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民间笑话的民族志研究(以万荣笑话为例)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荣笑话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志的田野研究方法,深入调查研究万荣笑话的历史演变、形态特征、文化内涵和当代传承,使一个个静态的书面笑话文本,走向活态的现场表演,走向人们的生活传统,走向广阔的地方社会,从而使这一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作者简介 王旭,1987年生,文学博士,山西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2018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关注民间幽默叙事、神话传说及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区域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各一项,在《民族文学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作为表达资源的民间笑话 第一节 从“笑话研究”到“笑话学”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价值 第三节 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相关术语简释 第一章 万荣笑话的生命史:笑话圈的形成与变异 第一节 笑话传统与笑话圈的形成 第二节 “谢村Zèng”与笑话圈的兴盛 第三节 万荣笑话与笑话圈的变异 小结 讲笑话是一种生活传统 第二章 消遣的艺术:万荣笑话的日常生活讲述 第一节 笑话讲述的村落语境 第二节 从日常生活到笑话叙事 第三节 笑话讲述活动与村落生活秩序 小结 笑话具有艺术性和生活性双重属性 第三章 从经验到知识:万荣笑话的文本化 第一节 笑话集:文字文本的生产 第二节 表演与书面:《立碑为证》的文本对读 小结 “知识的笑话”与“经验的笑话” 第四章 万荣笑话剧:舞台展演与文类重建 第一节 综合舞台艺术:万荣笑话剧的文类特征 第二节 文类重建:以《憨女婿学唱戏》为个案 小结 动态的文类观 第五章 遗产的生产:万荣笑话的产业开发 第一节 “中华笑城”:文化生产的一种模式 第二节 “笑博园”:遗产旅游中的景观化表演 小结 被建构的地方文化 结论 万荣笑话是地方社会中不断传承的口头艺术和生活传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婴儿刚出生已能在睡梦中露出微笑、还不会说话却能拍手大笑。 笑话是引人发笑的综合性语言艺术,其中那些为人民大众广泛传承的笑话,被称作“民间笑话”。 本书对万荣笑话的地方传承、生产与表演、现实功能的个案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于笑话本体特征的理论讨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民间笑话的民族志研究(以万荣笑话为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7245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7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9-06-01 |
首版时间 | 2019-06-01 |
印刷时间 | 201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96 |
CIP核字 | 2019059887 |
中图分类号 | I207.7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4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