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精)/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
内容 | 作者简介 李天纲,1957年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基督教、中国宗教以及上海文化研究。著有《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2017)、《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2009)、《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2007)、《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2004)、《文化上海》(1998)等,编有《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相伯卷》(2014)、《徐光启全集》(2011)、《万国公报文选》(1998)等。 目录 前言 一、世界性的议题 二、比较文化 第一章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变 一、缘起 二、争论大爆发 三、中西大遭遇 四、争论的余波 第二章 “中国礼仪之争”的汉语文献 一、关于汉语文献 二、两个典型文本 三、几个争论焦点 四、关于文献写作和作者 第三章 “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史意义 一、宗教抑或伦理 二、北京和罗马 三、“西学”与“汉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教宗克莱芒十一世通谕《自那一天》(1715) 附录二 洪意纳爵等《祭祀问答》(二种) 附录三李九功《证礼刍议》 附录四 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方法及其拓展 后记 再版后记 导语 本书在对史料的占有和运用,对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对“礼仪之争”的历史沟通和索求,都有独到之处。……作者认为,尽管“礼仪之争”使中西文化的交流受到很大挫折,但是中国思想文化仍然受到这一争论的某些影响。从方以智到戴震,甚至一直到鸦片战争后近现代思想家的思想中,仍然可以捕捉到这一争论的若干影子。这对研究明末到民国“利玛窦模式”的影响有一定的启发性。 内容推荐 “中国礼仪之争”是发生在明末清初中国,扩展到欧洲,并对此后的西方和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争论的核心关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礼制。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保持祭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则以“补儒易佛”的宽容态度加以容纳。这种做法后来受到怀疑,终于在康熙年间酿成冲突。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参与论战,欧洲“汉学”对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本书使用“中国礼仪之争”汉语文献,首次对这段历史做出详细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较经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精)/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天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2725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9-11-01 |
首版时间 | 2019-11-01 |
印刷时间 | 2019-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68 |
CIP核字 | 2019161211 |
中图分类号 | K892.26 |
丛书名 | |
印张 | 2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62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