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德辉传(精)
内容
内容推荐
叶德辉(1864—1927)在中国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风云人物,曾多次站到历史舞台中央,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叶一生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政治上的守旧派,又是文化上的传统学者。叶德辉是一个有思想的学问家,叶德辉的思想反映的是时代的“一般”水平,而不是最高水平。恰恰正是因为这种“一般”性,反而更具有代表性,有利于我们借叶德辉之眼观察近代一般传统学者的思想状况。同时,叶德辉又绝不是一个埋首学问、不问时政的遁世者,在他的行事当中、学术活动当中,无不贯穿着深切的文化关怀,曲折地表达着思想诉求。本书立足于近代湖湘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通过严格的史料梳理,研究他的重大活动、思想逻辑,总结其学术成就及局限,探讨其内心世界,对叶德辉的生平与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
目录
第一章 半吴半楚(1864—1897)
1 先祖石林,吴县迁湘
2 入籍湘潭,少年科第
3 藏书起步,收卧雪庐藏
4 辞官归湘:“宦情本闲淡,归卧湘江东”
5 “名山之约”:长沙王、叶结知交
6 热衷刻书,公私兼顾
7 “还朝”未果,官梦终结
第二章 名动天下(1897—1900)
1 甲午湘人求变自强,江、叶变脸
2 皮、叶之争,公开辩难
3 第一次杀身之祸:反康梁变法
4 旧党魁首:《翼教丛编》之影响
5 百咏昆仑,痴迷戏曲
第三章 尊经卫道(1900—1909)
1 编《觉迷要录》,参与湘政
2 助日清轮船通航,与赵抚暗中较劲
3 抵制新学,与端抚保持距离
4 粤汉铁路建言,阻止英商入城
5 频繁与日人交流,收徒盐谷温
第四章 “权绅”“劣绅”(1910—1916)
1 长沙饥民暴动:囤米除功名
2 表彰忠节,欲归原籍
3 辛亥避乱,退守学术
4 忧时《三恨》,黄兴归湘、叶父驾鹤喜丧相撞
5 富强女校地产之争:新任团总显威
6 第二次杀身之祸:大闹坡子街
7 第三次杀身之祸:诋毁汤芗铭苛政
8 自况祢衡,再上京都
9 任湖南教育、筹安两会长:回光返照的坚守
第五章 还吴著书(1916—1922)
1 避乱还吴:“频年粤湘构兵衅,翻喜桃源在吴郡”
2 《观古堂藏书目》面世
3 葵园驾鹤:接手长沙书局
4 力助《四部丛刊》:精心策划,功在千秋
5 为张辩护,自作生诔,京都算命
6 六十自叙,《四部丛刊》出版获誉
第六章 挝鼓殉道(1922一1938)
1 六旬归湘,口述学行
2 公开毁宪:“如此好学问,甘作谯周”
3 为撰《诗征》,再赴京都
4 谶语成真:“乱世人才刀俎物”
5 众说纷纭:“文妖”之死,茶坊谈资
6 蝴蝶效应:马日兵变,国维之死
7 入土为安:“九死关头来去惯,一生箕口是非多”
第七章 传古自任
1 藏书:远承先祖,湖湘浸润
2 出版:刊布古书,嘉惠来学
3 研究:《书林清话》,书史经典
4 湘剧:同春满园,票友之功
5 传播:中日佳话,真传远布
6 传承:古义精髓,学有传人
7 家族:藏书散尽,兄弟可叹
附录一 南阳叶氏茅园派长沙支系表
附录二 叶德辉年表简编
附录三 叶德辉撰辑校勘书目系年(1949年前)
附录四 叶德辉未刊书目
参考文献
导语
叶德辉是个有故事的人,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然而长期以来,他基本上是被定性为一个“反动、荒淫的劣绅”的负面形象。尤其是他的死,有诸多版本,大多认为是因为他惹事生非,写了恶毒辱骂工农的对联而被捕枪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本书的出发点是写成一本通俗、可读性强的人物传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幅真实的、清晰的叶德辉形象。
后记
民国十一年(1922),胡适在日记中将叶德辉与王国
维、罗振玉、章炳麟并称为旧学代表。这个头衔非同小可
,可谓当时学术地位的象征。然而在那个旧学崩塌、风云
变幻的时代,王国维最终选择了投湖自尽;罗振玉以清代
遗臣自任,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章炳麟参加维新
运动,成为学者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叶德辉因抵制
康梁变法,成为旧党魁首。正是这个生长于长沙入籍湘潭
的叶德辉进入笔者关注的视野,并生发了为其写传的想法
,理由有三:首先,目前缺少一本通俗的叶德辉传记,而
读者在某些书报刊和网络上所了解的叶德辉是不真实准确
的,至少是不全面、客观的;其次,作为近代湖南乃至全
国有影响的文人学者,如何准确认识和评价叶德辉的思想
和生平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其三,以叶德辉藏书家和版本
目录学家的身份,我这个图书馆工作者可算作他的同行,
很钦佩他对中华传统经典文献的敬重、执着和贡献。
叶德辉是个有故事的人,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然
而长期以来,他基本上是被定性为一个“反动、荒淫的劣
绅”的负面形象。尤其是他的死,有诸多版本,大多认为
是因为他惹事生非,写了恶毒辱骂工农的对联而被捕枪毙
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对联确是他写的,却是在他被捕后
关在死牢中,得知自己解救无望、申诉无门时写的绝笔。
公审法庭所列五大罪状并无辱骂工农一说。因为叶德辉张
扬的个性,所以他经常成为媒体和茶坊酒肆的新闻人物,
且有关他的传说不少,真假莫辨。笔者以为,我们不能因
为叶德辉的卫道守旧思想、狂妄固执性格,而抹杀他在其
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其近代中国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
和藏书家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为了给叶德辉一个公允的
评价,我想通过本书还原一个真实的叶德辉。
有关叶德辉的生平传记研究著作极少,或许是他的“
劣绅”形象所致。笔者所知仅四种,即1986年由岳麓书社
出版,杜迈之、张承宗著《叶德辉评传》;2008年湖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晶萍著《湖湘文库·叶德辉生平及
学术思想研究》;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张晶
萍著《守望斯文:叶德辉的生命历程和思想世界》;2012
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王逸明、李璞编著《叶德辉年谱》。
杜迈之、张承宗的《叶德辉评传》仅9万字,不足以反映叶
德辉丰富的一生。作者把叶德辉的生平分为两部分,上编
政治生涯和下编学术活动,由于时代的局限,上编对叶的
政治生涯作了全面的否定,下编对叶的学术活动进行了相
对客观的评价,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十分难得。但
这种将同一个人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活动分割后分别抑扬的
做法是不严谨、不妥当的。张晶萍的《叶德辉生平及学术
思想研究》《守望斯文:叶德辉的生命历程和思想世界》
是两部内容大致相近的学术著作,前者偏通俗,后者学术
性更强。作者将叶德辉的生平及学术思想结合时代背景和
大量文献考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较准确、客观地理清
了叶德辉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活动之间的渊源与联系,为读
者全面系统解读叶德辉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线索,同时也是
目前研究叶德辉令人信服的重要成果。王逸明、李璞编著
的《叶德辉年谱》则是一个极耗时间,但极有学术研究价
值的成果。该年谱广泛地搜集了叶德辉本人、家人、弟子
及师友的书信、日记、著述等文献资料,给研究者和读者
提供了一个多视角观察叶德辉的平台。
有关叶德辉的四种生平传记研究著作,《叶德辉评传
》受时代局限,某些观点不敢苟同,且篇幅太小;《叶德
辉生平及学术思想研究》《守望斯文:叶德辉的生命历程
和思想世界》二书从时代背景、思想和学术角度旁征博引
,有深度和广度,但不通俗,仍属于学术著作的范畴;《
叶德辉年谱》的体例适合研究者阅读,同样缺乏通俗性、
可读性。因此,笔者的出发点是将《叶德辉传》写成一本
通俗、可读性强的人物传记。正因为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叶
德辉,所以需要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来呈现事情的真相,
且历史文献中亦少不了辨别真伪,希望学者们能够认可笔
者的选择和判断。同时,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提供大量研究
评判叶德辉思想行为的有用信息。此外,2007年郑伟章、
姜亚沙所著《湖湘近现代文献家通考》中有关叶德辉和叶
启勋、叶启发兄弟的部分资料亦提供了一些独有的线索和
信息。诚然,笔者试图将前述著作的精华,以及王晋卿、
沈俊平、那成英、袁庆述、刘岳兵等众多学者有关叶德辉
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融入本作品中,从而丰富全书的内
容。限于笔者学识水平,书中可能存在不少谬误,还请各
位方家不吝赐教。
1986年,岳麓书社出版了《叶德辉评传》,三十一年
后的今天,同一传主的《叶德辉传》由岳麓书社再次推出
。时光荏苒,希望今天的读者以平静理性的心态来阅读这
本书,解读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变迁中,一个旧文人固执
坚守的悲剧故事。
本书由湘潭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刘晓霞主席和尹铁凡
秘书长给予项目经费支持,刘安定先生引荐,岳麓书社社
长易言者先生对本书
精彩页
第一章 半吴半楚(1864—1897)
1
先祖石林,吴县迁湘
叶德耀,牟凤梧,号瑍彬,行一,年二十一岁。湖南长沙府湘潭县学附生,民籍。原籍江苏苏州府吴县洞庭西山,肄业岳麓书院。
以上为光绪十一年(1885)叶德辉参加湖南乡试时填报《家庭成员表》时的文字。叶德辉究竟是长沙人还是湘潭人?且其本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吴县人,曾经还想恢复吴县的县籍。追本溯源,这个半吴半楚之人,还得从其祖籍说起。
按叶德辉主编的《吴中叶氏族谱》,其始祖为春秋末期的楚庄王重孙沈诸梁。因其封地在楚国南阳郡叶邑(今河南省南阳、平顶山叶县一带),故后人称沈诸梁为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的主角,其后代以叶为姓。但因叶氏族谱中多代缺失,其可信度有待考证。叶氏迁吴始祖乃南唐叶逵,其后裔石林公叶梦得移居江苏苏州府吴县洞庭东山,是为东山叶氏之始。梦得次子程,隐居碧螺峰下,被奉为支祖。自叶程以下,子孙繁衍,支系繁多,发展为湖头、后巷、支头岭、茅园、蒋湾等二十四派系。叶德辉乃出自茅园(亦称茆园)支派,世居江苏吴县洞庭西山。始迁祖茅园三十二世,叶应凤,字舜仪,由洞庭东山杨湾迁洞庭西山之莘村湾(消夏湾)。娶劳氏,旌表节孝,入祀吴县石公山节孝祠。茅园三十三世,叶芳蓁,字茂宗,应凤长子,德辉太高祖。子三:如松、如柏、允贤。茅园三十四世,叶如松,字万新。生三子:国良、国泰、国明。叶如柏(1728—1763),字廷芳,无子。如松次子国泰过继给如柏为子,故如松为德辉本高祖,如柏为德辉高祖。茅园三十五世,叶国泰(1763—1810),字芳玉,谱名奕泰,德辉曾祖。诰赠资政大夫。娶劳氏(1772—1855),诰赠夫人。子二:绍成、绍业。女二。茅园三十六世,叶绍业(1802—1856),字颐泉,号肯堂。国泰次子,谱名世业。德辉祖。诰赠资政大夫。娶金氏俊章女(1814—1861),诰赠夫人。子二:浚兰、庭兰。
茅园三十七世,叶浚兰(1837—1912),字涤贤,号雨村。太学生,候选州同(均为捐资所得虚衔)。绍业长子,谱名肇浚。德辉父。寿七十六,诰封资政大夫。娶马氏竟臣公长女(1839—1924),寿八十六,诰封夫人。子四:德辉、德耀、德炯、德煌,女四:德贞、德芳、德钰、德宜。次子德耀因叔父庭兰无子,过继庭兰为子。
青年叶德辉参加乡试时,曾把南宋哲学家叶逋当作本族始祖,说明其当时对先祖并不十分了解。不过,叶氏先祖也非等闲之辈。叶逵乃南唐刑部侍郎。叶梦得,号石林居士,乃宋代词人、文学家,翰林学士、户部尚书。但若论叶德辉所在茅园支派,除三十一世的叶廷琯为咸丰、同治年间吴县贡生外,到三十八世的叶德辉考取进士,再无功名显赫之人。并非叶德辉笔下所谓祖上乃“诗书世家,世代管缨”之说。据叶德辉所述,其高祖叶廷芳豪侠好义,喜藏书。其居峻宇雕墙,极宫室之美。所交多名流,轩斋匾额皆沈德潜、王鸣盛、钱大听所题。 道光末年,洞庭山濒湖土匪劫掠,叶德辉曾祖叶国泰挈全部家眷避乱迁湘。“除衣箱外,皆书簏,大抵均江浙乾嘉诸儒先之书。”叶家最早迁往湖南的是叶国泰,但后人奉叶绍业为迁居湖南的支祖。因过去写族谱的规矩,只能以次子作为支系的开支族祖。
曾祖叶国泰由江苏迁长沙,复迁湘潭。祖父叶绍业始居长沙。其时叶家居无定所。这是因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长沙并非繁华都市,远不如湘江上游的湘潭县。当时的湘潭因水运发达,码头林立,成为湘江沿岸最繁华的商贸中心,时有“小南京”之称。直至光绪三十年(1904)赵尔巽宣布长沙开埠通商,尤其是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其优势直接冲击了水运交通,长沙城的湘江东岸一带逐渐繁华起来,毕竟是州府所在地,不久便取代湘潭,成为湘江沿岸最大的商贸中心。
叶德辉祖父叶绍业小时候随父母生活在湘潭,后来搬迁到了长沙或善化。叶德辉父叶浚兰生于1837年,出生地不详。叶绍业去世时,叶浚兰年始弱冠,只得弃学从商,因不善经营,负债累累。幸得蒋姓乡人资助,得以重振家业。咸丰九年(1859),叶浚兰时年二十三岁,娶马氏为妻。马氏时年二十一岁,与叶氏同为吴县洞庭山人。道光中,因匪乱,马氏父母避地湖湘,生马氏于湘潭县。叶浚兰曾回吴县以“种植枇杷,贩卖水果”为生。咸丰十年(1860),此时吴县战乱不断,太平军攻占苏州。叶浚兰带着妻子马氏和刚生下不久的女儿德贞回到湖南,常往来于长沙、湘潭两地,最终选择在长沙安家落户。
旧时文人耻于言商,叶德辉极少记述父亲从商的此类文字,故只有些简略的轨迹。叶家最初在长沙坡子街开公和染坊,光绪中期在湘潭十六总正街设分店。后在长沙小西门正街与人合伙开设玉和糟坊(酱园)。积资渐丰后,得其同乡姻亲劳家(九芝堂药房老板)资助,与钱姓商人合伙经营黑茶生意。时逢左宗棠平新疆,湘人多运销茶叶至甘肃、新疆一带,数年后所获甚丰。其后,在樊西巷、坡子街开设德昌和钱铺与怡和百货号。以资本和营业税规模而论,叶家的这些作坊、商铺在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德辉传(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810294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2
出版时间 2019-12-01
首版时间 2019-12-01
印刷时间 201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42
CIP核字 2018238048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7
157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8:41:42