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争事典(54古代远东战船)
内容
目录
古代远东战船
艨艟巨舰的传说——古代远东战船发展史
北欧共主——玛格丽特与卡尔马联盟的建立
加特林机枪——从诞生到衰落
广州湾租借地法国武装力量史(1900—1945年)
古斯塔夫·曼纳海姆传
精彩页
远东地区,囊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便将自己充沛的创造力用于方方面面,在战船的设计建造与实战应用上也不例外。本文将按照武器类型、国别和时间进行划分,先介绍古代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再介绍日本和朝鲜①,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代远东战船的技术发展与战争历程进行记录和解析。②
中国古代战船的技术演进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
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
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特殊字体)头触见虹。
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
——朱元璋《沧浪翁泛海》
在古代中国这一部分,涉及的主要时期是从汉代到明代初期,足足有1600多年。在此期间,不仅在战船的建造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水师的组建和水战的技战术方面也有质的提升。古代中国的这一部分将以1363年的鄱阳湖水战作为终结,在这场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上战役中,朱元璋麾下的舰队赢得了最终胜利,他也在5年后成了大明的第一位皇帝。
此外,本文还将记述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关系。首先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军事技术方面与中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是因为元朝海军曾经远征安南和爪哇,元军还曾利用战船运输军队并不断对敌人发动水上进攻。
由于篇幅有限,一些常见的题材就不重复讲了。例如,对抛石机和燃烧弹等武器,将仅限于介绍它们为适应水战所做的改进,而不包含它们在其他作战环境中的应用。本文的重点将放在战船本身以及它们在战争中的使用这两个方向上。
根据甲骨文记载,中国商代就已经有了水上活动,周朝初期就已经有了舰队和水战,但舟师和战船的制度不详。到了春秋时期,在史料上才有了较多的关于舟师和水战的记载,战船兵器的发展史也只能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
中国古代战船只有水面舰艇这一种形式,并且从春秋起直到清朝后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都是木船。其发展特点是:从单一船种发展到二十多个船种;从乘坐几人的小舟发展到能载三千多人的航海大船;从使用人力的桨橹和桨轮推进发展到风帆动力;活动水域从江河湖泊发展到近海、中海以及远洋;从冷兵器为主发展到火器为主等等。
与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战船并没有走上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而是与民用船只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因此,有必要对整个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脉络加以概述。
中国的第一艘船
中国造船的历史十分悠久,但一直笼罩在一片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和历史迷雾中。一些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将最早的造船工艺的灵感归功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伏羲。据说,伏羲除了在占卜和哲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外,还教会了中国先民如何制造“筏子”。很多国家的造船技术都是以独木舟为起点的,但中国并非如此,种种证据表明,中国造船技术的起点就是筏子。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竹林非常繁茂,筏子通常由竹子制成,但是,在黄河流域,由动物皮革制成的筏子更常见,充气膨胀后,这些皮筏子也能漂浮在水面上。
直到近代,类似的、由绵羊皮和山羊皮制成的皮筏仍被用于在黄河上运载乘客和轻型货物。进行短距离游泳的人有时为了节省体力,也要带上类似的皮制浮漂。有趣的是,还有一些较大的黄河皮筏是利用牦牛或公牛皮制成的。通常先将皮革卷成筒状,再塞满羊毛或烟叶(以逃避缴税!)并充上空气。在皮筏子的上方,将木制支架用绳索与皮筏本身的框架(同样为木制)绑在一起,再将大量皮筒一起捆在下方。一个小型的“单人”皮筏由一个约7平方英尺(0.65平方米)的木制框架组成,由9到12个皮筒支撑。大皮筏则长30—40英尺(9—12米),最多可使用200个皮筒。
舢板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中国的第一艘全木制船舶时,就会碰到一个众所周知的名词——“舢板”。按字面理解,“舢”就是“三个”,“板”就是“木板”,其实就是一类小型木船的统称。这种小船就是日后中国各种复杂的大型木船的基本形态。从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舢板最初是用三块原木或者木板制成的。如果深入研究舢板的构造,很明显,它们就是从筏子演进来的。为增加船体的强度,古代的“舰船设计师”后来把筏子的前端搭了起来,做成了船头,后续还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包括在船尾引入横梁。从古代的石雕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早期的舢板是什么样的。值得注意的是,石雕还可以证明,从147年开始,中国出现了用于水战的舢板。这些“战斗舢板”的形状非常独特,我们看到船上的战士手持长剑和盾牌,其中一人还携带着弓箭;船尾还有一名划桨手,负责驱动整艘船。
不朽的“中式帆船”
在西方著作中,描述中国甚至整个东亚船只最常用的一个词是“junk”,指的是“中国式平底帆船”。为什么用这个单词来指代中式帆船
导语
本书讲述了古代远东地区的战船发展历程、武器装备及代表性水战;梳理了加特林机枪的各种型号及参与的主要战争;介绍了清末法国租借地广州湾的武装力量的组成、行动及主要装备;回顾了芬兰将领曼纳海姆的早年经历及他在俄国、芬兰的两段军事生涯;讲述了14世纪统一北欧地区的卡尔马联盟的建立与崩溃。
内容推荐
远东地区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军事史,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战和海战。然而,由于古代记录历史的文人重视谋略而忽视技术细节,令这些历史笼罩了一层厚厚的迷雾。譬如,中国楼船是什么样子的?拍竿和钩强是什么武器?朝鲜龟船有传说中的那么强大吗?日本是否在古代即造出了“铁甲舰”?结合东西方史料,挖掘东亚古代战船的技术细节和作战运用,为读者展现一幅真实的古代远东水上战争图景。
丹麦公主玛格丽特,凭借过人的胆识、智谋,在种种机缘之下,于14世纪末缔造了统一丹麦、挪威、瑞典三国的卡尔马联盟。回顾这段历史,分析其崩解的原因,对如今的区域合作也有借鉴意义。
加特林机枪自19世纪60年代被发明以来,一直在改进发展,并被用于19世纪晚期的诸多战争,而且还依靠自身的原理优势,在自动武器的时代获得重生。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被孙中山先生称为“南方大港”的广州湾在这一时期落入法国人之手。结合法方档案和中方史料,梳理在这块“世界尽头的殖民地”上法国武装力量的基本状况及其变化,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清晰的法国海外驻军图景。
从顽童到沙俄军官,再到芬兰国父——古斯塔夫-曼纳海姆的传奇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争事典(54古代远东战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指文烽火工作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24382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4
出版时间 2019-10-01
首版时间 2019-10-01
印刷时间 201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488
CIP核字 2019218298
中图分类号 E1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62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