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羊脂球(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全译本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羊脂球(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全译本插图本)》写于一八七九年,是莫泊桑经过长期写作锻炼之后达到完全成熟的标志,紧接着这个短篇,是如喷泉一样涌出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从一八八○年到一八九一年因病停笔,十年期间,他共创作发表了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几乎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精彩之作问世,特别是在前三四年,佳品更是以极大的密集程度出现,一八八一年有《一家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戴丽叶春楼》,一八八二年有《菲菲小姐》、《一个儿子》、《修软椅的女人》、《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月光》、《遗嘱》,一八八三年有《骑马》、《在海上》、《两个朋友》、《珠宝》、《米隆老爹》、《我的叔叔于勒》、《勋章到手了》、《绳子》,一八八四年有《烧伞记》、《项链》、《幸福》、《遗产》、《衣柜》等等。一八八五年。莫泊桑短篇小说创作中名篇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仍不乏出色之作,如《珍珠小姐》(1886)、《流浪汉》(1887)、《港口》(1889)、《橄榄园》(1890)等。

内容推荐

《羊脂球(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全译本插图本)》是脍灸人口的名篇,这是一篇以真实事件为素材的小说。作家通过对普法战争期间一辆驿车上的乘客的描写,刻画了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面对战争和危难时的态度和立场。车子里的乘客就好比一个社会,有贵族、商人、政客、修女这些体面人,还有一位被人不齿的妓女羊脂球。面对敌人的淫威,卑贱的羊脂球却远比那些有身份的人更有骨气。那些人为了个人安危而逼迫羊脂球作出自我牺牲。反过来,他们又对羊脂球横加唾弃。整篇小说构成了一幅战争时期的法国社会画面。

《羊脂球(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全译本插图本)》除了《羊脂球》,还收录了《月光》、《在旅途上》、《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家人》、《修软椅的女人》等三十篇作品。

目录

译序

月光

幸福

戴奥菊尔·萨波的忏悔

在旅途上

项链

一个诺曼底佬

两个朋友

骑马

西蒙的爸爸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

戴丽叶春楼

小狗皮埃罗

羊脂球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我的叔叔于勒

勋章到手了

绳子

小酒桶

烧伞记

一个儿子

莫兰这头公猪

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

珠宝

壁柜

港口

一次郊游

爱情

一家人

修软椅的女人

附:一个被逼出来的译本

后记

试读章节

戴奥菊尔·萨波的忏悔

只要萨波一走进马丹维尔的那家小酒店,满屋子的人准都会乐起来。这么说来,萨波这家伙一定是很滑稽可笑哕?至少,他可算得上一个跟神父不对劲的主儿!啊,不对劲得很哩!不对劲得很!这个无法无天的家伙恨不得把神父都一口吞下。

戴奥菊尔。萨波,木匠师傅,在马丹维尔当地,代表着激进派。他个子高挑,身材瘦削,灰色的眼睛透出狡黠的神情,头发紧贴着两鬓,嘴唇薄如刀片。当他以古里古怪的腔调这么称呼“咱们的酒仙圣父”时,旁边的人无不捧腹大笑。他别有用心,故意在礼拜天大家望弥撒的时辰开工干活。每年圣难周的礼拜一,他偏要宰一头猪,为了一直到复活节都可以吃上猪血灌肠。每当他见本堂神父走过,就像开玩笑似的损上一句:“瞧,这一位刚刚在自己的店铺里把他的天主吞掉了。”

神父长得又高又胖,对萨波损人的玩笑话颇为畏惧,因为,他这种话哗众取宠,为他赢得了不少拥护者。马里第姆神父热衷于政治,喜欢玩弄手腕,是当地精明的中产阶层之友。神父与萨波之间的较量角力,经年累月,已有十年之久,这争斗看似无形,实则激烈,且从未停歇。萨波是市镇参议员,公众普遍认为,他将会当选为镇长。他一旦当选,那简直就是教会的彻底失败。

眼看选举即将举行,马丹维尔的教会派为此而忧心忡忡。为了寻求对策,本堂神父在一天早晨动身去了鲁昂,他告诉女仆说,他要去见主教。

两天后,他回来,喜形于色,得意扬扬。次日,大家得知,教堂里的圣坛要整修翻新了。主教大人自掏腰包,献出六百法郎作为修缮费。

所有用松木做的神职祷告席都要拆掉,换上用橡木做的新祷告席。这--是一笔巨大的细木工承包生意,当天晚上即成为了家家户户议论的话题。

戴奥菊尔-萨波没有心情再笑了。

第二天,他出门走过村里,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不论是友好的还是怀有恶意的,都开玩笑似的问他:

“教堂里那个圣坛,是不是要你去翻修?”

他不知如何回答,憋了一肚子火,心里着实恼怒至极。

那些精于算计的家伙还说:

“这可是一笔好生意,至少有两三百法郎可赚。”

过了两天,传说修缮工程将交给贝尔榭镇的塞莱斯丁·尚布朗木匠。后来,有人说这消息不确实,接着,又有人说,教堂里所有的长凳都要翻新。这项工程就需要两千法郎,这笔经费已呈报政府当局待批。这件事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戴奥菊尔·萨波失眠了。在人们的记忆里,当地的木匠师傅从未承包过如此大规模的工程。不久,又有了新的传闻。人们私下里在说,本堂神父实在是不得已,要把这项工程承包给外地人。但萨波则持反对意见,不同意将工程交给外镇人。

萨波风闻此一传言,赶紧趁天色暗下来的时辰去了本堂神父的住处。女仆告诉他神父在教堂,他又匆匆赶到教堂去。

两个许愿终身侍奉圣母的酸溜溜的老姑娘,正在神父的指导下布置祭坛,以迎接圣母节的来到。神父站在祭坛的中央,挺着大肚子,指挥两个修女,她们正爬上椅子,在圣体柜的周围摆放一束束花朵。

萨波像是走进了与自己势不两立的仇人家里一样,觉得浑身不自在。但赚钱的欲望在他心里火烧火燎,他放下架子,凑上前去,手里握着鸭舌帽,全然没有在意有两个修女在场,她们见他屈尊来到教堂,甚感惊讶,一时站在椅子上直发愣。

萨波嗫嗫嚅嚅地问候:

“您好!神父先生。”

神父正忙于祭坛上的活儿,没正眼瞧他,便回应道:

“您好,木匠先生。”

萨波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是好。他沉默了一小会儿,还是对付上一句:

“您在做准备工作?”

马里第姆神父答道:

“是呀.圣母节快到了。”

萨波仍不知如何切题人手,只是应道:“是的,是的。”又说不下去了。

他恨不得一字不提便扬长而去,但是,看了一眼祭坛,他就打消了甩手离去的念头。他瞥见那十六张要换新的神职祷告席,六张在右边,八张在左边,还有两张在圣器室的门口。十六张神职祷告席全换成橡木的,总得花三百法郎。一个人承包下这一批活计,只要不是笨蛋,把活干得仔细用心些,就准能赚到二百法郎。

于是,他嘟嘟哝哝道:

“我是来谈活计的。”

神父做出诧异的样子,问:

“什么活计呀?”

萨波心里发慌,低声说:

“修缮翻新的活计。”

这时,神父才转过身来,两眼紧紧盯着他,说:

“您是说我教堂里祭坛翻修的事?”

一听马里第姆神父说话的那种口气,萨波感到身上不寒而栗,又一次恨不得扭头便走,但他还是低三下四地答道:

“是的,神父先生。”

这时,神父将两手交叉在他的大肚子上,由于眼前这意想不到的局面而惊讶得直发愣:

“您……您……您萨波·…··是为这件事来找我……您……您是我这个教区唯一不信教的人……把修缮教堂的事交给您,会成为一桩丑闻,公开的丑闻。主教大人会惩处我,说不定还会撤换我。”

他喘息了一小会儿,接着,以比较平静的口气说:

“我理解,您看到如此重大的一项工程交付给邻近教区的木匠,心里的确不是滋味。但是,我没有别的办法呀,除非……不……那绝不可能……您不会同意的;您要是不同意,那就只能把工程交给外人了。”

萨波的眼睛盯着那一长溜凳子,一直排列到大门口的凳子。他心想:……

P14-16

序言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后期自然主义文学潮流中仅次于左拉的大作家。他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又接受了左拉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他在相当短暂的一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他既是一系列著名长篇小说的作者,更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巨匠。他数量巨大的短篇小说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不仅在法国文学中,而且在世界文坛上。都是卓越超群的,具有某种典范的意义,所以人称其为“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GuydeMaupassant,1850—1893)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名为贵族后裔,实际上其祖父只是复辟时期的一个税务官,父亲则是一个游手好闲、没有固定职业的浪荡子。莫泊桑在诺曼底的乡间与城镇度过了他的童年,一八五九至一八六O年随父母到巴黎小住,就读于拿破仑中学,后因父亲无行、双亲离异,随母又回到诺曼底。故乡的生活与优美的大自然给莫泊桑的影响很深,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

莫泊桑的母亲洛尔·勒·普阿特文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莫泊桑从小就深受她的熏陶。洛尔的哥哥阿尔弗莱德颇有文名,青年时期曾是福楼拜以及帕纳斯派诗人路易·布耶的同窗。莫泊桑在鲁昂城高乃依中学念书时就结识了舅舅的这两位老友,这时,他早已是一个喜爱文学并已开始创作诗歌的青年,他从这两位前辈那里听到了“简明的教诲”。获得了“对于技巧的深刻认识”与“不断尝试的力量”,可惜的是,路易·布耶于一八六九年就去世了。同年,莫泊桑来到巴黎大学改修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被征入伍,在军队里担任过文书与通讯工作。在这场灾难中,他耳闻目睹了法军可耻的溃败、当权者与有产者的卑劣以及普通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与英勇抗敌的事例,感触很深,这些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又一个重要源泉。

战后退伍,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莫泊桑于一八七二年三月开始在海军部任小职员,七年之后,又转入公共教育部,直到一八八一年完全退职。在小职员空虚无聊的生活中,莫泊桑不幸染上了恶习——私生活放荡,这种下了他过早身亡的祸根。但另一方面,他勤奋写作,拜福楼拜为师,在其具体指导下刻苦磨砺,长期不怠。在此期间,他于一八七六年又结识了阿莱克斯、瑟阿尔、厄尼克、于斯曼等青年作家,他们都以左拉为崇拜对象,经常在左拉巴黎郊区的梅塘别墅聚会,号称“梅塘集团”。一八八O年,“梅塘集团”六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合集《梅塘之夜》问世,其中以莫泊桑的《羊脂球》最为出色,这个短篇的辉煌成功,使莫泊桑一夜之间蜚声巴黎文坛。

《羊脂球》写于一八七九年,是莫泊桑经过长期写作锻炼之后达到完全成熟的标志,紧接着这个短篇的,是一大批如喷泉一样涌出的中短篇小说。从一八八0年到一八九一年因病停笔,十年期间,他共创作发表了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几乎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精彩之作问世,特别是在前三四年,佳作更是以极密集的程度出现。一八八一年有《一家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戴丽叶春楼》,一八八二年有《菲菲小姐》《一个儿子》《修软椅的女人》《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月光》《遗嘱》,一八八三年有《骑马》《在海上》《两个朋友》《珠宝》《米隆老爹》《我的叔叔于勒》《勋章到手了》《绳子》,一八八四年有《烧伞记》《项链》《幸福》《遗产》《壁柜》等等。一八八五年,莫泊桑短篇小说创作名篇的数量虽有所下降,但仍不乏出色之作,如《珍珠小姐》(1886)《流浪汉》(1887)《港口》(1889)《橄榄园》(1890)等。

早在以短篇小说成名之前,莫泊桑就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第一个长篇《一生》,于一八八一年完成,一八八三年问世。自此,他逐渐由短篇转向长篇,在几年之内相继发表与出版了几部著名的作品.一八八五年:《漂亮朋友》;一八八六年有《温泉》;一八八八年有《皮埃尔与让》;一八八九年有《如死一般强》;一八九0年有《我们的心》。

莫泊桑早就有神经痛的征兆,他长期与病魔斗争,坚持写作。巨大的劳动强度与未曾收敛的放荡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到一八九一年,他已不能再进行写作,在遭受疾病残酷的折磨之后,终于在一八九三年七月六日去世,享年仅四十三岁。

一、短篇小说创作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短篇所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实际上构成了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他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说的成就所奠定的。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在他的作品里,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如战争的溃败、上流社会的喜庆游乐、资产者沙龙里的聚会、官僚机构里的例行公事、小资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外省小镇上的情景、农民的劳动与生活、宗教仪式与典礼、酒馆妓院里的喧闹,等等,都有形象的描绘;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从上层的贵族、官僚、企业家到中间阶层的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小业主,到下层的工人、农民、流浪汉以至乞丐、妓女.都进行了鲜明的勾画;法国广阔天地里,从巴黎闹市到外省城镇以及偏远乡村与蛮荒山野的风貌人情,也都有生动的写照。在广阔的艺术视野与广阔的取材面上,莫泊桑的短篇显然超过了过去的梅里美与同时代的都德,而在他广泛的描写中,又有着三个突出的重点,即普法战争、巴黎的小公务员生活与诺曼底乡镇地区的风光与逸事。  ……女为手段的野心家,而且是一个内欲旺盛、精力充沛的淫棍,他一出场就带有内欲化身的特点,他有不断需要满足的饮食之欲与性欲,尤以后者更为炽烈。在他身上,甚为发达的感觉是他对异性的感觉,他所热衷的兴趣是对异性的兴趣,他在漂亮的异性面前潜在的意向往往是肉体占有的意向。莫泊桑力图以这种描绘使杜洛华成为一个血肉之躯,实际上,他还赋予了这个人物一些他本人的特点,如他自己的相貌、他的两撇胡子等等。如果说莫泊桑对杜洛华作为冒险家、野心家的某些手段策略是有所揭露与批判的话,那么,他对杜洛华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的一面,却是相当宽容,甚至有时还以赞赏的态度去描写他在妇女面前所取得的好感、欢心与胜利。莫泊桑对人物描写的这个角度,无疑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性质。

《漂亮朋友》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文学中一部具有尖锐的社会揭露性的作品,特别是它对法国当时的政治与报纸新闻的揭露尤为泼辣。

小说直接触及了资产阶级的上层政治,无情地暴露了显赫政治人物的丑恶嘴脸。小说中的高级政治人物拉洛舍在政界被公认为“最有能力的议员”,并且在新内阁中占重要地位,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多面派的政客”,既没有真诚的政治信仰,也没有真知灼见,既没有胆略,也没有才能,只是靠自己的钱,在“选举这个大骗局”中,捞到议员的资格。进入政界后,他凭“生性狡猾”、“善于钻营”、善于伪装、“在各个极端的党派间搞折衷”而逐渐得志。他之所以能够在巴黎青云直上,则是因为成为了瓦尔特集团的重要成员,既是《法兰西生活报》的股东之一,又是与瓦尔特同做金融生意的伙伴。莫泊桑在小说里,把他称为“渣滓”、“粪堆里丛生的毒菌”。瓦尔特是小说中政界的另一个要人,他是国会议员,颇有政治地位,又是金融巨子,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直接掌握了舆论工具,其权势炙手可热,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国家政局与政策的操纵者。莫泊桑以讽刺的笔法勾画出他可憎的面目:生性多疑而放肆、吝啬而贪婪,是一个狠毒的高利贷者,在政治上老奸巨猾,“什么人都欺骗”,什么人都利用,即使杜洛华占有了他的妻子,拐走了他的女儿,他却从政治利害与需要出发,招他为婿,因为,他作为政治操纵者,正需要杜洛华这种卑鄙的同伙。莫泊桑不止揭露这些资产阶级政界要人的嘴脸,他的深刻可贵处还在于尖锐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的实质,政界与政府的内幕以及政府政策的真相。他通过杜洛华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的选举是一个“大骗局”,谁有钱就可以当选。他通过新内阁上台的前前后后,揭示出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内幕,与倒阁风潮背后的阴谋,特别是他在小说里集中描写了摩洛哥事件,把它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的一幅缩影,这个事件充分反映出历届资产阶级政府在殖民主义问题上换汤不换药,以暴露出政治集团如何控制政府的政策,玩弄花招、制造阴谋以达到卑鄙的私利的目的。

《漂亮朋友》对资产阶级新闻报纸的揭露是淋漓尽致的。它生动地描绘出《法西兰生活报》社里种种可耻的内情与卑劣的伎俩:报社的工作轻松如同儿戏,人们却装出严肃而忙碌的样子;新闻记者不用采访就胡编出新闻报道欺骗读者;一篇已刊载过的旧文稍作改动,就可以再次刊载为另一个目的服务;社会新闻其实就是商业广告;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往往被歪曲而用来进行攻击与中伤;报纸与报纸之间在无聊的问题上大肆纠缠,大打笔战,等等。小说揭露得最为深刻的是这家报纸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的肮脏工具的本质。它的“幕后操纵者和真正的编辑是半打左右的议员”.他们和报馆老板所策划或支持的所有投机买卖都有关系,报纸就是为他们的利益服务的,这个集团善于通过报纸散布消息,制造谣言,弹出弦外之音.以欺骗读者,影响政局与金融。在资产阶级狗咬狗的政治斗争中,报纸有时制造风潮,对政敌进行恶的攻击,有时又充当政府的喉舌、内阁的参谋或指导,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极巧妙的形式下进行的。为了掩盖自己这种丑恶的政治作用,报纸竟办得颇有文学气息与巴黎风味,以文学、艺术、音乐、绘画、赛马、法学、名人秘闻逸事等等栏目招徕读者。莫泊桑在这部小说里对资产阶级新闻报纸的揭露,比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所做的显然更为具体细致,在深度上亦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示出他的可贵的社会批判意识。

《漂亮朋友》无疑是莫泊桑最富于社会讽刺才情的作品。他对拉洛舍通奸被捉时丑态的描写是大胆的,对宗教与教会的讽刺甚为辛辣。他有意让瓦尔特夫人约杜洛华在教堂里幽会,描写了一个假装祷告、实则谈情的滑稽场面,尖锐地指出资产阶级妇女如何“有时还要上帝给她们拉拉皮条”。在小说的最后,他又安排了主教给杜洛华主持婚礼,对这个流氓的“人品”、“使命”、“榜样”、“文章”做了高度的颂扬,让教会以宗教的名义肯定了巴黎人际战的残酷法则,带有绝妙的反讽意味。由于《漂亮朋友》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与鲜明的批判精神,恩格斯曾经表示,要为这部作品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莫泊桑最后的三个长篇:《皮埃尔与让》《如死一般强》与《我1'fl的心》,都带有心理小说的性质,其中《皮埃尔与让》是三部心理小说中唯一具有严肃的伦理内容的一部。它在心理分析的真实自然与深刻上,也显然大大超过了其他两部,即使是在法国近代的心理分析小说中,也算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

《皮埃尔与让》故事情节平淡无奇,但整个作品并不乏扣人心弦的力量。作者没有借助于奇特的构思与不平凡的事件,而是以一个家庭中带悲剧色彩的伦理矛盾来获取感人的力量。这里的矛盾之所以是悲剧性的,是因为它并非产生于任何一个人物不合理的行为或错误的意念,相反,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值得同情的一面,并且他们在各自的处境里都深感痛苦。皮埃尔因发现了母亲过去的不贞,心目中失去了一个贤淑慈爱的母亲形象,一对母亲产生了幻灭而不能从痛苦里自拔;让因哥哥对母亲与自己的不可理解的粗暴而不安;他们的母亲罗朗夫人则因失去了一个儿子的爱而难过,还因为皮埃尔那法官式的严厉而感到害怕。罗朗夫人早年的隐私被发现一事给全家带来了烦恼、矛盾与混乱,成为母子隔阂并永远分离的根由,然而,罗朗夫人早年对丈夫的不贞偏偏又是情有可原的,是不相称的婚姻必然造成的结果。那时,她是一个温柔文静、聪明敏感的少女,却被嫁给一个粗鲁、俗气、愚蠢的丈夫,而她所遇见的马雷夏尔又是那么善良、多情、谦和,他们的爱情是真诚的,长时期中,她在感情上更是马雷夏尔的妻子,她从不为这段私情而悔恨,并且一直珍藏着自己的爱。因此,她也就无法向自己的儿子承认过失,表示忏悔。莫泊桑这样构设了每个人物在自己的地位上所不能解决的矛盾,从而写出了一个表面上平静得难以察觉,实际上锐利得令人心碎的感情悲剧。小说最后一章无疑是很感人的,作者对皮埃尔离国前的孤独与凄凉的描写,带给小说的结尾以感伤的基调,母子二人诀别的情景更加强了悲怆的动人的效果,而且,作者以真实自然为准绳,严格掌握分寸,力求使感伤的情绪不流于滥,让人物内心里痛苦的感情表露得尽可能简约含蓄,与最后欢送的场面相适应,从而使小说具有一种深沉的悲剧的格调。

在《皮埃尔与让》中,莫泊桑显示出专注心理描写的兴趣,他摒弃了对任何其他趣味性成分的追求而认真严肃地致力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状态与活动规律。皮埃尔是小说的中心,他的思想情感不断起伏变化,而他自己又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人物的这种自我分析,正是作者所进行的心理描写的一种方式。在小说里,人物的内心活动占有绝大的比重,不仅故事是随着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展开的,而且作为故事背景的历史事实也是通过人物的观察、窥测、思考、分析而逐渐显露出来的,而人物内心种种思绪的滋生、发展、起伏、变化,又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往往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琐碎的生活细节、无关紧要的某个形象就足以成为一种心绪、一段心理活动的诱因或契机,如使皮埃尔开始对母亲产生怀疑的,是药剂师波兰老头和他聊天时所讲的一句话,使他在码头上摆脱了自己烦恼的情绪的,则是他所看到的一艘土耳其船。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外在的日常现实生活这样水乳交融,互为因果,形成了一种心理的辩证法,这是小说中心理描写之所以真实自然的所在。

《皮埃尔与让》作为心理小说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心理描写。这里,既有皮埃尔连绵不断、起伏变化的心绪,也有让明白了真相后在如何对待遗产问题上思想斗争的反复与他思考中不同的层次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莫泊桑在小说里实际上已经把潜意识的描写带进了文学,如皮埃尔得知弟弟获得了遗产后莫名其妙的烦恼,两兄弟在母亲与罗泽米丽太太面前不自觉的较量,皮埃尔对母亲那种不近人情的怨恨,等等,都带有某种潜意识的性质。而且,莫泊桑还在对潜意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表现出了人物之间的某种难以察觉、难以言传的非理性的感应关系与直觉的交流,如第五章中,皮埃尔与母亲两次关于马雷夏尔的肖像的谈话以及皮埃尔在客厅里来回走动时“都遇着他母亲的眼光”的情景,这些心理描写显然突破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文学中的既定方式,有助于细致地揭示内心深处微妙的活动,开现代心理分析文学的先声。至于小说中写到不止一个人物从遗传学常识对于马雷夏尔与让的相貌是否相像有所考虑,写到了皮埃尔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当作一个“生理学的问题”来思考,显然又带有自然主义的痕迹。

后记

我之译莫泊桑的缘由与经过,在《一个被逼出来的译本》一文中已经讲过了,在那之后,作为不同工种劳动的调剂,我又陆续译了一些短篇,积攒下来,篇幅约比原来那个译本增加了一倍,当即达到三十万字的时候,我感到应该“适可而止”了,因为现在是二O0四年,做一本供一般读者一读的书,该有二00四年的“眼力架”才是。

二00四年,一片繁忙。就我处的京都而言,二环高速公路上繁忙得汽车长龙只能缓缓地蠕动,而人行道上倒时有汽车飞奔;快餐成为了_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物质功利主义的膨胀与急功近利的追求,自然影响到精神生活的压缩,甚至人文精神的滑落,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君不见一轰而聚、一哄而散的“闪聚”活动开始出现了:晚报副刊上的休闲文章,一般都不会比一个小巴掌大;著名的大作家写短短几百字的微型小说者大有人在,现代人放书的空间小了,读书的时间少了,而与发家致富、与物质利益息息相关而必须看的书又太多太多。在这种氛围中,如果将一个作家的短篇小说做得厚厚的大大的,那简直就是在为难读者了。

如果不将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就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说,要认知某个外国作家,看他二三十个短篇小说也就足够了,也就要算是颇有文化修养了,即使这个作家是世界级的大作家;如果不是要进行文化史研究、作家研究,不是要写文学史,显然用不着花那么多时间去把某个作家几百篇小说都读个遍。

总之,一般读者个人的文艺阅读欣赏,大不同于社会的大规模的文化积累,用不着那么“大尺寸”、“大型号”的东西,而这个译本就是供一般读者一看一读的。

问题在于如何从莫泊桑三百多篇小说中,精选出三十篇左右精品组成一个选本。我想,最合理的可取之道应该是紧紧把握莫泊桑的基本面貌与突出特色进行遴选。那么什么是莫泊桑的基本面貌、突出特色呢?照我看来,那便是在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叙述结构中,以清晰而灵动的笔触、鲜明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人性人情千奇百态的微妙状态。以此作为标准尺度,选出来的作品当能呈现“短篇小说之王”的王者风貌,当能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美感享受,实在用不着以求全的标准,去关注那一部体现了莫泊桑边缘化的特色的作品,如,或带有神秘色彩的,或带有先锋性的,或带有实验性的,或追求强烈刺激性的,等等。如果说这个译本的精选有什么原则的话,这就是。

应该说明,也有一部分很出色地体现了莫泊桑基本特色、确有高度艺术性的短篇,这个选本未予选用。这主要是从时事性与时宜性来考虑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法德两国已事实上成为了欧洲共同体的轴心、施罗德也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庆典的时代条件下,有什么必要让读者去读那些描写普法战争中的打打杀杀、刺刀见红的名篇?去从异国的文学中又经受一次英雄主义教育?有什么必要让读者去读描写普法战争后混乱时局的名篇,坠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时事?这就是《米隆老爹》《蛮子大妈》《菲菲小姐》《一次政变》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列队在外”的原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羊脂球(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全译本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莫泊桑
译者 柳鸣九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2521602
开本 32开
页数 29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92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0248366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6
出版地 北京
22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Boule de Suif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7: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