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蚂蚁的社会(群体合作创造超文明)
内容
内容推荐
完美的群体组织运作是怎样的?自然通过切叶蚁组成的超个体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完美的组织运作。当个体进化达到其物种极限时,顽强的生命会转而在社会组织方式上继续进化出生存优势。社会性蚂蚁正是此类进化中的佼佼者。当它们作为一个群落时,蚁群不仅是个体的集合,而是共同组成了一种被称为超个体的集群有机体。本书讲述了社会性蚂蚁中的南美切叶蚁进化出的一种建立在利他主义合作、复杂的交流和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超个体集群。在超个体中,个体如同复杂有机体的细胞一样各司其职,实现了单个个体累加不能实现的生存竞争力。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终极超个体
第二章 小蚂蚁,大成就
第三章 切叶蚁的兴起
第四章 切叶蚁的生命周期
第五章 美洲切叶蚁属的等级体系
第六章 收获
第七章 美洲切叶蚁属的通信
第八章 蚁-真菌共生
第九章 共生中的卫生
第十章 废物处理
第十一章 农业劫掠者和农业寄生者
第十二章 切叶蚁的巢
第十三章 小径和大路
致谢
相关专业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序言
如果有一天,一伙博物学家要聚在一起选出动物世界
的七大奇迹,他们将不得不把切叶蚁异乎寻常的、强大的
文明考虑在内。在美洲热带和亚热带的广大区域里,这种
昆虫主宰了森林、草原和牧场。
从蛮荒的内陆到城市中心的广场和空地,无论你到中
南美大陆的什么地方旅行,你都会很快邂逅切叶蚁。首先
引起你的注意的是一列列体形较大、红棕色的工蚁。它们
排成纵队疾行,10只蚂蚁并排,紧凑程度堪比阅兵中疾行
的士兵方阵。它们在宽不过一个人的手掌的微型公路上行
走,行经之处,植物和碎屑被一扫而光。它们中的一些是
向外走的,一些是回家的,二者数量大体相当。后者中绝
大多数蚂蚁携带着新鲜的叶子或花瓣切片。它们用上颚叼
着切片,直接把“战利品”背在背上,就像打着一把遮阳
伞,所以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地区的人一般称它们为“
阳伞蚁”(parasolants)。
仔细观察那些负重的蚂蚁,你很有可能看见一些小蚂
蚁骑在运输中的叶子碎片上,就像在搭便车。这些小蚂蚁
难道像象夫那样,在引导着它们的大伙伴回家?不,它们
的作用甚至更加奇特,它们是活的苍蝇拍。行进中的蚂蚁
纵队会吸引致命的寄生蝇,寄生蝇就像俯冲轰炸机那样从
天而降,如果不加以阻止,它们就会在大蚂蚁的脖子或脖
子附近产卵。蛆很快就会孵化出来,并设法进入蚂蚁的身
体,吃掉蚂蚁的组织。蝇拍警卫站在携带叶子的姊妹身上
,用前腿和有力的颚打击寄生蝇,阻止它们寄生。
如果你一路跟随载货的蚂蚁商队,它们会把你带到蚁
巢的所在之处。想要抵达蚁巢,你可能要沿着小径走50米
,甚至100多米。这趟行程可能会穿越浓密的灌木丛,甚至
还会经过一两个陡峭的小沟谷。最终,蚁巢必将豁然呈现
在你的视线中。那是一座有着数百万居民的城市,一个地
下大都会。它的上部是一个由挖掘出的土壤构成的一般高
两米甚至两米以上的圆顶。在地下,蚂蚁们挖掘了数千个
小室,每间大小和一个人的头部差不多;更准确地说,小
室的容积为三分之一公升至50公升(约33立方厘米至5000立
方厘米)。所有这些小室都由一个迷宫似的隧道连接,小室
里面填充着绒毛状的灰色物质。它们薄薄的墙壁使单位容
积达到最大。墙壁上生长着一种真菌,这种真菌只与如切
叶蚁以及它们在进化上不太先进的近亲那样的“农业蚂蚁
”共存。这种真菌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发育成有梗和菌盖的
蘑菇,多数以由细线一样的菌丝构成垫子的形式增殖。
这种真菌的养料是一种糊状的细胞壁。这种好似制型
纸浆的物质是用那些觅食的工蚁带进来的植物碎片制成的

除了从新被切割的植物上获取的植物汁液,切叶蚁完
全靠自己栽培的真菌生存。它们发明了一种方法,把新鲜
的植物(蚂蚁的消化系统无法处理的材料)转化成了对它们
来说可食用的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切叶蚁取得的成就堪
与人类农业科学家取得的成就媲美。不仅如此,它们还在
生物进化上取得了一项突破:利用新鲜的植物使它们的作
物生长,这意味着它们开发出了一种几乎取之不尽的食物
源。
切叶蚁和它们栽培的真菌的相互依赖是亘古以来最成
功的共生之一。切叶蚁是新鲜植物材料的主要消费者,因
而也是美洲热带地区陆地环境中的一种主导力量。一个发
育完全的切叶蚁群落所消费的植物材料的量大致和一头牛
所消费的量相当。在美洲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地方,以及在
切叶蚁能够侵入花园和农田的任何地区,它们都是主要的
农业害虫。
因此,处在它们广阔的生存区域内的人都熟悉它们。
它们是巴西的“sauva”、巴拉圭的“isau”、圭亚那的“
cushi”、哥斯达黎加的“zampopo”、尼加拉瓜和伯利兹
的“wee-wee”、墨西哥的“cuatalata”、古巴
的“bibijagua”,以及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的城镇蚂蚁
或阳伞蚁。
从科学角度看,把切叶蚁群落看作复杂的有机结构也
许是最恰当的。切叶蚁群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植物转
化成更多的切叶蚁群落。它们是自然选择所设计的文明,
生存目的是在它们不可避免的死亡之前尽可能多地复制自
身。由于它们拥有动物中已知的最复杂的交流系统之一、
最精致的等级体系之一,拥有可调节温度和湿度的巢穴构
造、动辄数百万的居民,切叶蚁群落理应被认为是地球上
的终极超个体(superorganism)。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蚁
群全都只由一只身为母亲的蚁后和它的女儿构成。雄蚁只
是季节性地被养育,即使在繁殖季节也只占群落的很小一
部分,它们的角色仅仅是在远离巢穴的交配飞行中为处子
蚁后授精。由于雄蚁的身体和本能行为就是被这样设计的
,交配后它们就会死去。
如果来自另外一个星系的访客在100万年前人类尚未兴
起时到访地球,它们也许会断定,切叶蚁群落是这个星球
所能产生的最先进的社会。然而这个星球又向前迈了一步
,文明得以诞生,于是才可能出现这本关于切叶蚁的书。
导语
完美的群体组织运作是怎样的?自然以切叶蚁为例给我们上了一课,这是一个建立在利他主义合作、复杂的交流和劳动分工上的完美集群,通过观察切叶蚁的,为人类发展进化指出了可能的方向。
这个星球又向前迈了一步,文明得以诞生,于是才可能出现这本关于切叶蚁的书。
精彩页
关于现在有多少种动物生活在地球上,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所有的生物学家都同意,除了迄今为止已经得到描述的约190万种动物外,还有数百万种动物从未被人类发现。在许多栖息地进行的动物区系定量研究显示现存物种约800万种,其他估算结论是3000万种,甚至更多。绝大多数与我们共享地球母亲的动物物种仍不为科学所知,可悲的是,由于人为造成的栖息地破坏及随之发生的物种灭绝仍在继续,它们也许将永远不为科学所知。
在所有已发现动物物种中,将近一半是昆虫,大约有90万种。在这一集群中,只有约2%生活在最先进或“真社会性的”体系之中。只有符合某些标准,我们才会认为一个昆虫社会是真社会性社会,这些标准包括:合作照顾发育不完全的个体,同一社会内至少包含两代成员,生殖成员与非生殖成员共存。
在每种处于进化上先进的真社会性动物中,我们都观察到了明显的形态学或至少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其中包括生殖阶层(王后)和非生殖阶层(劳动者)。劳动者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几个在形态学上独特的亚等级,如小工、中工和大工。在先进的真社会性社会中,劳动者展现出一种复杂的劳动分工体系,于是任务和角色分配要么依据个体的年龄(“年龄分工”),要么依据生理学特征(“身体分工”)。要么二者都会参考。依赖种特异性的社会组织和发育阶段,群落(社会)在劳动者的角色、任务分配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虽然如此,最常见的模式依然是,年轻的劳动者主要在巢里忙碌,主要照顾王后和幼体;年长的劳动者更多地参与巢外有风险的行动,例如堆垃圾、筑巢、觅食、保卫巢和领地。
劳动合作与分工的结合赋予社会性昆虫一种巨大优势。在任何特定时刻,一个独居的生物只能做几件事且只能待在一个地方,而通过部署其劳动力,一个昆虫社会能够同时进行多个活动,并保证群落成员同时处在不同的位置。其结果是,社会性昆虫,尤其是蚂蚁和白蚁,在绝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主导角色。尽管仅有2%的已知昆虫种类是真社会性的,但它们是小动物主要的捕食者和食腐者、土壤的翻动者、其他动物的捕食对象。
举个例子,厄恩斯特·约瑟夫·菲特考(Ernst Josef Fittkau)和H.克林奇(H.Klinge)。发现,在巴西大陆上,森林蚂蚁和白蚁(它的全部种类都生活在真社会性社会中)一起占到了全部动物生物量的30%。如果把无刺蜜蜂和有刺蜜蜂也加上,所有社会性昆虫占到了全部昆虫生物量的75%。在数据以及来自博物学其他证据的支持下,我们认为这些生物,尤其是蚂蚁和白蚁,占据了陆地环境的中心舞台,并且这一情况已经在世界各地持续了数千万年。它们把独居的昆虫从最佳的巢址赶了出去。现在,独居的昆虫只能占据比较偏远的细枝,那些都非常潮湿或非常干燥、分外破碎的木头,或者叶子的表面,简言之,都是一些比较偏远、脆弱的筑巢地。虽然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但我们看到的景象大致如下:社会性昆虫把持着生态中心,独居的昆虫只得屈居边缘。
蚂蚁如今被分成19个亚科。到目前为止,在所有昆虫群体中,它们表现的适应多样性最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已知的蚂蚁接近1.4万种,但基于物种发现速度,分类学家估计现存的蚂蚁多达2.5万种。虽然所有种类的蚂蚁都是真社会性的,但各种类的社会组织的聚合方式大为不同。举个例子,在一些种类中,每个群落只有一个王后(“孤雌”),在其他种类中,每个群落有多个王后(“多雌”)。一些种类形成的群落包含的工蚁的数量相对较少(50~200),其他种类形成的群落,例如在一些切叶蚁群落中则包含成百上千,甚至数百万工蚁。同样多样的是群落创建模式、群落繁殖模式,以及劳动系统部门的组织方式、个体交流方式、团体中的个体功能、群落觅食方式和它们的资源开发方式。(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蚂蚁的社会(群体合作创造超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伯特·霍尔多布勒//(美)爱德华·O.威尔逊
译者 译者:刘国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03115
开本 32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8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48
CIP核字 2019058072
中图分类号 Q969.554.2-49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