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失实(为什么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有一半可能都将是错的)(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塞缪尔·阿贝斯曼编著的《失实(为什么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有一半可能都将是错的)(精)》内容简介:“事实库”是在“更新换代”的,它会以新陈代谢的形式,淘汰过期的事实,孕育新的事实。而且,事实的衰退与变化的规律,是有迹可循的。平均每隔45年,就有一半的知识就会成为谬误。在快速变化的世事中,只有洞悉事实变化之势,才能更好的反想过去,应对当下,预知未来。以前医生建议吸烟,现在又说吸烟致命;我们一度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认定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深信雷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恐龙,但这些事实已经通通被推翻。可见,事实并非一成不变。但是,知识的变化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有迹可循的。在众多领域,知识的进化是系统的、有规律的,这种进化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失实》一书中,阿贝斯曼把我们带入了文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有的领域瞬息万变,有的领域的兴衰需要若干年,有的领域的变迁则跨越了几个世纪。书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例子: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统计分析里能学到什么?丈量一座山的高度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许多家长仍然告诉孩子要多吃菠菜?

内容推荐

以前医生建议吸烟,现在又说吸烟致命;我们一度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认定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深信雷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恐龙,但这些事实已经通通被推翻。可见,事实并非一成不变。

但是,知识的变化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有迹可循的。在众多领域,知识的进化是系统的、有规律的,这种进化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书中,阿贝斯曼把我们带入了文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有的领域瞬息万变,有的领域的兴衰需要若干年,有的领域的变迁则跨越了几个世纪。

塞缪尔·阿贝斯曼编著的《失实(为什么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有一半可能都将是错的)(精)》有许多引入入胜的例子: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统计分析里能学到什么?丈量一座山的高度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许多家长仍然告诉孩子要多吃菠菜,是因为菠菜补铁吗?

《失实(为什么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有一半可能都将是错的)(精)》是通往科学新世界的精彩旅途,让我们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反想过去,应对当下,预知未来。

目录

第1章 事实半衰期

第2章 发现的步伐

第3章 真相的渐近线

第4章 万事万物的摩尔定律

第5章 事实的传播

第6章 隐藏的事实

第7章 知识相变

第8章 珠穆朗玛峰与错误的发现

第9章 被人类影响的事实

第10章 知识的边缘

致谢

注释

试读章节

20世纪30年代末,当我祖父还在牙医学校读书的时候,接受的是国家最先进的医学教育。他学习各种解剖知识,涉及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许多方面。他还学到了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问题是,他学习的时候,这个数字是48。生物学家们首次实现人体细胞的细胞核可视化是在1912年,他们数出48条染色体,于是这个数字正式写入教科书。1953年,一位著名的细胞学家甚至说:“人类体内有48条常染色体,这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了。”

但是在1956年,就职于纽约纪念斯隆一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Sloan—KetteringCancerCenter)和瑞典的癌症染色体实验室(CancerChromosomeLaboratory)的两位研究人员——蒋有兴(JoeHinTiio)和阿尔伯特·莱文(AlbertLevan)。决定用一种最新的技术来观测细胞。他们反复地计数,却都只观察到了46条染色体。蒋有兴和莱文与前辈们交流了实验结果,才发现他们竟然也一直遇到类似的问题。其他科学家甚至因此过早地中止了一些工作——他们认定本该有48条染色体,但是却只能找到其中的46条。但是,蒋有兴和莱文没有墨守成规。相反,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即其他人一直都在使用错误的数字,人体细胞的染色体仅有46条。

事实一直在变化。医生曾建议人们吸烟,现在又警告称吸烟致命。吃肉曾被认为对人体有益,然后又变成有害,最后又变成有益——而现在这成了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医生建议女士做乳房x光造影检查的最低年龄线不断提高。我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是自从日心说被广泛认可后,我们的星球就被降级。我始终不确定红酒是否有利于我的健康。再举一个我自己家里的例子。我的父亲是一位皮肤科医生,他告诉我,他在医学院的时候曾连续两年参加过一项考试,其中有一道多项选择题被重复考查,题目原封不动,备选答案也只字未改,但是第一年的答案是一个选项,第二年的答案却是另一个选项。

在我们周围,其他类型的事实也在发生改变。10年前的网络与今日的高速网络不可同日而语。科学研究领域的通用语言已经从拉丁语变成德语,之后又变成英语,而且一定会再次发生变化。仅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地球人口已经从不到20亿猛增到70亿以上。人类突破了地球引力的束缚,实现了月球漫步,并把史前古器物送到了外太阳系。而在国际象棋、跳棋甚至机智问答(Jeopardy!)等领域中,人工智能胜过了人类智能。

我们的世界似乎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知识日新月异,连最见多识广的人也难以跟上变化的脚步。这些改变看似偶然,而且令人不明就里,(恐龙有羽毛吗?那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但是,轰轰烈烈的变革背后其实蕴含着系统的、可用科学和数学知识解释的规律。  知识就像放射性物质。如果你观察的只是单个铀原子,那么你很难预测它是否会衰变——裂变以及释放能量。可能这就是下一秒的事,也可能你坐下盯着它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它才会发生裂变。

但是当你面对的是由数以万亿计的原子构成的一组铀时,未知的事情就即刻清晰起来。我们知道铀原子聚在一起时如何变化。一组铀原子的变化是极有规律的。如果我们把微粒放在一起,那么一项叫作巨量定律的概率定律就派上用场了,即使是微乎其微的一个铀原子也将显现出变化规律。如果有足够的耐心,我们会看到有一半的铀在7.04亿年中有规律地完成裂变。这个数字(7.04亿年)是可测的,叫作铀的半衰期。

其实,如果把事实看成一个由信息组成的巨大整体,那么事实也是可以预测的。归结起来,事实是有半衰期的:我们可以测算一门学科半数的知识被颠覆需要多长时间。由此就有了研究新事实以何种速度产生、新科技以何种速度发展、甚至事件以何种速度传播的科学。于是也就可以用科学的方式了解知识的变迁。

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观点。面对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不必茫然无措。相反,我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总体发展和演变,就像认识放射性物质的变化一样。本书旨在引导你接受一个惊人的观念:我们的知识——甚至是那些人人都深信不疑的知识——在以一种容易理解的、系统的方式发生变化。

知道知识如何变化,究竟有多大用处呢?你可能觉得挺有意思,我们儿时所知道的恐龙——行动缓慢、长着鳞片、灰绿色的——现在移动快速、长满羽毛、色彩鲜艳得如同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里的孔雀。但是,若不是家中有一个6岁的孩子,这些变化可能并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任何显著的影响。

我可以告诉你,在某些医学领域,知识的新旧更替还用不上半个世纪——时间比一个人的寿命都短——知道这一点能激励我们不断地更新已有知识,我们要想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掌握正确的锻炼方式,就不能依赖年少时别人告诉我们的那一套。我可以这么说,了解语言如何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下一代人的俚语和方言。

话说回来,这样的实例固然重要(错误的医学知识仍会不断出现),但这还不是关键所在。事实如何变化、知识如何传播、我们如何适应新的想法,通晓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于:了解知识的运作有益于我们认知世界。而更为重要的是,由此我们每个人便可防患于未然,并弥补这些知识的内在缺陷。

我们如何组织和解释我们周遭的一切,这就是事实。人们不会只学习新知,却把它完全独立于已有知识以外。我们会不断把新知融入自幼形成的个人知识小体系内。如果未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说:认知失调了。  人类总是在规范周围的环境。在童年时代,我们给玩具起名字,成年后,我们给物种、化学元素、小行星和城市起名字。通过命名,或者更广义地说,通过分类,我们要创建一种规则,从而避免世界陷入混乱,变得可怕。

而我们认知事实时也是这么做的。事实——无论它是关于我们的周遭环境、现有的知识形态,还是关于我们自己——可以给予我们一种掌控感和舒适感。当我们在黄昏时分瞟见什么东西,我们不必以为那是一只令人毛骨悚然的夜鸟:我们称之为蝙蝠,它是一种有翼的哺乳动物,夜间出来活动,通过自身的回声定位来“看”东西,很可能它被附近的双足哺乳动物弄得担惊受怕。这么一说,就不那么可怕了吧?

但是,当事实变化时,我们会有一点点的失控。突然间,事情就变了模样。如果几十年来医生一直不知道吸烟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我们就会担心,今天的医学知识究竟还有多少也是错误的。假若我刚刚发现我的父母与我的育儿方法大相径庭一一在他们的时代,那样的育儿方法是可以接受的一一我会有点儿担心他们对我的抚养。又比方说,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太阳系外行星,而我却一直以为行星只有那么零星几个,那么我可能会感到些许震惊,至少会有点儿惊讶。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事实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模式,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应对身边的种种不确定性。

需要明确的是:我说的“事实”非常直观——我指的是个人、社会或与世界现状有关的任何主体所知道的一些知识。我们总是希望事实能准确地代表和展现客观真相,但其实不然。

某些领域的事实就是客观真理。。对科学的不懈追求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个真相,而也正是因为不断逼近真相,我们才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以往的认识才得以发生变化。不过,我指的“事实”也很宽泛,我只是想指我们的个人知识觉悟状态。它可以指无论最后成立与否的科学性知识,也可以指一种更加明确的事实,比如当前跑得最快的人或者是最强大的计算机,它们都是你我身边的事实。P3-7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有多少条染色体?珠穆朗玛峰有多高?菠菜会像大力水手认为的那样有益吗?《失实》引人入胜,妙趣横生,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科学趣事,还有对事实的诞生、发展、衰亡的敏锐洞见。塞缪尔·阿贝斯曼的书值得品读。——史蒂芬·斯托加茨(美国康奈尔大学数学教授)

世界要被事实淹没了,这是什么意思?我把《失实》看做科技进化领域举足轻重的一本新书。——泰勒·考恩(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

《失实》是一场智力狂欢之旅。塞缪尔·阿贝斯曼与我们分享了他广博的知识,他的热情极具感染力,他的文章妙笔生花。尽管我们身边的事实一直在衰变,但这本书中生动有趣的内容将有一个很长的保质期!——迈克尔·莫布森(美盛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家)

《失实》告诉我们,被事实淹没是有可能的。塞缪尔·阿贝斯曼是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学者,他以一种连贯的方式探讨了实验性知识悖论。他的佳作让我们受益匪浅,里面不仅谈到中世纪的手稿与遗传基因的相似性,也涉及细菌与计算芯片的共性。这本书为我们揭开了获取知识的神秘面纱。——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医学博士,公共卫生博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失实(为什么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有一半可能都将是错的)(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塞缪尔·阿贝斯曼
译者 赵晖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2000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9
CIP核字 2013204133
中图分类号 G301-49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8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Samuel Arbesma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