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绘画作品中的物趣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研究西方绘画作品的专著。第一二部分在说明艺术作为“物”在美术史中成为一种知性对象的全过程:早期的艺术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物作为形而上学般的理念对象;17、18世纪物作为客观自然的对象;19世纪物作为主体性表现的对象;到20世纪初现代主义彻底抛弃外部世界、拒绝用绘画再现物,追求绘画自律,形式独立了,却将绘画却引向平面和材质。全书以分析作品和介绍代表性画家为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刘彦瑢,1988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现为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工作生活于杭州、重庆。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美术学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方向,获艺术学博士学位;2013年起致力于构建见微知著的艺术实践,从事对时空、对物象、对光的当代绘画创作与研究,并体现在她的绘画创作《浮游》《片刻》《晨曦暮至》《玄秘的沉积》《泉》《耀眼的光》《眉目作山河》等一系列作品中;2015年获新峰计划—浙江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计划;2019年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曾发表论文于《新美术》《中国思想与绘画》《艺术新论》等学术刊物。并参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现象素描》课程。 目录 序 绪论 一、缘起 二、物的释义 三、物趣界定 第一部分 物的感知 第一节 自然主义的感知早期绘画作品中物的寓意 第二节 作为人本位的附属—文艺复兴时期物的表达 第三节 静穆与奢华的变奏—17、18世纪静物画中物的再现 小结 第二部分 存在境域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物自身的回归—19世纪绘画作品中物的认识 第二节 作为主体性的给出—19世纪末绘画作品中物的再认识 第三节 机械时代对于对象性的消解—20世纪初绘画作品中物的意识 第四节 观念性的进发与转换—20世纪第一次大战后艺术作品中物的衍生 小结 第三部分 世界境域中物与人的关系 一乔治·莫兰迪作品中物作为时间性的驻足 二阿尔贝托贾科梅带作品中物作为存在的追问 三罗伯特劳申伯格作品中物作为外部世界的反观 四安迪沃霍尔作品中物作为消费主义的行动 五安塞姆基弗作品中物作为历史性的路径 六吕克·图伊曼斯作品中物作为记忆的索引 小结 第四部分 东方哲思中的物趣 第一节 旷达游七的原初—东方传统绘画中物的生发 第二节 显与隐双重关系中的哲思—东方传统绘画中的诗性物趣 小结 结论 东西方艺术中对于物趣之思的同一与差异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绘画作品中的物趣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彦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404840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94 |
CIP核字 | 2019155670 |
中图分类号 | J209.1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85 |
宽 | 13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