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迷幻花园/徐小斌经典书系
内容
作者简介
徐小斌,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画家、刻纸艺术家。自1981年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羽蛇》《敦煌遗梦》《德龄公主》《双鱼星座》等。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藏书。2014年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著名女作家”。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三届女性文学奖,第八届全国图书奖,加拿大第二届华语文学奖小说奖首奖,2015年度英国笔会文学奖等。代表作《羽蛇》成为首次列入世界著名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国际出版计划的中国作品。部分作品译成英、法、意、日、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巴西、希腊、阿拉伯等十余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
后记
后记 关于心灵的秘密通道及其他
1
前些时,有友人谈起笑话一则:
某青年作家业已拟好诺贝尔获奖演说辞,头一句便语
惊四座:“今天我站在领奖台上,得到这个举世瞩目的大
奖,早在我预料之中。”
友人讲得绘声绘色,众人大笑喷饭。
曾几何时,诺贝尔曾经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成为某些
人心中的情结,后来又因为过热过重而一度成了“笑话”
。现在这个话题似乎业已冷却,旁观者似乎可以冒着衰渎
神圣的危险来说长道短了。
诺贝尔无疑是最具权威的文学大奖之一,那一串光辉
灿烂的名字足以使我们商山仰止:泰戈尔、显克维支、托
马斯·曼、蒲宁、福克纳、海明威、加级、斯坦贝克、萨
特、川端康成、索尔·贝娄、辛格……我想,在这些文学
巨人步入文学殿堂之前,大概都有着各自的深刻的生命体
验与爱恨交织酸辛苦辣的经历,没有一种经验是相同的。
相同的是他们都成功地步入了那神圣的殿堂,殊途同归。
文学的殿堂依我看来应当是纯粹的,唯其纯粹,才构
成了它的神圣与美,所有的花都拥有自己的花期,在它展
示它的全部美丽之后,各种姿态才会辐射异彩。我们的文
学经验历来与政治、与“左中右”有关,我却始终认为,
文学既不能绑在左的战车上,也不能绑在右的战车上,那
是一种没有力量的体现。文学,应当是独立的,只有独立
,才是自由的,也才是有力量的。
2
但遗憾的是,极具权威的诺贝尔奖似乎也没有逃离政
治的侵扰。有一种文学样式似乎特别得到瑞典文学院评委
们的偏爱,那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持不同政见者的小说,
譬如帕斯捷尔那克,譬如索尔仁尼琴(或许米兰·昆德拉
也将步他们的后尘)。这类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它
们都在控诉社会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扼杀,但在批判
社会主义的同时自己也十分意识形态化,它们由于缺乏形
而上之美而显得不那么纯粹,甚至有些很粗糙(譬如《癌
病房》),但它们却被选中了。确切地说是被另一个营垒
选中了。另一个营垒在彼岸,看到此岸的人在白刃格斗,
内容有革命、有批判和斗争、有自我检讨、有文字狱和通
缉令……彼岸的人觉得新鲜刺激,就对这类作品产生了偏
爱,生活在彼岸的人都是上帝的宠儿,由于太舒适太自由
而个个成了天真的大孩子,他们看着上帝弃儿的刀光剑影
无不为之动容,他们真心真意地想解救他们,想把他们引
渡到彼岸,殊不知他们到了彼岸并不会幸福,不但葬送了
自己也葬送了解救他们的人。“穷山恶水”中出的“刁民
”往往会成为幸福天堂里的祸水。因为人的思维发展是不
可逆过程,上帝天真的大孩子不了解这一点,于是就犯了
东郭先生的错误。
与帕氏和索氏略有不同的是米兰·昆德拉,昆德拉的
作品虽然也充满了政治味,十分意识形态化,但他的头脑
与智慧似乎要发达得多。他的视点更多地洞穿人性本身的
悖论,从人性深层的弱点拔到了埋葬人性的陷阱,这不能
不说是这类文学的一大进步。
昆德拉的作品中充满了睿智的哲理与优美的隐喻,《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中一开场便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常
常与各种女人做爱的外科医生托马斯一觉醒来,发现新结
识的女友特丽沙紧紧擦着他的手,在他身边睡得像个天使
似的,而此前他和任何女人做爱之后都是分床而眠,否则
他是睡不着的,而特丽沙是那样自然地拉着他的手,他们
同床共枕而他并没有任何不安,由此他深深感到了爱与性
的差别,像这样的隐喻,在昆德拉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你
常常不能不为他超拔的智慧而击节赞叹。
在昆氏目光无休止的扫描下,历史被一次次地复印,
人性深层的悲哀被一次次定格。
有人说,昆氏更像是一位哲人而不是小说家。我对此
说法不以为然。
我历来认为,文学大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型
作家,如托尔撕泰、巴尔扎克、雨果、罗曼·罗兰,也包
括上述的三位,等等;另一种是内省式的(或许不确切,
需要有个新的名称)作家,如卡夫卡、普鲁斯特、三岛由
纪夫、茨威格,等等。就我个人品位而言,似更喜欢后者
,因为后者与文学本体、与生命本质更为接近。
3
早就觉察到一个奇特而令人恐惧的现象。
那就是:刚才提到的后一类作家,几乎无人能逃出一
种冥冥中的噩运,再推而广之,包括同类艺术家,也个个
在劫难逃。疯狂、自杀几乎是他们注定的命运。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俄国19世纪画家弗鲁贝尔。他对
莱蒙托失的长诗《天魔》着了迷,他一生的画作只有一个
主题,那就是他理想中的《天魔》:一个天使因为反抗上
帝,被上帝贬腊为魔鬼,这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悲剧色彩。
可怕的是弗氏从青年时代始就专注于天魔的描绘,他一遍
又一遍地塑造和改写天魔的形象,我猜想他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他越来越深地把天魔植入了他本人的灵魂。他就是
天魔。天魔的形象与处境随着他本人的经历不断地改写,
他就那样走入了自己的秘密世界,义无反顾。
……
6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目录
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
双鱼星座
迷幻花园
吉尔的微笑
末日的阳光
天籁
无调性英雄传说
自我缠绕的《迷幻花园》(代跋)
后记 关于心灵的秘密通道及其他
徐小斌作品系年
徐小斌文学活动年表
精彩页
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
这口小湖上结的冰仿佛又加厚了,在溶溶月色中泛着蓝幽幽的光。
上次和她在一起的时候,这灌木丛的叶子还没落光。微风拂来,那几片零落的叶子还会沙沙作响。她整个儿缩进那件褐色和暗红色条子的老式棉袄里。那棉袄是那么大,那么臃肿,她缩在里面像个小孩儿。发黄的柔软的发丝覆盖着她半个额头,双颊在月夜里呈现着病态的青白。尖尖的下颏儿倒是挺富于表情地向上翘着,使人能想象出她儿时的俏皮劲儿,淘气劲儿。
“真的,不骗你。我一点儿也不骗你。”她说。她这样说了多少次了。每当她这样说的时候,她眼神儿里就流露出那么一种可怜巴巴的神色。好像此刻我的一句话、一个反应都会成为她的判决书。
“我相信你说的都是真的。”我这样说。笑笑。我也这样说了多少次,笑了多少次了。以至已经不想再笑了。我把疑问埋在心里。我想说,我相信你说的一切,但我觉得那很荒唐。是的,荒唐,但为什么要说出来呢?或许整个世界都是由荒唐构成的呢!难道我和她的相识、相爱不是很荒唐,很莫名其妙的么?
我始终怀疑她有一种穿透力,有一种非凡的心灵感应,我疑心她读出了潜台词。要不,她干吗反复进行这种无益的表白呢?要不,就是她身上还有一种没被发现的偏执狂。我的天!被害妄想型已经够了,再加上个偏执狂,她还活不活,我还活不活?!
“你看,就是这样子的,和我梦里一模一样。”她紧紧地怕冷似的偎着我。眼睛里现出一种迷离的神色。这眼神使她的眼睛显得很美。我轻轻地吻吻她的睫毛。我知道,她又要讲她的梦了。第一百二十回地讲她的梦,那个奇怪的、神秘的梦。对正常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梦。这种梦也许只能产生于天才或者精神病患者的意识之中。
“那口蓝色的结了冰的小湖,就是这么被朦朦胧胧的月光笼罩着。周围,就是这样低矮的灌木丛。风,轻轻地吹,灌木丛沙沙地响。”她睁大眼睛,盯着湖对岸的一片白色的光斑,“我一个人来到这里。是的,只有我一个人。我走到湖面上,轻轻地滑起来。我不会滑冰,也从来没滑过。可是……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就那么旋转了几下之后,我就轻轻易易地滑起来。那是一片朦朦胧胧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你会忘了一切,甚至忘了你自己。你忘了你自己,才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真的,我无法形容我当时的那种感觉——那是一种身心放松之后的自由。我飞速地旋转着。头顶上是漆黑的夜空和一片泛着微红色的月亮。冰面上泛着一层幽蓝的寒光。我越滑越快,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响,在拐弯的时候,我仿佛有一种被悠起来的感觉。我想起童年时荡秋千的情景。可那时是在碧蓝的晴空里。空中飘荡着伙伴们的欢声笑语。现在呢,是在暮色深浓的夜里,周围是死一般的静寂……我就那么飞着,飞着,月光渐渐变得明亮起来了。突然,我发现湖面上的一个大字——哦,是的,那湖面上有字——”她突然顿住,声调变得恐惧起来了。 我默默地望着她。第一次听她讲这个梦,听到这里还真有点毛骨悚然。——不得不承认,她是个讲故事的能手。可是现在,这故事我听了不知有多少遍了。它的开头,结尾,内容,……我完全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岂止是背下来,我还可以编成小说,拿到一家三流杂志上去发表。
P1-2
导语
鲁迅文学奖、女性文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加拿大华语文学奖、英国笔会文学奖得主,迄今为止最精最全文集。
莫言、李敬泽、陈晓明、戴锦华联袂推荐!
内附徐小斌精美美术作品藏书票。
她被誉为“后社会主义中国最出色的小说家”(澳大利亚著名女性文学研究学者Kay Schaffer);
她是“高度技巧化地传达被遮敝的声音”的小说家(世界著名出版社西蒙舒斯特Atria Books副总裁Judith Curr语);
她是“飞翔的姿态越来越优雅”的小说家(莫言语);
她是“守护着超验的神性的迷幻花园”的小说家(李敬泽语);
她是“把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的小说家(陈晓明语);
她是“站在中国文坛金字塔顶尖上”的小说家(戴锦华语)。
序言
自序 我对世界有话说
我对世界有话要说,可惜,这世上没有几位真正的聆
听者。于是只好用笔说。
十七岁,我曾经试图写一个长篇,叫做《雏鹰奋翮》
,写一个女孩凌小虹和一个男孩任宇的故事,写得非常投
入,写了大约有将近十万字,写不下去了。多年之后我重
看这篇小说,真是奇怪我当时怎么竟会有这样的耐心,写
出这样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出身于高级知识
分子家庭的凌小虹与出身于干部家庭的任宇,有一种非常
纯洁也非常特殊的感情。由于出身的不同,在那个特殊年
代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误会。小虹的父亲被殴打致死
后,她生活无着,被赶出自己的房子,到过去保姆住的地
方垫伏,却遭到保姆儿子王志义的性骚扰。性格刚烈的她
在反抗中杀了王志义,只身潜逃。任宇寻找未果,痛彻心
肺。后来任宇与几个好友一起囚渡红河,到越南参加抗美
援越,遇到了一个酷似小虹的女子。写到这里,我不知如
何往下写了,就停了笔。这沓子片叶纸,在交通大学院里
的小伙伴中间传来传去。每个人见了我都会问:后来他们
俩怎么样了?
多年之后《东方时空》总策划、我的好友杨东平把《
雏鹰奋翮》作为“文革”中的地下作品写入了他的一本书
里。
真正的写作其实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
怪得很,也许因为那时是全民文学热,学经济的学生
照样对文学爱得一塌糊涂,并且常不自觉地用一种文学品
位与标准来衡量人。大学二年级,开了一门基础课叫做“
汉语写作”,让大家每人写篇作文。我写的是杭州孤山放
鹤亭,有关梅妻鹤子的故事,只有千余字,只是选了一个
特殊的角度。(后来此文全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老师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写小说?你是个潜在的作家。

事隔不久,汉语教研组杜黎均老师找到我,向我索要
一篇小说。这位杜老师“文革”前曾做过《人民文学》的
编辑。我拿了一篇四千字的习作给他,事后再不敢问起。
谁知这篇习作后来竟登上了《北京文学》1981年第二期新
人新作栏的头条,还配了很精美的插图。我惊喜之余又写
了第二个短篇《请收下这束鲜花》,作为自然来稿投给我
当时最喜爱的刊物《十月》。小说情节很简单,写一个情
寞初开的小女孩爱上了一个青年医生,后来医生得了绝症
,在弥留之际,小女孩冒着大雨赶去看他,那医生却早已
不认识她了。完全写小女孩的内心秘密,无疑在当时的社
会语境下是独特的。这篇小说后来获得了《十月》首届文
学奖。记得发奖大会那天,《十月》当时的主编苏予特别
向大家介绍了我——获奖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周围坐的
都是当时的文学大家们,对我说了些鼓励的话,令我诚惶
诚恐——从此,便穿上红舞鞋,再也脱不下来了。
80年代我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其中之一便是与《收
获》的相遇。1983年我写了生平第一个中篇《河两岸是生
命之树》,那时,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开了一道缝,正因
如此,门外的景色看起来如此新鲜。我被一种写作的激情
啮咬住,它使我整天处于一种癫狂状态,我每天都和小说
人物生活在一起,忘了我属于他们还是他们属于我,写到
动情处,趴在桌上大哭一场,此小说应当是我情感最投入
的一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读者在问:“这本书
在哪里有卖?”
《河两岸是生命之树》是《圣经》中的一句话,全句
为“河两岸均有生命之树,所产果实十有二种,月月结果
,其叶可治万邦之疾”。——在一个伤痕、寻根的年代引
用《圣经》的话,也算是比较特别了。
在宗璞的鼓励下,我把此小说作为自然来稿寄给了《
收获》,竟然在一周之内就得到了请我去上海改稿的电报
。最有趣的是当时的《收获》编辑郭卓老师手持《收获》
为接头暗号在车站接我,上了编辑部的木楼梯她就边走边
喊:“接来了,是女的!”——后来她告诉我因为我的名
字编辑部产生了歧义。后来就是李小林老师把我约到武康
路她家里谈小说。当时小林老师对小说人物关系的分析深
深打动了我——一个无名作者竞得到如此认真的对待,固
执如我,也不能不彻底折服。那一天的大事是见到了巴金
。当时巴老从一个房间慢慢走向另一个房间,我看着他和
蔼的笑容,尽管内心充满崇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甚至
连一句通常的问候也说不出来——不知为什么那时我觉得
凡心里的话表达出来就会变味儿——我的心理年龄始终缺
乏一个成长期,人情事故方面基本是白纸一张。
此中篇发在了1983年第五期《收获》的头条,并选入
了《收获》丛书,那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
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许多人为它一鞠感动之泪,许
多人把自己的经历细细地告诉我,甚至是秘密和隐私。我
相信巴尔扎克那句话了:“只有出自内心的,才能真正进
入内心。”
1985年发表《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那时常有
些古怪的念头缠绕着我——我常常惊诧于人类的甲胃或日
保护色。人类把自己包裹得那么严,以致许许多多的人活
了一生,并没有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渐渐地,连本来面
目也忘却了。甲胃与人合为一体,这
内容推荐
徐小斌经典书系之一种。著名作家徐小斌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在海外发行。这本书是她的中篇小说集,收录了《迷幻花园》《双鱼星座》《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天籁》等七篇中篇小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迷幻花园/徐小斌经典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小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206722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2020-01-01
印刷时间 202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80
CIP核字 2019173090
中图分类号 I247.77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