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流离失所者的美学抗争--赫塔·米勒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研究书系 |
内容 | 内容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不缺黑马,从罗马尼亚边陲“德意志飞地”跑来的赫塔·米勒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在文坛一鸣惊人。她在文化夹缝中成长的经历,她对保守固化的民族执念的叛逆,她疾书昔日旧国黑暗历史的义勇,她对女性特有创痛记忆的触摸,最终化身为破碎悚然的意象与凝练奇崛的文字。她流离于各种身份之间,以漂泊不定的局外处境观看、感受、写作,成就了德语文学20世纪末至2l世纪初少有的美学奇观。本书从文化身份、性别意识与语言艺术三个角度切入,结合文本细读与理论观照,与读者一起去探寻让米勒成为米勒的文学历程。 作者简介 李双志: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青年研究员。2000—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2009—2013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教于南京大学。长年致力于现当代德语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中德文学比较研究。 目录 引论 一、从罗马尼亚农村跑出的诺奖黑马 二、米勒的创作历程及其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工具 第一章 文化身份的难题作为美学经验 一、西方学界对文化身份问题的研究 二、罗马尼亚德裔的散居特征与米勒的叛逆性反思 三、成名作《低地》中对身份难题的书写 四、《独腿旅行的人》中塑造的游牧主体 第二章 批判性的女性视角作为美学特征 一、“写女人”与“女人写”:西方学界对女性与文学关系的探索 二、作为女性作家的米勒:自我表述与研究现状 三、米勒早期作品中的女性书写 四、米勒的女性美学:他者的目光与身体的语言 第三章 米勒的文学语言: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一、定位之难:破碎世界背后的抗争主体 二、虚构感知与语言奇境 三、用短句拼贴出的超现实主义图景 四、《呼吸秋千》中的米勒式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流离失所者的美学抗争--赫塔·米勒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研究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双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19199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8 |
出版时间 | 2019-06-01 |
首版时间 | 2019-06-01 |
印刷时间 | 201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2 |
CIP核字 | 2017196305 |
中图分类号 | I516.065 |
丛书名 | |
印张 | 2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1 |
宽 | 151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