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基因时代的恐慌与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类已进入基因世纪,“基因”一词成了日常用语,挂在每个人的嘴上。但绝大多数人对基因的实质其实一无所知。我们对自己不了解的神秘事物,会倾向于采取两种极端的非理性态度:或者崇拜,或者恐惧。一方面,为了迎合崇拜心理,一些商业公司大肆推销基因产品,虚假广告充斥报刊的角落。另一方面,反科学组织和人士猛烈抨击基因工程,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制造对基因的恐惧。于是出现了奇怪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迷信“吃基因补基因”,热衷于尝试“基因食品”;另一部分人则视“基因”如洪水猛兽,躲之唯恐不及。这种崇拜和恐惧,都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本书带你解开神秘“基因”的真相。

内容推荐

转基因食品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往往要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转基因食品最大的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目前美国市场上的食品中,大约60%-70%含有转基因成分。

实证和理性才是科学精神中最为重要最难掌握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缺乏的。我们看不出未来在克隆人体组织或甚至克隆人的进展将会产生人类理性无法解决的道德困境。我们没能找到任何决定种族的基因,那些导致“种族”特征的基因在所有人种中都存在,只不过频率不同而已。

目录

前言:当什么都扯上“基因”/1

“转基因”的是是非非

 转基因作物恐慌与真相/7

 为什么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20

 别怕,不是要转你的基因/26

 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29

 转基因,标不标记?/35

 “转基因”与“转生态”/38

 科学问题不需要“愤青”/41

 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恐慌/44

 转基因不是怪物/47

“基因"谣言种种

 萨斯病:谣言与恐慌/55

 驳“非典基因武器”阴谋论/67

 再驳“非典基因武器”阴谋论/74

 什么是科学的怀疑精神?/82

 “基因武器”的遗留问题/85

 “疯牛病”恐慌/90

 “食人鱼”恐慌与真相/95

 “超级病菌”并没有那么可怕/99

“克隆人”恐慌

 “克隆人”的恐慌与真相/105

 我何时“坚决支持克隆人”?/123

 第一个克隆人能否顺利诞生?/125

 又见哲学教授妄说“克隆人”/128

 专业人士更应慎重/134

生物技术的是是非非

 科学无禁区/138

 “科学”与“禁区”的糊涂账/143

 哲学家也不能胡说科学/146

 我们该不该为后代设计基因?/151

 干细胞研究的是是非非/156

 储存脐带血的是是非非/164

 基因专利的是是非非/169

 怕什么“人兽混血动物”/174

“基因”的神话

 当我们遇到有人宣布惊人的科研成果/179

 人类基因组草图仅仅是草图/188

 人类基因组草图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191

 请“基因专家”不要制造基因的神话/196

 再清“基因专家”不要制造基因的神话/201

 “基因专家”胡说孪生子现象/204

 谁会是马王堆主人的“后裔”/207

 “太空蚂蚁”神不神?/210

 又见“珍奥核酸”上了春节晚会/213

从基因的观点看

 人不是基因的奴隶/221

 基因与人种:人类的同一性与多样性/223

 人性:多少基因多少环境/260

 一个基因就能决定社会行为/268

 寻找人类第六感/273

 我们为什么想要吃饭?/283

 不自私的“绿胡须基因”/290

后记/293

试读章节

所谓转基因作物,是指那些通过遗传工程进行修饰,根据需要转入某种特定基因的作物。目前最常见的是转入抗除草剂基因。这样的转基因作物可以抵抗普通的、较温和的除草剂,因此农民用这类除草剂就可以除去野草,而不必采用那些毒性较强、较有针对性的除草剂。其次是转入抗虫害基因,用得最多的是从芽孢杆菌克隆出来的一种基因。有了这种基因的作物会制造一种毒性蛋白,对其他生物无毒,但能杀死某些特定的害虫,这样农民就可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据统计,由于推广抗虫害转基因作物,美国在四年内少喷洒了270万磅的杀虫剂。转基因作物还能增加产量,例如抗虫害转基因玉米能增产5%-15%。转基因技术也可用于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例如减少土豆的水分,这样炸出来的土豆片更脆;降低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这样能延长储存期限;转基因西红柿不仅容易运输、保存,而且味道也更佳。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院正在试验“金大米”,就是通过转基因技术让水稻制造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摄入人体后能转化为维生素A),有助于消灭在亚洲地区广泛存在的维生素A缺乏症。转基因技术也可提高水稻中铁元素的含量,以减少亚洲妇女常见的贫血症。在研究、开发中的其他项目还包括用转基因技术让作物具有抗旱、固氮、抗病能力等。

转基因作物的历史很短。1992年,中国种植了世界上第一批商用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烟草。1994年,美国市场上首次出现了转基因食品:一种软化缓慢的西红柿。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巨大优势,推广非常快。到2000年,全世界已有4420万公顷的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美国占68%,阿根廷占23%,加拿大占7%,中国占1%,其他国家占1%。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是主要的转基因作物。在美国,有近一半的大豆、棉花,超过三分之一的玉米、油菜是转基因作物。在公众的反对声中,目前这个发展势头已缓慢下来,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向。虽然美国还没有限制转基因作物,但是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欧洲、日本对转基因作物进口的限制,也打击了美国农民的积极性。(P11-12)

序言

大约在30年前,有一位名叫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的美国生物学家出版了一本名叫《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的著作,在书的最后一章讨论了遗传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属于离经叛道的观点,掀起了轩然大波,威尔逊本人也被扣上了“遗传决定论者”、“种族主义者”、“性歧视主义者”种种帽子。这30年来,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的确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性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行为遗传学。我们经常看到发现基因与同性恋、酗酒、冒险行为、智力、忧郁症等等有关的报道。例如,最近美国全国精神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道说,一种名为SLC6A4的基因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情绪。该基因有长、短两种版本,携带短版本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

这类报道经过大众媒体的大肆渲染,已使基因影响人的行为的观念深入人心,甚至走向另一极端,误以为人的行为全都由基因决定。某些遗传学家也对这种论调推波助澜,宣扬有关基因的神话,似乎遗传学的研究将会使得科学家们具有上帝一般的能力。这种遗传决定论或基因决定论在科学上是不成立的。基因对人性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而只是量的差别。即使是基因组完全相同的同卵孪生子,其行为、性格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人的各项个性的测量结果表明,其遗传率一般在0.2到O.5之间(完全由遗传决定为1,完全不由遗传决定为O),可见虽然基因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环境的影响和发育过程中的偶然因素更为重要。操纵基因是可能的,要控制环境则困难得多,而想要控制偶然因素,则是不可能的,这也就决定了科学家当不成上帝。有些专家之所以什么都要扯上基因,突出基因的作用,乃是有意无意地为了夸大自己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欣赏、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这样的宣传应该有一条底线,就是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不能违背科学事实地夸大,更不能有意误导公众。

对人的研究动辄要扯上基因,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基因”。“基因”一词成了日常用语,挂在每个人的嘴上,出现在形形色色的广告中。不论什么产品,只要扯上基因,就能身价百倍。“基因药物”、“基因保健品”、“基因食品”、“基因美容”之类的虚假广告充斥报刊的角落。而另一方面,又有众多反对转基因技术的组织和社会人士大肆渲染“基因”的可怕,或者猛烈抨击基因工程(特别是转基因技术),毫无根据地抵制转基因食品;或者要人们警惕“基因武器”,甚至认定非典就是基因武器,人为地制造恐慌。于是在社会上出现了奇怪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迷信“基因”,视“基因”为灵丹妙药,热衷于尝试“基因食品”、“基因药品”和一切挂着“基凶”招牌的玩意儿;另一部分人则恐惧“基因”,视“基因”如洪水猛兽,对转基因食品躲之唯恐不及,甚至有英国查尔斯王子这样的名流在电视上宣布绝不吃含DNA(即组成基因的化学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食物。这两种人都不明白,基因存在于一切细胞之中,因此几乎所有食物都含有基因。如果吃基因有害健康,你也已是从小吃到大,无法避免,除非你再也不吃任何来自生物的食品。

这种对基因或爱或怕的两极分化,都是源于对基因的无知。虽然我们每天都要和“基因”打交道,但是绝大多数人只模模糊糊地知道基因是决定遗传的神秘物质,对基因究竟是什么其实一无所知。我们对自己不了解的神秘事物,会倾向于采取极端的非理性态度,或者崇拜,或者恐惧,于是很容易被误导、被利用。在人类已进入基因世纪,什么都要扯上“基因”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多了解一点“基因”的科学根据,以免自寻烦恼,或上当受骗。

方舟子

后记

我的本行是生物学。1990年年底我在国内读完生物系本科后,到美国留学,1995年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之后又在美国两个科研机构做了三年分子遗传学方向的博士后研究,由于种种原因,于1998年放弃了继续从事生物学前沿研究的机会。

虽然我对生物学的兴趣,特别是对生物学历史和思想的兴趣不减,仍然坚持阅读生物学文献,但现在基本上该算是一名脱离了具体科研的作家了。有不少人对我在接受了这么长时间的生物学教育和训练后最终放弃专业深感惋惜,认为是一大浪费。但我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长期接受科学训练而形成的素养和能力,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且,由于不再从事具体的科研,使我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某个狭窄的研究领域,而能够关注更具一般性的问题,拥有更广的知识面,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事务。

我的专业知识,也还有用武之地。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正日益走进日常生活,“基因”、“基因组”、“克隆”这些专业术语已成为日常词汇,但是知道其确切含义的人却并不多。公众迫切需要有懂行的人向他们介绍生物学知识,澄清误解和歪曲。中国现有的科技体制导致了科学家没有感到有让公众了解自己的工作的必要,既不必向纳税人交代公共科研资金的用途,也不必去拉私人捐助。即使有的科学家有从事科学普及的兴趣,也未必有必备的写作能力。这使得在大众媒体上评论生物科学技术进展和影响的,往往是一些不具备必要的生物学知识的外行人士,误导公众,乃至引起恐慌。例如,近年来在媒体的炒作下,由“转基因食品”、“克隆人”引起的恐慌至今也还没有平息下去。

我这方面的写作,也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而且,我既有专业背景又独立于科学界之外的身份,反而具有一定的优势,使我在参与争论时,具有更超然的立场,更容易被接受,不至于让人怀疑我是否为了个人或集团利益而蒙骗公众。在学术腐败盛行、科学界不再是一块净土、众多科学家为私利出卖科学良知的今天,人们的这种担心并非多余。

遗憾的是,当前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对科学的发展不够了解,从事科学普及有时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真理并非总能轻易地战胜谬误。揭示真相有时并不受人欢迎,反而让人恼羞成怒。仅仅是在该讲科学的时候讲科学,就会被扣上“科学主义”、“科学决定论”、“科学万能论”、“迷信科学”的帽子。如果这些帽子真有分量的话,我早已被压垮。但是我相信我的努力并非没有成效。有不少读者告诉我,在读了我的文章之后,他们改变了对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看法,不再对此感到可怕。这令我感到欣慰。无论如何,我将继续在学术界与公众之间徜徉下去。

本书收集的便是这几年来我为了帮助公众理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而撰写的文章,基本上都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过。这次借结集出版的机会,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删除重复的内容,并补充插图。本书责任编辑建议出版该书并做了细致的编辑工作,这是需要在此表示谢意的。

方舟子

2005年6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基因时代的恐慌与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舟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54368
开本 32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201.6-4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09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