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日语复合动词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尝试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日语复合动词如何形成及其多义性如何实现。首先,以2523个复合动词为研究对象,描绘出日语复合动词的整体样貌和基本特征;其次,从动词对名词的支配能力、语义结构、自他性、意志性等方面论证复合动词构成要素多义性呈现出的句法特征;之后,从隐喻和意象图式两方面探求日语复合动词形成及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能产性高、出现语义虚化的前项『打ち—』、『取リ—』、『押し—』以及能产性高、语义复杂的后项『—出す』、『—上げゐ』开展个别研究,以观察、验证日语复合动词构词及语义变化的普遍规律。 作者简介 杨晓敏,2009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日文系教师。主要研究兴趣为日语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等。2015年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016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在《外语研究》、《语言学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日本语学研究》(韩国)、《日中言语对照研究论集》(日本)等学界知名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被《日本语学论就资料》(日本)全文收录。 目录 第一章 序章 1.1 本研究的背景 1.2 有关复合动词的研究综述 1.2.1 体系性研究 1.2.2 语义性研究 1.2.3 基于复合动词习得状况的研究 1.2.4 现有研究的主要遗留问题 1.3 本研究的立场 1.3.1 多义研究的理论背景 1.3.1.1 原型理论 1.3.1.2 图式理论 1.3.1.3 比喻理论 1.3.1.4 语法化理论 1.3.2 多义研究和复合动词研究的结合 1.4 本研究的构成 第二章 日语复合动词的基本特征 2.1 复合动词前项的基本特征 2.1.1 前项动词的分布特点 2.1.1.1 从格看前项的分布特点 2.1.1.2 从语义特征看前项的分布特点 2.1.1.3 从所属领域看前项的分布特点 2.1.2 前项的语义扩展特点 2.2 复合动词后项的基本特征 2.2.1 后项动词的分布特点 2.2.2.1 从格看后项的分布特点 …… 第三章 复合动词构成要素多义性的句法体现 第四章 复合动词形成及语义扩展背后的隐喻 第五章 复合动词形成及语义扩展背后的意象图式 第六章 复合动词前项语义虚化研究 第七章 复合动词后项的多义性研究 第八章 终章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发布的『複合動詞レキシコン』(2015年1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日语复合动词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晓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414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0 |
出版时间 | 2019-07-01 |
首版时间 | 2019-07-01 |
印刷时间 | 2019-07-01 |
正文语种 | 日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教育考试-考试-其它语种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34 |
CIP核字 | 2019017317 |
中图分类号 | H364.2 |
丛书名 | |
印张 | 2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8 |
宽 | 165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