓的,那硕大的一望无际草原永远是那样的恢弘、恬静。呼伦贝尔的陈巴尔草原上的莫尔格勒河被当地人称为“第一曲水”,此地是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旅游景点。这里是呼伦贝尔有名的天然牧场,每到水草丰美的季节,这里就会聚集很多游牧的牧民,形成一个自然的游牧部落。茫茫的大草原上,生长着如茵牧草,流淌着湾湾曲曲的河水,散落着成群的牛羊和点点的蒙古包……莫尔格勒河畔的金帐汗蒙古部落是依照当年成吉思汗的行帐建成的,再现了当年蒙古部落的风貌。每逢夏季,陈巴尔虎旗走“敖特尔”的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的牧民们便在这山清水秀、水草丰美的所在,自然形成一个游牧部落群体。

呼伦贝尔如此的富有,然而草原默默,不在乎游者的赞叹和忘却,年复一年地用繁盛的存在和坦诚的奉献去印证生命的宏大与不息。

在《天边的草原》作者余兼羽心中,呼伦贝尔草原,它远在天边,又好像近在眼前,是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她深深爱着那个地方。

目录

天边的草原

 天边的草原

 巴尔虎草原上的三姐妹(上)

 巴尔虎草原上的三姐妹(下)

 赛娜和她的大狗

 宝格达山敖包大祭

 姥姥的那达慕

 草原上的查干萨日

 五彩呼伦贝尔

 曼妙的歌舞,纯净的心灵

 牧其日昂嘎

 乌达木这孩子

 赛娜和我——一个关于缘分的故事

 我们为什么喜欢英格玛

 马头琴演奏家贺西格

 张宇航:在草原上播种善良的人

永远的牧歌

 永远的《牧歌》

 敖包相会:一个美丽的谎言

 安代舞——医治爱情创伤的宗教舞蹈遗存

 科尔沁民歌:给你讲述草原上的故事

 科右中旗为何涌现出众多优秀民歌手

 悲喜新娘

 浪漫鄂尔多斯

 蒙古长调

 陶艾格

 字母歌

草原往事

 千年穹庐蒙古包

 一代天骄魂归何处

 捕鱼儿海子:见证蒙古帝国的兴衰

 三娘子与明蒙通贡

 土尔扈特东归240年祭

 嘎达梅林: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诺门罕:让战争远离我们美丽的草原

 三千孤儿和他们的草原额吉

 鄂温克小史

青春驿站

 一蓑烟雨任平生

 北大荒过年

 草盛豆苗稀

 蕾蕾

 文竹的故事

 淡蓝色连衣裙

 钢琴那些事

 想起子尤

 乌尔根杜鹃

人在旅途

 湿漉漉的不列颠

 马丁老师

 悉尼的海鸟

 双城记

 福留壮

 佛缘处处颐和园

 武夷船娘

 最后的蒸汽火车

试读章节

在我心中有一片草原,它远在天边,又好像近在眼前。

16岁,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就成为知青来到了北大荒农场。我下乡的地方在嫩江东岸,当地人告诉我,江那边就是内蒙的呼伦贝尔盟,当时不禁心向往之。那时我站在江边向西岸瞭望,心中幻想着绿浪无边的草原,好像真的看见了羊群和蒙古包。我甚至睁大眼睛想看一看,那边有没有骑马的牧人和挤奶的蒙古姑娘。在天真的少年时代,我所能想象的呼伦贝尔草原,仅此而已。后来我上大学离开了嫩江东岸的农场,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呼伦贝尔也成了一个遥远的梦。然而有谁能想到,三十多年后,久居都市的我,竟然真的与那片草原有了关联,以致呼伦贝尔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2007年年初,一个名叫“五彩呼伦贝尔”的儿童合唱团闯进了我的生活。合唱团的小歌手来自呼伦贝尔地区的五个民族(部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以及巴尔虎、布里亚特两个蒙古族古老部落,他们都是草原上普通牧民的孩子。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五彩”的孩子们纯真朴实,心灵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加上他们绚丽的民族服饰和天籁般的歌声,这让都市里的人们好像看到了一群小天使。“五彩”征服了我,把我的生活都染成了五彩的颜色。

赛娜是这个合唱团的一个蒙古族小演员,她在开场的合唱《海拉尔河》中担任朗诵。五彩的所有曲目都用民族语言演唱,虽然我听不懂蒙语,但赛娜清脆稚气的童声十分可爱,令人过耳难忘。那年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赛娜,她还是一个连汉语也不会说的7岁小女孩。当时我抱起这个孩子,心里涌起一股酸酸的感觉,我说不清是喜悦还是忧伤,总之一种父爱般的情感包围着我,让我几乎流下泪来。我好像在梦中就早已认识了她,并且期待这个小女孩已经很久很久,那应该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个缘分。赛娜在团里人缘很好,学习也十分优秀,我早就和领队老师说过,将来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帮助小赛娜上大学。

木其日是五彩团里一个鄂温克族小姑娘,她的名字在蒙语中是“花枝”、“树枝”的意思(在呼伦贝尔牧区,鄂温克族通用蒙古语),我觉得她的名字好美。木其日生性活泼开朗,那年五彩来北京演出,我到火车站去接他们,木其日第一个跳下车叫我叔叔,在站台上就抱住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这样一个阳光女孩,你不会想到,她的身世其实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木其日在《毛敖吉坎河》里担任领唱,那个歌曲是鄂温克族的一首情歌,虽然木其日只有10岁,却唱得有声有色,而又不失天真。

巴特尔·道尔吉,一个13岁的鄂温克族少年,因为一曲《梦中的额吉》,让他在五彩合唱团中有着超高的人气。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这样形容他听这首歌的感受:“歌声犹如天籁,全场为之屏息。几百年马背上的思念和忧伤顷刻充溢屋宇,房间的四壁不见了,千里草原上最稚嫩和最苍老的声音在共鸣。这种首尾相接的共鸣一下子贯通了天地,顷刻间稚嫩的不再稚嫩,苍老的也不再苍老。”五彩在北京的首场演出,我是在第三排的近距离上观看的,在唱这首歌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着泪光,观众席上也发出此起彼伏的唏嘘声。巴特尔·道尔吉这个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人之子,八九岁时就能驯服烈马,草原上的雨雪风霜,磨砺出他粗犷的性情,然而这个草原上的小英雄(巴特尔在蒙语中是英雄之意),在歌唱额吉(母亲)时,竟是如此动情和催人泪下。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说过:驰骋马上的蒙古男人,内心世界有时会像绸子般柔软。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吧!

阿丽雅也是鄂温克族,她的名字在蒙语中是活泼淘气的意思。然而11岁的阿丽雅并不淘气,而是个相当安静的女孩。她的阿爸是远近闻名的马头琴手,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死去了,母亲没时间照看她,阿丽雅经常跟着姨妈生活。阿丽雅是小歌星英格玛(吉祥三宝中的小女孩)的表妹,小姐妹俩的性格却迥然相异。那年我在北京一家宾馆专门访问过她们,聊天中英格玛的活泼好动和阿丽雅的腼腆寡言形成鲜明对比。后来我托人给阿丽雅捎去一本精美的相册,里面都是近年来我为她拍摄的照片,阿丽雅高兴极了,妈妈还让她给我捎来一些草原上的特产,并盛情邀请我到她们家乡的草原做客,说要用鄂温克最隆重的礼仪来欢迎我。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至今也没能去她的家乡——伊敏河畔的鄂温克草原,辜负了孩子的美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丽雅的一双眼睛。通古斯鄂温克人大多是单眼皮,而阿丽雅却生就一对漂亮的双眼皮,她的眼线像是深深刻在了脸上似的,显得十分生动。

阿木尔其其格,13岁的巴尔虎蒙古族小姑娘,是场上的演员队长,大家都叫她“阿木”。阿木在演出中用蒙、汉、英三种语言报幕,是个冰雪聪明的孩子。在五彩的保留曲目中,有一首叫做《百鸟会》,它的排演成功要归功于阿木。一位蒙古国音乐家在结束了中国的交流活动将要回国时,听说了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他特地赶到海拉尔为正在排练的五彩带来这首别致的蒙古国歌曲。但音乐家时间有限,仅指导排练了一两次就不得不回国了。糟糕的是,他带来的曲谱被弄丢了,排练无法继续进行。那是一首多声部的合唱,离开谱子谁也无法带领大家排练。聪明的阿木一句一句回忆,最后竟然凑齐了各个声部的歌词和旋律,一部完整的合唱终于排练成功,并成为五彩广受欢迎的一首曲子,阿木的聪慧由此可见一斑。阿木尔其其格是团里公认的小美女,她的名字在蒙语中是“安逸之花”的意思。

同样可爱的还有小胖墩奥成(呼和扎那)、小白兔安蕊、小公主娜日格勒、长调小天才都贵玛、漂亮的小帅哥乌达木和青格乐呼……五彩呼伦贝尔有37个可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像草原上的一朵小花,是呼伦贝尔这片美丽的土地孕育了他们。

五彩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那时,刚刚成立不久的五彩合唱团正集中在海拉尔排练,但每隔几天就会有孩子被家长领走,原因是交不起每个月300元的食宿费。再有就是家里缺少劳动力,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其实已经担负着干活养家的重任。五彩的孩子们大多家境贫寒,有的家里没有牛羊,只能靠给富户代牧挣钱糊口。一个长调唱得非常好的小姑娘被家长领走后,哭着给团里打电话,说她喜欢唱歌,喜欢五彩;一个男孩在家长来领的时候,藏在钢琴底下,但还是给爸爸发现了,被领走的时候他一步一回头,眼泪汪汪地和大家说再见……贫困还使得一些孩子的家庭残破不全,有些生长在单亲家庭,甚至有的是孤儿。呼伦贝尔市委曾经要求旗里的干部对孩子们进行一对一帮扶,这虽然使大部分队员重新归队,但却不能从长远上解决问题。关键时刻,黑龙江省天寰集团的老总明德泉挺身而出,斥资一千万元救了尚处于襁褓中的五彩,明德泉先生的远见卓识和侠肝义胆着实令人钦佩。

P9-13

序言

留住心中那一片美丽的草原

贺西格

两年多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余兼羽把一本刚出版不久的长篇小说《孤女》送给我,我是在火车上一字一句地把这本书读完的。《孤女》设置的地域背景是科尔沁草原,那也正是我的家乡。小说中描述的科尔沁草原生活场景和大量的科尔沁民歌,使我凭添了一种亲切感。我不禁感到诧异:一个并没有草原生活经历的人,怎么能够如此生动地把一个草原上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现给读者?我想,除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之外,那一定是下了苦功夫得来的。

余兼羽热爱草原到了痴迷的程度,十几年来他潜心学习、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的收获和积累,正是这种积累使他在写作中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对蒙古族音乐相当精细的描述,也能看到他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这些都是他多年来学习研究所获成果的明证。

余兼羽心中的那片草原,从少年时代起就是“一个遥远的梦”,这个梦一直延续了整整四十年,至今那片神奇的草原仍是他魂牵梦的绕的地方。作为一个在都市生活的汉族人,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眷恋、又这般执着地追寻着这片土地?正如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所说:“我的草原情结与血缘无关。爱,有时能够说出一千种理由,有时却又不需要任何理由。”或许,那是冥冥之中的一个宿命吧。

2007年开始,余兼羽结识了一群草原上的孩子——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小天使们,从此他那潜隐着的草原情结被强烈激发出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他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与这些孩子打成一片,默默地关注和支持他们,并与这群可爱的孩子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生活都被染成了五彩的颜色”。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是一个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少儿合唱团,关于这个团的孩子以及他们的音乐,媒体曾有过不少报道。但对于五彩的“粉丝”和一般的“草根”爱好者来说,他们对于五彩合唱团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与余兼羽的宣传推广有关。余兼羽在网络空间、博客、贴吧、论坛上发表了很多介绍五彩的文章和图片,这些生动鲜活的材料在他的博客里吸引了三十几万的点击量,以至有人在网上把他的这些文章集结起来,专门供那些想了解“五彩”的人浏览。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五彩呼伦贝尔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忘记余兼羽做出的这种特殊的贡献。

现在,余兼羽又把散文集《天边的草原》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当这本由五十余篇散文组成的文集带着油墨香气摆在读者的面前时,它无疑会传递给你很多美的感受。如果说,《孤女》讲述了一个厚重的故事,像一棵独立支持的大树,那么《天边的草原》就像一座缤纷的花圃,星星点点绽放着多彩的小花。在这本文集中,内容虽然涉及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对于草原和草原民族的真诚热爱与赞美,仍是本书一个重要的主题,这是我在阅读书稿时强烈感受到的。这就难怪作者要用“天边的草原”来为这本书命名了。

在余兼羽心中,与那片美丽的草原同在的,是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赛娜是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的一个蒙古族小女孩,关于与这个来自巴尔虎草原深处的孩子的相识,作者写道:“那年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赛娜,她还是一个连汉语也不会说的七岁小女孩。当时我抱起这个孩子,心里涌起一股酸酸的感觉,我说不清是喜悦还是忧伤,总之一种父爱般的情感包围着我,让我几乎流下泪来。我好像在梦中就已经认识了她,并且期待这个小女孩已经很久很久,那应该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个缘分。”(《天边的草原》)

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相隔数千公里、年龄相差四十多岁的一老一小,他们在北京的相遇,从表象上看似乎是一种偶然,但从因缘上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必然?假如作者没有心中的那个草原梦和对梦的追逐,他们或许根本不会有这样一个会面。转眼之间相距这第一次的见面已经过去了六年,当初那个灵气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一个花季少女。赛娜前年考入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合唱基地班,开始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15岁的赛娜现在是内蒙古少年合唱团的一名成员。

和《孤女》一样,《天边的草原》中也有大量的关于草原音乐的描写,而这种描写总是带着作者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独到的见解。从英格玛到五彩呼伦贝尔,当草原音乐忽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的时候,他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样解释的:

“久违了的天然。是的,人们受够了流行歌曲的矫情和虚伪,受够了重金属音乐刺耳的喧嚣;一曲民谣,会让我们觉得清新,一支小调,使我们感受到真情,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好的音乐。…说到底,五彩呼伦贝尔是一群普通的孩子,他们并不比我们的孩子更有才华,只是在那个远离都市的地方,保存了更多的淳朴和真诚。”(《五彩呼伦贝尔》)

又比如长调,作者认为,蒙古长调不是能“学”会的,为什么呢?“因为长调是蒙古民族血脉里的东西,它也只能随着血脉传承。……你不在草地上生活,不讲蒙古语,不会骑马,不喝奶茶,不穿蒙古袍……,你硬要“学”长调,那是行不通的。”(《蒙古长调》)

当长调在联合国“申遗”成功时,他告诫人们:“长调‘火’了,但愿我们不要仅仅沉醉在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样一个光环里,应当拿出具体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蒙古长调赖以生存的草原。正如古语所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蒙古长调》)

在这本散文集中,还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青春驿站》回忆了自己的北大荒生活以及大学毕业后教师生涯的点滴心曲,寄寓了“我们所有的梦想大都从青春开始萌芽”的感悟。

在《文竹的故事》中,作者把一盆旧日老师留下的文竹比喻成一株“参天大树”,引出了一个凄恻感人的故事,表达了对恩师的崇敬与怀念:

“有时备课累了,我会对着文竹凝思。看着它茂密枝叶遮蔽下的一小片泥土,有时会有几只小虫在蹒跚爬行,我就想,在虫儿的眼里,这花盆中的天地大概要算广大的园林了,那文竹,也该像参天大树一样的吧。”(《文竹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刚刚挣脱了十年文革造成的精神创伤和思想禁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写于八十年代的《淡蓝色连衣裙》,描写一位步入中年的女教师,为了给自己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连衣裙而产生的内心纠结,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变化,仿佛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回到家里,她早早做好了晚饭,关上房门一个人穿戴起来。她对着镜子中的自己,不禁有点吃惊:裙子不仅合身,而且也很得体。她笑了,开始嘲笑自己在市场时的那份局促——为什么要怕自己漂亮呢?难道美是一件可羞的事情吗?”(《淡蓝色连衣裙》)

《人在旅途》记录了作者在国内外各地游历的见闻和感受,虽然是游记的笔法,却常常给人以启发和联想。《武夷船娘》是一篇文笔清丽的散文,它讲述了一个十七八岁辍学,在九曲溪上撑船养家的少女阿蓉的故事。阿蓉在溪上为游客撑竹筏,船主接受了游客的小费,为讨好客人他一路都是满口的“荤段子”;冰清玉洁的阿蓉,沿途不发一言,并且总是俯首敛眉不愿配合游客的镜头。然而她一路上说出的唯一一句话却耐人寻味:

“竹筏已经过了八曲,就要到达漂流的终点了。水转峰回,前面的江面陡然开阔了起来,一座山峰突兀地耸立在我们面前,孤傲而挺拔。船娘忽然开口说:看,这就是玉女峰,它是我们武夷三十六峰里最美的一座了!”(《武夷船娘》)

不用更多的语言,文章在这里带给读者的启发和联想已经不言而喻。这些文章大多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不仅深化了主题,文字之间也充满了美感。

我和余兼羽经常会有一些聚会,在座者大多是从事艺术工作或者热爱艺术的朋友,这种聚会很有点像是“艺术沙龙”。从一个音乐人的角度观察,我感到无论是音乐、舞蹈,抑或文学、美术,所有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它们有着共同的创作规律和相近的表现手法;而从事艺术的人,也都有着共同的内在品格和气质——热爱生活、富于激情,我姑且把这称之为“艺术情怀”吧。然而有了这种“艺术情怀”,并不一定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因为艺术创作是一种极为艰辛的劳动,是需要殚精竭虑才能偶然得之的。

我在阅读这部书稿时注意到,在选入本书的50余篇文章中,最早的写于1980年,时间跨度竟然长达三十多年。这说明作者很早就开始了在文学领域的耕耘,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北大荒做知青时就已经“萌生了最初的文学情愫”。三十多年的坚守与追求,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需要有很强的定力。我想这也启示我们,在当今浮躁的世风下,我们应当少一点急功近利的心态、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精神。

余兼羽作为北京一所高校的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他本无须从事艰辛的写作活动,但他心中的那片草原在时时召唤着他,使他欲罢不能。为了留住心中那一片美丽的草原,余兼羽笔耕不辍,在仅仅三四年的时间里,就接连推出了两部几十万字的作品。

在《天边的草原》即将付梓之际,我不揣冒昧写下以上的文字,所谈都是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我想,再多的文字都不能完美地诠释作品的本身,正如“一万个读者的心中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因此,还是请读者自己用心去领会这片天边的草原吧。

是以为序。

2013年6月于北京通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边的草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兼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5766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322720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