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海月明(杨景凡的精神世界)(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赵明著的《江海月明(杨景凡的精神世界)(精)》让作者自身酝酿、思考、研究着。作者倾听、感悟、体验着,在倾听先生的思想、感悟先生的精神、体验先生的人生中,收获着心灵的勇气和力量,因此而越来越坚强,越来越不在乎俗世的纷扰。

本书描述和阐释中国法律史学前辈杨景凡先生的学术思想道路和精神生命历程。在孔子和儒家法律思想研究方面,杨景凡提出了“伦理法”的重要观点,并最终将其建构为“伦理法”的政治哲学世界,而其学术思想道路的发生与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其人生的理想主义精神品质和人文主义的价值信念。

内容推荐

赵明著的《江海月明(杨景凡的精神世界)(精)》描述了杨景凡作为一个纯粹“理想主义者”的精神生命历程。因为执着于个体生命的尊严,杨景凡从未停止对自我新认知的探寻,从革命者到学者再到智者,直面时代变动不居的精神处境,他总要追问和反思,在追问和反思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暮年杨景凡在人文经典的书海里作精神漫游,为的是重新确立“一种道德信念”,以为自己的“理想主义”招魂,实现心灵的自我救赎;善和爱是他塑造“理想主义”人生而确信不疑的“绝对而客观”的“真理”;他经由人文经典的“叙事伦理学”,最终放逐了险滩暗礁之心绪,航行在江海月明中,迎候艺术化人生的晨曦。

目录

缘起

一、“向死而生”者

二、暮年相遇孔子

三、理想主义的人生路

四、“理想主义”的救赎

五、“伦理法”的世界

六、谱就生命的史诗

尾声

附录:杨景凡对中国古代战争的统计

试读章节

重庆,长江流域著名的“火炉”,七八月份通常是40度上下的高温,昼夜温差极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槐树上的知了似乎与酷热较着劲儿,不知疲倦地呜叫着,渲染着燥热,让人难得片刻宁静。

我没能参加杨景凡的追悼会。追悼会的大体情形,我是通过杨甸匀后来的讲述获知的。杨甸匀告诉我,不顾暑热,从各地赶来参加她父亲追悼会的竟然有一百多人,告别厅只好由事先布置好了的中厅改换到大厅,家人为此十分感动。

不难想象,无数的花圈和挽联环绕着告别大厅的四壁,人们在哀乐声中,向安放在素净的花丛中的杨景凡遗体深深地三鞠躬,而后缓缓地依次与逝者作最后的告别。

时值暑假期间,学校好多人在外地休假或调研,无法参加追悼会,但通过唁电、短信、电话、电邮等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哀思。还有众多相关学术单位和学友也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了哀悼、追思之情。

所有这些表达哀思的文字,都收录进了《景凡文存》的“附录”之中。我多次默念这些文字,有一种感觉越来越清晰:死亡,不仅仅意味着逝者与生者的永别,更是催生了彼此的亲近之感甚至相融之情。这种感觉是温暖的。

告别仪式后,亲朋好友、同事和学生在殡仪馆会议室召开了“缅怀杨景凡先生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计有33人。此时此刻,会议室外知了的呜叫声仿佛从人们的听觉中消失了,因为感念着杨景凡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人们的心绪沉静了下来。

2.

杨景凡的夫人和子女向所有参加追悼会的人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但他(她)们知道,追悼会的召开“善意地违背”了逝者的生前意愿。

2000年12月,去世前8个月,杨景凡用散文文体,庄重地写下了“遗言”:“当我心脏停止跳动之后,迅速送我去火化。让我静悄悄地走去,不要举行任何仪式。过些时候,再通知亲友,代我说我向他们告别了。骨灰留着和宇琳合葬。都由我的儿女做主了。”

只不过.他不仅仅是儿女们的父亲。“遗言”中交代的有些事.儿女们没法为父亲做主。

对于学校来说,不管杨景凡生前意愿如何,追悼仪式是一定要“隆重”举行的。

其实,他的夫人,他的儿女们,他的亲朋好友们。他的同事和学生们,也都需要这个仪式。

也就是说,尽管“追悼仪式”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善意地违背”杨景凡的生前意愿,隆重地举行追悼仪式,则是大家都免不掉的、必须完成的事情。

正所谓“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就在告别仪式上,长子杨殊芃还是宣读了父亲“不要举行任何仪式”的“遗言”。女儿杨甸匀在《我为父亲流泪》的追忆文章中这样写道:“我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请你原谅我,我知道你不要什么仪式,但今天来送你的,都是真正敬重你的人,我不能拒绝他们。”

3.

杨景凡的“遗言”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潜那著名的“拟挽歌辞”,但二者形似神异。

诗人“道法自然”,最终了悟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是不会在意悼念仪式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的确传达了诗人的生死达观,可让人感觉有些冷漠。

杨景凡自幼喜读陶潜诗,他的“遗言”同样传达了一种生死达观,却仍有温情的传递,他只是愿望“不要举行任何仪式”罢了。

因为,“仪式”很可能沦落为无谓的“排场”。

路易一费迪南·塞利纳有篇小说,叫作《从一个城堡,另一个城堡》。小说中有这样的句子:“妨碍人类临终的,是排场。”还有这样的句子:“毕竟人始终都在舞台上。”既然如此,“排场”似乎又是难以避免的。

米兰.昆德拉以“死亡与排场”为题评论这篇小说,他就小说中这样的句子引申开来:“有谁想不起死亡的喜剧,在临终的病榻上说的那些著名的‘临终之言’?就是这样:就算是嘶哑地喘息,人始终都在舞台上。而且就算是‘最简单的’、最没有暴露狂倾向的,也是如此,因为人虽然不一定会把自己放上舞台,但如果他没把自己放上舞台,别人也会帮他放上去。这就是作为人的命运。”

昆德拉接着说:“而‘排场’!死亡总是被当成某种英雄式的,像一出戏的最后一幕,像一场战斗论断胜负的时刻。我在一份报纸上读到,某个城市放了数千个红气球向艾滋病的患者和死者致敬!我在‘致敬’这个词停了下来。追忆,纪念,致上悲悯之意,是的,我明白。可是致敬?在一个疾病里(P20-23)

序言

1.

我最早萌生写作这本小书的愿望,是在2002年9月的某一天。

那天上午,大约9点钟,我收到俞师荣根先生邮寄来的一本书——《景凡文存》,由四川外语学院印刷厂印制,并非公开发行的出版物。

杨景凡先生的夫人周宇琳女士在书的“后记”中写道:“景凡生前艰苦思索,述而不著,不事张扬。我们珍惜他毕生的追求和这份思考,‘善意地违背’他的意愿,将他晚年的存稿编辑出书以知往鉴来。因此本书不公开发行,范围囿于亲友及他的学生、弟子和法史界的同人。这是我们的初衷。”景凡先生是我的师爷。我获得《景凡文存》,乃属情理中事。睹物思人,捧书忆往,这也自在情理中。

2.

2001年6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韩延龙先生、李步云先生念完在职博士便调离了西南政法大学。打包托运完行李后,我去拜望景凡先生,向他辞行。

先生家住西政校内胡家院高层楼,高层楼前有座旱桥,他时常独自一人站在桥头,凭栏凝望前方。记得有一次我从他身边经过,特意问过他:您在想什么?他似乎答非所问:晒晒太阳。

那天下午5点钟左右,我还在五十米开外,就看见了依然独自站在桥头、凝望前方的先生,于是快步前去,跟他打了声招呼,向他问了安。然后,我向他简单汇报了工作调动的情况,有些怅惘地说道:“杨主任,明天上午我就离开重庆了,我是专门来向您辞行的,您要多保重!”

先生了解我的生活状况。对我的工作调动没有丝毫责备,轻言细语地说:“好,好,到湖南那边,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好就行.别的不必多顾虑。”

这时候,师太来了,来接他上楼,回家吃晚餐。先生当时84岁了,视力很差已经好多年了,说他“凝望前方”,其实是说他“宁心静思”,而在生活中,要是没人搀扶,他独自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先生邀请我到家里再坐会儿,叫师太给我做碗面条当晚餐。我认识二老已经整整10年了,和他们一起用餐,这还是第一次。尽管先生没明说。但我知道他的心意,他是在给我饯行,这让我很感动。多年后,每每想起师太做的那碗面条,心头就感觉热乎乎的。

晚餐后,师太给我沏了盅热茶,就去厨房洗碗了。先生告诉我:“想抽烟就随意抽,不要介意什么。我想再和你说会儿话,你这些年有进步,是个可以言道的人了。”这话让我有点懵,一时接不上茬,不知说什么好。

以前拜见先生,大都是礼节性的,时间不长,他也不怎么说话,从不问我的学习情况。即便我向他提问,他也只是简单作答,有时竟然像没听到一样,一句回答也没有。记得有一次我问他:“您最近在读什么书?”他答道:“在读《顾准日记》。视力不好了,用女儿从德国给我买的放大镜,也还是比较费力。”我告诉他,自己也读过《顾准日记》,但没什么感觉。他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说:“你们年轻人没有

……

就算是“研究性”的文章吧;或者,干脆写一本叙述杨主任思想经历的书!俞老师以鼓励的口吻说道:“好啊!你写吧。”

6.

后来,甸匀三姑知道我要为先生写本小书的打算和决心,又把当初没有整理、收入《景凡文存》的13本日记交给了我。

在研究生石宁辉和黄涛的协助下,我利用业余时间,前后5年,整理、校对完了这13本日记,内容主要是先生晚年的读书笔记。他视力不好,写字相当困难,好多字都写脱体了,难以辨识,可想而知,他写字时的苦楚有多大。我们在录入电脑后一统计。着实很吃惊,这13本笔记共计20余万字!

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些文字中浸透着的是先生的暮年心绪、心灵苦痛,以及生命体悟。

这些年来,为本书的写作,我酝酿、思考、研究着。我倾听、感悟、体验着,我在倾听先生的思想、感悟先生的精神、体验先生的人生中,收获着心灵的勇气和力量,因此而越来越坚强,越来越不在乎俗世的纷扰了。

从2002年9月收到《景凡文存》那天算起,十多年过去了。

我已告别青春,人到中年,两鬓已泛白。

这期间,生存苦旅,有《景凡文存》相伴,忧怨渐远.时常与先生“对谈”,他在孤独中写下的文字,成了我心安的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之一。

我感激先生给予我生存的勇气和力量。

2013年12月7日,俞老师发短信问我,关于杨主任的书还写吗?他正在筹划景凡先生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我回短信说,一定写!而且,已经断断续续写了好些文字。他问书名如何定的,我说拟定书名为《景凡的思想世界》。大约过了半小时,俞师发来短信:建议为《杨景凡的精神世界》。俞师的这个建议,我欣然接受。

这,就是本书的缘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海月明(杨景凡的精神世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892751
开本 32开
页数 52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7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2016057264
中图分类号 K825.19
丛书名
印张 1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2
113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