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想国度
内容
编辑推荐

《理想国度》——《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作者郭子鹰最新旅行作品!

世界可能是任何样子,唯独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他们的世界,有人随遇而安或恬淡自适,有人勇猛精进或坚守梦想。他们的生活我们无法复制,经历不同,但期待一致,其实每一个地方的故事,大抵如此。当我们洞观别处的生活,知悉别人的苦乐,也照见自己的期待与不甘。就算整个世界都是郁闷的,也不妨碍我们,幽默泛滥地继续前进。

内容推荐

《理想国度》不是攻略也不晒经历,是郭子鹰十余年的行走记录,是一个用心的旅行者用镜头和文字留下的时光刻痕,风景过眼,只留下温暖回忆里的那些人、那些故事,还有他对人生的体悟。

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自己的国度亦如是。不过,请不要因为走惯了夜路,就看不见阳光。恰到好处的阴影,让阳光显得更加灿烂。就像生活中,一半的幸福感,要归功于负面体验。

对抗阴暗最好的方法是做好自己,不让阴暗改变自己,并且在黑暗中固执地闪烁光亮,在倦怠的皮相之下,保有温柔坦诚的灵魂。

每一个晴天,都该是法定假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熠熠闪光的“理想国”,那是我们愿意永远生活的地方。

我们能够打起精神来做事,端正潇洒地做人,全赖这个小小的期待。

世界是复杂还是简单,分别,只在一念之间。

《理想国度》告诉你:世界可能是任何样子,唯独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目录

【自序】

晴天假期和理想国度

【古巴】

牵念多年,终于相见

白天开刀,晚上开店

全古巴最漂亮的老爷车?

不,也许是全世界

一部老爷车的重生

为什么马桶不能用来种花?

空气里弥漫着天堂般的绿意

打拳和跳舞是一样的

“我不是下海,而是实现梦想!”

就想开间家庭旅馆

没有古巴,海明威不会是海明威,

反之亦然

海明威的“骗子工厂行动”

海明威的平常日子

脑海深深处,暖暖内含光

【巴塞罗那】

高迪先生他没空

高迪在窗外,屋顶有蓝天

巴特娄公寓:一对扶手的温情

戈埃尔公园:两把永不分开的椅子

米拉公寓:那个不曾离开乐园的孩子

十年间,圣家堂发生了什么?

【伊朗】

比远方更遥远

设拉子:多少失意与情伤,

皆可求助哈菲兹

伊斯法罕:天下还有另一半

波斯波利斯:过眼成烟,并无余憾

【巴黎】

生活在别处

“今天,我们都是美国人!”

博物馆少年的时光机

巴黎的“黄金时代”不在铁塔下

——巴黎国立自然史博物馆

【跋】

空手还乡

试读章节

建筑师高迪生前就很忙,现在,估计更没空。上帝在天堂里,一定需要高迪建造更多奇迹建筑以确保子民对他的信仰。因为他那些子民们,在人间的时候,经历了太多的阴谋和猜疑。

高迪先生一辈子都很忙,但是他的忙法,和现在的成功人士大异其趣。他忙碌的一生,在财务上绝对是一个悲剧。他忙得没有结婚,忙得每天住在工棚里,忙得让自己看起来像个乞丐一样。幸亏一个福利医院的老太太,不然他甚至会无人知晓地死去。但是他死后,却不断有人感慨他的幸运,感慨他得遇知己,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够有人不惜工本地支持他实现梦想,创造天堂般梦幻的建筑,将一个原本乏味的商业城市变成辉煌的世界遗产。

他们赞美高迪,赞美高迪喷薄而出的才华和天神般的想象力,也赞美高迪隐士般的勇气,但是他们不知道,高迪也曾经是一个在财富和捧誉中飘飘然的潮流宠儿,也曾经陶醉在奢侈品的温柔乡里,然而有一天,他的人生故事陡然急转,他抛弃了本已握在手心的成功、财富和幸福。

为什么?高迪最终变成了一个苦行僧般的圣人,一个不朽长存的传奇。

流云般,时光飘过一个十年,我第二次站在高迪的造物脚下——圣家族大教堂、巴特娄公寓、米拉公寓、戈埃尔公园……它们变了,有点儿像老朋友重逢,有回忆重现带来的亲切,但也有时过境迁刻画出的意外,甚至都有些认不得了。

高迪在窗外,屋顶有蓝天

他的建筑让人们看到现实存在的神话故事。——萨尔瓦多·达利

承认自己妒忌,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但我还是愿意坦然地承认,我嫉妒巴塞罗那那些每天在高迪建造的房子里上班的人。尽管在巴塞罗那盘桓了很多天,但是高迪设计出来的那些小小细节,仍然像是一部细节充盈、情结跌宕又永不落幕的奇幻剧,让人每天都期待它的上演和陪伴,让人期望能永远生活在其中。这种贪念,就像那些只有高迪才能创造得出的骷髅阳台和黑铁龙爪,既邪恶,又甜美,有种出人意料的美感。

我一把拉住哈维尔的胳膊,问他天天在这儿上班兴不兴奋。

这个每天在大名鼎鼎的巴特娄公寓上班的西班牙男人,穿一件熨烫平整的白衬衫,一条灰色裤子,不打领带,头发也是中规中矩的灰白色,两眼如同普通上班族,谨慎而缺少光彩,完全不具备人们想象中阳光西班牙的潇洒气质,也没有我认为的顺理成章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要知道,他可是天天在巴特娄上班的!面对我迫不及待的问题,他沉吟了好几秒钟。

“你是说工作还是房子?”

这回轮到我不知如何回答了,“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他说了一个长长的西班牙文名字,当然也可能是英文名字,我只听出是什么基金会,我相信一定和高迪有关。

“两者都是。”对我来说,无论是“为高迪先生工作,”还是“在高迪先生的作品里工作”,都应该是一种享受。

“要说工作嘛,天下的差事都差不多,只要你做得够久,感觉都差不多。”

我有点儿出乎意料,对游客说这样的大实话,无疑有点儿残忍地把我从粉红色的天堂花园拉回冷酷现实的意思,不过我也只能点头称是。

“要说房子嘛,就是有点儿不方便,抽根烟得去天台,我这会儿就正要去呢。”

“别把梦幻职业当工作,别跟梦中情人结婚,也别在梦幻豪宅里上班,生活就幸福多了,是吧?”我脱口而出。

旅行者之所以幸福指数飙得很高,不就是因为他们那个可爱的“生活旁观者”身份吗?旅行者们可以大大方方地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而哈维尔显然不能。他显然已经对高迪大师的建筑审美疲劳,对他来说,办公室的外墙可能美得摧枯拉朽、惊世骇俗,不过办公室里那点儿闹心事,估计可以说是天下大同,四海一家,谁都不能免俗。窗外有蓝天,不过我们经常无暇欣赏,而且,他每天都需要为了抽根烟往返顶楼天台和办公室之间。高迪大师设计的精美小电梯还永远被川流不息的游客霸占着,他只好爬楼健身,以抵消赘肉永不停歇的增长和经常吸烟带来的毒害。

不过,他身材的确保持得不错,步履也很轻盈。

总爱抱怨工作多、薪水少的我们不懂得,薪水之外,工作能让我们和旁人有了羁绊,感到存在的实感,本已是最好的报偿。如果能在这样一所房子里上班,与历史和天才的造物有了羁绊,该怎么说呢?感恩,是不足够的。P109-112

序言

理想国度和晴天假期

北京人一定很爱旅行,只要航班一离开地面,他们就可以摆脱重重雾霾的包围;上海人一定很爱旅行,如果能在黄梅天气里避开“魔都”,奔赴赤道另一边的碧海蓝天,当然恍若重生。

日本人重“赏樱”,因为那“一期一会”的美感,每年可能只有一周;大都市里的中国人应该爱“赏晴”,因为我们的晴天,仿佛越来越少。

每一个晴天,都该是法定假日。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熠熠闪光的小小“理想国”,那是我们愿意永远生活在里面的地方。我们能够打起精神来做事,端正潇洒地做人,全赖我们的这个小小期待。但是我们却常常被现实无声地打败,那个我们渴望跟它正面交锋、血战到底的“哥斯拉”从未出现过,我们也从来没有机会燃烧小宇宙,拯救这个危急的小小星球。

觉得很无助也很无力,对吧?我想在这样的时候,讲几个故事给你听。

在南印度的喀拉拉邦旅行的时候,我们遇到过一对来自法国的老夫妻。那天我们在克伦姆,住在河流中央半岛上的一家家庭旅馆里。当时我们最期待的咖喱螃蟹,在主人家的大锅里咕嘟咕嘟地沸腾着,静谧的河心岛上,萤火虫飞舞,椰林摇曳,清风徐来。

店主人喝了几杯小酒,一定要和我们这群来自中国的客人聊聊社会主义。

这一对儿和我们同住一家小旅馆的老夫妻,年轻时候参加过巴黎的“红五月”学生运动,那时候学生们的口号之一是“生活即目的”。他们还颇为自豪地回忆起,他们那时唱着约翰·列侬的歌,在街头扔过燃烧瓶。我问,“年轻的时候做过的蠢事,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都是很酷的阅历吧?”两个老人眉目传情、心有灵犀,笑得相当天真。

我对他们生活的法国小镇格诺布勒略知一二,所以聊天儿的气氛马上热络起来,“原来中国人都知道我们那个小地方啊?”我问他们是做什么的,老先生说他是老师,太太是“职业辅导员”,就是帮年轻人介绍工作的。他们膝下有一儿一女。

“老爸是灵魂工程师,老妈是未来规划师,你们的孩子一定很幸福吧?”我没心没肺地开着玩笑。

“呵呵,才不是呢,这是我们最头疼的事情啊!你这么说,我们真不知道脸往哪儿搁呢。”

“为什么呢?”

“他们俩,全都失业啊!”

老太太虽然这么说,不过好像并不太沮丧,反而有点儿调皮地眨了眨眼。

“好在两个孩子都结了婚,也都有了孩子,我们多少算是可以确定,他们是不会上街去扔燃烧瓶的。”

“你们是在扔完燃烧瓶之后相爱的吧?”我继续努力地搞乱谈话气氛,减少两位老人的无助感,因为这个话题对我来说,也是无解。

他们用我见过的最爽朗的姿势,开心地大笑起来,还互相拥抱了对方,老太太甚至摘掉金丝边眼镜,擦掉了眼角笑出来的泪水。

我注意到两位老人的肤色被印度南部的阳光晒得黝黑发亮,老太太的金发像凡·高笔下的麦浪一样翻卷起伏,老先生的微笑温和醇厚,右臂上还有个波西米亚风的文身,只要瞥上他们一眼,就会让人觉得安心释然,这一对儿,老得恰到好处……

我想象着,他们一起唱着列侬的歌“Imagineallthepeople,Livingfortoday(我梦想,所有的人,活在当下)”,然后挥动双臂,朝警戒线另一边的防暴队扔出燃烧瓶的,那个挣扎纠结却又年轻潇洒、梦想喷薄的年纪。

“所以啊,我们出来旅行,希望能转换角度找到灵感,能帮孩子们找到出路,也挽回一点儿面子嘛!”他们的笑声里,听不出半点儿失落和对外物的抱怨。

如何对抗孤独、抑郁和无助的低落?每个人都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希冀从旅行之中找到慰藉。

天寒地冻的北欧,一年之中有好几个月的“极夜”,被阴暗长期包围的北欧人,比我们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他们有两种应对方法,一种方法是他们发明了“光照治疗室”,那是一种墙面、地面和天花板全白的小屋子,高亮度的灯光把里面照得彻夜通明,在里面待上几天,因为光照不足而抑郁的患者就会多少有些好转;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像这对法国老夫妻一样,去热带度假。不过如果要我来说的话,其实两种方法都有点儿治标不治本。

想要保持生活的兴致,保持对“理想国度”的期待其实才是最好的方法。

严冬,每一年都会到来,是选择期待在银装素裹的晶莹世界中微笑赏雪?还是选择回忆在寒风凛冽的萧瑟世界中颤抖怨叹?或许生活,就是因为这些期待和选择,才有所不同。

有太多人只看到事情和世界的一角就开始抱怨,不过也有一些人看遍了无数个黑暗的角落仍然觉得这世界还不错。而且,能改变一个角落的黑暗这件事儿,这种期待,反而让他们充满了动力。恰到好处的阴影,让阳光显得更加灿烂和温暖,就好像生活中,一半的幸福感要归功于负面体验。旅行,也有一半的价值来源于目睹世界的矛盾感。成熟的旅行者,都懂得磨炼自己的主见和观点。面对自己时诚实点儿,面对世界时客观些,这样会比较开心。很多吐槽,其实只是因为寂寞,这和婴儿的啼哭声,区别不大。

旅行自有其抚慰人心的玄妙力量,而这力量,有时候也来自于让你有机会,能够对别人伸出援手。

2012年,我第三次访问印度,为的是拍出一张“属于自己的泰姬陵”。因为看过太多面貌相似、让人审美疲劳的泰姬陵照片而让我这个摄影师心有不甘,我想找个独特的角度拍出一张能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好照片来。我特地留出了三天的时间,包下了一辆三轮摩的,设计了多个计划,找出了很多个与别人不同的拍摄地点。其中一个,是在泰姬陵围墙背后那条河流对面,一个少有游人造访的花园里,我们要在那里等待日落。

当那个我期待了数年的时刻终于到来,泰姬陵线条柔美的剪影成了照片上最完美的背景,前景处,一个消瘦的少年正从船头轻盈一跃,在半空中被定格在那决定性的一刻,当下我就知道这是一张好照片,因为其中有我执着寻找的东西——那一刻温暖的人情。这张照片后来成了我的摄影书《只为这一刻》的封面,不过我要讲的,是在我拍下这张照片之后的半个小时里,发生的峰回路转的故事。它和我当下满足的心情完全不同,它纠结地五味杂陈。

我拍完照片时已经日落西山,这个和堪称世界上最热门景区的泰姬陵只有一河之隔的地方,显得格外清冷和寂寥,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上几乎没了人影。我们见到已经等了几个小时的司机大叔时心情很好,不仅因为我拍到了满意的照片,还因为他的出现,的确减少了空旷地带带给我们的不安感。

就在他发动引擎、老旧的摩的狂喘着开上小路的时候,前面突然出现了几个亚洲人模样的女孩子,姿势夸张地拼命向我们挥着手,我们面面相觑,知道她们可能是遇上麻烦了。

几个姑娘语序混乱地跟我们解释着状况,她们四人来自韩国,因为打不到车,已经在这里等了几十分钟,这期间有好几个当地人不断地纠缠他们,其中两个人还“对她们暴露了她们不想看到的东西”,她们急于尽快离开这里。

这个忙我们当然愿意帮,而且一定要帮,不过当时车上除了我们三个中国人和司机大叔之外,还有他的外甥——我们的“保镖”。司机大叔正在教他这个“徒弟”如何驾驶他的老爷三轮车挣取一点儿车资——那笔在他们看来为数不少但是对我们并非什么负担的收入。一辆比浴缸大不了多少的三轮车坐了五个人,已经有点儿让那辆老旧引擎气喘了,如果坐进来九个人呢?

我没有马上回答,等着司机大哥表态,心想:遇上这种事,一定让同为印度人的他脸上无光,他刚刚还因为印度的国宝泰姬陵带给几个中国游客的震撼而满怀自豪感来着。

“让她们上来吧?好吗?”司机大哥回头看了我们几个一眼,眼神里充满了歉意和懊恼,那目光只羞涩地在我眼前停留了不到半秒,我就知道等他先开口是对的。这样他心里多少会好过一些,让他而不是我们先伸出援手,在那个时候,挺重要的。

“我们申请吉尼斯纪录吧?印度摩托载重纪录,奖金得平分哦!”我尽量把不着调的玩笑讲完。  好在,司机大哥的外甥先会意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大声笑了起来,尽管笑得有点儿干涩。

“老爷摩的”全力咆哮着,载着九个人摇摇晃晃地一路冲过神牛横行、垃圾遍地的夕阳小镇,朝着热闹的阿格拉市区飞奔而去。那个旅行者通宵闹酒,让人不得安睡的嘈杂城市的灯火,在那一刻,变得那么温暖而值得期待。一路上,所有人都变得无比安静。

等我们到了四个韩国女孩入住的小旅馆,她们争先恐后地掏出车资往司机大哥黝黑的手里面塞,司机先生低头看着双手,好像想说点什么,又好像要推却,那一秒钟,显得挺长。

他的外甥把手放在司机肩头,对他说了句什么,司机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们一眼,我们对他会意地笑笑,说:“这是你应得的。”

他咽了一口唾沫,说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心有所动的话:

“对不起,真的,不过,这不是印度的全部……”

在这个信息网络似乎覆盖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时代,我们貌似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又好像对它一无所知,乌云之上永远有阳光,“真相”之外总还有更多的真相……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旅行?我会告诉你:因为旅行它像一位好老师,只摆事实,从不讲大道理,更不贴标签。

我们坐在电脑前痛快地敲击键盘,在网络空间里痛快地发声、吐槽抱怨的时候,往往会喜欢采取“贴标签”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而且还务求贴得犀利、惊人,社交网络的存在,更助长了这种思路。似乎“贴标签”能让我们拥有发言权和审判权,这让很多人感觉大好。“贴标签”能让我们能在晒观点、晒经历的过程中找到些自我认同,减少些面对复杂世界的无所适从。但实际上,这有害且不成熟,我们真应该把问题从“展示架”上拿下来,让生活回归客观,让判断回归理智,这也许不像“贴标签”那样能轻松、痛快地逃避问题,但只有这样才能少些结论,也少些成见,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重掌生活的控制权。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有这样一段: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征服罢了。所以在你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自新。这话我想说给印度,也说给自己。

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自己的国度亦如是。不过,请不要因为走惯了夜路,所以就看不见阳光。对抗阴暗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做好自己,不让阴暗改变自己,并且在黑暗中固执地闪烁光亮。在阿格拉夜色阑珊的嘈杂街头,我相信自己在司机先生那黝黑且倦怠的皮相之下,见到了一个普通人温柔、坦诚的灵魂。  一个温柔的灵魂,会在雾浓的暗夜里依稀辨认出群星;一个温柔的灵魂,会在霜重的破晓前微笑着等待温暖的曦光;一个温柔的灵魂,即便在废墟里会看得见那个朝代的繁华;一个温柔的灵魂,会使凌乱的街头巷尾,恰适合怀念巴赫乐曲般的秩序。

这世界什么都不缺,除了那样,温柔的灵魂。

当生活不尽如人意,向往旅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旅行,半似现实,半是梦幻;当生活春风得意,旅行仍然让人期待,因为旅行,像是微甜的痛感,最深切地确认着你的存在。如此这般,你便相信这世上一定还有,无法掌控的神秘,尚未探究的灵性。

一位不曾谋面的网友曾经在我的微博上留下一句评论,我一直记得:“打开你的心,让缤纷的世界进来!”

愿我们,不要沉溺于怨愤和炫耀,不要习惯于逃避与盲从,更不要妄言世风日下或身不由己。愿我们,视生活如旅行:启程时不抱有过高的期待,结束时亦没有过多抱怨,因为除却生活,别无财富。理想的国度,不在遥远地平线之外的远方,而是就在此刻,就在此地。

后记

最近听很多朋友说了关于旅行的想法和心得。

有人说旅行是为了领悟,也有人说是为了抛却,但是没有人说旅行是为了抛却领悟,是为了去掉定见。

记得2011年,在西班牙的最后一晚,我因为在备份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一整晚在巴塞罗那圣家堂拍摄的夜景照片,满怀郁闷。离开西班牙那一晚,我懊恼地觉得,自己似乎是空手而归。

我拖着比以往更加沉重的行李赶往火车站,甚至能从自己向公交司机问路的语调中听出不同往日的怨愤腔调。

夜色里,公交车停靠在火车站附近隔着一条街的站台上,红灯正好在头顶闪烁着,晚风送来喧嚷的鼎沸人声和阵阵离愁别恨。我很想离开又心有不甘,拽着旅行箱急匆匆左转跨过街口,突入角落的阴影里那一刻,我突然听到公交车洪亮的喇叭声响了起来,三长两短,节奏分外恼人。

我兀自转头回望的时候,看见公交车司机站在驾驶室里,继续用力按着喇叭,一只手拼命挥动着,指向与我们路径相反的方向。有几位乘客也和他一起挥动双手,示意我们:你们走错了方向。

驾驶室里,温暖昏黄的光线下,一小群人,微笑着,向懊恼不快的游客伸出了援手……

红灯转绿,公交车不得不发动引擎,奔赴它自己的方向。车上的人,要去往他们各自的下一站,餐桌、夜店、抑或爱人的怀抱,但在这短短的,和几名游客的交集时间里,他们令我感到片刻温暖和宽慰,让我感到这一程远隔天与海的异乡旅行,有了最值得记起的片刻。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存在,会改变周遭的一整片风景。这样的人与这样的片刻,让我感到即便是空手还乡,即便旅途有很多的劳顿与辛苦,也都值得。

如果你问我:“这迢迢万里,穿越时区的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会回答你:“是为了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刻,遇到像这样的他人,也是为了,遇到忘却自己的自己。”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带着纯然忘我的微笑,向你讲述,这一切。

远在宋朝时,日本僧人道元禅师24岁时远赴中国旅行学禅。他在中国云游苦学四年,遍访名山古刹,回到日本之后,却说自己是:“空手还乡,故无一毫佛法。”第一个到中国修习禅宗的日本人觉阿禅师回国后,天皇命他人宫讲禅。禅师来到天皇宫中,默然肃立,随后从袍袖中取出一支竹笛,只吹了一个音符,便向天皇深鞠一躬,翩然离去。

世界是冷漠的吗?人生是徒劳的吗?似乎有太多被转载、被传播的事实告诉我们,是的。但是也同样有太多的旅行体验告诉我,像西班牙的司机和乘客那样的人,并非少数。

空手还乡,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在我们的生活里,能够做到“没有成见”,真的并非易事。如果你像我一样写微博,也看别人的微博,你便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是在“贴标签”的动作中运转,在旁人设定的语境里兜兜转转,放弃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双脚去走一条路的权利。没有别人舌头下和目光里的标签,我们似乎就会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我们都太过依赖“标签”带来的虚假“安全感”,而正是这些“标签”、“定义”和成见,使我们的生活之路越走越窄。

那些好莱坞的编剧们早就知道,一场跌宕起伏的悲剧,远比脉脉含情的爱情故事更加卖座;充斥着死亡、杀戮、暴力和阴谋的“大片”,会比温柔善良的童话故事更抓眼球,所以,他们能在商业上取得确凿无疑的成功。但我们是否会因为看了太多这样的“成功大片”而让深入潜意识的怀疑和敌意,使我们不能再相信生活应该建立在信任和善意之上?这并非不可能。

“要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可信,最好的方法是先选择去相信。”好莱坞的电影《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当中,也有这样的台词。至少我的旅行经历告诉我,这一行台词,是对的。不过很遗憾,这部片长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没有多少炫目的特技,也没有成为“大片”的那种气质。不过,我有耐心,把它看完。

旅行能改变什么?它能让你“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生活”,不至于被充满周遭的鼓噪的定见所束缚。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英国的一家书店中看到旅行书被放在“精神建设”的分类书架上销售的时候,心有灵犀地微笑了。

梦想能改变什么?它能让你保持生活的兴致,而不至被不期然却又经常造访的低落所攫取,它能让你抵抗消沉和宿命的侵扰。它能让你不时描摹出青春年少时的葱郁气息,意识到在生活的苍白“必需”之外,我们还可以过得多少带上一点儿毫无功利色彩的美感。

当人们在现实中遭遇到挫折、苦闷和不解与孤独,便会对远方产生出一些“自我恻隐”般的向往,中国的“桃花源”如是,希腊的“乌托邦”如是,基督教的“天国”如是,佛教的“莲花净土”、“极乐世界”亦如是。

宗教虔诚的时代看似已经过去,兀自成了往生前尘,但是这种向往仍在,人心亦如往常,且更深沉、更剧烈地渴望着抚慰和治愈。是旅行,是那遥渺和未知的远方,让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隐约感到已经找到了舒展灵魂的法门。

我们兴奋地策划着一次又一次的远行,热忱地背起背包奔向大路尽头的天边。当我们洞观别处的生活,知悉别人的苦乐,也照见自己的不甘与不愿。这自我恻隐或者移情淡化,在雪落花飘间,在晨昏交替时,让我们得到了片刻的救赎与宽释,也仿佛能多少得到些倦鸟归林般的解脱。我们不能够也不忍心,言之凿凿地说来生与天国不存在,我们不会武断地确定旅行本无需负载太多意义。不过,旅行如果没有在你眼角渐增的细纹深处,刻画上些许自在与从容,仍不过是航空公司积点卡上,那一串空洞的里程数字。

“此心安处是吾乡”,修禅诗人苏东坡,曾经如是吟咏。

时光流逝,有人忙着说服别人,另外一些执着于认清自己。稍微多花一点时间考虑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多花点儿时间来雕琢刻画与修炼自己,少在意一些别人想看到什么样的自己吧。得道理处可心安,抛虚荣时眼更明。更好的自己,其实就在一念之外,坚持或者放弃,仍有选择。

生活如同一片有着无数分叉小路的宽广丛林,幸福不是永不迷失,而是善于忽略迷失的痛苦,不停顿地寻找,并懂得享受寻找的过程。

整个世界即是一件恢宏伟大的艺术品,我们既可以怀着无我的“平常心”去观看,也可以抱着向善的心不断让自己,对世界有所增益。这世上有那么多人生指南,但是我们,却-一路向北。那些认真静思的旅行者都会认同:旅行的经历其实一点不值得矜夸或者称奇,我们只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心向善,脚向前,如此而已。旅行的意义,莫过于此。  活着最大的快乐,不是在聚光灯下秀幸福,而是向最黑暗处寻光明。我们不是看不到阴影,而是更乐于做一面镜子,就那么自顾自地,反射着阳光。

旅行不是一场比赛,生活,更不应该是。去了多少个国家、在一个城市停留了多久、护照上有多少个印章、买回来多少限量版的孤品,这些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重逢那些曾经总想逃避的挫折、压力和困窘的时候,能否因回忆起旅途中遇到的某一个人,在电光火石间安下心来面对当下?可曾蒙受长路尽头那些记忆带来的灵感,创造出些什么来宽慰别人,也让自己重获勇气?是否常常能够不低落、不抱怨地如常过活?可否常常能自然、坦然地向上翘起嘴角,对自己说:“好样的,你做到了。”

有些风景,自是有种莫名动人的魔力,在它们面前,你会感到心弦凛然一动,仿佛爱情到来,如同天启降临,风声入耳、云天过眼、温暖人心。请留意这样的地方,因为你的生命,可能就此转弯。但在旅行收获的排行榜上,那些突然撞上某一重风景、某一刻人情而令人心动的当下,其实只能屈居第二。排名第一的,却总是在回乡许久之后,当你有机会放空思绪,遥想那个当下而感到心弦再度微颤的,那个瞬间。

有的人酷爱描摹注定到来的无助终局,也有的人喜欢描摹不确定的丰饶未来。有的人的生活是每天撕掉一张日历牌,而另一些人的,是每天打开一本新书的扉页,或者每天挣到一点儿钱,去换一张未来的登机牌。在抱怨和吐槽中更加确定明智就是明白人生本无意义,还是在期待中忘记梦想的实现注定会颇多曲折,且可能最终落空?选择直视结果,或者选择陶醉于过程,可能都不够明智,不过前者只看到“空手”,而后者更容易因为庆幸“还乡”而感到幸福。

旅行不是生活的全部,旅行得再久,也终归还有生活要过。所以也请别轻易地给谁贴上“旅行家”的标签,这世上没有“旅行家”这个终生职业,地道的“旅行家”,都是业余的。

我们爱旅行,因为它雪白的羽翼下,荫蔽着无数的可能,它目视远方的姿态里,容得下我们最深广的期待。我们向往远方,或者因为我们对现实的不满足,或者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或者耐下心来,享用我们拥有的现实。赋梦想以有形,有时候是对梦想的辱没。拨动心弦的,其实从来都不是面对梦想之物的实体,而是那个遥望、梦想的姿势,那个过程,还有那个眼神。

我们知道梦想是最美,我们也知道梦想是动因和未来之所在,但是现实如同无法摆脱的,盐的苦涩、光的阴影,我们逃避不得。所以梦想,是我们最容易忘却和无奈放手的,中国人的梦想,就是我们还有梦想。

旅行会改变什么?

音乐会改变旋律和调性,但是它依然牵动内心,道路会改变方向和坡度,但是它仍连结着远方。

旅行一头连着现实,一头连着梦想,一路颠簸,一路磨砺,一路汗水,一路煎熬,跌撞不断又好像遥遥无期……直到你突兀间猛然看到夕阳下叩问白崖的巨大浪涛,直到你看懂自己在清浅溪水中的倒影,摇曳着、摇曳着、摇曳着,直到带走你的全部定见和周遭强加给你的一个个“必须”,你知道那些都不过是借口和遁词,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而你真正必需的,其实不多。

直到你见到喜欢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希望你成为的那一个。直到你明白自己,不再是墙壁上的另一块砖瓦,而是已经一砖一瓦,在汗水的浇灌下,建起了自己坚实凛然的心灵大厦。那时候,即便两手空空,我们也可以悦然满足地欣赏自己,那已告完竣的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想国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子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1850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2013198475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