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帝之手/新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新经典文库系列,包括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集两套图书,集中了文学领域当代最优秀的作家。

短篇小说系列精选著名作家范小青、阿成、毕飞宇、格非、赵本夫的作品,如范小青的代表作《像鸟一样飞来飞去》,阿成的《上帝之手》,毕飞宇的《是谁在深夜说话》,格非的《戒指花》,赵本夫的《斩首》。

本书就是阿成的《上帝之手》,收在这本小说集里的,都是作者近三四年发表的一些新的小说。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三四年发表的一些新的小说。作者觉得小说是一种艺术创造,绝对不是观念的产物。如果用一种观念和一个主义去阐述一篇小说,编织一篇小说,路就走错了。特别是短篇小说,那是一段感受,一段经历,一种际遇,一种人生味道的艺术再现,甚至它都不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不是小说,故事是故事,故事是需要编织的,这种手艺有点类似编剧,有它一定的内在规则。小说是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体验,重要的是情,小说是美的创造、灵魂的剖白。

本书收录了上帝之手、妆牛、北寺酒馆、蓝色金枪鱼社区、辽南纪事、送蚊香的女人、流亡者社区的雨夜、我所知道的德北、小白桦西餐厅、一个人的反省等短篇小说。

目录

自序

上帝之手

妆牛

北寺酒馆

蓝色金枪鱼社区

辽南纪事

送蚊香的女人

流亡者社区的雨夜

鲇鱼

亲正

日本人的故事

撒谎

我所知道的德北

送官亭

小白桦西餐厅

小导游

一个人的反省

影响

愉快的参与

深夜手记

试读章节

上帝之手

冯牧师叫冯约翰,沈阳人,是一个很老实的年轻人。在一九三五年的沈阳,像冯约翰这样老实的年轻人是很多的。为此我感到非常奇怪,到了二十一世纪,沈阳的这些老实人的后代怎么出了那么多狂热的球迷呢?比如在五里河足球场,当辽宁队队员飞身顶进一个球后,观众席上的沈阳球迷们简直是翻江倒海了,纸片漫天飞舞,彩带、烟火,墨西哥人浪,此起彼伏。那还是个刮着西北风的冬天呢,红鼻子哥哥和蓝鼻子弟弟正在足球场上和看台上到处乱窜呢。在那些欣喜若狂的球迷当中有人脱光了上衣,露着肥白的大膀子,肉肚子,像日本相扑似的跳起舞蹈来了,四肢都耍走形了,乐疯了。可谁能想象这些球迷竟是冯约翰式的老实人的后代呢?那些戴眼镜的人研究的《基因学》和《遗传学》,弄些彩色的小球扭麻花似的一排,有意义吗?可信吗?

我曾在沈阳生活过一段时间,这里,我扼要地介绍一下沈阳——务请沈阳的朋友不要见怪,你们也可以来写哈尔滨,欢迎全国的作家都来写哈尔滨。哈尔滨欢迎你们。

沈阳城位于浑河边,在沈河之北,占人以河之北为阳,故从元代而来,称这里为沈州、沈阳卫、沈阳市。一九。四年日俄战争之后,牛皮的、喜欢剖腹自杀的日本人将此城改为奉天驿。一九二九年张学良把奉天又改叫沈阳市。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入侵日军立即将沈阳改回奉天。所以,一九三五年的时候这座城市不叫沈阳,叫奉天。这就像一个中国人,比如他叫阿成,假如他入了日本籍了,改肠子了,叫什么什么一郎或者什么什么九井一样。但是,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城市名又改了回来,还叫沈阳。就像阿成在日本古怪地漂了一阵子之后,又排队上飞机回国了,下了飞机,毕竟是中国人哪,于是不再叫什么什么一郎或者什么什么九井了,还叫阿成。

为了便于阅读,免得搞混了,在这篇小说里,我统称为沈阳。

在同治年间的老地图上,老沈阳城的格局像一枚外圆内方的铜钱,内城是方的,边城是圆的。天圆地方嘛。加上这里曾经是“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盛京,再加上有东陵的福陵叠翠、北陵的御苑松涛、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春雨、道院秋风、神碑幻影、陡山霁雪、凤楼观塔、万泉垂钓之十景,以及老边饺子、三合盛包子、顺发圆锅烙、马家烧麦、那家血肠、李连贵熏肉大饼,连同那些无处不在的伪军、留着仁丹胡的小鬼子、傻笑的疯子、晃动在刺刀上的膏药旗、噔噔噔跑的人力三轮车,成群结队的苍蝇、无数只胆怯的眼神儿等等,这就是沈阳——我曾经生活过一段儿的地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中我要讲的那个冯约翰牧师也生活在这里。

冯牧师从沈阳神学院毕业之后,就到沈阳基督教青年学会去任职了。那个时代,好像沈阳的专职牧师并不是太多。当然,“上帝”这方面的事情我不是太懂,特别是洋人的神就更吃不准了,我甚至都不知道从哪方面人手研究他们虚幻而又真实的精神世界。我估计是冯约翰牧师到神学会之后,先得实习一阵子,各方面的情况都熟悉一下,神父哇,仪式啊,唱诗班哪,教民哪,他们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困惑啊,圣经方面的,现实生活方面的,他们为什么从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中走不出来呢?他们通常要忏悔一些什么样的事情?作为一个牧师应当对他们怎么讲,怎样去理论联系实际,等等。同时,还要参加一些教民的婚礼、葬礼、洗礼,要熟悉所有的程序。一句话,教民只要走进教堂,到处都是问题,而牧师的神圣职责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等到这些业务都搞清楚了,就算基本合格了,可以转正了,成为一名正式的牧师,开始独立工作了。

在上神学院之前,冯牧师是学化学的,差不多就是一名高才生了,特别是化学实验,一点就通,从不走弯路。比如做Jou-guet法则的试验,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做得完全合乎标准。其他同学不是被火药烧了眉毛,就是被弄伤了手。但是,冯牧师恰恰在这次试验之后放弃了学业,在他的那位化学导师理查·赖特先生的影响与劝导下,开始学习基督教,并很快转到神学院去就读。所以,他是一个有知识的牧师。不过,我还是为他的改行多少有一点惋惜。我可能说话不恭敬了,一定请原谅,我对牧师的粗浅的理解就是,他们跟务实的化学家不同,化学家的任务是要推动人类的科技进步,要造大工厂,要解决失业者的就业问题,甚至还要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而牧师却是人类最好的心理医生之一,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精神领域方面的好大夫。他们主要的神圣职责是传颂上帝的美德,劝导人们弃恶从善,并成为上帝的羔羊,把苦难的人间变成天堂。

冯牧师选择了后者,或许他是对的。好像上帝一直在召唤着他。

冯约翰牧师不仅是一个老实的、有知识的青年人,而且还是一个老式的阳光男孩儿。当然,阳光男孩儿并不意味他不遭遇横祸。人生和历史一样都是曲折的、坎坷的。冯约翰牧师的个子不是太高——好像世界各国所有的牧师都是中等个儿。这是一个谜呀。的确,像姚明那么高的个子来应聘当牧师似乎也不太合适。个子太高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虽然这跟傲不傲慢没有关系,但是,高个子的牧师会让教民心里产生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所以,连罗马教皇都是中等个。中等个儿的冯牧师横看竖看都是一个标准的牧师,没有争议的牧师。

冯牧师的弟弟冯汤姆也是一个基督的信徒。按说,这篇小说里没他什么事,就像单位搞郊游没有打更老头儿什么事一样。但是,冯约翰牧师只有这么一个亲人,不提似乎不妥。小说也应当像一个和谐的家庭一样,充满着人情味才行。结构、章法、语言、标点符号、景物描写,那是第二位的。遗憾的是,冯汤姆没有什么文化,他在儿童时期就对学习有一种抵触情绪,所以只念了二年小学就辍学了。他那副憨厚的样子、表情,忸怩和羞涩,外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一个劳动者。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信教,信教不需要大专以上的学历,教会也没这种愚蠢的硬性规定。所以,很多信徒都说,上帝之手从来都是温暖的,平等的,真诚的。从这点出发,我又注意到,自从洋教进入中国之后,不少中国人都开始信奉洋教了。特别是那些被战争、贫困、饥饿、疾病、恐惧、个人得失缠绕得无法解脱的人们,宗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安宁且祥和的精神港湾。

冯约翰和冯汤姆兄弟俩的感情非常之好。是用心相互牵挂的手足兄弟。

年轻的冯约翰牧师是一个很整洁的人,皮鞋、帽子、衣服、指甲,搞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虽然教义上没有过多的禁忌与规定,但冯约翰不吃的东西却很多,像大蒜、辣椒、臭豆腐、大葱,总之,一切辛辣之味绝对避而远之。不像洋牧师们还喜欢吃鱼子酱就洋葱丝儿。他不,他不希望教民皱着眉头听他布道。冯牧师最有特点的是他的头发。他的头发细细的、薄薄的,像优质的绸布一样贴在头上,而且梳得一丝不苟,经常能看见他不放心地用手“梳理”一卜自己的头发。冯牧帅走路也轻轻的,像一只立起来的黑色羽毛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飘”,总是一副气定神闲,神态可掬的样子。冯牧师的眼睛不大,小豆豆似的,嘴唇厚厚的,一看就是满族人。但同时也有洋牧师的那种温文尔雅的风度——信仰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风度的。

从教堂出来的冯牧师,他的手中不是夹一本烫金的《新旧约全书》,就是携一本欧洲历史书籍,或者一本化学书籍。即是牧师了,为什么还要看化学书籍呢?虽说他是个牧师,但他对化学的爱好、情感始终没有丢。我听说有一个死刑犯,在押赴刑场执行枪决的时候,还问身边的法警,中国足球队在亚洲预选赛上是否赢了。可见,爱好的力量是巨大的、顽固的,便是死到临头也不会改变。更何况,在基督世界从事化学研究的神职人并不少,并有着悠久的历史。P1-5

序言

我无话可说

当时,我正在上海参加中国作协的第六届六次全委会。没到会场去开会的作家孙春平给我发来了短信,说林建法正在他房间里等我。当时正是中午,我立刻给他发信息说:“请建法兄来餐厅一块吃饭吧,我在餐厅门口等他。”

这次在上海召开的全委会招待的规格很高,特别是伙食好。锦江饭店是五里级饭店,饭菜当然讲究,再加上上海市委的关照,餐饮水平就更加不错了。

我一直站在餐厅门口等着(因为吃饭的地方与住宿的地方不在一个楼),来就餐的作家们说,进去呀。我说,我等个朋友。小蜜?我说,不是不是,等林建法。他来了么?我说来了来了,一会儿你们就能见到他了。

四十分钟之后,孙春平一个人过来了,说林建法走了。为啥?他说这儿的熟人太多了,还有一个约会,就不来了。

我立刻给林建法发了信息,表示歉意。我也是太死心眼儿了。

晚上,林建法先生给我打来了电话,他要出几个人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我的一本,并且告诉我有关这本书的一些技术性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一篇自序。按照他的要求,这本集子里的所有小说都须是未曾结集出版过的新小说。

我觉得这种要求非常重要,我不希望喜欢我的那些读者们看到我的每一本小说集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样子。那太丢人,江郎才尽了似的。

按照要求,下面是我的所谓自序。

说起来惭愧,这几年,小说我写得越来越少了。诚实地说,这是我有意而为之的事情。我多么不希望自己每年仍然像过去那样,一下子写十篇、二十篇的小说。太多了。人疯掉了么?我认为,我每年能写三两篇小说就很不错了,就无愧于一个“作家”的称号了,绝对不能再搞批量生产了。但是,事实证明,这件事,这样正派的理想得慢慢来。不过,小说的数量逐年递减,是我今后要走的必由之路。我在这方面下的决心很大。

但是,作家可信么?

收在这本小说集里的,都是我近三四年发表的一些新的小说。

应当说,写了这么多年的小说,对小说还是有一定认识的。首先,我觉得小说是一种艺术创造,绝对不是观念的产物。如果用一种观念和一个主义去阐述一篇小说,编织一篇小说,路就走错了。特别是短篇小说,那是一段感受,一段经历,一种际遇,一种人生味道的艺术再现,甚至它都不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不是小说,故事是故事,故事是需要编织的,这种手艺有点类似编剧,有它一定的内在规则。说白了,故事更重技术性。而小说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体验,重要的是情,说句大白话,是真情实感。当然,小说是需要虚构,需要编织的,换句话说,也需要审美意义上的谋划。但是,这一过程,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分析、研究、挖掘的过程,是一种多元的、不懈的探索,它的基础,它的灵魂,仍然是真情实感。故事不一定非是这样,甚至都不用什么真情实感,编一个“好看的”或者能够“催人泪下”的故事就行了,随便设计一下,就可以做得到。有点像早期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方式,剧情是剧情,对话是对话,情节是情节,几个人各设计各的,然后一凑,组装起来,完活了。所以,故事永远是一般层次上的文艺作品,是一种带有匠气的工艺。而小说才是美的创造、灵魂的剖白。

尽管如此,如果你要我谈自己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体会,我仍然是无话可说,并且对此还有一种恐惧感,不自信感,慌乱感,困惑感,失语感,白痴感。我觉得短篇小说太神秘,太高不可攀,太神圣,太令人敬畏了,那是一个变幻莫测的灵魂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或者是旁观者,或者是其中的独白者之一,或者是舞蹈者,颓废者,昂扬者,可是我无论是什么“者”,都无所适从,十分慌乱。常常由纷至沓来的迷茫、焦躁、悲观、感慨、瞬间的幸福、闪电般的“认识”,重叠成一个古怪的“我”。我一点都不自信。

我说什么呢?

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对于“创作”,我的确是一个失语者。如果一定让我说一说我所谓的小说之特征的话,那就是中国人、中国的土地、中国的生存环境、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情感方式、中国人的感慨,等等,一切都是中国的。如果你用外国的理论、外国人的体会、外国人的心得、外国人的主张、外国人的定义,带着一大堆外国的资源走进我的小说是困难的,会显得文不对题。反过来,如果你带着中国的理论,中国的文化资源,走进我的小说,也是危险的,因为中国的文化资源会使一个评论者变得不那么前卫、不那么咄咄逼人、不那么新潮,甚至不那么进步。何必呢。

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普通人喜欢我的小说。对此,我很高兴。这何尝不是我的一个重要追求啊。

是为序。

2006年3月1日

哈尔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帝之手/新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331063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09
14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