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创新化生存(精)
内容
内容推荐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假装达成共识?
为什么我们明明在看,却对很多事物视而不见?
当今时代普遍的焦虑来自于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坚信不疑并辛苦准备的事业,都有可能被瞬间颠覆。在这个高速变化的不确定时代,唯有创新者才能生存。
在过去5五年中,作者及其团队从美国、德国引入“设计思维”的创新教育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创新指导,这些实践也构成本书创造力思考的基础。在培训中,作者发现大多数人的焦虑并非来自行动,而是来自“想象”,而在创新的逻辑下,唯有尝试和行动才能解决我们的焦虑。
本书的主题是“创新”,重要特征是“跨界”。可以说,当今时代所发生的任何创新,几乎都是跨界完成的,而人要具备跨界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拥有完整的创新力。
跨界创新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不断反思、感受、洞察、创新、行动中积蓄能量的人,才能在激变的环境中,不断提升创新化生存的能力。
作者简介
王可越,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访问学者,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创新资深导师。
作为大学老师,曾与文化部、教育部、SAP大学联盟合作,培训大学教师、文化行业管理人员数百人,2016年获“SAP大学联盟创新思维课程突出贡献奖”,2017年获“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艺术组冠军。
作为创新导师,曾与团队一起将设计思维创新体系率先引入中国,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解决真实商业与社会问题。主要客户有:联想、大众(中国)、奥迪、奔驰、可口可乐、平安保险、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比利时UCB公司、德国SAP公司、法国VALEO公司、武昌区政府等。
作为豆瓣活跃作者,文章受到青年用户的广泛欢迎,曾创造单篇?章12000+赞的纪录。
相关专著:《设计思维创新导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译有《创意风暴》等。
目录
序 用行动思考的创新逻辑
第一部分 反思:为什么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1.判断一个人,用他的问题而不是答案
2.你是否手拿锤子,满世界找钉子?
3.人工智能时代,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4.我们通常是在消费某种幻象?
5.辛苦省下的时间,再亲手杀掉它
6.从玩儿开始,以无用告终
7.为何我们总会假装达成共识?
反思之旅:未来,如来
第二部分 感受:为什么我们明明在看,却往往看不见?
8.为什么你有眼睛却看不见?
9.为什么数据无法支撑真正的创新?
10.为什么情感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11.你愿意为仪式感付费吗?
12.为什么你有话说不出?
感受之旅:看见得越多,偏见越少
第三部分 洞察: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
13.为什么大口吃汉堡会让男人产生自豪感?
14.改变道路最快的方式,就是改变目的地
15.如何把方便面做成法式大餐
16.为什么面具背后没有面孔?
17.为什么小包装食品能降低心理负担?
18.不安的焦虑,助长了创造动力
洞察之旅:“95后”用户的矛盾情感
第四部分 创意:思想的降落伞,只有打开才有用
19.为什么“经典”不是好词儿?
20.冰火混合的创意盛宴
21.烟头、苍蝇与彩色街道
22.创新,从重构空间开始
23.讲故事的人,也在故事之中
24.用感性蒙太奇创造快感
创意之旅:9999把椅子
第五部分 行动: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25.我要成为诗人,我要成为恶棍
26.从“用脑思考”到“用手思维”
27.“失败越早,效果越好”
28.特立独行的蚂蚁
29.赋能,从外部驱动到内部驱动
行动之旅:创新工作坊
第六部分 创变:用创造未来的方式预测未来
30.像设计师一样创新
31.T型人才,跨界时代的创新者
32.人群、渴望与聚光灯
33.如果船翻了,头等舱又有什么意义?
创变之旅: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思考
写在最后 如何避免成为快乐的机器人
序言
用行动对抗焦虑的逻辑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讲过一个关于火鸡的故事。
饲养场的一只火鸡发现,每天上午9点主人前来喂食。
火鸡并不急着做出结论,而是通过累积观察掌握了上午9点
喂食的规律性证据:无论晴雨,无论冷热,无论周末还是
平时,各种情况下的观测数据都是一致的,足以归纳得出
结论:“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钟给我喂食。”可是,就在圣
诞节前一天的9点,主人没有给火鸡喂食,而是将它杀了做
菜。
另一个故事是来自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Nassim Nicholas Taleb)探讨的“黑天鹅现象”。
17世纪之前,欧洲人在看了成千上万的白天鹅后,得
出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有一天,他们来到澳
洲,发现这里居然还生活着黑天鹅,“啊,世上原来还有
黑天鹅存在”。“天鹅是白色的”的信仰立即崩塌。
我在企业和大学讲课时经常提到“火鸡故事”和“黑
天鹅现象”,并以这两段故事让我们思考当今时代的不确
定性。
最近10年,难以预测的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可能性越来
越高。令人顶礼膜拜的创新模式,短短几年之后就成了反
面典型。一本书还是新的,其中的案例却都死了。创新培
讲师、作家需要不断更新案例和说辞,随时提防“心灵鸡
汤”过期,甚至变成毒药。
“火鸡”或“黑天鹅”之类的意外已成为常态,并随
时制造着颠覆性的影响。
当今时代最大的焦虑来自于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坚
信不疑并全身心投入的事业,都有可能被瞬间颠覆。
最近几年,我先后去美国和德国访学,目睹世界各个
角落都在发生变化。然而,如今在中国的变化则要强烈得
多。
来自美国、德国的合作伙伴,每次到中国都会发出感
叹:简直难以置信!国内快速涌动的创新气氛,让他们印
象深刻——微信、微博的产品设计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
移动支付、APP地面推广,席卷每个大街小巷。
对中国人来说呢?就不仅仅是“印象深刻”那么简单
了。我们都在旋涡中搅动,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在商业领域,新发明瞬间颠覆了旧秩序,比如微信抢
走了电信的生意,诺基亚从自信爆棚到彻底失败。
在职业领域,新思想颠覆了旧经验,很多专业问题却
用非专业方式得以解决。
在学习领域,大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到毕业时可能
一大半已经过时了。
我经常对学生和客户开玩笑说:“创新,就是走别人
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在这个高速变化的不确定时代,唯有创新者才能生存
。只有创新者才能不断应对新问题,酝酿新办法,走出自
己的舒适区,用行动应对不确定件事件的发生。
用创新实现自我救赎
学会“创新化生存”,也许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400年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就曾经发出这样的警
告:当心被我们自己思想的丝线束缚。但我们老是犯这种
错误,老是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再次发生……我
们经常编出简单的理由或故事来解释我们尚不知晓(而很有
可能是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的复杂事情。
400年后,技术发展带来的颠覆性更切实。比如,如果
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代替了一半人的工作,你是失业
的,还是有工作的?在世界的分工形态中,你的价值何在
?如果你没有价值,又如何获得幸福感?
中国的年轻一代正在从获得温饱和安全感的阶段,上
升到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阶段。
诸如“佛系青年”的流行,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焦虑
的自嘲式表述:理想目标离我越来越远,那就让我先休息
一下。
不过,搁置的焦虑并没有消失,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
流逝变得更强烈。我们都踏上了一台时代的跑步机,如果
不持续奔跑,只怕就被甩下来。
唯有创新化生存,才是人类的救赎。创新赋予人意义
,让人们不再局限于自我,不再孤独。在不确定的时代,
创新不是选修课,而是自我救赎的必修课。
在创新的逻辑下,解决焦虑最好的方式是尝试和行动

创新是探索的,而不是回顾的。
创新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而不是解释合理性的。
创新是乐观的。而不是悲观的。
创新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这是一整套积极的人生哲学,能够拯救当下无意义的
生活。
……
以上现象可总结为两种倾向:第一,孱弱的感受力让
心灵枯萎,只剩下千瘪的数据和理论推导。比如将工作分
解成若干步骤,学习和工作都仿佛是流水线上的装配活动
。第二,非理性的情感宣泄,贬斥理性思考,无限度的自
我抒发,毫无思考或行动重点。
对于缺乏感性,英国作家托马斯.德.昆西指出:“
无论思考力多么有用,多么不可缺少,单纯的思考力是人
类心灵中最低下的能力,并且也是最不可靠的;但是大多
数人却除了思考力外什么也不依靠。”为此,他举的例子
是,请某人画一条街道的图,思考力压制了他的眼睛,他
会画一条水平线。
缺乏感性信息的输入,思考就会变得十分匮乏。在发
达理性的背景下,尤其在一切数据化的背景下,强调右脑
的感性就显得非常苍白无力。
导语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当今时代普遍的焦虑来自于不确定性,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创新者才能够生存,而在创新的逻辑下,唯有行动和尝试才能解决我们的焦虑。
5大思考工具+33条思维突破点,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在过去5年中,作者及其团队从美国、德国引入“设计思维”的创新教育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创新指导,从中总结出5大思考工具+33条思维突破点,从中发现创新化生存的方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源自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创新方法!荣获2016 SAP大学联盟创新思维课程突出贡献奖!
精彩页
1 判断一个人,用他的问题而不是答案
先让我们试着回答几个关于《西游记》的“脑洞问题”:
为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无敌,而取经时次次搬救兵?
为什么唐僧每次都不相信悟空的话非要说别人不是妖精?
是谁先传出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
不用回答,我们也会认定这些是“好问题”。“好问题”的本质是忘记“先入之见”,质疑一切。不仅调动知识,更引发探索和行动,改变“理所当然”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脑洞问题”,也就不存在“箱子之外”的有趣答案,甚至不存在所谓“思路”。
相对于问题,我们倾向于得到答案,而且我们总是试着用答案找补问题,尽量把故事讲圆满。比如“为什么我这么幸运?”“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在这个问题背后,提问者已经有了自己“幸运”或“倒霉”的倾向性预设,而所谓的答案,只是在进一步阐述问题的合理性。
如果提问仅仅在试图印证提问者“先入为主”的假设,那么,这样的问题就不是探索性的。从封闭问题出发,得到的只能是封闭答案。
得不到好答案的你,需要反思:你的问题,是不是“有问题”?
一个问题,打开一个机会
1918年,松下幸之助意识到“一个插座只能插一盏灯”是个问题,从“二相插座”的研发开始,松下企业开启了漫长的创新道路。
1944年,埃德温.兰德3岁的女儿在爸爸去冲洗照片的时候抱怨:为什么要等上一周才能拿到照片呢?兰德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于是才有了宝丽来(Polaroid)“即拍即有”相机。
2003年,张涛回国后发现,即便在上海,吃来吃去总是那么几家饭店,联想到在美国的“饭馆索引指南”,提出了“如何方便、快速找到合适餐厅”的疑问,于是有了“大众点评”。
2007年,爱彼迎(Airbnb,高品质民宿短租平台)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注意到:为什么每当旅游旺季,旧金山饭店旅馆客满,旅客没地方住,但城镇里,居民却有大量的空余公寓、房间?于是,Airbnb诞生了。
问题来自质疑“理所当然”。如果你意识到了:这是个问题,而别人认为不是问题,也许这就是个很好的创新机会。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美国资深媒体人沃伦·贝格尔(Warren Berger)在《纽约时报》提出了明确的观点:企业保持活力的秘诀是员工多问“为什么”。“在很多行业里,企业都必须与快速的变化和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做斗争。”
哪怕是优势企业,也不能完全依赖自己的长项。而对于个人来说,要想面向开放的未来不断学习,也必须不断提问。 在变动的时代,一个问题也许就会瓦解一个巨人,也许是另一个伟大故事的开端。比如,十几年前诺基亚公司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手机做得更结实、更便宜?而苹果公司关心的问题却是:如何提升用户的移动使用体验?
不同企业关注的问题决定了品牌的战略走向。而一个人关注的首要问题则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戈尔输掉了2000年美国大选,这个契机反而让他自我提问:什么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他的答案是“让自己成为可以影响公众舆论的角色”,这个愿景并不需要当总统来实现。于是,戈尔退出政坛,推动能源及农业转型,追求环保理念。接下来的几年,他赢得了奥斯卡奖与诺贝尔和平奖,用行动回答了问题。
问题的吐态
我们提问时,目的是不同的。有时是为了得到一个阐述性的答案,有时是为了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1)过去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嗑瓜子?
·为什么宋瓷色泽清淡?
·为什么教堂免费,而寺院是高消费?
·我们为什么恋物?
来自过去的问题,属于经验和阐释的世界。回答问题,也是采纳新证据,质疑、论证命题,发现背后规律的过程。
一个问题就是一项研究的开始,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支撑。不过,这一类问题隐含的目标,是寻求封闭性的解释,也就是“自圆其说”的合理性。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创新化生存(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可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34872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72
CIP核字 2019195538
中图分类号 B804.4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7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