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附亲和力全译本)/世界文学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附亲和力全译本)》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内容推荐

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附亲和力全译本)》是世界文学文库之一,《少年维特之烦恼(附亲和力全译本)》收了他的前两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而《亲合力》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一七七二年五月,大学毕业的歌德前往帝国法院的所在地魏茨拉实习。他在这座小城居留了仅五个月的时光,却使他陷入几乎导致轻生的爱情旋涡。他在一次舞会上遇上了一个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布夫,并对她一见钟情;但这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望的,她是他好友凯斯特涅的未婚妻。对夏绿蒂的无法遏止的爱使歌德异常痛苦,他曾几度想以自杀求得解脱。但他最终克制了这个愚蠢的念头,不辞而别,离开了魏茨拉。诀别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女人……

《亲合力》讲述了:一对青年时代相爱的男女,直到成年他们各自的配偶死去才得以结合,他们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庄园里。男主人公爱德华把他的一个朋友,一位上尉邀到庄园;而女主人公夏洛蒂也把自己的侄女奥狄莉接来同住。于是在这四个人中间就产生了情感上的纠葛。在爱德华和奥狄莉之间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夏洛蒂和上尉也十分相悦。于是就导致爱德华夫妇之间的一种“婚姻中的精神上的破裂”;就是在做爱时也互把对方想像成自己的意中人。在这种势难维持下去的情况下,上尉离去。夏洛蒂借助断念摆脱了激情的困扰,爱德华投身战场,欲以死求得解脱。庄园里只剩下两个女人,这期间夏洛蒂生下了一个男孩,奇怪的是,孩子长得显示出一种双重的酷似:脸部像上尉,眼睛像奥狄莉……

目录

译序

少年维特之烦恼

 第一编

 第二编

 补记

 编者致读者

亲合力

 第一部

 第二部

试读章节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好朋友,人心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我离开了你,离开了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竟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偏偏让我结识了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吗?可怜的蕾奥诺莱!但我是没有错的。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却使她可怜的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得着我?然而——我就真的完全没有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当她自自然然地流露真情时,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吗?难道我?……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以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乐享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劳驾告诉我母亲,我将尽力料理好她那件事,并尽快回信给她。我已见过我姑妈了,发现她远非我们在家所讲的那么个刁婆子,而是一位热心快肠的夫人。我向她转达了我母亲对于扣下一部分遗产未分的不满;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和原因,以及要在什么条件下,她才准备全部交出来,也就是说比我们要求的还多……简单讲,我现在还不想具体谈什么;请转告我母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在这件小小的事情上,好朋友,我再次发现误解与成见,往往会在世界上铸成比诡诈与恶意更多的过错。至少可以肯定,后两者要罕见一些。

再就是我在此间非常愉快。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它的岑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还有眼前的大好春光,它的温暖已充满我这颗时常寒栗的心。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上,都是繁花盛开;人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

城市本身并不舒适,四郊的自然环境却说不出的美妙。也许这才打动了已故的M伯爵,把他的花园建在一座小丘上。类似的小丘在城外交错纵横,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丘与丘之间还构成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峡谷。花园布局单纯,一进门便可感觉出绘制蓝图的并非某位高明的园艺家,而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对于这座废园的故主人,我在那问业已破败的小亭中洒下了不少追怀的眼泪;这小亭子是他生前最爱待的地方,如今也成了我流连忘返的所在。不久我便会成为这花园的主人;没几天工夫看园人已对我产生好感,再说我搬进去也亏待不了他。

五月十日

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眼下我无法作画,哪怕一笔也不成;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配称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投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这数不尽也说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小虫子、小蛾子——离我的心更近了,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托付于永恒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我的朋友!随后,每当我的视野变得朦胧,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我爱人的形象似的安息在我心中时,我便常常产生一种急切的向往,啊,要是我能把它再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暖地活在我心中的形象,如神仙似的哈口气吹到纸上,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正如我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镜子一样,这该有多好啊!——我的朋友!——然而我真去做时却会招致毁灭,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

五月十二日

不知是附近一带有愚弄人的精灵呢,还是我自己异想天开,竞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如乐园中一般美好。就在城外不远有一口井,我真像人鱼美露西娜和她的姊妹似的迷上了它。——下了一座小丘,来到一顶凉棚前,再走下二十步石阶,便可见大理石岩缝中涌出一泓清澈的泉水。那绕井而筑的矮墙,那浓荫匝地的大树,那井泉周围的清凉,这一切都有一股诱人的力量,令人怦然心悸。我没有一天不去那儿坐上个把小时。常有城里的姑娘们来打水,这是一种最平凡又最必要的工作,古时候连公主们也亲自做过的。每当我坐在那儿,古代宗法社会的情景便活现在我眼前,我仿佛看见老祖宗们全聚在井泉边,会友的会友,联姻的联姻;而在井泉四周的空中,却飞舞着无数善良的精灵。啊,谁若无此同感,谁就必定从不曾在夏日的长途跋涉后,把令人神怡气爽的清泉啜饮。

五月十三日

你问需不需要寄书给我?——好朋友,我求你看在上帝分上,千万别再拿它们来烦扰我吧。我不愿意再被指导,被鼓舞,被激励;我这颗心本身已够不平静的了。我需要的是催眠曲;而我的荷马②,就是一首很长很长的催眠曲。为了使自己沸腾的血液冷静下来,我常常轻哼这支曲子;要知道你还不曾见过任何东西,像我这颗心似的反复无常,变幻莫测哟,我的爱友!关于这点我对你无须解释;你不是已无数次地见过我从忧郁一变而为喜悦,从感伤一变而为兴奋,因而担惊受怕过吗?我自己也把我这颗心当作一个生病的孩子,对它有求必应。别把这话讲出去,传开了有人会骂我的。  五月十五日

本地的老乡们已经认识我,喜欢我,特别是那帮孩子们。起初,我去接近他们,友好地向他们问这问那,他们中有几个还当我是拿他们开心,便想粗暴地打发我走。我并不气恼;相反只对一个我已多次发现的情况,有了切身的体会:就是某些稍有地位的人,总对老百姓采取冷淡疏远的态度,似乎一接近就会失去什么来着;同时又有一些轻薄仔和捣蛋鬼,跑来装出一副纡尊降贵的模样,骨子里却想叫穷百姓更好地尝尝他们那傲慢的滋味。

我清楚地知道,我与他们不是一样的人,也不可能是一样的人;但是,我认为谁如果觉得自己有必要疏远所谓下等人以保持尊严,那他就跟一个因为怕失败而躲避敌人的懦夫一样可耻。

最近我去井边,碰到一个年轻使女,见她把自己的水瓮搁在最低的一级台阶上,正在那儿东瞅瞅,西望望,等着同伴来帮助她把水瓮顶到头上去。我走下台阶,望着她。

“要我帮助你吗,姑娘?”我问。

她顿时满脸通红。

“噢,不,先生!”她道。

“别客气!”

她放正头上的垫环,我便帮她顶好水瓮。她道过谢,登上台阶去了。P3-6

序言

沃尔夫冈,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长寿者,他一生共度过了八十二个春秋。他生于一七四九年,逝世于一八三二年。一九九九年,二十世纪末的最后一年是他诞生的二百五十周年,德国把这一年定为歌德年。在德国,也在世界的范围里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思想家表达尊敬之情。

歌德生活在一个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巨大历史事件的时代: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兴起和覆灭、一八三○年的六月革命。他是这个动荡时代的见证人。海涅曾说过,世界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于是创造了歌德。歌德就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他自己在一首格言诗中这样写道:“生活在世界历史中的人,难道他应该把自己顾怜,哪怕是瞬间?谁锲而不舍把目光盯住时代,他才可以议论,才配写出诗篇。”这样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的是时代的风云,剖析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描绘的是万物的运动和发展,探索的是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冲动,无法遏止的激情,穷究底蕴的永远追求,伴随着他漫长的一生。

歌德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歌,十数部戏剧,数量众多的长短篇,卷帙浩繁的自然科学著作以及大量的散文、书信和日记等。这些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悲剧《浮士德》、一些优美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及长篇小说。歌德共写了三部长篇:《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合力》以及《维廉。麦斯特》(分为《维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维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在这个集子里我们收了他的前两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而《亲合力》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

现将这两部作品分别介绍如下:

歌德一七六五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七六八年因病辍学。一七七O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学业。就在斯特拉斯堡期间,他认识了已在德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赫尔德尔。他俩的结识标志着德国一次文学革命的开始,这就是当时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的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尔是这一文学运动理论上的倡导者,纲领的制定者;歌德则是它文学实践的代表者和高擎这一运动旗帜的旗手。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飙突进作家的作品之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一七七二年五月,大学毕业的歌德前往帝国法院的所在地魏茨拉实习。他在这座小城居留了仅五个月的时光,却陷入几乎导致他轻生的爱情旋涡。他在一次舞会上遇上了一个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布夫,并对她一见钟情;但这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望的,她是他好友凯斯特涅的未婚妻。对夏绿蒂无法遏止的爱使歌德异常痛苦,他曾几度想以自杀求得解脱。但他最终克制了这个愚蠢的念头,不辞而别,离开了魏茨拉,诀别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女人。

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得知自己的朋友耶路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在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情节,歌德本人曾用了这样一段话对它做了概括:“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了他极大的快乐。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令他倾倒。从此时起,他便沉醉于对绿蒂的爱恋之中。绿蒂也喜欢他,但不能给予爱的回报,她已与维特的朋友阿尔伯特定婚。维特陷入了一种尴尬和痛苦的境地,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事业上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使他无法忍受。才能无法施展、感情无处寄托、对绿蒂思念难抑,这一切又把他驱回绿蒂身边。这时绿蒂已结婚,他决定以死殉情,用向阿尔伯特借来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维特身上既有歌德本人也有耶路撒冷的影子。但维特既不是歌德也不是耶路撒冷。他是狂飙突进运动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出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要摆脱传统的束缚、精神上的桎梏,渴求自由,张扬自我,但是现实社会的鄙俗使他只有在对大自然的领略中、在与天真儿童的交往中、在阅读荷马的作品中得到慰藉。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他认识了绿蒂。对于他来说,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当他意识到爱的无望后,他重返社会,想成就一番事业,使爱得到升华,使自己得到解脱。但这个社会不见容于他,他也更加憎恶这个社会,于是酿成了一场悲剧。他的自杀是一种反抗,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的唯一出路。他用自杀宣告了同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才能理解恩格斯对这部作品所做的论断:这部小说“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功绩”。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利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迷惘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袒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是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度震动。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使年轻一代如痴如狂,有的与维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轻生而死。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每一个抱有无法平息的激情和想象的苦恼的青年人,现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歌德的这段话并没有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去揭示《少年维特之烦恼》产生影响的原因,但清楚地指出了这部作品的时代感和早已潜伏在青年中间对社会的抗议和反抗。

这部小说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狂飙突进作家和年轻一代的狂热欢迎,另一方面也引起反动势力和晚期启蒙主义者的责难。汉堡的一个正统派牧师著文要求查禁“这部广为流传的毒草”;一个名叫尼克莱的启蒙运动作家为了减弱《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竟然写了一部《少年维特之喜悦》。这些攻击、查禁、诋毁、仿作都已成为历史的笑柄,而这部作品已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学中的珍品,世界文学宝库中永远熠熠生辉的瑰宝。

《亲合力》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也是歌德本人爱情经历的一次折光。一八○七年歌德在耶纳见到十八岁的美丽少女米娜·海尔茨利布,他早在她儿童时代就认识了她,再度相逢使歌德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时年歌德五十八岁,他在那时写的一些十四行诗中流露出他对这个妩媚少女的炽烈情感。但是理智的堤坝阻止了激情波涛的一再冲击,那时距他与乌尔庇尤举行结婚仪式仅仅一年。歌德以一种断念的人生哲学抗击本性力量的进逼。他把对她的爱与爱带来的欢乐和痛苦倾注到那些十四行诗歌中,把他的激情和断念倾泻进这部《亲合力》里,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解脱。在《年志》中,歌德曾这样透露他的心曲:“《潘多拉》①和《亲合力》一样,表达了匮乏的痛苦之情。”这种匮乏就是爱的匮乏。他进一步写道:“没有人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会看不到一道深深的激情的伤口,这伤口害怕愈合,这颗心畏惧康复。”无疑,歌德对米娜的爱孕育了这部作品,没有他这段爱的激情,就不会有这部《亲合力》。

然而,生活、经历、直观、材料并不能造就出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并非能就此创作出一部伟大的作品。一个伟大的作家只有超越自身、摆脱直观,他才能真正地把握现实,驾驭生活。席勒在一封给歌德的信里有段话说得精辟:“有两点是属于诗人和艺术家的:他超越现实,他停留在感官之内,这两点结合之处就是审美艺术。”歌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清醒地有意识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既不把自己拘禁于感官之内,也不用想象去代替经历。在谈及这部作品时,歌德说过这样的话:“这部小说里没有一笔是没有经历过的,但也没有一笔是写怎样经历的。”这句话的前半句说明了作者感情上的真实,而后半句揭示出的是作者对经历的概括,对生活的提炼。他赋予这部作品以更多的自身之外的内容,使之有一种共性的东西。

歌德给这部作品冠上“亲合力”这样一个显得有些怪的名字。什么是亲合力?这是瑞典化学家柏格曼采用的一个化学术语,它指物质间的亲合力量;原已结合的物质由于新的物质加入,就会产生新的组合。正如人们为了说明自然科学中的现象经常借用伦理学上的比喻一样,歌德要用一个化学术语来解释一个伦理学上的问题,并借此来表达他的思想,如他本人所表明的:“象征地、冷静地去表现社会的关系及其冲突。”

小说的情节与“亲合力”这个术语是十分贴切的:一对青年时代相爱的男女,直到成年他们各自的配偶死去才得以结合,他们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庄园里。男主人公爱德华把他的一个朋友——一位上尉邀到庄园;而女主人公夏洛蒂把自己的侄女奥狄莉接来同住。于是这四个人就产生了情感上的纠葛:爱德华和奥狄莉之间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夏洛蒂和上尉也十分相悦。于是就导致爱德华夫妇之间的一种“婚姻中的精神上的破裂”;就是在做爱时也互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的意中人。在这种势难维持下去的情况下,上尉离去。夏洛蒂借助断念摆脱了激情的困扰,爱德华投身战场,欲以死求得解脱。庄园里只剩下两个女人,这期间夏洛蒂生下了一个男孩,奇怪的是,孩子长相显示出一种双重的酷似:脸部像上尉,眼睛像奥狄莉。

爱德华并没有战死,他返回家园。他对奥狄莉爱得更加激烈,奥狄莉对爱德华也更加痴心。爱德华为了达到目的,焦急地把上尉请来,要使各方如愿以偿。夏洛蒂为了爱德华和奥狄莉的幸福,同意离婚,但不同意爱德华的安排。这时,奥狄莉由于激动,失手把孩子掉在水里淹死。她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绝食而死。几天之内,爱德华亦殉情死去。夏洛蒂把他俩葬在一起。两个相爱的人就这样并卧长眠。“倘若有朝一日他俩再度苏醒过来,那该是一个怎样欢乐的时刻啊!”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如何来理解这部作品?有的歌德研究者称,这是歌德所写的最捉摸不透的,也许是最多义的作品;有的说,这部小说必须逐章逐页解释才能理解。这表明,它的内涵丰富,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亲合力》是一部爱情悲剧。在我看来,歌德通过这样一个悲剧,这样一个道德事件表现了世纪交替时期人的价值观的变化和这种变化了的价值观与现存的秩序的冲突;展示了人的本性力量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一种悲剧式的较量。虽然歌德以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描绘去叙述,然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对爱德华“无条件的爱”,对奥狄莉如痴如醉的爱,对上尉的克制,对夏洛蒂的断念及其身上的一种新人的性格,都怀着同情和赞许。换一个角度来看,这表明歌德对既定的、受宗教维护的婚姻关系的一种异议。十九世纪初,对现存的婚姻秩序提出激烈抗议和对传统道德的否定,是当时崛起的德国浪漫派作家的一个流行的主题,他们都以宣泄激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题材。歌德与他们不同,他一方面对这样的婚姻关系持有异议,另一方面他又不赞成浪漫派的放纵情感、追求官能享乐、蔑视现存的一切道德规范的行为。于是已逾花甲的歌德以自己的方式,即借助书中四个主人公的遭遇和结局,从正反两方面来表明断念的重要性。通过断念,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平衡,避免激情带来的不幸,从而在道德上使自己更加完善。断念是一种高尚的自愿的自我克制,歌德在这部作品中形象地表达了断念在个人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是这样来理解《亲合力》的,读者,你呢?

高中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年维特之烦恼(附亲和力全译本)/世界文学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歌德
译者 杨武能//高中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2529202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2010247684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2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