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性的枷锁(全新译本100周年纪念珍藏版)(精)
内容
作者简介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出生于法国巴黎。
十岁时,父母已相继去世,遂被送往英国肯特郡,与叔父一起生活。1892年起,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学习医科,同年,发表了首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广受好评,遂弃医从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法国红十字会,后受英国军方指派,在瑞士和俄国开展情报工作。曾多次赴南太平洋和远东地区旅行,许多小说因此颇具异域情调。晚年撰写了许多回忆录和文学批评,至八十五岁时方才搁笔。
主要小说作品:
《人性的枷锁》(1915)
《月亮和六便士》(1919)
《叶之震颤》(1921)
《面纱》(1925)
《刀锋》(1944)
目录
导读
人物介绍
自序
人性的枷锁
附录
精彩页
·1·
破晓时分,天色阴沉灰暗,云层低垂,空气中有一丝冷冽.估计是快飘雪了。一名女佣走进房间,里头有个孩子正熟睡着。她拉开窗帘,习惯性地望向对街那栋有着门廊的灰泥房子,然后走到孩子床边。
“起床喽,菲利普。”她说。
她掀开被子,把孩子抱在怀里,随即下了楼。菲利普仍睡眼惺忪。
“你妈妈想看看你。”她说。
她打开楼下房间的门,再把孩子抱到床前,躺在床上的女子是他的母亲。她伸出双臂接过孩子,让他靠在自己身旁。孩子没问为何自己被叫醒,女子亲了亲他的双眼,再用瘦弱的小手轻抚他白色法兰绒睡衣下的温暖身子,并把他搂得更紧些。
“宝贝,还想睡吗?”她说。
她的声音孱弱,仿佛来自遥远的彼方。孩子没搭腔,只投以自在的微笑。这张床又大又暖,躺在母亲温柔的臂弯中,他觉得无比幸福。他蜷起身子偎着母亲,想把自己缩得更小,带着睡意亲着母亲。没一会儿,他就合起双眼,酣然入睡。医生走上前,站在床边。
“噢.先别把他抱走。”她哀求道。
医生神色凝重地看着女子,不发一语。女子知道,她没法继续陪着孩子,便又亲了亲他,顺着他的身子轻抚到脚边,把他的右脚握在手里,抚摸着五个脚指头,再慢慢换向左脚。她啜泣起来。
“怎么啦?”医生说,“你累了?”
她摇摇头,说不出半句话,眼泪滑下双颊。
医生弯下身来:“让我抱他走吧。”
她虚弱到无法违抗医生的意思,只得任由他抱走孩子,再将孩子交给护士。
“还是抱他回自己的床上吧。”
“好的,先生。”
小男孩依然熟睡着,就这么被带走了。他的母亲悲痛万分,泣不成声。
“可怜的孩子,他将来该怎么办呢?”
一旁照顾产妇的护士设法安抚她,过了一会儿,她便筋疲力尽,也就不再哭了。医生走到房间另一头的桌子旁,上面是具胎死腹中的婴儿尸体,仅用一条毛巾覆盖着,他掀开毛巾瞧了两眼。尽管床铺与桌子间有屏风遮住,女子仍猜得到他在做什么。
“是女孩还是男孩?”她轻声问护士。
“又是男孩。”
女子听了再没吭声。不久,孩子的保姆回到房里。她走到女子的床前。
“菲利普少爷睡得很沉。”她说。
一阵静默后,医生再度替女子把脉。
“我想现在应该没我的事了。”他说,“早餐后我再过来。”
“先生,我送您出去。”保姆说。
两人默默地走下楼。到了门前走廊,医生停下脚步:“你联系凯瑞太太的大伯了吗?”
“联系了,先生。”
“你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到吗?”
“不知道,先生。我还在等电报。”
“那个小男孩怎么办?我觉得他不在了的话比较好。”
“渥金小姐说愿意照顾他,先生。”
“她是哪位?”
“她是孩子的教母,先生。你觉得凯瑞太太撑得过去吗.先生?”
医生摇了摇头。
·2·
一周后,在昂斯洛花园街上渥金小姐的公馆里,菲利普独自坐在客厅地板上。他生来就是独子,早习惯自己找乐子。客厅内满是大型家具,每张沙发上都有三个大靠垫,每张扶手椅上也都摆了个靠垫。这些全被菲利普拿来用,再借助几张轻巧好挪的镀金雕花椅,他便精心搭出了藏身用的洞穴,好躲避潜伏于窗帘后方的印第安人。他把耳朵贴紧地板,聆听野牛群在草原奔驰的蹄声。不一会儿,他听到开门声,马上屏住呼吸,生怕被人发现。但一只强而有力的手推开椅子,垫子纷纷掉了下来。
“捣蛋鬼,这样渥金小姐会生气哟。”
“哈啰,艾玛!”他说。
保姆弯身亲了他一下,接着把所有靠垫抖一抖后归位。
“我要回家了吗?”他问。
“对呀,我是来接你的。”
“你身上这件是新衣服。”
当时是一八八五年,她身穿裙撑,外头罩着窄袖斜肩的黑丝绒长袍,裙摆绲了三条宽荷叶边,头戴一顶附有饰带的黑软帽。她迟疑了半晌,孩子居然没提那个问题,让她准备好的答案派不上用场。
“你不想问问妈妈好不好吗?”她终究还是主动提起此事。
“哦,我忘了。妈妈还好吗?”
这下子她准备好要说了:“你妈妈身体全好了,也过得很自在。”
“是吗?那太好了。”
“你妈妈已经走了,你再也见不到她了。”
菲利普不懂这话的意思:“为什么见不到她?”
“你妈妈上天堂了。”
说完,艾玛不禁落下泪来。菲利普似懂非懂,却也跟着哭了。艾玛的身材高挑,骨架又大,有着美丽金发与粗眉大眼。她的老家在德文郡,尽管已在伦敦帮佣多年,说话仍有浓浓的乡音。她越哭越激动,还把菲利普紧紧拽在怀里,内心隐约同情起这孩子,小小年纪就失去了世上最无私的母爱,如今不得不交给陌生人抚养,实在教人于心不忍。但不久后,她便打起精神。
“你的威廉伯伯正等着见你呢。”她说,“快去跟渥金小姐说声再见,然后我们就要回家了。”
“我才不要说再见。”他答道,连忙抹去自己的眼泪。
“好吧,那就快上楼去拿你的帽子。”
菲利普拿好帽子,下楼时看到艾玛在走廊
导语
本书是毛姆知名的长篇代表作,主流媒体文学评选,多次上榜,曾3次被改编成电影,中外名家推荐,好评如潮。书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本书是全新译本,封面采用典雅双色烫印,进口触感黑卡纸,100周年纪念珍藏版,展现经典。并且独家收录美国著名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专文书评以及台东大学英美系助理教授邓鸿树专文导读,深度解读原文。
序言
枷锁的一百度黑
邓鸿树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
的主角曾说:“一本精彩的好书能让读者恨不得成为作者
的好友,每天都能与他通电话。”这位主角是现代美国文
学最有个性的辍学生,成绩不好,却爱读书,尤其喜爱的
经典小说,就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不过,他却不会
想跟毛姆攀交情,因为,“毛姆不是我会想打电话给他的
那种人”。
这番话显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的黑
色幽默。《人性的枷锁》为二十世纪英国成长小说的名作
,其探寻人性丑陋面的写作动机,领先《麦田里的守望者
》近半个世纪。塞林格与毛姆可谓意气相投:毛姆晚期作
品《刀锋》让塞林格首次认识到吠檀多的哲理,深刻影响
了塞林格的人生观。这些作品“文如其人”,主角与作者
皆怀抱近乎自虐的反社会情结。同一类人太投缘,在彼此
身上看见自己不好的一面,难怪有时会不想跟对方讲话。
《人性的枷锁》出版于一九一五年,为毛姆扬名世界
的代表作。故事记述了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孤儿菲利普一连
串梦想幻灭的成长过程。绝望之际,“越挫越勇”,要如
何活下去?人生意义何在?菲利普历经霸凌、情欲、背叛、
贫困、自虐虐人等试炼,被宿命压倒在地后才终于醒悟:
答案就在于挣脱“人性的枷锁”。
毛姆为二十世纪初期广受欢迎的英国作家,文笔平易
,题材辛辣,勇于处理同期作家避讳的反道德议题。《人
性的枷锁》揭露“年轻艺术家”的真貌,比詹姆斯·乔伊
斯的同期作品《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更加
大胆直接。要认识毛姆与其时代的故事,就要读《人性的
枷锁》。
毛姆的盛名在二十世纪中叶达到高峰。现代英国文学
反乌托邦的代表作家乔治·奥威尔曾于信中透露:“影响
我最深远的现代作家,就是毛姆,他有办法以既直接又朴
实的手法说故事,令我非常崇拜。”小说《城市与中柱》
(The City and the Pillar)的作者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也曾表示:“说真的,我们这个年代的作家,面对
毛姆的作品很难装作漠不关心。他无所不在。”
·苦闷的沸点.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苦闷的自传小说,从构思到出
版花了毛姆近二十年,崎岖的过程,反映了毛姆同样苦闷
的人生。
毛姆生于巴黎,童年坎坷。他父亲为英国驻巴黎使馆
的律师。毛姆八岁丧母,十岁丧父;母亲之死对毛姆打击
甚大,他日后表示,内心的伤痛“五十年都无法全然抚平
”。
毛姆从小说法语,在英国使馆的附属教会学英语。牧
师以英国报纸的警政新闻为教材,规定毛姆每天朗诵,惊
悚的刑案报道在他心中留下极大阴影。父亲过世后,毛姆
随即被送往英国,由叔叔抚养长大。他个性孤僻,在寄宿
学校饱受欺凌,极度不适应。
菲利普双亲过世后,人生就此改观;忍受霸凌的成长
过程.使他的行事作风异于常人,“看事情也采取特殊观
点”。他心想:“要是我不轻浮的话,早就上吊自杀了。
”毛姆处世做人显露的同样的“纨绔”风,其实涉及复杂
的心理因素。
一八九〇年,十六岁的毛姆辍学,前往德国海德堡游
学,初尝自由的滋味。十八岁返国后,因向往独立生活,
前往伦敦学医。如何做人生的主人、追寻身心解放,成为
他日后一贯的写作题材。
毛姆学医原本是为了远离刻薄的叔叔,对医科其实缺
乏兴趣。不过,医学教育却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观,让他
学到影响一辈子的观念:所谓“正常”仅是一种理念,与
“不正常”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毛姆的医学观促使他日后
于《人性的枷锁》中对背离正常的极端情绪有深入的着墨

一八九七年,毛姆二十三岁,发表首部小说;同年,
从医学院毕业后,前往西班牙立志写作。两年后,《人性
的枷锁》初稿完成。不过,因文笔不够成熟,被多家出版
社退稿。历此挫折,毛姆持续精进写作,发挥说故事的才
华。一九。八年,他已发表八部小说,并有四部戏剧同时
在伦敦上演,三十四岁便成为家喻户晓的青年才俊。
一九一一年,毛姆三十七岁,写作生涯最成功之际,
心境忽然大变,心中溢满痛苦的回忆,不断浮现的往事,
成为其极大的心理负担。他接受友人建议,借告白式写作
以疏解压力。他从剧场暂时引退,重拾二十三岁未完成的
写作计划,闭关四年完成《人性的枷锁》,一解苦闷。
·挣脱真理的枷锁.
毛姆于自传散文集《总结》(The Summing Up)一书中
写道:“人类太自私,拒绝承认人生本无意义。”他认为
,社会营造‘‘真、善、美”三大价值,让人生看似有所
追求,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假象。耳顺之年的感言,点出
《人性的枷锁》一百二十二章的脉络:菲利普成长、幻灭
、觉醒的过程,就是逃离“真、善、美’’三大束缚的蜕
变。
菲利普就读教会的寄宿学校期间,每天读经,向天祈
求治愈足部内翻的毛病。可是,无论如何虔诚祈求,都得
不到回应。而在海德堡,菲利普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青
,促使他反省本身的信仰与教育。他发觉,信仰因人而异
,但“无论信仰为何,灵魂都有可能获得救赎”。
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他前往伦敦,体验为五斗米折
腰的上班生活;一段时间后,又动身前往巴黎学画。他却
没料到,自由所换来的,却是人生另一种枷锁。
·美感的桎梏·
毛姆喜爱艺术,对绘画很有研究,也是当代艺术的收
藏家。早年完成的《人性的枷锁》初稿,原题为《斯蒂芬
·凯瑞的艺术脾性》(The Artistic Temperament of
Stephen Carey)。《人性的枷锁》借由菲利普习画失败的
过程,探讨人生美丑的问题。
毛姆创作《人性的枷锁》的年代,印象派是新兴的当
代画派,马奈、莫奈等叛离传统的画风饱受卫道士批评。
小说里,画室中一位名叫普莱斯的女学徒,有一天带菲利
普前往专门收藏当代艺术品的博物馆参观,让他十分震撼
。因此,菲利普在伦敦会计事务所工作期间,常到国家艺
廊钻研古典绘画,他深信艺术为美德的升华。印象派颠覆
美感视角的激进做法,彻底改变了菲利普对美学的看法。
印象派虽从不同视角勾勒世界,“却如同十八世纪英
国的肖像画家,没怎么考量人物灵魂的意念”。正当菲利
普苦于无法画出“灵魂”之际,同学普莱斯因梦碎而自杀
,激发他思索艺术与人生的本质问题。
办完同学的后事,菲利普到蒙帕纳斯歌舞剧场散心,
在舞池旁他顿然领悟:“强烈的欲望本身,反倒剥夺了一
切乐趣。”他猛然发现,艺术家创作的动力反而让人生“
沦为艺术的附庸”:“这些艺术家不知道自己受制于这股
力量,仅仅受到本能的驱使与蒙蔽,人生就白自从指尖溜
走了。”
艺术家若错过人生,就错失了人性的真实样貌。普莱
斯为艺术奉献,却徒劳无功。
·情欲的枷锁·
菲利普历经海德堡游学与巴黎学画的试炼,摆脱宗教
与美学的束缚,彻底脱胎换骨。回到伦敦后,“他抹去美
德与陋习的分野,抛开既有的善恶法则,有意找到自己人
生的圭臬”。
菲利普的反思带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物种竞逐
求生的壮阔氛围深深打动了他,而其中的伦理法则似乎也
与他的秉性不谋而合。”菲利普发觉,善与恶是社会为演
化所创造出的观念:若要活出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就“
应该从罪愆的偏见中解放出来”。
然而,菲利普仍无法理解人生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显
然是《人性的枷锁》最关键的议题,全书以超过三分之二
的篇幅,描述各种人物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人性的枷
锁》从第五十五章起.借由菲利普与侍女米尔德里德的畸
恋,刻画解放人性所致的悲剧。
米尔德里德长相奇特,谈吐粗俗,待人傲慢无礼,令
菲利普又恨又爱,有时“真想赏她两记耳光”。米尔德里
德宛如菲利普另一个残缺的自我:
菲利普看到她的平胸窄臀就感到作呕,也厌恶她那俗
不可耐的发型。他打从心底痛恨自己,居然会爱上这种女
人。
但事实摆在眼前,菲利普就是束手无策。他觉得自己
仿佛回到了中学时期,受到大个头男孩的霸凌。尽管双方
力量悬殊.他依旧拼命抵抗,直到筋疲力尽,再也无法招
架……最后只能任入宰割,就算死了也不足为奇。
米尔德里德激发了菲利普的矛盾情绪,唤醒他深层的
苦闷回忆,迫使他清楚地看见人性的赤裸相貌:善与恶、
美与丑、爱与恨的相斥相吸。
菲利普情欲所衍生的自我羞辱,仿佛是痛苦回忆的集
体报复。米尔德里德是他欲追求的一切,也是他欲挣脱的
一切。这段遭遇印证了理性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于《伦理
学》中所指出的“人性的枷琐”:情感乃人性的枷锁,迫
使人臣服于命运。菲利普受到米尔德里德的玩弄与欺骗,
陷入情欲的深渊,仿佛染上无法戒除的毒瘾。他惊觉自己
“受到本能与情绪的掌控,无力改变局面”。
.生命的图腾.
菲利普与米尔德里德在彼此身上见识了人的“病态天
性”。《人性的枷锁》有关病态人性的描写,是全书最具
争议之处:“米尔德里德没半点悲悯之心。菲利普看着她
的脖子,好想用切马芬蛋糕的小刀,狠狠地刺她个痛快…
…可是同时他又好想狂吻她那苍白瘦削的脸庞。”有关米
尔德里德用“菜刀和锤子”破坏房间的描写,令人想到《
简·爱》中阁楼里的疯女人。
在近乎“变态”的视角下,米尔德里德犹如奥地利表
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Egon Schiele)作品的主角。她脸
色怪诞,呈现出不健康的绿色,正如席勒画笔下的扭曲人
像,丑陋却充满致命的情欲。
菲利普后来在朋友的引介下,接触了西班牙画家埃尔
·格列柯(El Greco)的画作。格列柯为表现主义先驱,最
著名的画作是风景画《托莱多风景及其布局》(View and
Plan of Toledo)。“心灵之城”空无一人,“赤裸的灵
魂来回踱步,知晓不可知的事物”。格列柯的画作运用宏
观的视角,既非黑暗也非光明,美丑并存,善与恶若隐若
现。菲利普更加确信了在巴黎的所学:“世间并无美丑。
只有真实的样子。”
菲利普受尽病态情欲的折磨,终于明了追求自由人生
之徒劳:人心卑劣,远不敌人性的枷锁:“答案明摆在眼
前:人生并无意义。”友人所送的波斯挂毯.让他灵光乍
现:
织毯师傅编出繁复的花纹,不为了别的,单纯是满足
个人的美感,故人类大抵也是如此活着;假使不得不相信
行为别无选择,人类也能在回顾人生时,看看一路走来的
轨迹。这并非出于需要或实用的目的,仅是满足一己乐趣
罢了。
人生不是绘画的主题,人生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生
命虽无法超越形式,却能容许精巧的编织:
现在不论发生什么事,都有助于人生面貌更加繁复,
终有一天生命走到尽头,他会满怀喜悦地见证其完成,宛
如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唯有他知道这件作品存在,因此散
发的美丽不在话下。随着他离开人世,作品也会立即消失

菲利普的悟道,就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最后乐
章:绝望就是希望。
《人性的枷锁》最令读者感动的,莫过于菲利普的失
败论:“难道他都没发觉,最单纯的样貌——出生、工作
、结婚、生子、死亡——可能是最完美的图案吗?说不定,
要得到幸福就得接受失败,但这种失败却超越一切胜利。

菲利普最终抱得美人归,成功编织出毛姆自传式的美
丽图腾。灿烂的阳光笼罩着《人性的枷锁》的结尾。这幅
反现实的幸福画面,布满印象派的不安笔触,流露着表现
主义的赤裸神秘。光彩夺目,是来自无云的穹苍,还是晶
莹黝黑的地底?《人性的枷锁》就像一幅模糊神秘的风景画
,谷底绚丽,却也衬托出环伺高山的一百度黑。
内容推荐
菲利普自小失去双亲,天生一只脚畸形,寄养在伯父家。天生畸形又寄人篱下,幼小的菲利普敏感又自卑。他在学校经常遭人嘲笑欺负,即使他勤奋祷告,仍然无法摆脱残缺的命运。菲利普明白,他的未来必须靠自己奋斗。不久,他决定离开学校,为自己而活。然而,他人性的试炼才刚刚开始。亲情、爱情、艺术、理想,他在迷茫之中兜兜转转,在重重枷锁中一次次飞蛾扑火冲撞,却又背水一战,终于在千帆阅尽后,寻得了平静的港湾……
毛姆自小便有口吃的毛病,父母相继离世后,还很年少的他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幼年的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本书是他坎坷童年的深入写照,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过去种种所带给他的不快,运用哲学、艺术与宗教等观点探讨人生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性的枷锁(全新译本100周年纪念珍藏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译者:林步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53235
开本 32开
页数 76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70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832
CIP核字 2019115775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190
131
5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