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戴面具的日子(精)
内容
作者简介
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国宝级作家,世界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胡利奥·科塔萨尔并称“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四大主将。
富恩特斯生于墨西哥一外交官家庭,祖籍德国。童年和青少年在美国、智利和阿根廷求学;大学期间,在国内攻读法律,长期供职外交界,曾于1975-1977年任墨西哥驻法大使。
以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戴假面具的日子》为起点,富恩特斯一生共创作了六十余部作品。其作品视野广阔,涵盖历史、伊比利亚美洲、左派、墨西哥、政治、时间、排外等不同主题。主要作品有小说《最明净的地区》(1958)、《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1962)、《换皮》(1967)、《我们的土地》(1975)、《美国老人》(1985)、《鹰的王座》(2002)、《所有的家庭都幸福》(2006);文学评论集《西班牙语美洲新小说》(1969)、《塞万提斯,或阅读的批评》(1976)等。
曾获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1977)、塞万提斯文学奖(1987)、阿斯图里亚斯亲王文学奖(1994)、国际西班牙语文学创作奖(2012)。
2012年5月15日,富恩特斯病逝于墨西哥城
后记
一、“戴面具”之前的日子
富恩特斯少年成名——生于1928年,1954年出版《戴
面具的日子》时刚满二十六岁,四年后《最明净的地区》
被称为“拉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序幕”,三十四岁抛出
惊人之作《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此外,1987年获
塞万提斯文学奖的时候才五十九岁。直至2012年5月离世时
,他留下长篇小说二十余部、短篇集十余部、话剧剧本五
个、电影剧本七个,另有随笔杂文、专栏评论、书信往来
、回忆录等等,奖项和荣誉博士学位不计其数。
但是绝对地看,“戴面具的日子”六个汉字表述是他
这部作品的中文“转世”(afterlife),他的汉译有必要
跟原作拉开一定距离对待。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外
国文学汉译大潮,到本次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新的书目,
富恩特斯“登陆中国”(此处仅讨论中国大陆)并不算太
成功——截至2016年,名下仅七个单行本,计十五个版次,
分别为: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最早被译入,1983年即
有译本,并在1999年、2011年两次再版;
《最明净的地区》十年之后姗姗来迟,但再版频率更
高:1998年、2008年、2012年;
其余几部都是中晚期的作品,翻译跟进相对更快:《
狄安娜,孤寂的女猎手》(原1994年,译1999年),《与
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原1999年,译2005年,再版
2012年),选集《墨西哥的五个太阳》(原2000年,译
2009年,再版2012年),随笔集《我相信》(原2002年,
译2007年,再版2012年);相对而言,《奥拉·盲人之歌
》(原1962年、1964年,译1992年)这个合辑显得十分孤
寂,尤其是经典中篇《奥拉》,传播既少,认知且低。
以此来看,国内对富恩特斯的翻译还比较保守,虽然
很快为新中国第一代西语人所注意,但除最著名的作品,
或有“卖点”的“新作”,或因其逝世而策划的再版,引
进书目在其所有作品中仍占比很小、新增缓慢,且仅译林
出版社(依托南京大学西语专业)投入较多。跟他所崇拜
的路易斯·博尔赫斯、好友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
·略萨、科塔萨尔等人相比,他在中国的出版市场显得不
温不火,也很少被作为影响源而得到读者、本土作家的致
敬。
除了这些单行本,一些合辑也对富恩特斯有所涉及,
如《戴面具的日子》里有一篇被译作《花园幽灵》1995年
在杂志上刊发,后来该篇及另一名篇(译作《查克莫》)
又因被作者收入《墨西哥的五个太阳》得以面世;另外《
两个艾莱娜》有两个不同的杂志版本,《奥拉·盲人之歌
》被整体收入《获西班牙塞万提斯奖作家作品选》,以及
2014年吴健恒译西班牙语短篇小说经典二十四篇,将其《
女朋友们》作为主标题。
还有一个非正式版的《查克·穆尔》由网名“信天游
”的“E书大师”收入《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第一
辑,虽然没有标注任何来源、译者信息,错漏也较多,但
被打上“灵异奇谈”的标签作为科幻作品阅读,并
在“1000篇”的大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显示了一些认识上
的错位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翻译之外,业内对他的介绍和关注也草蛇灰线,如从
上世纪90年代起朱景冬即注意追踪他的访谈、动态,还有
一些译者、研究者关注其“魔幻现实主义”、“墨西哥身
份认同”等话题。有趣的是,译本不为人所注意的《奥拉
》在研究者中呼声很高,如卢云撰文讨论了发出第二人称
的叙事者有哪三种可能性,张蕊依托富恩特斯专题项目梳
理了其诸多文学前身,而朱语丞更进一步分析了与另两个
同源故事相比、神话素的转移和原因。
总体来看,国内学界目前在富恩特斯这个话题上有两
大缺憾,一是没有结合更广泛的文学文化背景、理论解读
成果,分析还比较单一薄弱,尤其是如果考虑“他是第一
个通过自己在全球的文学代理人来控制自己作品的翻译与
出版、第一个被美国评论家视为一流小说家、第一个与欧
美大作家建立牢固私人友谊的拉美作家”,甚至一些作品
只有英文版,而且法语、德语译本和研究者也相当多,所
以研究视野、路径完全可以超越西语界而更加开放多元。
第二个不足是很少有人掌握了他的全部书目,给出一
个连贯的阅读脉络。这不是说没有穷尽就没有发言权,事
实上笔者也未及阅读他中后期的所有作品,但富恩特斯确
有一个特殊之处:坚实的结构感,无论是其本人对同一主
题进行反复尝试,还是加入同人对特定故事的开发,或者
“时间的年龄”这一墨西哥式人间喜剧的宏大计划,如果
阅读和评论太过局部,便会错失其如四维空间的精妙之美

二、“戴面具”的日子
1944年底,富恩特斯十六岁,第一次在假期探亲之外
开始在墨西哥城稳定地生活。虽然还是个高中生,但长得
帅、教养好,在巴拿马、美国、智利、阿根廷各处见过世
面还很会说话,使他迅速成为社交界的名人,应邀参加各
个使馆晚宴,登上杂志封面,“跟中国大使的女儿要好”
。无论他是不是如人所说“聚会的灵魂人物”(el alma
de las fiestas),这种轻浮、欢快的生活是他优越出身
的自
目录
查克·莫尔
为麦利一辩
佛兰德花园的特拉克托卡钦
兰花连祷
因神之口
发明火药的人
译后记
精彩页
查克·莫尔
前段时间,菲利韦托在阿卡普尔科淹死了。就圣周的时候。他被水利部开除了,但还是没经住官僚气的诱惑,像每年一样去了那家德国小旅馆,吃热带厨房的汗水加甜的腌酸菜,圣周六到戈布拉达跳舞,在奥尔诺斯海滩暮色笼罩的陌生面孔中自我感觉是个熟脸儿。是,我们知道他年轻的时候很会游泳,但现在,上了四十,身体每况愈下,想游过这么长一段,还是半夜里!穆勒太太不让在旅馆里守灵,说是老主顾,只在拥挤闷热的小天台上搞了个舞会;就这样,一脸惨白躺盒子里的菲利韦托为了等早班车,在各种背篓包裹陪伴下度过了新“生”活的第一夜。我早早赶来给棺材装车的时候,菲利韦托正在一座椰子堆成的坟头底下,司机让赶紧挪到车顶上去用帆布盖起来,免得把其他乘客吓着,还担心我们给他招来晦气。
从阿卡普尔科出发的时候还有一丝儿小风,等到了迭拉科罗拉达,热和光都上来了。就着鸡蛋香肠早饭,我打开菲利韦托的公文包——头天跟其他东西一起从穆勒旅馆领回来的:二百比索、一份在墨城被禁的报纸、几张彩票、去程车票(只是去程?),还有那个廉价笔记本,画成小方格的内页,大理石纹封面。
在一个个大弯、呕吐的恶臭和对已故朋友私生活某种自然的尊重之中,我鼓起勇气读起他的日记来,似乎想起了——没错,从这儿开始——办公室里那些日常的工作,也似乎理解了他为什么越来越颓废、忘事,为什么发些没意义、没编号、没“有效投票”的公文,为什么那么老的资历还最终被踢走,退休工资也泡汤了。
“今天去办了养老金。办事员那人真不错。我很满意,决定去咖啡馆花上五比索,就是当年我们老聚、现在我再也不去的那家,因为它总提醒我二十岁能比四十岁允许自己更多的挥霍。那时候我们还都在一个水平上,会正义凛然地反驳任何对同学的轻视,而且跟那些说谁出身不好或者没气质的人还真干过架。我以为很多人(可能是最低微的)会爬很高,在这儿,学校里,可以结下长久的友谊陪着渡过汹涌大海,然而不,事情没有发展成那样,无所谓规则定律,不少穷酸的依然穷酸,很多比在友好热烈的聚谈上预言的更有出息,另外我们这种当时看着前程远大的半路抛锚,给个补考弄得整个人都掏空了,被一道人生赢家和一事无成者之间看不见的代沟隔绝开来。总之,今天我又坐到那些椅子上——更现代了,还有自助饮料机,像一场侵略中的街垒——准备好好看看档案。我望见好些人,变样了,健忘了,被霓虹灯照亮了,飞黄腾达了;他们跟我几乎认不出来的咖啡馆一起,跟城市本身一起,用一种跟我不同的节奏逐渐雕琢着自己。不,他们已经不认识我了,或者不想认出我,最多——有那么一两个吧——用一只又肥又快的手在肩膀上拍拍。慢走啊您,招呼不周。他们和我中间横亘着高尔夫乡村俱乐部那十八个球洞。我把自己藏进档案里。充满期待、乐观预测的岁月鱼贯而过,阻碍其实现的所有缺憾也一一陈列。我突然很着急,急不能插手过去,也粘不起扔开了好久的拼图块,玩具箱总会被逐渐忘记,最后谁知道小锡兵、头盔和木剑给丢到哪里,再心爱的面具也都一样。有过确信、纪律、对责任的坚持,不够吗?还是太过了?有时候,对里尔克的回忆不断纠缠我。死亡是青春冒险的巨大报偿,年轻人,何不带上所有秘密出发?今天,我将不用再回望那些盐城。五比索?加两个当小费吧。”
“佩佩除了特别热衷研究商法,还喜欢把事情理论化。他看见我从主教座堂出来,陪我一起走到国家宫。他已经不信教了,这还不够:走半条街就得制造一个理论,比方说,他要不是墨西哥人才不会信基督呢,而且——不是,你看哈,很简单,西班牙人来了,叫你拜这么一位上帝,肋旁被刺,血肉模糊,钉在个十字架上。被牺牲的人,被敬献的人。一种跟你全部仪式、整个生活这么接近的感情,可不就自然而然接受了吗?反过来,要是墨西哥被佛教徒或者穆斯林给征服了呢?让我们的印第安人崇拜一个死于消化不良的人,想象不出来吧。但是一个不光要人给他献祭,还让人把他心挖出来的上帝,嘿,真把威奇洛波奇特里将了一军!从狂热、血腥、注重奉献和仪式的角度看,基督教是土著信仰一种新奇但又自然的延伸,悲悯、仁爱、另一半脸的方面则被屏蔽了。在墨西哥就是这样:要信什么人,先得杀了他们。
“佩佩知道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一些墨西哥原住民艺术,收集小雕塑、神像、盆盆罐罐,周末都在特拉斯卡拉和特奥蒂华坎转悠。大概就因为这样,我花钱他总结,还老跟这些话题扯在一起。对了,我好长时间一直想找尊满意的查克·莫尔复制品,今天佩佩告诉我说拉古尼亚有家卖,石质的,要价也不高。我星期天去一趟。
“有个人真讨厌,把办公室饮水桶的水染红,大家全乱套了。我去跟主任汇报,他居然乐得不行,结果那个元凶整整一天都在到处张扬、挖苦我,水来水去的,切……!”
“今天星期天,我抓空去了拉古尼亚,在佩佩指的那家小店找到了那尊查克·莫尔。确实漂亮,真人大小。店主说保证是真品,我不信。石料
导语
短篇小说集《戴面具的日子》首版于1954年,是“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墨西哥文学大师卡洛斯·富恩特斯生平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全书由六篇充满了文字和思想活力的短故事构成,有对于人类文明的宏观思考,有指向美苏冷战的政治讽喻,有对外族入侵和开明君主的悲剧认同,有对巴拿马运河的离奇隐喻,有对阿兹特克神祇的敬畏,还有对最终毁灭文明的消费主义的嘲讽。整部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开篇的《查克·莫尔》更是富恩特斯为世人称道的短篇之一。
内容推荐
《戴面具的日子》出版于1954年,是墨西哥文学大师卡洛斯·富恩特斯创作的第一部作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共包含六部充满魔幻色彩的短篇小说。开篇的《查克·穆尔》最为世人称道。查克·穆尔是古代玛雅人创作的一种雕塑作品。主人公菲利贝尔多对古代玛雅文化非常痴迷。一次偶然的机会,菲利贝尔多寻觅到一尊与真人同等大小的查克·穆尔雕塑,并将其放置在地下室中。自此之后,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查克·穆尔复活了,他不仅对菲利贝尔多颐指气使,甚至有取而代之的心思。菲利贝尔多想要逃离查克·穆尔的控制,却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身为菲利贝尔多的好友的故事叙述者“我”,前往菲利贝尔多家中。在那里,一个陌生的印第安男人为他打开了房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戴面具的日子(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译者 译者:于施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81096
开本 32开
页数 10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7
出版时间 2019-10-01
首版时间 2019-10-01
印刷时间 201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34
CIP核字 2019072107
中图分类号 I730.45
丛书名
印张 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36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