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从2003年到2014年十年间在《三联生活周刊》期间发表过的报道的精选、结集,旨在观察、分析当下大众流行文化的现状。包括了对象王菲、窦唯、罗大佑、周杰伦、李宗盛、许巍、黄舒骏、王伟忠、汪峰、马未都、朴树等人的访谈;也包括了对校园民谣、彩铃的流行、京剧、评书等文化现象的持续关注、评论。作者犀利地剖析了十五年来蝉噪鸟鸣的中国流行文化现象,涵盖文化音乐、电影、电视、戏剧、相声、小品、文学等各方面的重要议题,不仅展示了一个媒体人对文化产业的持续关注与独立思考,更为我们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王小峰,《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作家。著有音乐随笔集《不是我点的火》《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博客文集《不许联想》《文化@私生活》;小说《沿着瞭望塔》《山上有神》。
目录
再版序: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

辑一
邓丽君和我们的一个时代
叶佳修:从乡间小路走来
三访罗大佑
李宗盛:大陆流行音乐还没有审美标准
黄舒骏:像写论文一样写歌
Beyond:撒了一点人文作料的心灵鸡汤
周杰伦:时代的符号
滚石唱片:最后的辉煌
李寿全:用三十年验证一个经典
辑二
崔健:二十多年来
朱哲琴: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意外生存
窦唯: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
谁制造了王菲?
陈琳之死
许巍:平凡生活
汪峰:摇滚“叛徒”
朴树:一棵没长大的树
HAYA: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老狼:一种活法
辑三
中年崔永元的梦想与情怀
王朔,那时候他看上去很美
兰晓龙:我有一种变态的自尊心
马未都:收藏有诈
陆川:我想拍一个战争本性的电影
贾宏声: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青春终结
北岛:诗歌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宁浩:检讨自己
廖一梅:从心里拧巴出一头犀牛
当贾樟柯把镜头对准暴力
朱德庸:小世界与大世界
辑四
校园民谣十年
网乐即将轰鸣?
谁持彩铃当空舞?
从乌托邦到享受生活:中国音乐节十年
明星多有病
粉丝的三十种可能
宋柯:给中国唱片业寻找死因
歌星带着合同在天上飞翔
音乐去哪儿了?
辑五
明天听谁说评书
马季:最后一位相声大师
这一夜,80后说相声
当话剧被演成段子
东北文化的繁荣与危机
春晚:事先张扬的自娱自乐
田连元:说书要把人说透
用周星驰过渡
辑六
鲍勃·迪伦一直是个谜
老鹰飞来
约翰·莱登:我是朋克之王
迈克尔·杰克逊:他始终在用音乐证明自己
西摩·斯坦:音乐狩猎者
斯皮尔伯格:《西游记》是一部公路片
附录:人物年表
序言
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15年,书出来后,为了感谢我采
访过的那些人,我送给他们每人一本留作纪念。跟黄舒骏
先生联系的时候,我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只有大众,
没有文化》,想必您知道书名是受到哪一首歌的某句歌词
的启发。”黄先生回道:“心里有这么猜想,您说了我就
比较确定了。”
书名取自第一版序言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当然源自黄
舒骏的《改变1995》:“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
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
我很喜欢这首歌。我在1995年正式进入媒体做记者,
歌词里回顾的事件是我做记者后发生的。每次听这首歌,
都能勾起我回忆很多往事。我清晰地记得,有一天,一个
朋友打电话给我:“你知道吗?邓丽君去世了。”我愣了
半天,一瞬间感觉天塌下了一半。《泰坦尼克号》在美国
上映时,我在一家报纸做编辑,我和一个朋友忙活好几天
,编了整整两大版《泰坦尼克号》的介绍。还有老鹰复出
、王子在脸上刻上“奴隶”、桑塔纳获得格莱美奖、收到
一个朋友带给我的多利羊的T恤……
做记者的好处是,可以有意识地去关注世界上发生的
大事,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判断这些事件,虽说是
带有工作性质,时间长了,也会融入其中,成为一个旁观
者、见证者,而不是像今天社交媒体上,人们关注新闻事
件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评判一件事是为了吸引眼球。
是的,一切都变了。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第一版面世时,我甚至都没
有意识到,这些曾经为一个时代奉献了很多精彩内容的人
,已经走向终结。他们或是在悬崖边死死抠住石缝,不让
自己掉下去;或是以一种尴尬的方式谢幕。这,仅仅只过
了五年的时间。
这不是青出于蓝式的进化,而是黄鼠狼下耗子式的退
化,正如过去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
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黄舒骏在《改变1995》里伤感地唱着:“属于我们的
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他好像手里拿着一个水晶球
,预见到了一个又一个未来。
我不是个恋旧的人,我更喜欢新鲜事物,我们常说,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可有时候怀旧,是因为看不到未来
。我从《三联生活周刊》辞职后,不再关注当下的文化现
象,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
我感到荣幸的是,在我做记者的这段时间,曾经与那
些出色的文化人活在同一时代,甚至有机会去评论、采访
他们。现在,这一页不可逆地翻过去了,就像一本书翻完
最后一页,合上。
2019年5月
导语
这可能是一本最有态度的媒体人文集——中国最具争议的文化记者,积淀15年,记录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用最犀利的文字剖开繁华背后的平庸,寻找文化荒漠中的绿洲。
这可能是一本能够带你穿越时空、重温过往岁月的小书——跟着作者一起重访近百位文化圈的焦点人物,在众生喧哗的消费文化里,找到留存至今仍能感动你我的经典。
这可能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有志于投身媒体圈的年轻人拿起的小书——凛冬将至、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人当何去何从?《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对一个行业持续十五年的观察与独立思考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借鉴、反思的样本。
这可能是一本读起来最轻松的当代中国文化史——深度采访李宗盛、崔健、许巍、王朔、贾樟柯、崔永元……与近百位文化圈的焦点人物面对面,再现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这可能是一本集中了当下文化圈所有热点议题的书稿——作者长期关注音乐、电影、电视、戏剧、相声、小品、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对各种流行文化现象都提出了自己带有批判性的独立思考。
精彩页
邓丽君和我们的一个时代
邓丽君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她的奇特之处在于,两岸特殊的政治背景发展出的不同文化轨迹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错位中交汇在一起,邓丽君恰恰出现在这个点上,于是她成为那个精神匮乏年代的一道独特的佳肴,在争议中完成了对大陆流行文化的影响。
今年(2005)是邓丽君去世十周年,当我们回头打量这个已被时光拉远了距离的歌手时,会发现,从她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印迹变得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邓丽君这个名字还可能被赋予一些更新的意义。这个曾经被误解、误读的名字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还原出她真实的一面:她是不同制度下同根文化的象征。上世纪70年代末,当中国大陆的窗口打开时,第一个走过来的就是邻家女子邓丽君。当时,人们说不清楚,在没有“三通”的情况下,为什么在两岸文化还没有正式接触的时候,她便不请自来?她的歌声眨眼间便传遍大江南北,她到底有什么魔力?
当我们用时间的长镜头再次把焦点定在那个年代,也许就会发现,恰恰是两岸间三十年隔离造成的经济、文化上的泾渭分明,才给了邓丽君一个机会。
当一个柔美的女人,唱着甜美的歌曲来到我们眼前时,像是一场风雨吹打着我们的脸。经历了“文革”的人,在听到邓丽君的时候,只能有两种非此即彼的反应:喜欢或憎恶。而这两种态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都已经完全超出了审美范围。邓丽君制造了那个年代第一个观念上的冲突,而两岸关系的敏感,又赋予了邓丽君些许政治意味。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大陆进入市场经济,人们对邓丽君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慢慢在还原一个真实的邓丽君。
邓丽君的歌声遍及全球有华人的地方,不管是在台湾、香港,还是在东南亚、日本、北美,邓丽君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妩媚、甜美的标准中国女人形象。在他们看来,她只是一个红歌星——一个唱歌好听的歌星而已。只有在中国大陆,一些特殊原因才让她变成了一个政治符号、文化标志、一种潮流,一个那一代人心中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记。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单纯去看邓丽君的歌曲,同样可以找到流行的理由。邓丽君在大陆广为流传的歌曲,恰恰是她去日本发展之前的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很中国”、“很民族”。从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流行歌曲到中国各地的民间小调甚至戏曲,不管它们是以怎样的现代方式演绎,都带着浓厚的根源性。从这一点看,它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邓丽君的演唱方式,既有别于旧上海那批歌手的风尘与青涩,又不同于当时台湾其他歌手的洋气与生硬,她恰到好处地把这些歌曲演绎成最具中国文化特征的作品。民歌是一个民族文化根源之一,只有具备这样的根源,才会有真正的群众基础。今天,流行音乐变得丰富多彩却又都是昙花一现,只能说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流行文化离我们民族的根源越来越远,已经成为海市蜃楼般的浮云。所以,可以断言,多少年之后,这一代人绝对不会像怀念邓丽君一样怀念周杰伦。
受邓丽君影响的一代人,和今天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人不同,他们是专一的、刻骨铭心的,邓丽君是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那一代人眼里,邓丽君是最美的,她出现在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她的歌声在渴望柔情的人们心里,最终在时光荏苒中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符号和传奇。
邓丽君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是因为许多人由此开始了解什么叫流行音乐,许多人因为她的歌声加入到流行音乐的行列,并成为大陆流行音乐的基础。就这一点来说,她就像猫王之于美国摇滚乐,“披头士”之于英国摇滚乐。邓丽君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影响,从疾风骤雨到润物无声,一直持续到今天。
邓丽君唱过一首歌: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却都没有哭泣/让它淡淡地来,让它好好地去/到如今年复一年,我不能停止怀念/怀念你,怀念从前/但愿那海风再起,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
这首《恰似你的温柔》也许是渐渐远离了那个年代后、在今天重新提起“邓丽君”这三个字时,人们头脑中对这个人最形象的感受,正如她的形象在他们心中逐渐变得模糊但又令人无法忘怀。
邓丽君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她的奇特之处在于,她是两岸特殊的政治背景发展出的不同文化轨迹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两个异面交汇在一起的那个点,她成为那个精神匮乏的年代里一道独特的佳肴,在争议中完成了对大陆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在另一次时空错位中,她最终失去了回到大陆的机会——这片拥有她最多听众的地方,这片留下她歌声最多的地方,没有留下她的足迹,这成了她毕生的遗憾。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小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69021
开本 16开
页数 6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22
CIP核字 201514495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40.25
印次 5
出版地 广西
230
161
3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