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文库《水浒传(上下全本)》介绍了《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早在明代已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施耐庵、罗贯中合撰;二,施耐庵撰;三,罗贯中撰。
其中,最早的、比较可靠的说法是第一种。它见于嘉靖年间的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郑振铎藏嘉靖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为“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所谓“的本”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纂修”为“编辑”的意思。可知施耐庵是作者、执笔者,罗贯中是编者、整理者。
《水浒传(上下全本)》是作者罗贯中以见于史书的材料为主要依据,结合民间传说、戏曲、话本中的有关故事,经过选择加工和再创造而成的,通过生动而深刻的描写北宋末年一支以宋江为领袖、有众多英雄豪杰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形象地揭示了当时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写出了农民起义从零星的复仇火焰发展为燎原之火的过程,同时也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水浒传(上下全本)》着重剖析了农民起义的原因。全书把高俅的发迹作为开端,紧接着叙述朱武、杨春、陈达被官逼迫而上山落草,史进弃家逃亡的故事,这不是偶然的。高俅的发迹,正是封建王朝腐朽生活的写照。农民起义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腐朽残暴,乱由上作,一条条英雄好汉无不是被迫改变了原来的正常的生活道路,陆续走到了起义大旗下。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诗曰: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阍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但见:
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天香影里,玉簪朱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轝,凤羽扇开,白玉阶前停宝辇。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不料其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盛了御香,带了数十人,上了铺马,一行部队,离了东京,取路径投信州贵溪县来。但见:
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风和日暖,时过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驿馆。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驰驱紫陌中。
且说太尉洪信赍擎御诏,一行人从,上了路途,不止一日,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住持道众,准备接诏。次日,众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许多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宫前下马。太尉看那宫殿时,端的是好座上清宫!但见:
青松屈曲,翠柏阴森。门悬敕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虚皇坛畔,依稀垂柳名花;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左壁厢天丁力士,参随着太乙真君;右势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微大帝。披发仗剑,北方真武踏龟蛇;趿履顶冠,南极老人伏龙虎。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后列三十二帝天子。阶砌下流水潺。墙院后好山环绕。鹤生丹顶,龟长绿毛。树梢头献果苍猿,莎草内衔芝白鹿。三清殿上,击金钟道士步虚;四圣堂前,敲玉罄真人礼斗。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将瑶坛,赤日影摇红玛瑙。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
当下上自住持真人,下及道童侍从,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供养着。洪太尉便问监宫真人道:"天师今在何处?"住持真人向前禀道:"好教太尉得知: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太尉道:"目今天子宣诏,如何得见?"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当时将丹诏供养在三清殿上,与众官都到方丈。太尉居中坐下,执事人等献茶,就进斋供,水陆俱备。斋罢,太尉再问真人道:"既然天师在山顶庵中,何不着人请将下来相见,开宣丹诏。"真人禀道:"这代祖师,虽在山顶,其实道行非常,能驾雾兴云,踪迹不定。贫道等如常亦难得见,怎生教人请得下来?"太尉道:"似此如何得见?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赍捧御书丹诏,亲奉龙香,来请天师,要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以禳天灾,救济万民。似此怎生奈何?"真人禀道:"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太尉听说,便道:"俺从京师食素到此,如何心不志诚。既然恁地,依着你说,明日绝早上山。"
当晚各自权歇。次日五更时分,众道士起来,备下香汤,请太尉起来沐浴,换了一身新鲜布衣,脚下穿上麻鞋草履,吃了素斋,取过丹诏,用黄罗包袱背在脊梁上,手里提着银手炉,降降地烧着御香,许多道众人等,送到后山,指与路径。真人又禀道:"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
太尉别了众人,口诵天尊宝号,纵步上山来。将至半山,望见大顶直侵霄汉,果然好座大山!正是:
根盘地角,顶接天心。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高低不等谓之山,侧石通道谓之岫,孤岭崎岖谓之路,上面平极谓之顶。头圆下壮谓之峦,藏虎藏豹谓之穴,隐风隐云谓之岩,高人隐居谓之洞。有境有界谓之府,樵人出没谓之径,能通车马谓之道,流水有声谓之涧,古渡源头谓之溪,岩崖滴水谓之泉。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锥尖像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如平。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
P1-4
《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早在明代已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施耐庵、罗贯中合撰;二,施耐庵撰;三,罗贯中撰。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该书是施耐庵所撰,其门人罗贯中在原作基础上做了加工,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
《水浒传》全书共一百回,如果按时间顺序进行划分,明显是由两部分组成。从第一回到第八十一回是前一部分,从第八十二回到第一百回是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写各种类型的人物,通过不同的渠道,以多种方式进入起义队伍,即起义军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写得也特别精彩。起义军开始是分散的,初期的主要据点有桃花山、二龙山、少华山和梁山泊。这几个据点都是孤立的,人员有限,影响也不是很大。后来,所有据点的人员都汇聚到梁山泊,变成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如同百川归海,由分散走向集中。正因为如此,使得宋江领导的山东起义军和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三支队伍比肩而立,构成对北宋朝廷的巨大威胁。
《水浒传》在展示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采用的是串联的方式。史进结识鲁智深后,鲁智深结识林冲,再由林冲引出杨志。在智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先是吴用、晁盖、刘唐密谋,经过吴用的引荐又增加阮氏三兄弟,最后又有公孙胜、白胜的加入。《水浒传》设置了许多系列的人物关系的连环结,众多的连环结相互沟通,成为一个庞大的人物关系网络,每位好汉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纽结。当这个网络完全织成的时候,各路英雄也就全部汇集在一起了。
《水浒传》的前一部分,还勾勒出了起义军由守势到攻势的演变轨迹。开始阶段,不少英雄占山为王,落草绿林,主要是逃避官府的追捕,营造一个安身之处,所干的不过是小规模的打家劫舍的勾当,很少对官府恶霸主动出击。到后来就不同了,起义队伍壮大到一定程度,就陆续进行主动的出击,智取无为军,三打祝家庄,活捉史文恭,几次劫牢、劫法场也都干得很漂亮。在抵抗朝廷围剿方面,也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战果辉煌。
《水浒传》的后一部分讲述粱山起义军受朝廷招安,奉命征辽、征方腊,最终遭受奸臣迫害,或死或隐,风流云散。在征辽战役中,梁山好汉没有一个阵亡,基本保持了队伍的完整。征方腊则损失严重,大伤元气。班师回朝之后,奸臣又继续加害,造成起义军主要首领相继死亡。后一阶段是起义队伍的蜕变期、衰落期。这支队伍接受朝廷招安以后,已经不再具有起义军的性质,而是成为官军的一部分。它的连续出征,是一个自我消耗的过程。朝廷对他们封官任职之后,队伍已经彻底解散,不再是一个整体,也完全丧失了反抗的能力,只好任人宰割。《水浒传》后半部分展示的是粱山起义队伍由强到弱,由集中到分散的演变过程,是众多英雄相继毁灭的悲剧。在写法上以叙事为主,人物形象的塑造则退居次要地位。
梁山英雄加入起义队伍是一个殊途同归的过程。《水浒传》通过叙述、描写众多英雄在加入起义队伍过程中的殊途同归,展示出不同类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时为后来粱山好汉在招安问题上出现分歧埋下伏笔,也为他们的最终命运预设铺垫。在梁山泊英雄讨论是否接受朝廷招安时,持坚决反对态度的是李逵、武松、鲁智深、阮氏兄弟等人,他们都是自觉走上反抗道路,加入起义队伍的。而对招安一事最为积极主动的宋江、卢俊义等人,他们都是把梁山作为暂时的寄寓之地,在思想和感情上从来没有割断对朝廷的拥戴和向往。梁山泊英雄的结局,从总体上看是悲惨的,从最终剩下的那些人来看,对朝廷招安反对最为激烈的几位好汉,除李逵是被宋江毒死,属于例外,其他几位的下场还都算可以。
《水浒传》反映的是忠义交织的价值观,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水浒英雄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他们之所以能在梁山聚集,结拜为兄弟,一方面是为环境所迫,同时也在于他们重义气,是义气把大家联结在一起。梁山英雄的义气体现在多方面。。一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见义勇为精神。梁山好汉普遍追求人间的平等,对弱肉强食的现象深恶痛绝,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旦见到人间的不平事,就挺身而出,站在正义和弱者的一边,严惩那些为非作歹的恶人。鲁智深、武松都有安良除暴的义举,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毫不畏惧,甚至愿意承担最严重的后果,其他梁山好汉也有不少类似的举动。水浒英雄的义气还体现在他们富有同情心,救人于危难之中。宋江、柴进虽然没有武松、鲁智深等人那种安良除暴的壮举,但他们都能冒着生命危险解救、援助各类英雄,仗义疏财,古道热肠,因此得到绿林好汉的拥戴。梁山好汉的义气,还体现在他们之间能够肝胆相照,以诚相待,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他们相处的时候,没有阴谋诡计,没有权术和手腕,有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所以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
水浒英雄之问并非没有误会和冲突,但是,由于都很讲义气,误会和冲突反倒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水浒传》往往把误会和冲突作为表现英雄义气的契机,采取“不打不成交”的叙事模式:史进和鲁智深、林冲和杨志、武松和孙二娘、李逵和张顺,都是通过交手而相识,最后都加入起义队伍,有的还成了知心朋友。李逵对宋江也有过误解,甚至一气之下碳倒了梁山泊的杏黄旗。真相大白之后,他又负荆请罪,而宋江并不介意。这种不打不成交的故事情节,其基础是英雄惜英雄的普遍心态和共同具有的朋友义气。晁盖任梁山首领时,议事场所称为聚义厅;宋江率梁山好汉排座次,聚义厅改名为忠义堂,忠和义成为水浒英雄群体的双重价值取向,瞧起决定作用的观念是忠,和前期已经判然有别。由于对朝廷的忠,导致接受招安,奉命出征,最后是梁山英雄解体,起义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义是梁山好汉聚众举事的动力,它使起义队伍日益壮大;忠则是葬送起义的祸根,把梁山好汉一步步引向痛苦的深渊。梁山排座次之后,忠辫义之间的冲突经常出现,二者之间的不相容已经暴露出来。但是,由于水浒英雄以义气为重,这使他们不可能以损害友情为代价坚决抵制招安,义气限制了他们对忠的背离和反叛,而要作出妥协和牺牲。藩《水浒传》是英雄悲剧和国家悲剧两线并存。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这个群体的毁灭是一场英雄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悲剧英雄是《水浒传》着力表现的对象,作为主线出现在作品中。《水浒传》的前半部分集中展现诸多英雄受苦受难的历程,他们正直刚强,富有正义感,但遭受各种各样的厄运。他们的不幸并非来自性格上的弱点,而是来自客观外界的压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而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出路。于是,他们走上起义的道路,使命运出现转机。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梁山泊决策集体走上招安之路,水浒英雄再次陷入困境,遭受各种苦难。《水浒传》用相当大的篇幅用来展示诸多英雄的人生磨难,他们所遭遇的不幸,最终结局也是悲剧性的。《水浒传》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北宋王朝的悲剧,它作为一条副线存在,对英雄悲剧起着补充作用。众多梁山好汉饱受朝廷和地方恶势力的迫害,接受招安后又相继断送前程和生命,这是英雄的悲剧,也是朝廷的悲剧。
《水浒传》是现实性和虚幻性的二元互补。现实性强在其中许多人物和事件乃至细节描写都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原型和根据。它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具有广阔的覆盖面,伸展到了各个层次、许多领域,并且写得生动逼真,是北宋末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写照,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较多的历史依据。《水浒传》又带有明显的虚幻成分,它的虚幻性经常和现实性纠结在一起,虚幻性是作为现实性的补充而存在的。作为全书引子的第一、二回,既有洪太尉强闯伏魔殿,放走魔君的画面,又有禁军教头王进被迫逃亡的情节,这一虚一实两个故事引出后面的一系列人物、事件。晁盖等七人策划智取生辰纲,于是出现北斗七星坠于屋顶之梦。梁山好汉即将排座次,于是有忠义堂宋江得天书的情节。全书最后以“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粱山泊”结束,既是对前文的照应,又是用虚幻的神界和梦境来淡化现实悲剧的苍凉气氛。以上所出现的虚幻场面,都是作为现实事件的预兆、解说而出现,是以天命神意来验证人间发生的事情,使现实事件染上神秘的色彩,从彼岸世界得到答案。《水浒传》还借助神灵来克服现实中遇到的障碍,通过神灵来解救陷入困境的人。第八十八回,宋江率兵征辽,辽方摆列太乙混天象阵,束军连遭挫折。宋江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梦中玄女娘娘面授机宜,得破阵之法,大胜辽军。宋江率兵征方腊,杭州守将方天定拼命抵抗,宋江久攻不克,第九十四回张顺被乱箭射死,第九十五回则有张顺魂捉方天定的场面,原来是他的幽魂感动西湖震泽龙君,收做金华太保,留于水府龙宫为神,因此显灵报仇,帮助宋江立功。这两个故事都是借助超现实的力量,克服现实的障碍。总之,《水浒传》的虚幻情节,强化了作品的传奇色彩,同时带有天命论、宿命论的消极成分。不过,由于这部分内容在全书所占比例不大,并没有冲淡它的现实性,因此,《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而不是像《西游记》那样的神怪小说。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西游记》是神怪小说,《红楼梦》是世情小说,而《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
李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